广东地区近53年雷暴活动特征分析

2016-08-03 08:42张春燕周宝琴问楠臻
陕西气象 2016年4期
关键词:雷暴

张春燕,周宝琴,问楠臻

(广州市气象局,广州 510000)



广东地区近53年雷暴活动特征分析

张春燕,周宝琴,问楠臻

(广州市气象局,广州510000)

摘要:利用广东省86个常规观测站近53 a(1960—2012年)雷暴逐日观测资料,使用数理统计、气候倾向率、滑动平均、M-K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广东地区雷暴变化的基本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广东地区年平均雷暴日为74.8 d,属于多雷区;近53 a广东省雷暴总体为减少趋势,1984年发生突变;雷暴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和月变化特征,雷暴日主要集中在5—8月,与广东省的汛期及台风季节相吻合;有2个多雷暴带,分别为清远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和湛江、茂名一带;广东地区雷暴存在多尺度振荡,主周期为11 a左右,另外还存在3~5 a、18 a左右的变化周期。

关键词:雷暴;气候倾向率;M-K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

雷暴因其电流大、电压高,能量释放时间短,危害性极大。随着高层建筑的增多和各种通讯设备的广泛应用,雷灾损失越来越严重[1-4]。雷灾造成的损失仅次于暴雨洪涝和气象地质灾害。因此不少学者对各地雷暴活动的气候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陈思蓉等[5]通过对我国雷暴的气候分布特征的研究,指出雷暴发生频繁的区域共有5个,分别是青藏高原东部、四川境内、云南中南部、新疆西部和华南两广地区;通过对我国南方62个气象观测站雷暴日数资料分析,徐桂玉等[6]指出我国南方雷暴近30年来变化的总体趋势是逐渐减少的。针对广东雷暴结构、特点,也些研究成果[7-9],但研究区域范围较小,或侧重点不同,雷暴的气候特征分析方面研究虽多,但针对广东地区的雷暴长序列气候变化趋势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广东省86个常规气象观测站1960—2012年53 a的雷暴逐日观测资料,分析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周期变化特征,旨在全面了解广东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以期为雷暴潜势预报和雷电预测及防雷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采用广东地区86个常规气象观测站1960—2012年53 a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其中,部分存有缺测资料的站点的处理方法是采用多年平均值,并参考周围测站的雷暴分布情况进行插值。在资料统计时,观测站1 d中闻雷一次以上就计1个雷暴日。

利用数理统计、气候倾向率、滑动平均、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Wavelet Analysis)[10]等方法,分析广东地区雷暴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气候变化趋势和周期性规律。

2雷暴的时间变化特征

2.1年际变化

广东53 a来共出现3 963个雷暴日,年平均雷暴日为74.8 d,属于多雷区。图1为广东地区雷暴线性变化趋势图。由图1可知,广东雷暴日数年际变化较大,雷暴出现最多的年份是1975年,为105.2 d;出现最少的年份是2003年和2011年,为55.4 d。年雷暴日最多年是最少年的1.9倍。从图1还可看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83年是雷暴多发时期,平均雷暴日达83.7 d,除了1966、1976、1980和1981年外,雷暴的年际变化都在多年平均线以上波动,在70年代中(1975年)达到最高峰,然后逐年下降,在80年代初回升,并于1983年升到波峰,然后又逐年下降,基本在多年平均值下波动,到2003年到到最低值,之后虽稍有回升但基本低于年平均值。总体上,广东雷暴日呈减少趋势,平均气候倾向率为-4.842 d/10 a(通过α=0.01水平的显著性校验),这与徐桂玉等[6]研究指出的我国南方雷暴近30年总体呈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一致。此外,单站年雷暴日最多为138 d,于1975年出现在雷州站;单站年雷暴日最少为14 d,于1995年出现在汕头澄海站。

图1 1960—2012年广东雷暴年际变化图

为进一步了解该雷暴日的时间序列变化特征,一是对该序列做标准化处理;二是做5年滑动平均处理。由图2可看出,雷暴日的标准化值(直方图),5年滑动平均值(曲线)有10年左右的年际变化特征。1960—2012年年雷暴日的均方差为11.4 d。若以雷暴日的标准化距平绝对值1作为标准,即对应雷暴日的距平百分率为15.2%来选取多、少雷暴年。广东多、少雷暴年选取结果列于表1。由表1可见,多雷暴年共有8 a,少雷暴年共有10 a,出现频率相当,但多雷暴年多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少雷暴年则刚好相反,全部出现在80年代中期之后。

图2 1960—2012年广东雷暴序列的标准化距平及5年滑动平均

对广东地区年雷暴日进行了M-K突变检验(图3),从UF线值看出广东省近53 a间雷暴日呈减少趋势,与年际变化(图1)一致。根据UF和UB曲线相交位置来看,雷暴序列在1984年发生突变,说明广东年平均雷暴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明显减少。

表1 1960—2012年广东地区多、少雷暴年

图3 1960—2012年广东年雷暴日数M-K检验结果(直线为ɑ=0.05显著性水平临界值)

2.2季节和月变化

根据华南地区的气候特征,用3—5月代表春季,6—8月代表夏季,9—11月代表秋季,12月到次年2月代表冬季。

广东地区雷暴具有明显的季节和月变化特征,其中,夏季雷暴日最多,平均为40.5 d,约占全年雷暴日的54.44%;其次为春季,平均为21.3 d, 约占全年的28.63%; 秋季为11.3 d,约占全年的15.19%;冬季最少,为1.3 d,约占1.75%。

由广东累年各月平均雷暴日分布(图4)可见,一年12月中任何月份都有可能出现雷暴天气,但雷暴主要集中出现在5—8月,累计51.31 d,约占全年雷暴日的70%。峰值出现在8月,平均14.4 d,占全年的19.6%;其次是6月和7月,分别为13 d和13.2 d,占全年的17.7%和17.9%;1月、11月和12月最少,2月次之。雷暴集中期与广东省的汛期及台风季节相吻合,可见雷、雨、大风现象时常相伴发生。

图4 1960—2012年广东月平均雷暴日变化

从图4中还可以看出,雷暴日在1—8月逐月递增,8月达到峰值,9—12月逐月减少。其中,4月到5月增幅最大,增加了3.7 d;10月减幅最大,比9月减少了6.6 d。造成这种季节、月变化的主要原因是:3月气温开始上升,热力不稳定条件增强,对流性天气增多从而使得雷暴天气增多;前汛期(4—6月),受副高、高空槽、低压槽和锋面等天气系统的影响,广东经历一个多雷雨时期;后汛期(7—9月),广东经历另一个多雷雨时期,这个阶段出现的雷雨主要是由热带天气系统如副高、热带辐合线、台风等造成。

3雷暴空间分布特征

广东省处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地处低纬,南临南海,地形多样,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作用强烈,受天气系统的影响,因强热力对流引起的雷电、暴雨频繁出现,是我国雷暴多发区域之一。图5为1960—2012年广东年平均雷暴日空间分布图。由图5可见,广东雷暴空间分布特征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粤西和粤西北平均雷暴日最多,粤中和粤北次之,粤东和粤东北最少。雷暴日最多为粤西地区,年平均雷暴日达86.87 d;其次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年平均雷暴日为76.26 d;粤北地区为73.19 d,粤东地区为55.3 d。主要有两个多雷暴带,分别为清远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和湛江、茂名一带。这一结论与易燕明等[11]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分析的闪电分布情况较为一致。

图5 1960—2012年广东年均雷暴日空间分布(单位:d)

4雷暴日周期分析

Morlet小波变化实部表示了雷暴发生的时间尺度特征,可以了解到不同频率上的时间分布特征。通过分析广东省近53 a年雷暴日数的标准化距平时间序列(图6),小波变化显示出雷暴日主要存在3~5 a、8~11 a及18 a左右的变化周期。首先,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末,雷暴序列在11 a时间尺度上正负闭合中心最为明显,表明广东在该时间段雷暴日的年际变化存在11 a左右周期震荡;从90年代末至今,8~11 a的周期较为明显;70年代中后期雷暴日存在18 a左右周期变化,振荡模态的周期较稳定。其次,在整个时间段内,存在着3~5 a的小周期振荡。华南后汛期降水主周期为3 a,另一明显的周期在11 a附近[12],与雷暴活动的周期相吻合。

图6 1960—2012年广东省雷暴日标准化距平序列的小波系数实部部分

5结论与讨论

(1)广东53 a来共出现3 963个雷暴日,年平均雷暴日为74.8 d,属于多雷区。雷暴日年际变化较大,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与华南后汛期降水的变化趋势比较相似。年平均雷暴日序列在1984年发生突变,雷暴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明显减少。

(2)广东地区雷暴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和月变化特征,主要集中出现在春、夏两季,占全年的83.07%,5—8月为雷暴高发期,占全年的70%。

(3)广东省有两个多雷暴带,分别为清远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和湛江、茂名一带。

(4)从小波分析结果看,广东雷暴存在多尺度振荡,主周期为11 a 左右,另外还有3~5 a、18 a左右的变化周期。

(5)虽然本文分析得出广东地区雷暴有减少的趋势,但雷电活动造成的灾害还与雷电的频数、雷电流强度以及国民经济的发达程度、城市化进程、防灾减灾措施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防雷减灾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马明,吕伟涛,张义军,等.1997—2006年我国雷电灾情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08,19(4):393-400.

[2]易燕明,杨兆礼,万齐林.雷电灾害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资源科学,2005,27(1):64-68.

[3]张春燕,黄延刚,陈易昕.2008—2012年广东省雷电灾情特征的分析[J].广东气象,2015,37(3):63-65.

[4]王洁,宁凡,杜艳,等.陕西省雷电灾害特征分析[J].陕西气象,2013(3):20-22.

[5]陈思蓉,朱伟军,周兵.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J].大气科学学报,2009,32(5):703-710.

[6]徐桂玉,杨修群.我国南方雷暴的气候特征研究[J].气象科学,2001,21(3):299-307.

[7]毛慧琴,宋丽莉,刘爱君,等.广东省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J].广东气象,2005.27(2):7-9.

[8]杨伟民,宋艳华,段吟红,等. 1961—2008年广东省雷暴时空变化与气候变暖的关系[J].广东气象,2013,35(4):25-28.

[9]易燕明,杨兆礼,万齐林,等.近50年广东省雷暴、闪电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6,22(6):539-546.

[10]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11]易燕明,杨兆礼,万齐林.广州市闪电密度特征分析[J].资源科学,2006,28(1):151-156.

[12]余功梅.华南地区近40年降水的气候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1996,12(3):252-256.

文章编号:1006-4354(2016)04-0027-05

收稿日期:2015-08-04

作者简介:张春燕(1983—),女,汉,江苏淮安人,硕士,工程师,从事雷电监测与防御工作。

基金项目:广州市气象局科技项目(201420);广东省气象局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014B15)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张春燕,周宝琴,问楠臻. 广东地区近53年雷暴活动特征分析[J].陕西气象,2016(4):27-31.

猜你喜欢
雷暴
新德里雷暴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地域雷暴日数变化规律及特征分析
阜新地区雷暴活动特点研究
广西富川县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河北承德市雷暴活动特征分析
韶关市雷暴时空变化的特征分析
赤水市近30 a强雷暴特征分析
罗甸县近50a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1961—2010年平塘县雷暴活动的变化特征统计分析
近52 a望谟县雷暴日数变化特征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