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进行心脏搭桥术的疗效

2016-08-03 03:32佟春盛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8期
关键词:体外循环冠心病疗效

佟春盛

【摘要】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进行心脏搭桥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00例行心脏搭桥术的冠心病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50例。对照组进行体外循环心脏搭桥术治疗, 观察组进行非体外循环心脏搭桥术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辅助呼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非体外循环心脏搭桥术治疗安全性明显高于体外循环心脏搭桥术, 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体外循环;非体外循环;心脏搭桥术;冠心病;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8.045

搭桥手术是取患者本身的血管(如胸阔内动脉、下肢的大隐静脉等)或血管替代品, 将狭窄冠状动脉的远端和主动脉连接起来, 让血液饶过狭窄的部分, 到达缺血的部位, 改善心肌血液供应, 进而达到缓解心绞痛症状, 改善心脏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寿命的目的。这种手术称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是在充满动脉血的主动脉根部和缺血心肌之间建立起一条畅通的路径。心脏搭桥术是临床常见的手术类型, 但在实际的手术过程中, 必须要阻断其正常的血液循环, 因此需要重新建立起血液循环, 保证重要器官的正常工作。但目前的研究显示, 传统的体外循环虽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在血液循环的质量上往往无法得到保证, 因此其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并不佳[1]。因此, 非体外循环的心脏搭桥手术得到了较多的关注。本研究分析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进行心脏搭桥术的疗效及安全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300例冠心病患者, 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166例, 女134例, 年龄45~77岁, 平均年龄(69.85±8.75)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各150例。对照组中, 男80例, 女70例, 年龄45~75岁, 平均年龄(68.56±8.09)岁。观察组中, 男86例, 女64例, 年龄46~77岁, 平均年龄(71.56±8.96)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心脏搭桥术治疗。首先在胸骨正中进行切口处理, 将乳内动脉以及大隐静脉取出。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通过体外循环的方法治疗, 即将血液进行肝素化, 在建立体外循环后将其主动脉阻断, 进行血管吻合处理。观察组患者使用非体外循环的方法治疗。在对其实施临床治疗时, 需要进行半量肝素化处理, 让患者的心率保持在70次/min左右, 并使用β受体阻滞剂对患者的心率进行控制, 将平均动脉压维持在70 mm Hg(1 mm Hg=0.133 kPa)

左右, 并安放心包牵引线, 数量为2~3根, 将前降支进行显露和温和的处理, 并将患者的靶血管使用血管固定器进行固定处理。另外可以将前降支使用橡皮牵引线进行阻断。若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并没有出现改变, 可以将前降支进行切开处理, 使用CTS分流闭合管后进行左乳内动脉及前降支吻合处理, 最终依次可以将患者的钝缘支、右冠、后降支和对角支与大隐静脉及升主动脉进行吻合及缝合的处理。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辅助呼吸时间及住院时间。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辅助呼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3 讨论

心脏搭桥术又被称为冠脉搭桥术, 是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治疗时最为常见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若患者出现≥1条的冠状动脉的严重阻塞, 或血液供应严重不足, 则需要对其实施冠脉旁路移植的手术或直接对心脏旁路进行手术[2]。在临床对患者实施心脏搭桥手术时, 往往需要切断心脏对于全身的血液供应, 并进行相应的搭桥治疗。但由于心脏搭桥术的特点, 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导致患者全身血供消失的情况, 因此需要对其实施全新的血液循环, 即体外循环, 以保证大脑等身体其他重要器官的正常工作[3]。

体外循环是最为常见的手段, 通过在患者体外建立全新的血液循环, 能够明显的保护其重要器官的正常功能。高国栋等[4]研究显示, 体外循环的过程中往往无法保证血液质量, 并且需要将血液进行肝素化。因此, 体外循环虽能够对患者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5, 6]。在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实施体外循环, 观察组进行非体外循环, 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辅助呼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 非体外循环在心脏搭桥术中能够起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并能够提升治疗安全性, 对冠心病患者的正常治疗以及治疗安全性提升极为重要, 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于仁斌.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全身炎症反应及早期临床疗效的比较. 青岛大学, 2006.

[2] 张瑞敏, 王亮. 心脏搭桥术(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下)术前术后细胞因子变化研究进展. 北方药学, 2012, 9(3):42-43.

[3] 谢云霞, 郭晓光, 李胜云, 等. 前列地尔联合乌司他丁对非体外循环下心脏搭桥术中鱼精蛋白诱发肺损伤的影响.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5, 32(3):632-635.

[4] 高国栋, 胡强, 胡金晓, 等. 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不同停跳液灌注方法的心肌保护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7):1112-1116.

[5] 陈德峰, 张健, 叶海峰, 等. 左心功能低下患者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的对比研究.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13, 11(1):16-19.

[6] 马刚, 毕淑婷, 韩春生. 非体外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钠肽水平影响的比较研究.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 35(23):5-9.

[收稿日期:2016-01-22]

猜你喜欢
体外循环冠心病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智三针介导JNK信号通路对体外循环大鼠的脑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补锌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冠心病一直没有症状,是不是治愈了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患者中性粒细胞NF-κB活性及血浆TNF-α和IL-8水平的影响分析
氯胺酮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中医导痰祛瘀药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38例临床疗效观察
有冠心病家庭史的青年更应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