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别敌视儿童“成人化”

2016-08-09 07:53杨晨颖
风采童装 2016年3期
关键词:成人化兹曼消逝

文│杨晨颖

CULTURE·文化

请别敌视儿童“成人化”

文│杨晨颖

想起讨论这一话题,因为近期有两件事儿接连发生,而且都被Get到这个点上,所以,记者决定关注一下这一现象。

今年大年初一,意大利米兰举办了国际服装面料展Milano Unica,这是意大利乃至欧洲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专业面料展览会之一,记者委托同事在展会上探一探童装的流行趋势,结果,得到前方来报:没有童装面料展区,这一情况让记者很诧异。难道欧洲已经老龄化到如此地步,对儿童经济的崛起如此钝感?

万幸,这个问题得到了答案。综合这些顶级面料供应商的意见,他们并非忽略了童装经济的发展,而是故意为之。“我们很用心的了解了童装市场的发展走向,决定模糊其与成人面料的界限。首先,这些面料都是优质的,完全满足童装的各种标准。其次,这是一个市场发展趋势,或许是亲子文化的兴起,或许是儿童消费者的审美发生改变,童装的设计越来越成人化,而且孩子比家长更倾向于成熟款式的衣服,或许这样可以满足孩子的模仿欲望吧。”

但这个趋势在本土童装品牌中并不明显,而且过早“成人化”一直是被各路人马批判的观点,当记者还在想这个趋势在中国能否具有生命力的时候,第二件事发生了。

特斯拉联合玩具厂商Radio Flyer推出了一款针对3~8岁儿童的Model S电动车。这辆车预售起价为500美元,几乎就是缩小版的Model S。也许特斯拉确实只想做一辆儿童电动车,所以只将最大速度设置为了10km/ h,家长还可在5—10km/h的区间内设置最高限速。

看到这条消息,记者忽然意识到,不仅是服装,整个儿童周边产业都在向成人化发展,包括电子产品被当成玩具、综艺节目被当成休闲等等。

儿童“成人化”,这个问题在舆论上被人人喊打,但在市场上却畅通无阻,着实是一个有趣的矛盾。

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1982年提出一个著名论断——童年的消逝。首先,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定义“童年”。比如古代人十三四岁就可以成家立业,而现代人二十几岁还是在校学生。说到底,童年是一种社会产物,随历史和社会的演变而变化。

罗马人用羞耻心来区分童年,儿童不仅应该被养育、保护、接受教育,而且不应该知晓成人的秘密,但印刷的出现动摇了这一概念。

印刷术改变了我们的知识获取模式,书本成为重要的学习渠道,读写能力为童年和成人世界划定了清晰的边界。比如,不同年龄的孩子分布在不同的年级,他们有不同的课本,不同的课外书,不同的游戏,不同的校服。同时,儿童教育需要逻辑、抽象、自控力以及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这又与儿童走向成年的心智成长相关。在这些方面超越同龄儿童的孩子会被认为是少年老成。相反,这些方面有欠缺的成人则会被看成幼稚。更为重要的是,印刷术关闭了早期儿童十分熟悉的日常生活,成人拥有了解那些“特殊秘密”的特权,在儿童走向成年的过程中,成人分阶段揭示这些秘密,最终完成启蒙。

然而,上述这些童年的概念,随着电视这个“一览无余的媒介”而土崩瓦解。电视不能像书籍一样可以束之高阁,让孩子踮着脚也够不着,看电视也不需要复杂的头脑认知和文字读写能力。电子媒介无法保守任何“秘密”,它创造出一个“读图时代”,消弭了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成年的威仪和童年的好奇都失去了依托,童年就这么消逝了。在波兹曼看来,每一个可以插入插座的传播媒介,都对童年的剥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至此,不难看出,波兹曼对此的批判态度。记者不否认这些变化的过程,但并不认同“童年会消逝”的极端观点。

童年,既然是一种社会产物,而非纯粹生物学范畴,那么它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充满了斗争与协商。传统童年与成年的界限在消弭,但新的分水岭也在产生。在一些领域童年的边界模糊了,另一些领域边界却在加强。

传播学家帕金翰提出,仅以生物年龄,便将儿童排除在成人世界以外,是缺乏理由的。通过自我肯定,儿童可以逐渐成长。

在《童年的消逝》一书出版12年之后,波兹曼在该书的再版序言中表示,这12年间,通过与孩子们的交流,他了解到一些新的东西。

孩子们对波兹曼说:“你的文章不怎么好,童年没有消逝。”“童年没有消逝,因为我们看电视,我认为一周五天上学才是荒废童年。”“我不认为一个十岁的孩子看了成人节目就不再是儿童了。”“大多数孩子看电视节目,知道那不是真的。”这让波兹曼看到,儿童自身就是保存童年的一股力量。

所以,“成人化”并非“穷凶极恶”,也不是“不正之风”,只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而已。这个时代早已不是成人能够逼迫儿童远离复杂世界的年代,成人应当有勇气让孩子们直面、理解和应对这个世界,按照自身的特点和愿望积极参与自己的成长。

理清了这一概念,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的话题,儿童的周边产品,尤其是服装,向成人靠拢应该是大势所趋。但是,在中国市场,因为消费需求复杂,这一趋势或许会呈现断层式发展。一些国际高端品牌一定会首当其冲,但也会有一部分中档平价童装受制于消费群体、成本等因素,坚持自己的风格。

不过,无论市场怎么变化,家长都不用担心这些“成人化”的周边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端正态度,把握其中的尺度就好。如果你依旧觉得记者的观点没有说服力,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趋势可以研究——成人儿童化。将二者对比在一起理解,你会更加淡定。

这个时代早已不是成人能够逼迫儿童远离复杂世界的年代,成人应当有勇气让孩子们直面、理解和应对这个世界,按照自身的特点和愿望积极参与自己的成长。

猜你喜欢
成人化兹曼消逝
梦回五千年:探寻消逝的良渚
消逝的红颜
幼儿舞蹈成人化教育之弊端及对策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的现代性倾向批评研究
少儿出版物过度成人化现象分析
消逝的打麦场
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对48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划人哈若德.兹曼的访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