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里的中国梦

2016-08-10 06:20
茶博览 2016年6期
关键词:紫光阁瓷厂中南海

伊 茗



青瓷里的中国梦

伊 茗

在龙泉的“正聪青瓷研究所”二楼的一处角落,有个修毛坯的地方。一位老人正坐在小凳上,一丝不苟地修坯。轮盘飞转,一条条泥屑随着刮刀的用力程度,打着卷地落在台面上。他不时地根据造型需要,换换手上的刀具,他修的是一只尊。约莫一袋烟工夫,那只尊便开始有了型:浑圆饱满,彰显富态。可以想象,用不了多久,一件艺术品即将诞生。

这位老人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大师毛正聪。他从事青瓷艺术研究已59个春秋,其作品在继承龙泉青瓷古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作品造型简洁、典雅大气、釉层丰厚、质感细腻滋润如玉,达到当代青瓷艺术的最高境界。

毛正聪赶上的正是龙泉青瓷衰败后的无奈期。他内心却有个梦:通过他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使其涅槃重生。

毛正聪的家乡在上垟镇,那是古代龙泉瓷窑林立的地方。毛正聪9岁那年,父亲因病过世,扔下四个年幼的孩子。家庭的担子全靠母亲来维持。小正聪喜欢做青瓷,于是他把想法告诉了母亲。但是由于生活的压力母亲并没有同意。正聪偷偷地到瓷厂学制坯,小伙伴们砍柴时,帮他多带一捆,回家算交差。四个月下来,他挣到八元两角的工钱,当他把辛苦钱交给母亲时,她流下了泪水。从此,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到瓷厂做工了,那一年他15岁,拉坯、修坯成了他职业的开端。那时的龙泉多以手工生产蓝边白瓷碗、杯盘等生活用具为主,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龙泉青瓷已基本无人烧制,技术工艺也已近绝迹。

1957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龙泉青瓷才得以枯木逢春,重振声威。也就在这一年,毛正聪被龙泉瓷厂首批选派到江西景德镇建国瓷厂技术培训班学习。4个月短训班结束回厂后,他又接受了专程来龙泉帮助恢复发展龙泉青瓷生产的轻工业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浙江省轻工业厅陶瓷专家的帮助,学到不少技艺,一次次的学习、锻炼,为他以后的青瓷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左:云龙盘

右:紫光瓶

龙泉青瓷的美妙在于釉色,粉青丰润肥厚,似玉非玉;梅子青透明沉稳,如同翡翠。毛正聪所追求的正是古瓷的感觉。

性格内向的毛正聪平时言语不多,喜欢琢磨。对龙泉青瓷的釉色,他有自己的理解,认为尽管探索多年,在烧制方法上有了些突破,但还是没有达到古人的效果。他脑海中始终不忘故宫博物院专家王丽英对他说过的话:“龙泉青瓷最经典的精髓是釉色,最高的境界是似玉非玉,你可以在这方面探索。”

要在龙泉青瓷的釉色上有所突破,谈何容易。毛正聪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青瓷上来,从胎土、成型、配釉、烧制,他走的是一条前途未卜的路。对于釉色,他坚持原矿多元配制,注重铁和碳高温还原的把握,追求脑海中深深扎根的“似玉非玉”、“如同翡翠”的高度。制作陷入困境时,他找来龙泉青瓷的书籍学习,找来古瓷片分析对比,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处。他还数次跑到龙泉大窑古窑址,现场寻觅那遥远的遗存……

多少个日夜他守候在窑炉前,期盼着将要出炉的一窑瓷能像想象中那么完美,但一开炉,又让他失望。烧坏了砸碎,砸碎了再烧新的,如同一座蓄积能量的火山,探索的热情始终冲击着那个能使其喷发出来的山口。

一年后,“山口”终于被他突破,他的“61厘米哥窑迎宾盘”晶莹剔透,分明就是“似玉非玉”的效果。这件作品拿到全国陶瓷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艺术类总分第一名;70厘米牛纹哥窑盘则被故宫博物院收藏。龙泉青瓷的辉煌是在宋元时期,在经历漫长的衰微后,那神秘的釉色配方在毛正聪手上有了新突破。

“你烧制出了国宝,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作品陈列中南海紫光阁,成为国礼。

1986年夏,也就在毛正聪创办工作室不久,他接到一个特殊的通知:参观中南海紫光阁。自己是做瓷器的,为何让他参观中南海?原来中南海紫光阁中摆放的一套古代景德镇产的粉彩瓷,要替换成当代瓷器,国务院办公厅确定选用龙泉青瓷。邀请他参观,是因为他所烧制的龙泉青瓷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是让他熟悉紫光阁的古建筑风格和里面的陈设。

紫光阁内有条六米长的红木条案,上面需要摆放三件瓷器:一对瓶和中间一个大盘。瓷器的样式,国务院行政司领导向毛正聪提出三点要求:一要传统工艺;二要器型具有中华民族气魄;三要和中南海古建筑相协调。样式由清华美术学院的张守智和韩美林设计。参观完紫光阁,带着无比的兴奋和压力,毛正聪回到了龙泉,等待图纸。那时的通讯和交通还不发达,仅丽水到杭州就需要10个小时车程。他要等图纸绘制出来才能烧制,一个月过去了,没消息;两个月过去了,也没音信;半年过去了,还是没等来。

毛正聪有些坐不住了,他想:这是宣传龙泉青瓷的绝好机会,不能白白地错过,不能再等了。他决定自己动手设计。他查阅大量的古代青铜器、玉器资料,那三件瓷器的造型在脑海中不断呈现,想半天又推翻,再呈现,再否决。一遍遍地画,前后画了八个月,终于在古代青铜器中找到了灵感,设计一对贯耳瓶,取名“紫光瓶”,外加一个大型的“紫光盘”。图纸设计出来后,烧制成了问题。那时还没有用液化气窑,还用传统的烧煤“倒焰窑”。由于器型硕大,光半成品就78厘米直径,需用一米大的匣钵,如此规格,过去从未用过。好不容易做出匣钵,没等使用便坍塌了,耐火材料的配比不对。匣钵的硬度,困扰他们达四个月之久。一晃到了年底,距离他接受任务快二年了。

一天上午,当最后一只紫光瓶刚刚烧制出窑,还来不及喘口气,下午国务院艺术顾问杨亚仁、周忠芳就到了龙泉。他们饭也顾不上吃,便赶到距龙泉37公里的龙泉瓷厂查看作品。见到实物,两位专家眼睛一亮,兴奋得马上叫好:“太好了,太好了,你们做出一个国宝,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专家当场打电话给国务院领导汇报,对方要求马上送北京。三件非同寻常的瓷器,代表了龙泉古代哥窑和弟窑的风格,放在巨型红木条案上,顿时显现出沉稳大气、古朴厚重的夺人光彩。杨亚人欣赏了陈设瓷后,连声称好,并即兴赋诗:“千年古瓷添新彩,紫光阁中增辉色。”

艺臻于极,归于平淡。如今,毛正聪依旧没有放弃在艺术上的进一步追求。他希望这些新的青瓷技艺能够传承下去。于是,他让在宁波做公务员的儿子毛伟杰辞职,回到了龙泉的青瓷作坊里,整日与泥水为伴。而现在毛伟杰也已然成长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女儿毛一珍、女婿蒋晓红也成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和高级工艺美术师。为了千年青瓷的传承与发扬,毛正聪的一家都在默默努力着。很多人对“官窑”情有独钟,但今天的“正聪青瓷研究所”虽非“官窑”,却不断地烧制出“国礼”,瓷中重器,让龙泉青瓷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国礼”的方式,叩响世界的大门。□

贯耳炉

仿官窑-百菜瓶

唐草炉

戏春

鬲炉

鸿运高照

猜你喜欢
紫光阁瓷厂中南海
景德镇“十大瓷厂”产品特色研究
中南海的深情
余效开藏品精选
五六七瓷 时代的印记
大国工匠与历史的“对话”
——走进景德镇 “皇家瓷厂”
紫光阁:见证三百年中国的盛与衰
数字监测
中南海:曾是寻常百姓家
中南海:曾是寻常百姓家
中南海:曾是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