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绿色观念需要加强环境道德教育
——评《环境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08-09 08:06李军
中华环境 2016年7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环境

李军

厚植绿色观念需要加强环境道德教育
——评《环境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

李军

书名:环境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

作者:柴艳萍 王利迁 王维国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实现绿水青山的关键在于厚植绿色理念,这就需要加强环境道德教育。那么,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的意义何在,如何认识环境道德教育,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澄清和解决的问题。河北经贸大学柴艳萍教授等人所著《环境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释。

系统分析环境道德教育的本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人格。环境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唤起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良知,培养生态人格。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环境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人格教育、全球教育、终身教育、生存教育、全民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统一。从个体角度来说,环境道德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具有“生态人格”的公民。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共同的责任,环境道德教育也由此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教育。环境道德教育是终身教育,培养的是环保意识和习惯,这些意识的养成及践行需要每个人的终生努力。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社会的、全球性的问题,环境道德教育也就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而应该成为一种全社会范围内的教育。健全而完整的环境道德素质是21世纪国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环境道德教育自然也就是一种素质教育,一种面向未来、培养环保行为抉择能力的教育。

重新解读环境道德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者认为,在道德教育中,环境道德教育是对人际道德教育的突破。传统道德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教育也只是主要教育人们怎样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及社会关系,是一种人际道德教育。自然界和生态环境并没有纳入道德关怀视野,因此,对于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当今环境伦理学倡导的环境道德,考虑的是人的终极问题,即人与自然如何相处、人如何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相对于传统道德教育而言是一种重要突破。环境教育由环境科学教育、环境法规教育、环境道德教育三大部分组成,环境道德教育是其核心部分,处于最高层次,它从伦理学的角度来阐明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所在,涉及人的价值、态度和正确的行为,要求树立的是一种足以影响人类行为的环境道德观念。

构建了环境道德教育的完整理论体系和实践平台。环境道德教育涉及面广、实施领域宽、运转环节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者认为,实际操作中只有更加注重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构建相互衔接、彼此支撑、整体推进的环境道德教育完整体系,才能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环境道德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容的设置,因此,必须准确把握环境道德教育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构建层次清晰、内容完善的内容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基本理念教育、基本原则教育和环境道德实践教育是其核心内容。同时,作者认为,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推进环境道德教育,不仅需要深入的理论分析,更应重视基层的实践,从多方面提出环境道德教育的基层实施方案,把环境道德教育的对策、建议,贯彻落实于具体层面,从而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做出自己的努力。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环境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环境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