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美群:紫砂妙手塑方圆

2016-08-10 09:52文/田
藏天下 2016年6期
关键词:方壶方器玉带

文/田 燕



万美群:紫砂妙手塑方圆

文/田 燕

获奖作品

2007年4月《浪花壶》被无锡博物馆永久收藏;

2007年11月《怀玉壶》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2008年4月《汉铎壶》被中国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馆收藏;

2010年2月《玉带提梁壶》被中国宜兴紫砂博物馆永久收藏;

2010年8月《汉龙壶》被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

2011年9月《升方壶》获首届上海东方明珠杯全国陶评最佳工艺奖;

2011年9月《合斗壶》获首届上海东方明珠杯全国陶评最佳优秀奖;

2011年10月《龙行天下壶》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百年共和”创意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2011年11月《玉带提梁壶》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2011年12月《相扑壶》被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永久收藏;

2012年3月《怀玉壶》被河南博物院永久收藏;

2012年9月《砖方壶》入选中国国家博物馆100周年,宜兴紫砂精品作品展;

2012年11月《砖方壶》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2014年被聘请担任中国紫砂文化研究院理事;

2014年《砖方壶》被中国紫砂博物馆永久收藏;

2015年《大方尊壶》在第八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节中青年实力派陶艺精品展中获银奖;

2015年《龙行天下壶》被湖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

壶小乾坤大,方圆神韵来。

在浩瀚紫砂文化的展示中,方圆交融常常是紫砂壶的神韵所在。正如《周髀算经》所云:“圆出于方,方出于矩”,这就说明了最初的圆是由正方形不断切割而来。

但是,在紫砂圈中,做方壶的要比做圆壶的少得多。古人说:“一方顶三圆”,也就是说,做方壶比做圆壶难度要大得多。

“一把真正好的方壶,要锐而不利,钝而不憨,才能达到刚柔并济的意境。”有着紫砂方壶“女妙手”之称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师万美群坦言:“人品不正的话,做出来的方器肯定也不正。”

一方顶三圆

万美群给人第一印象,是个吴侬细语,温婉秀丽的江南女子,很难相信那些大气雄浑的方壶是出自她手。但接触之后,便会发现,在温柔的背后,她的坚毅和执着才是制壶的灵魂与精髓。

1991年,万美群考进“大师云集”的紫砂一厂。师承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蒋建军,并得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的悉心指点。

玉带提梁

在最美好的少女时代,万美群埋首紫砂泥土中,一遍遍地演练,一次次地重塑,把那上百道制壶工序烂熟于心。在看似枯燥乏味的动作中,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我还想有进一步的提升,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她知道,只有形成“品牌标签”才能在众多紫砂艺人中脱颖而出。

2003年,万美群跟师傅提出来,开始专攻方器。女性做方器很少见,做得好的更是凤毛麟角。“当时师傅有4个徒弟,就只有我一个女的。一开始,师傅就说,做方器,女的没有男的做得好。”她很是不服气,当时就跟师傅说,“等我学会了,一定做一把像样的作品给你看看。”

凭着不服输的韧劲,一个多月后,她就做出来一把“升方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她,带着壶找到鲍志强,想让他指点指点。令万美群倍受鼓舞的是,鲍志强不仅评价“还不错”,且悉心指导,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万美群,第一把“升方”虽然得到鲍志强的认可,但她知道这更多的是大师对自己的鼓励,她需要更加努力。

学习理论知识,不断结合实践,在细节上不断完善改进,三年后,万美群迎来了自己艺术生涯中重要的代表作——“玉带提梁壶”。

“玉带提梁”是经典壶形,为吕尧臣早期代表作之一,他的“玉带提梁”端庄,古朴,而万美群的“玉带提梁”则更加的柔美、灵秀。万美群的这把壶,壶身挺括有力,比例恰当,线面流畅,严谨而不失生动,由笔直方正到圆润曲线,和谐自然地过渡出玉带般的提梁,其独创的大弧度提梁,更造就出完美的虚实空间感受。

带着自己满意的作品,万美群再次来到了鲍志强工作室,希望再获指点。这次,鲍志强没有过多的评价,而是决定亲自为这把壶设计陶刻,并叫来万美群的师傅蒋建军说:“你徒弟方壶做得挺好的啦。”

万美群有些“受宠若惊”,但接下来的事,让她更加自信了。紫砂厂厂长徐建荣到鲍志强家做客,看到了她的这把“玉带提梁壶”,眼前一亮。之后,厂里举办重量级展览,徐建荣特地到万美群工作室,点名要这把“玉带提梁壶”参展。

好作品会说话,“玉带提梁壶”的荣誉纷至沓来。2009年6月,获全手工制陶大赛优秀奖;2010年2月,被中国宜兴紫砂博物馆永久收藏;2011年11月,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方尊

母子共进

颇有艺术灵性的万美群,再加上努力勤奋,很快就在紫砂圈中崭露头角,被称为紫砂方器“女妙手”。但她并没有沉浸在荣誉中,而是通过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结合实践,在制壶细节上更加完善改进。

去年晋升国家级工艺美术师时,万美群考试的作品也是“玉带提梁壶”。“这次我又把这件作品做了些微调整”,万美群说,随着自己阅历的增长,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眼光也在提升,因此作品总会做一些适当的调整,从第一把“玉带提梁壶”到现在,最少已经改了5~6次了。

万美群的“升方壶”也早已褪去了当年的“稚气”,整体下宽上窄,底座稳重扎实,壶身则步步收紧,挺拔有力。2011年,“升方壶”荣获首届上海“东方明珠杯”全国陶艺“最佳工艺奖”。

正是这种对艺术不断追求的严谨态度,让藏家们对万美群的作品青睐有加。

一次,一个壶友在万美群工作室外,打着电话来回转悠,最后他进入工作室,与万美群夫妇攀谈起来。原来他是要找一个高工的工作室,万美群热情地告诉他位置,没想到这位壶友在欣赏完她的作品后,决定不去找高工了,而是买了她的“一帆风顺壶”。

之后,这位壶友不仅自己成为万美群的忠实粉丝,还介绍好多朋友收藏万美群的壶。他说:“这么多年是跟着万美群一起成长,双方不仅成为好朋友,更像是亲人。”

像这样的壶友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经常会给万美群发微信说,“我们一直看好你哦”、“你是最大的潜力股”等等。在万美群看来,做紫砂壶不仅仅是一份事业,更是一种感情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承。

如今,万美群的儿子沈梓阳,从天津美术学院学成归来,也选择了紫砂作为其未来的事业。

“儿子的处女作也是升方壶,山西的一个朋友定了4把。”万美群满脸笑意地说,2015年11月,儿子顺利考上了中国工艺美术员。虽然只是刚起步,但他非常努力。

现在母子俩经常面对面地坐着一块做壶,当儿子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跟万美群交流,两人亦师亦友。出身美院的沈梓阳,在做壶上也有着自己的理念。他会更注重紫砂壶的比例美,也更喜欢将书画与壶相结合。

沈梓阳制作的“梅兰竹菊”一套方升壶,就颇受欢迎。淡雅的画面,恰到好处的布局,都透露着学院派的功力。虽然在制壶的技法上还有待提高,但儿子的努力和成长,万美群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她相信儿子未来的成就一定会超过她。

万美群和儿子沈梓阳一同做壶

梅兰竹菊套壶 沈梓阳

升方壶 沈梓阳

WANMEIQUNZISHAMIAOSHOUSUFANGYUAN

猜你喜欢
方壶方器玉带
继往开来 大方大器
——谈紫砂方器的面面观
“冠方壶”艺术特征刍议
浅析“弦儒无方壶”的创新特征
家乡的玉带
玉带扣赏析
浅析紫砂方器的造型
家乡的玉带河
浅谈紫砂《六方掇球壶》的文化及其魅力
浅谈紫砂《六方虚扁壶》的艺术风采
浅谈紫砂《六方水平壶》的传承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