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二灵塔的建造艺术及内涵价值

2016-08-15 01:15杨晓维
浙江建筑 2016年1期
关键词:石塔楼阁塔身

杨晓维

(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浙江 宁波 315010)



宁波二灵塔的建造艺术及内涵价值

杨晓维

(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浙江 宁波 315010)

通过介绍宁波二灵塔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保护现状等基本概况,以及对其建造艺术的研究分析,从而探析其所蕴涵于建筑技术、雕刻艺术、佛教理想、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价值内涵,指出其具有供奉佛像、风水祈福、美化风景等文化内涵,见证了宁波佛教文化流传和石构建筑的发展变迁,是当地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北宋;石塔;建造艺术;佛教文化;石构建筑

二灵塔位于宁波东钱湖二灵山,建于北宋,历经九百多个春秋,至今保存基本完好。作为北宋时期的方形石塔,在浙江省范围内属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目前对其研究仍几乎空白。

1 二灵塔基本概况

1.1二灵塔的地理位置

二灵塔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钱湖镇,东经121°37′548″—121°42′981″,北纬29°44′841″—29°46′280″,海拔高程25 m,是兀立在鄞州东钱湖东南面北湖二灵山上的一座方形石塔。二灵山又名蛇山,为下水港口突出于湖面的蛇形半岛,三面环湖,东南与下水蝴蝶山相连,东北面遥对虾公山,西面靠近铜锣山小岛,西北与东钱湖镇隔湖相望,距宁波市区约20 km。二灵山是一座土石夹杂、坡度平缓的小山,二灵塔就建立在西北端山脊上。在塔下临湖山林间有一古寺,名曰:二灵寺。寺后山腰处有座清光绪年间僧人的圆顶塔墓,现仍保存完整,且有一定规模。塔与寺交相辉映,是为“二灵夕照”。见图1。

图1 二灵塔地理位置图

1.2二灵塔的历史沿革

二灵塔为正方形楼阁式石塔,四面7层,塔身中空,在塔的东壁底层上镌有“政和□年”的纪年字样,据此,该塔为北宋时期的建筑,迄今已有九百余年历史。关于二灵塔的史料都记载于地方志寺观考或宗教篇关于二灵寺的介绍之中:“二灵寺:寺以山得名,宋初,韶国师建塔山上。熙宁间,左正言陈禾筑庵,读书其中。”①“二灵寺:钱文穆王命韶国师建石塔七层。”②此为二灵塔之创始。据史料记载,曾先后有北宋知禾禅师、元都寺允恭、古鼎禅师、明天渊禅师等高僧居于此处。自明永乐间年并于天童,属天童寺辖寺[1]。如今,二灵山房早已圮毁,二灵寺系近年重建,而曾与之鼎足而立的二灵塔,至今依然傲立在二灵山巅,延承佛教香火。作为北宋石塔的代表,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1982年6月,鄞县人民政府公布二灵塔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8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该塔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该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二灵塔的保护现状

二灵塔从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建造迄今,虽历经年代久远,但除顶部西北二角略有塌落外,其余基本保存完好。经1986年落架大修后,二灵塔塔基稳固,旧观恢复,塔身基本无倾斜,砌石保存完整。全塔总高9.98 m,四面7层,为正方形楼阁式石塔。整座塔由厚实的花岗石堆砌而成,无明显地宫,塔内为空筒式,不能登临。塔身每层腰檐出角明显,檐角弧形、翘棱及尖端圆孔皆保存完整,尖端圆孔当时悬挂风铃已失。塔身四壁经年风雨侵蚀,局部风化,浮雕佛像仍明显可见。共有坐佛39尊,金刚3尊,佛像造型庄重,金刚威武肃穆,连同线刻的武士像,均保存完整。见图2。

图2 二灵塔近景及侧面图

2 二灵塔的建造艺术

二灵塔属于仿木楼阁式石塔,整座塔用石条、石块叠造凿刻而成。二灵塔建于宋代,平面为四方形,具有基台、基座、腰檐等楼阁式古塔的典型造型。塔内中空,虽不能上登,却仍有门窗造型设置。

2.1塔基

塔基是整个塔的下部基础,分基台与基座两部分。

基台就是早期塔下比较低矮的塔基。二灵塔基台就山势而筑,为方形石台,平台条石铺地,左右两侧各有一条石凳,无其他装饰。整个基台高 0.45 m,长7.5 m,宽6.5 m,下铺2级石阶。见图3。

图3 二灵塔平面图

基台上增加了一部分专门承托塔身的座子,称为基座,亦称须弥座,在建筑艺术效果上,它使塔身更为鲜明突出。须弥座由大小不一的石块垒筑成,平面基本呈正方形,基座北面(背面)有方形小门,在塔的底层东壁仍可见有“政和□年”的纪年字样。四周边壁高低略不相同,通高约1.78 m,最宽边长2.47 m,自上而下依次为上枋、上枭、束腰、下枭、下枋,直接坐落在砌体之上,无土衬。圭角四周壁面上成对称结构刻有素线云卷,束腰上雕刻莲花图案。见图4。

2.2塔身

二灵塔塔身共7层,总高7.4 m。第一层高1.22 m,以上各层略有递减,2层为1.14 m,3层1.1 m,4层1.06 m,5层1.00 m,6层0.98 m,7层0.9 m。塔身每层有腰檐,檐边长度2.35 m,均檐角弧形、翘棱,饰素线云卷,尖端均有圆孔,为当时悬挂风铃之用。塔身内部空心,无法登临。见图5、图6。

塔身四壁有浮雕佛像,共有坐佛39尊,金刚像3尊。佛像神情安详,造型厚重,金刚像威武肃穆,形象生动,雕刻具有粗疏豪放,棱角分明的艺术风格。所有浮雕佛像,连同线刻的武士像,均保存完整,略有风化。见图7。各层佛像布局如下:

第一层檐:南壁(正面)中间为三个券龛,龛内有浮雕佛像,佛像两侧的长方形条石上各刻有武士线条像,武士像上还分别刻有“祝延圣寿”和“保国安民”正楷字句。其余三面券龛内为手执不同兵器、衣穿盔甲的浮雕金刚像。

第二层檐:四壁素面无雕像,各边中间均开有四方小窗。

第三层檐:四壁各刻一券龛,龛内有佛像,佛像下面开有小窗。

第四、五、六层檐:四壁每窗均刻三券龛,内雕佛像,三佛像下面均刻小窗。

第七层檐:四壁无佛像,各面中间有一个小圆窗。

图5 二灵塔立面图

图6 二灵塔剖面图

图7 二灵塔大样图

2.3塔刹

塔刹俗称塔顶,就是安设在塔身上的顶子,是整个古塔位置最高的组成部分。二灵塔塔刹呈方柱形,高1.54 m,简单古朴。刹座直接覆压在塔顶上,由石板砌合成素平台座。刹身与刹顶直接融为一体,上端略尖,由细石条砌合成四角攒方锥形,上端略尖。见图8。

图8 二灵塔塔刹

2.4地宫

二灵塔曾于2013年10月遭到盗掘。后经专家小组对事发现场的勘查分析,从盗掘使用工具和挖掘出来的土石来看,质地较硬,应属于和塔下山体相同的砂岩,不像是造塔时建造地宫回填的熟土。而且洞内四周及底部未发现建造地宫使用的石板结构及相关材料,并且也未见有石砌痕迹。由此,基本可判定二灵塔没有地宫。

3 二灵塔的内涵价值

3.1佛教文化流传的见证

宁波素有“东南佛国”之称。宁波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宁波。其后,经过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发展,至宋元时期,宁波佛教进入鼎盛期,成为浙东地区佛教中心地之一[2]。古塔作为佛教建筑物,见证着佛教在宁波的传入、发展及繁荣。自传入始,塔与寺的关系密不可分,早期的寺院更是以塔为主。在宁波境内,古寺名刹星罗棋布,蔚为壮观,然现存古塔数量却并不多。根据三普统计数据显示,宁波全大市现存古塔不到30处,宋以前建造仅存天宁寺塔、阿育王寺上塔、二灵塔、洞山寺石塔4处。二灵塔作为宁波乃至整个浙江地区留存甚少、保存较好的北宋时期方形石塔的代表,对佛教在宁波地区的流传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塔作为佛教建筑物,起源于中印度。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古代建筑工匠在原有的高层建筑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墓塔的宗教内涵,创造出了具有中国自己风格的宗教建筑——塔[3]。在将近两千年的历史岁月中,随着我国古塔建筑的发展,古塔的建造艺术及价值功能,随着地方文化、科学技术、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也在发生着变化,形成了多种文化的结合体。中国古塔的类型较多,主要有佛塔、风水塔、航标塔、纪念塔、墓塔等[4]。二灵塔首先必然是佛塔,二灵塔及二灵寺自建成起,曾“延僧知和居之,知和有道释子也,每有虎相随,当时名播江浙,法席鼎盛。”①历代多位高僧名禅也曾栖居于此,是宁波佛教文化发展历程的见证。二灵塔的建造特征和雕刻艺术是古代佛塔的典型代表。塔身四壁有浮雕佛像,佛像神情安详,三尊浮雕金刚威武肃穆。一曰:“东方天王多罗吒,左手持剑”。一曰:“南方天王毗琉璃,右手持钺”。一曰:“北方天王毗纱门,左手持旗,右手托塔,一身甲胄,威武逼真”③。而二灵塔上刻有“祝延圣寿,保国安民”吉祥祈福语句,正揭示了其祈祷保佑当地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意味。见图9。

我国古代建筑的选址建造历来重视调节风水、艺术审美,许多古塔既是佛塔,又具有风水祈福、景观标志作用。二灵塔虽为佛塔,但已染上了文风塔的浓厚色彩,具有调节风水、点缀风景的作用。二灵塔建于东钱湖二灵山上,“二灵山,谓山灵水灵。”④元代文人戴良在《东钱湖二灵山房记》中写到:“东湖之名山水,不可以一二数,而二灵为最奇。”②二灵山地处东钱湖下水港口,与虾蚣岭对峙,双峰夹港,状若双龙戏水,险如雄峰夹道,山水环抱,实乃风水宝地。在风水理论中一直都有一种“龙首当镇”的要求,二灵塔正好建于“蛇山”头部七寸之处,起到了锁水镇山的作用。昔时,二灵塔与二灵山房、二灵寺被誉为“二灵三绝”。二灵山不仅因山灵、水灵而得名,更因房、因寺、因塔而扬名于世。“宋塔俯临清波,每当夕阳西薄,湖面塔影横斜,为二灵最美之时。”[5]二灵塔矗立山巅,俯望水面,水亦清碧,山亦多姿。每当夕阳西下,余辉斜照,塔影倒映,蔚成奇观。二灵塔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显示出存在的价值和迷人的风采。

图9 二灵塔塔身佛像及武士像

3.2宋代石构建筑代表

四明大地充足的石材资源赋予了先民打造石头的技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石作技术日趋成熟,创造出不少富有地域特色的石构建筑文化史迹。至唐宋时这里已具备了高超的石作技术和精湛的石雕水平。由于年代久远和历史原因,大多遗址遗迹已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之中。幸存于今的二灵山石塔建筑造型简洁秀美、比例匀称,结构受力合理,是研究江南宋代石构建筑重要的实物依据。二灵塔建于北宋政和年间,塔壁上镌有明确的纪年,在浙江地区该类造型的宋塔为数甚少,它忠实地反映了宋代石塔的建筑形式和艺术水平,是浙江地区宋代石构建筑代表。

从建筑形制上看,二灵塔是一座四面七级的方形楼阁式石塔,虽不甚宏伟高大,但古朴雅致,玲珑秀美,此类北宋时期的方形石塔,至今留存甚少,在浙江省内属罕见。更为可贵的是在二灵塔的底层东壁上,有“政和□年”刻文题记,为后人提供了确切的建塔年份依据,对研究宋代石构建筑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楼阁式是我国古塔出现最早、发展最成熟的典型样式,早期以木塔为主,隋、唐以后,建塔材料转向砖石,出现了以砖石仿木构的楼阁式塔[4]。二灵塔作为宋代楼阁式石塔的典型代表,其特征是:1)其外观非常忠实地按照木结构楼阁的形式,每层之间的距离较大,明显地表现出一层相当一级楼阁的高度,一眼望去,塔身就是一座高层楼阁;2)虽以石块垒建而成,塔身均制作出与木构楼阁相同的门、窗等,塔檐大都仿照木结构塔檐,有檐角、翘檩等部分,其形制仿照木结构楼阁而建;3)塔内部虽然没有楼梯,不能登临,但均有楼层,仍体现楼阁式制式。

从建造工艺上看,二灵塔整组佛像、金刚像皆雕琢粗疏豪放、棱角分明,虽简洁朴素,却形神具备、独具魅力。塔身各层壸门式券龛内均有浮雕佛像,造型比例适度、线条简练流畅、刻工精美传神,代表了当时宁波地区石雕工艺的高超水平。宁波石雕历史悠久,各种石雕石刻遗存数量众多、造型别致,具有丰富的内涵。尤其是遗存至今的东钱湖南宋石刻群,为国际和国内最完整、最丰富石雕文化瑰宝。二灵塔正好地处宁波东钱湖,而建塔时间无论从刻文题记还是资料考据上都明确显示早在北宋时期,二灵塔的石雕工艺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是研究宋代宁波石雕艺术的宝贵实证。

现今,整个宁波地区,始建于宋代以前的仅有天封塔、天宁寺塔、五佛镇蟒塔、阿育王寺上塔、二灵塔、寿峰塔、瑞峰塔、洞山寺石塔等,而其中多数皆为后世毁后重建,难免原貌尽失。有些虽然保留了原有风貌,但残损严重。目前仅存的唐代天宁寺塔为砖砌密檐结构;北宋重建阿育王寺上塔为楼阁式砖塔,且多次重修,毁坏严重;慈溪洞山寺石塔为宋代石塔,塔身六面七层,现残存五层。因此二灵塔作为仅存的北宋方形石塔的典型代表,因其建造年代、特殊形制及完好保存而显得尤其难得可贵,是我们研究唐宋石构建筑、石雕工艺的珍贵实例。

4 结 语

塔是历史的见证者,具有建筑、艺术、审美、文化以及考古等诸多方面的价值。二灵塔浓缩了建筑技术、雕刻艺术、佛教理想、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等诸多元素,是当地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宁波佛教文化流传和石构建筑的发展变迁。

注释

① 赵传保,赵家荪.《鄞县通志》民国版,政教志,壬编上宗教篇.

② 王荣商.《东钱湖志》1916年,卷二寺观.

③ [明]杨寔.《宁波郡志》成化四年刊本,卷九寺观考.

④ [明]黃润玉.《宁波府简要志》,卷一.

[1][清]徐兆昺.四明谈助[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

[2]张伟.宁波佛教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3]王效清.中国古建筑术语词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4]罗哲文.中国古塔[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

[5]浙江省鄞县地方志编委会.鄞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6.

[6]张驭寰.中国佛塔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Contruction Art and Embedded Value of the Er Ling Tower in Ningbo

YANG Xiaowei

1008-3707(2016)01-0004-06

2015-09-22

杨晓维(1981—),女,浙江宁波人,文博馆员,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

TU252

A

猜你喜欢
石塔楼阁塔身
移动式港口起重机塔身及拉杆设计分析
比萨斜塔“斜而不倒”的秘密
紫檀木边嵌玉 石楼阁图挂屏
透视:雪糕叠叠乐
他用筷子搭起心中的楼阁
有 缝
补缺口
亭台楼阁知多少
无缝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