琪艳措

2016-08-16 08:56东永学
青海湖 2016年6期
关键词:阿爹土族阿爸

东永学

琪艳措

东永学

东永学,土族,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作家高研班学员。三百多篇(首)作品发表于《华夏散文》《西藏文学》《青海湖》等各类报刊。

琪艳措,一位12岁的土族姑娘,小学六年级学生,阿爸阿妈常年不在身边,和阿爹阿尼,也就是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从明天放寒假过年了,她的心中有一种过节的期盼,也有一份淡淡的忧伤——

今天是在校的最后一天,放假之后就要过年了,所以同学们有说有笑,也不管谁考得好谁考砸了,有一个月的时间可以自由自在,同学们都在计划自己的寒假生活;再说寒假比暑假让同学们激动,原因是寒假期间整个就是过年过节,从昨天就听见有人家开始宰年猪了,猪的哀叫声听着凄凉,但也引出了班里有名的小吃客尕胖的口水,又给大家一个笑料,因为说到吃肉尕胖就会“遥看口水挂前川”。

琪艳措和同学们开始打扫卫生,这是每学期放假的最后一天和开学的第一天必须要做的功课。一部分同学去打扫环境卫生,一部分同学打扫教室卫生,大家一边劳动,一边议论着假期生活。

琪艳措领着一部分同学打扫教室卫生,她让力气大的男生搬桌凳,让女生扫地。琪艳措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本来不必管打扫卫生的事情,但她习惯协助别的班干部做好班级事情,这是报答班主任兰草老师的一种方法,也是在家里跟着阿尼做惯了家务活,她不习惯教室里的脏乱差,她的这种好习惯印证了一句俗话:穷人的娃娃早当家。

说穷,琪艳措家里现在条件不错了。阿爸在外打工近十年,家里新盖的砖木结构的瓦房全封闭,各种家电齐备,走进家里窗明几净,一派温馨。再说阿爹阿尼刚过六十岁,还没到七老八蹋的地步,琪艳措能小小年纪早当家是她懂事早,看到阿爹阿尼的辛劳,就想多帮他们干一点家务活,她记住了阿爹说过的一句话:娃娃勤,爱死人;娃娃懒,狼叼走时没人管。

不长的时间,卫生打扫好了,语文老师多杰来给大家布置寒假作业,多杰老师每年的寒假作文都是固定的三篇,内容是大年夜、压岁钱、过年,要求同学们题目自定,但不能把去年的搬过来。其实同学们也不敢搬,因为老师保存着四年来的寒暑假作文,他说小学毕业的时候要出一本有对比性的同题作文选,还有一部分平时的优秀作文也准备也要收录进去,要尽量选上每一个同学的文章,这是小学生活的最好纪念,也是最大的收获。

如此,琪艳措他们一般都不会抄作文,大家都努力学写作文,人人想着毕业季的作文选里一定有自己的作品。特别是琪艳措,因为有个研究土族民俗文化的二舅,在中学教语文把自己当成亲生女儿的三姑父,从小开始手头不缺少书,现在她的小房间里有一个书柜,也是姑父给她专门买来的,里面摆着儿童版世界名著、儿童文学、童话寓言、作文选等好多种书,双休日一些关系好的同学都会跑到琪艳措家看书。

而后旦兰草老师来了,她是班主任,也是英语老师,她大学毕业两年,从五年级开始给琪艳措他们上英语。

同学们把班主任叫“兰草老师”,是从老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天开始的,老师介绍自己时说:我叫旦兰草,我也是土族姑娘,你们以后叫我兰草老师好了。同学们遇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老师如此随和,而且觉得这个名字特好听,也就这样叫了,一直叫了两年。

快到中午的时候,数学老师也给大家布置了寒假作业,之后全校师生集合,学校要奖励教学成绩优秀的老师,还要奖励一学期以来评选出的优秀学生。琪艳措知道自己肯定有奖励,但她很坦然,因为从一年级开始她期中期末都会拿奖,她争取每次拿奖一方面是为了让阿爹阿尼高兴,另一方面是她的二舅和三姑父的支持和鼓励,她觉得所有亲人都在对她寄予厚望,她不想辜负他们。

说到奖励,曲龙沟小学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每学期结束的时候,全校师生要给一到六年级的考试第一名的同学披红戴花,然后全校师生敲锣打鼓地送到第一名的同学的家里。这个习俗传承了四十多年,是四十多年前当小学校长的仁增留下来的,仁增校长是琪艳措家族里最早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的人,那时候他也是曲龙沟里最有文化的人;至今仁增校长去世二十多年了,曲龙沟小学一直保持着这个有些独特的奖励方式,学校老师和村里的人都很认可这种奖励方法。

一年级时,老师们把琪艳措送进家门时,阿爹阿尼高兴得说不圆一句话。到了晚上,阿爹说琪艳措要好好学习,要每年都让老师同学们送到家里;阿尼说阿爸以前也因为考过第一名送来过,只是上中学以后跟着几个调皮捣蛋的人玩,结果学习越来越差,没能考上高中,只好黑土里刨食,现在只能出门打工。

琪艳措每年都会披红戴花地被送到家里,今年也肯定了吧,这样想着的时候,校长从一年级开始宣布年终成绩前三名的同学,琪艳措又是六年级的第一名。

校长宣读完优秀学生名单,又给优秀教师颁奖,还给前二名三名的同学颁了奖,之后少先大队辅导员老师组织同学们拿出鼓号彩旗等,大家从一年级开始欢送第一名的优秀学生。

戴着绸布绾成的大红花,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琪艳措的小脸蛋红扑扑的,这是青海高原寒冬腊月的杰作,琪艳措她们长大成人的时候,好多姑娘的脸上都会留下高原红的印记,但是今天已经到了中午,主要还是激动的红晕荡漾在脸上。

锣鼓声引来了很多围观的村里人。考了第一名,拿着奖状走在队伍前面的优秀学生的家长们一脸的自豪,学习差的一些家长感叹着,抱怨着自己的子女不争气。

琪艳措看不到阿爹阿尼的身影,她知道他们在家里忙碌着。每年老师们把琪艳措送到家里,阿爹阿尼都会准备一些酒菜招待老师们,老师们也是每年最后一个到琪艳措家,几年来习惯了到琪艳措家的热炕上坐坐,吃点东西喝点酒,和阿爹阿尼拉拉家常。

3点的时候,大家走到了琪艳措家的大门上,阿爹阿尼还有隔壁的黄龙保阿嘎、桑金索阿姨几个人在门口迎接。黄龙保阿嘎给老师们献上一条条洁白的哈达,阿爹亲自端着摆放着三杯青稞酒的酒碟敬酒,阿尼和几个阿姨穿着节日的盛装,唱着土族的赞歌,也就是一首敬酒歌——

早上祥云绕天飞,祥云飞绕客人来,

客人带着喜庆来,用洁白的哈达迎接您;

早上紫气由东来,紫气东来客人到,

客人带着欢乐来,用醇香的美酒迎接您;

早上喜鹊喳喳叫,喜鹊欢叫客人来,

客人带着幸福来,用火热的歌声欢迎您。

校长把镶了镜框的奖状放到阿爹手上的时候,全校师生来了个锣鼓齐鸣,前来看热闹的人们也使劲拍手鼓掌。琪艳措看到阿爹阿尼眼睛里闪动着泪光,阿爹端着酒碟子的手在发抖,琪艳措想:如果此时阿爸阿妈也在门口的人群里多好,但他们都不在,他们天各一方。这样想着的时候,琪艳措打了一个喷嚏,她想是阿爸或者阿妈感应到了她的默念。

黄龙保阿嘎给所有来欢送的同学们分发一把泡泡糖及两根铅笔,这也是欢送优秀学生活动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习俗,第一名的家长都会提前买好一些小礼物,只要老师同学们到家门口,都会分发给大家,这也是一种对后进生的鼓励。

之后老师们走进了家门,来到客房就坐,桑金索阿姨开始倒茶。

阿爹端着酒再一次给老师们敬酒,说着感激的话。厨房里油香浮动,院子里人来人往,对阿爹阿尼来说这是一年里家中的一个值得庆贺的节日。

下午6点多,老师们走了,隔壁来帮忙的黄龙保阿嘎他们也散去了,琪艳措和阿尼收拾完厨房回到客房里的时候,阿爹对着琪艳措的奖状还在仔细端详。

阿尼看到阿爹的举动,开玩笑说:喝了几盅酒看来能认字了呗。

阿爹说:就是啊,我孙女这么厉害,我不识字不成啊!

阿爹说着把镜框放到电视旁边,又自言自语道:这一个挂上,堂间墙上挂满了,以后的就没处挂了。

阿尼说:这个你嫑害怕,只要我孙女把奖状一个个拿回家,我用奖状把我们的房子裱起来哩。

阿爹说:那你想着好啊。琪艳措,好好儿下工夫啊!

琪艳措看到阿爹阿尼这么高兴,她也感到满心的喜悦,她给阿爹添上茶,打开电视,中央八套现在开始了“汉字拼写大赛”,琪艳措喜欢这个节目。

电话响了,琪艳措知道是阿妈打来了电话,现在家里的电话成了阿妈和琪艳措两个人的专机了,阿姑们给阿爹阿尼买了手机,他们也学会了用手机。

接上电话,阿妈问考试成绩,听说又考了第一,阿妈在电话那头哭了,抽抽搭搭地说:好好听阿爹阿尼的话,多做家务活;给你做的鞋和衣裳带给了丹珠姐,她过两天就要回家来。

琪艳措说:衣裳我不要,前两天阿舅给我买来了一套,明天我和阿尼上街到三阿姑家去,阿尼说要买三个人过年的新衣裳。

阿妈说:我已经买好了,你就换着穿。我要挂电话,老板见了要挨骂的。

琪艳措还没来得及问问阿妈打工的情况,电话“嘟嘟”两下就安静下来了。

阿爹阿尼知道是阿妈打来的电话,也不问啥。其实琪艳措特盼着他们问点啥,看着他们沉默了,也就拿出寒假作业一边做一边想自己的心事。

如果阿爸阿妈没有离婚多好,这时候阿爸阿妈就会在自己的身边,他们看到我又拿回一个奖状一定会很高兴的,说不定阿爸喝醉了。说啥呢?就是这个酒害的人,听阿尼说,阿爸喜欢喝酒,阿妈反对阿爸喝酒,结果两个人开始闹矛盾,最后阿妈赌气离家出走,阿爸一气之下把离婚状递到了法院。

阿爹没有看出琪艳措的不高兴,开始唱起土族英雄赞歌《祁家延西》——

祁家延西七十七,

八十的头上争功劳,

洛阳的贼寇又反了,

受苦的百姓受遭难,

东边杀来西边杀,

血成河水骨成山,

人吃人来犬吃犬,

乌鸦老鸹啄石头,

皇上的江山不稳当,

皇宫门前悬皇榜,

皇上的黄榜到处贴,

天下没有个揽榜的人,

西宁的总指挥柴大人,

假传圣旨到互助,

互助县有个祁土司,

文武双全威名扬。

阿爹是曲龙沟有名的曲儿匠,也就是民间的草根歌手,琪艳措喜欢阿爹给她和阿尼唱这些民歌,很多时候阿爹还会给琪艳措讲这类叙事长诗。有喜事的时候,阿爹就会唱起赞歌,琪艳措从小听着这些赞歌长大;高兴的时候,阿尼也会给琪艳措说唱很多土族人口耳相传下来的神话传说。

今天,琪艳措的二阿舅到家里来了,二阿舅在县文化馆上班,专门研究土族民俗文化;阿爹是曲龙沟有名的曲儿匠,所以两个人一直惺惺相惜,阿爸阿妈的离婚也没能影响两个人的友情。

今天二阿舅拿着两瓶好酒、水果,还买了十多斤羊肉来了,进门两个人就喝上了,阿尼煮好了羊肉,准备烧饭,琪艳措要帮忙,阿尼说人少不要帮忙,让琪艳措去看书,琪艳措来到自己房间,随手找出一本《土族传说》的书看起来。

《土族传说》是二阿舅和他的同事们挖掘整理的一本土族民间故事集,是前一段时间二阿舅给她送来的,但那一段时间正好临近期末考试,琪艳措为了考试,没顾得上看这部神话传说故事集。

看看目录,琪艳措发现很多故事她都知道,这些故事都是阿爹阿尼闲暇时候给她讲的,比如《黑马张三哥》的故事,阿尼在琪艳措七八岁的时候就讲过,多杰老师也说过土族的神话传说故事只有《黑马张三哥》第一个最早选入了国家出版社编印的《全国少数民族儿童民间故事集》。

看一会儿书,阿尼进来了,叫琪艳措去买两袋醋。出门时琪艳措看到客厅的地上放着几种包装的青稞酒,原来阿爹又约来了几个能唱会说的阿爹、阿嘎,酒是刚进门的那几个人拿来的,看来今晚又会是歌与酒的狂欢。

来了一二知心朋友,之后邀请一帮亲友陪伴,喝着青稞酒,吃着手抓肉,唱起一首首赞歌,激动处来到院子里,放上篝火跳起安召舞。——这是遗存的土族先民游牧时代的遗风,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用嘹亮的赞歌感谢神佛,赞颂父母,赞美友情,感恩生活。

这样的情景,琪艳措很熟悉,阿爹在家里经常举行这样的晚会,没有手抓羊肉,有腊猪肉,要紧一点的亲戚朋友来了,还有阿尼养的二十几只鸡。养鸡是阿尼和琪艳措的事情,杀一只鸡还是几只鸡是阿爹说了算。

琪艳措进门的时候,家里没有了喧闹,只有阿爹一个人在轻声演唱一曲歌谣,细听是赞歌《唐德格玛》。

《唐德格玛》是一首古老的赞歌。歌词委婉生动地叙述了一个三岁幼童——传说中的土族祖先,为了土族先民安居乐业,上云天,擒青龙,给它驾上金犁耕地遭到失败;又攀神山,捉野牛,套银犁犁地也没有成功,他毫不气馁,再下平滩抓来黄牛,终于将又肥又壮的黄牛驯服,驾起铁犁把荒开的故事。之后犁了南滩犁北滩,在土乡大地上洒下珍珠般的青稞种子,秋后大获丰收,从此定居耕牧。

今天是腊月初六,阿尼匆忙喂好猪狗鸡,煨好炕就出门去了,说是打听一下打粉的师傅到了谁家了,要抓紧时间打粉,晾干以后还要加工粉条。

琪艳措准备去做寒假作业,阿爹说:琪艳措,你给阿爹泡给个冰糖茶,口干头晕着不成。

琪艳措笑着说:您咋不给阿尼说啊?

阿爹说:死阿奶骂哩,不敢说头晕。

琪艳措给阿爹倒好了冰糖茶,拿出书本开始写作业。

腊月里要抓紧时间完成寒假作业,这样正月里就比较轻松了,时间也宽裕一些。琪艳措一边做作业一边做着自己的小计划,因为过年的时候她要跟着阿嘎阿吾们到亲戚家拜年,阿爹阿尼老了,再说家里也会天天来人,他们不能走掉。

做了几页数学作业的时候,阿尼回来了,她和隔壁的几个阿姨有说有笑地进门,看到阿爹还躺在炕上,就有些炫耀地说:昨儿个琪艳措街上的二阿舅来了,死老阿爷喝迷了,你们看个这个邋遢样。

阳秀阿姨开玩笑说:工作人的酒好,阿爹没把住呗。

阿爹看到有人来了,赶紧起来,说:坐、坐、坐。

阳秀阿姨正月初五出嫁闺女,是找阿尼帮忙完成上马鞋的缝制的,别的几个年轻媳妇也是有些手生不会做,就跟着过来一起学学。

现在很多土族姑娘出嫁,不穿专门缝制的高腰、盘绣的上马鞋了,开始流行穿红色的皮靴了,同时还有很多习俗都变了。

说到现在的婚礼,阿爹一代人就会发出一连串的感慨,一边说一边就会摇头叹息。

是啊!时代发展了,旧的很多东西不知不觉中自然淘汰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但是阳秀阿姨对出嫁二丫头很是自豪和用心,她的姑娘找的女婿也是个研究民俗文化的土族人,在省文化馆上班。他要借自己结婚的当口,全程拍摄一部原汁原味的土族婚礼,之后刻成光盘保存,还要免费赠送给土族同胞们,让年轻人从中学习一些即将消失的礼俗。

阿爹他们的话题就一直在阳秀阿姨二丫头的婚嫁上,大家都说:这次全庄子里的人都要出力,把这件事办好。

阿爹说:以后我也要让琪艳措骑着白马出嫁,不坐小汽车。

琪艳措知道阿爹是开玩笑,阿爹有时候就会拿招女婿或出嫁之类事儿寻开心,也不好说啥,拿上书本离开客房到自己的卧室里去做作业。

听着大人们在策划阳秀阿姨二丫头的婚礼,琪艳措想:今年的过年为主题的作文就写一场婚礼,到时候好好看看,写出一篇土族人独特的婚礼场面一定是一篇好作文。以前写过拜年走亲戚,写过看社火,晚上跳安召舞,就是没写过婚丧嫁娶的礼俗。

现在抓紧完成数学、英语作业吧。琪艳措想着,手下的动作越来越快。

唰、唰、唰......

琪艳措醒来的时候,阿爹拿着大笤帚正在扫雪。看看花园墙上的雪,有一尺多厚;阿尼扫完了大门上的雪进来了。

洗脸当中,阿尼把早饭端上来了,是炒洋芋丝,琪艳措最爱吃。

吃饭当中,阿尼的手机响了,阿尼接听后递给了琪艳措,说:七月花打来的。

琪艳措接过来时,七月花说:今天下雪,我们在谁家集中做作业吧,有些数学题目可以讨论一下。

琪艳措听了很高兴,说:好!到我们家来吧。

阿尼问:谁到我们家来?

琪艳措说:七月花她们到我们家来,我们要一块做作业。

阿尼说:那好,你们写作业,刚磨好了山药粉,我给你们做酿皮。

阿爹听到这里,说:那我到财神保阿嘎家过阴天去。

过阴天,是一种说法,就是人们在阴天下雨的时候,聚到某一个人家,女人们做点好吃的东西,男人们喝酒,喝醉了唱赞歌和酒曲。

阿尼说:肚子里的酒虫儿动弹了吧,去了把住点。

吃完早饭,阿爹真的拿了两瓶酒,还从前两天二阿姑坐娘家时拿来的水果里分了一些就出门了。

琪艳措和阿尼收拾好炕桌上的东西,阿尼去喂猪,琪艳措喂狗,这时候羊圈里的几只羊“咩咩”叫开了,琪艳措背上背篼到房顶去给羊们背燕麦草。

撒上燕麦草,羊安静了,阿尼拍拍头说:丫头,鸡儿没喂啊。

说着,阿尼又拿上鸡食盆去喂鸡,这时候七月花她们四个人进来了,拴在西墙根的藏狗“花热”用浑厚的狗语首先问候了大家。

脱鞋上炕,四四方方的大炕桌上刚好四个人写作业,琪艳措从东房里抬过来一个小条桌,这样大家就能在一起做作业了。

打开书包往外拿书本钢笔的时候,七月花、尕什姐还取出了一些零食,有苹果、火腿肠、鸡腿等等。

琳琳看着零食说:七月花,你阿门给我没说,我家已经买好了过年的果糖花生瓜子,不然我会拿上一些的。

琪艳措说:没事,我阿爸几天前就买好了过年的吃食,啥都有,你们不用拿。

仿佛心有灵犀,琪艳措刚说完,阿尼端着一个分成四格的果盘进来了,里面放上了瓜子糖果。

阿尼说:你们下茬吃,我们家好吃的多得是。

七月花说:多谢阿尼!

阿尼说:多谢啥哩,中午阿尼给你们做酿皮,好吃不?

尕什姐第一个带头鼓掌,说:阿尼的酿皮最香,我喜欢。

阿尼听到这话更高兴了,说:吃着写着,我这就拾掇去。

几个人说笑着,吃着零食,一边做着数学作业。

七月花给琪艳措说:今天到你家做作业,就是我有几道应用题不会做,大家讨论讨论。

七月花不会做的几道数学题做完,大家又共同完成了一些应用题。这时候尕什姐问到了过年的新衣服买了没有,有人买了,有人说明后天要去买。

说话间,琳琳耸动了几下鼻子,说:阿尼的酿皮儿好了,你们闻,炝出来的蒜味儿香着。

琪艳措说:如果我阿尼到街上卖酿皮肯定能赚大钱吧?她的酿皮这么香。

七月花说:明年我们考进民族中学,阿尼到街上开个酿皮铺子,我们想吃了就去给阿尼当钟点工,工资就是一张酿皮,行不行?

琳琳说:你是到县上念书还是专门吃酿皮啊?没出息。

嘻嘻哈哈间,阿尼端着放着辣钵子、醋壶、蒜泥碗等的方盘进来了,说:我的尕秀才们吃酿皮啊,吃饱了好好儿念书写字。

尕什姐赶紧下炕,说:我们帮阿尼端碗走。

几个小姑娘都下炕穿鞋,跑进厨房一人一碗端着酿皮来到客房里。阿尼给琪艳措说:给你阿爹打个电话,喝醉了没?没醉的话吃酿皮来说。

琪艳措打通电话,阿爹说:我们正在背口袋着哩,你们吃。

背口袋,是大家对一种土族特色小吃的通俗叫法,土族人叫“哈列海”,是把生长在青藏高原的野生的荨麻叶子晒干碾碎,和在青稞面里做成黏稠的面汤;再烙上软软的薄油饼,把荨麻汤摊开在薄油饼上,抹上油炝蒜泥卷起来,之后从中间切开,此时的样子就像以前装粮食的羊毛口袋,所以人们习惯把吃荨麻饼称为“背口袋”。

琪艳措给阿尼说:阿爹他们吃哈列海,说不要等了。

吃着香辣的酿皮,七月花把辣子调多了,吸溜着鼻子说:阿尼,你给我们讲个背口袋的神奇来历吧?

阿尼说:你们先吃饱肚子,好好儿写作业,晚上住我们家,我给你们做好吃的,还给你们讲吃哈列海的故事,想听的我给你讲好多好多,成不?

成,我们都住下。——尕什姐第一个拍手。

琳琳说:我阿爸喝醉我要回家里,我阿爸和阿妈打仗哩。

唉!听到这话,阿尼一声叹气,大家也低头吃起酿皮来。

琳琳的阿爸阿妈几乎天天打架,这给两个孩子一种压力,琳琳的阿哥初中毕业就离家出走,在西宁打工,一直很少回家。

今天是腊八,琪艳措起来的时候,院子里的中宫上有东西闪闪发光,仔细一看,是一块晶莹的冰块。

腊月初八,土族人有打腊八冰的习惯,而且一个村子里的人还会抢着打头冰,也就是谁最早打到腊八早上的第一块冰就会得到最好的祝福,人们把腊八冰会供在佛龛前献给神佛,还要供到自家的地里、房顶上、粪堆上,祈福来年风调雨顺。

琪艳措刚洗过脸,阿爹说:琪艳措,你抬一块冰送到房后的地里,供在地中心,回来吃早饭。

琪艳措看到南墙根铺了一块干净的塑料,塑料布上堆着大小不等的一些腊八冰块,周边还用干净的雪掩埋起来了。存放一些腊八冰,有个头疼脑热拉肚子的时候,吃一块腊八冰就会好。

她捡了一块用一只小塑料桶提到房后的地里,看到很多地里都摆上了腊八冰,甚至有人在地里放了一堆。

刚出来的太阳照在这些冰块上,发射出一些璀璨的光芒,煞是好看。仪式,这是感恩土地的仪式。——阿爹说过的。

从房后的地里看,一些人家的房顶上也摆上了腊八冰,琪艳措看到仁争阿嘎搭着梯子正在往门头顶供放一块冰。

腊八,一块块洁净的冰块寄寓着庄户人一份单纯又高尚的心愿。

回到家里,阿爹正在煨桑,一股柏树枝叶的浓香弥漫在院子里,里面还有燃烧的青稞炒面的清香。

琪艳措走进客房的时候,看到中堂的面柜上放着三个结了冰的龙碗,那是阿爹昨晚倒进清水放好的,第二天早上供放的水会冻成冰,一个碗上显出哪种农作物的形状,第二年哪种农作物就会丰收;第二个碗上有蔬菜也会显示出来,第三个碗上会显出动物图案。

琪艳措看三个碗里的冰花,一个碗里的图案真有点像一丛开花的山药,另外两个就有些模糊。这时候阿爹叩完头进来了,琪艳措问阿爹:阿爹,三个碗里是啥图案?有两个我看不出来。

阿爹说:三个图案是山药、青菜、牛。明年的山药要丰收,山药是养人的好东西,六零年饿肚子的时候,冻山药、坏山药也救了很多人的命,山药丰收了好;青菜是药菜,丰收了人们就不会得病;牛是家里的劳力,也是一些神佛的坐骑,图像显出一头牛,这也说明明年是个吉祥年。

说到这些,阿爹就会滔滔不绝,琪艳措也喜欢阿爹给她说这些古节儿当当。

她和阿爹走进房里,看到阿尼在一个干净的大脸盆里放着几块腊八冰,已经开始消化。这些消冰水是阿尼晚上煮腊八搅团用的,用腊八冰水做一顿搅团,一家人吃了,一年里就不会有病痛灾难。

说到吃腊八搅团,琪艳措又想到了阿爹给她讲过的那个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有一户土司老爷家,过了几辈子老爷生活,传到一代人的时候,他们一家人越来越懒,家中老人还能勉强维持生计。过了几年,老人去世以后,两个儿女懒得不想做三顿饭,于是就把面倒进锅里煮熟了吃,一锅饭可以吃几天。

没有烧的柴,他们拆下房上椽子烧。吃到腊月头,房顶的椽子拆得差不多了,面柜里的面也剩下一点点,他们用最后一点面馓好了面糊糊,但这时候两人从锅里挖着吃都不愿意,你推我搡谁都不愿动手,到了腊八这一天,俩人看着锅里的饭饿死在家里。

众人知道之后,拆下房顶剩下的几根椽子烧了他们,看到锅里有一些面糊,大家热着要吃时,连一点盐都没下,大家从家里拿来盐、葱花、菜籽油、腌菜重新热了一下,结果特别好吃,于是每年腊八这一天,大家都会做一顿面糊糊饭,因为是腊八这一天吃,就起名“腊八搅团”。

阿爹讲的故事有警示的意义。有关腊八搅团的来历,还有一种更有意思的传说,这是阿尼讲给琪艳措的——

庄户人家辛苦一年,粮仓满了,油缸满了,面柜也满了,要过年了,青藏高原的冬天也没事干了,但是辛苦一年,人们还不敢放开吃喝。有人就在腊八这一天做了一顿搅团,说吃了搅团就糊住了心眼,大吃大喝也就能放开手脚了,之后他们一家人过年的时候真的能放开手脚了,他们杀年猪,做各种好吃的年馍,熬了几大坛青稞酒,别人缩手缩脚地过年,这一家人过得大方、惬意,于是一些人第二年跟着也开始大吃大喝,慢慢大家都开始这么过年。

天上的一位神仙看到凡间的人们过年越来越奢侈,人们每年的腊八都会吃搅团,吃过之后就会把辛苦一年的钱拿出来置办很多年货,把养了一年的猪、牛、羊杀了,把一缸菜籽油倒进锅里炸各种各样的油炸馍,而过年的时间越来越长,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初一,再到正月十五,再到二月二,眼看着要过到清明节。

神仙害怕了,于是他给一位老人托了一个梦,说每年农历二月二要炒着吃一次大豆,不然有灾祸降临人间。老人把这个梦告诉了所有的人,于是在二月二的早上家家户户都炒了一锅大豆吃,一吃,炒熟的硬大豆一硌牙,大家的脑子也就突然醒悟,知道自己胡吃海喝了将近两个月,差一点把一年的吃食两个月里吃完了,赶紧打住,开始计划新一年的春种秋收。

大家感激这位神仙,于是每年自家人吃炒大豆外,还把一些炒熟的大豆、青稞、麦子撒在房前屋后,养活那些刚醒过来的虫子,换一种方式感谢神仙的好生之德。

腊八吃搅团,二月二吃大豆,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了。

早上,阿爹要到史当增阿嘎家宰年猪去了,史当增阿嘎家年年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宰年猪。

琪艳措问阿爹:大家都是挑个好天气的日子宰杀年猪,史当增阿嘎家为啥一定要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宰年猪?

阿爹就给琪艳措讲——

很早以前,有很多人家有给灶爷许愿献灶猪的习俗,原因是曾经这些人家的猪连着生病,那时候医疗条件不好,大家认为是灶爷不高兴了,所以很多人家许愿,只要灶爷保佑家里的人畜平安,就每年给灶爷献一头猪,而腊月二十三是灶爷上天言好事的日子,人们也就在这一天宰年猪酬谢灶爷。

不能改吗?琪艳措的疑问还在。

阿爹说:史当增阿嘎住在老院里,所以没有改;他的分房另过的弟兄们都改了。能不能改,我也不敢说。

阿爹说完,拿着杀猪刀走了。琪艳措想:这事要和二阿舅讨论一下,今年的一篇作文就写宰年猪一事,其中把许灶猪的习俗写进去,作文就有趣味了。

这时候阿尼喊她,琪艳措来到厨房,阿尼说:今晚上要打发灶爷哩,你到房后的白土崖上挖一点干净的白土,晚上要给灶爷洗脸哩。

这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必定举行的仪式,琪艳措和阿尼每年都做着这些事情,所以琪艳措拿上铲子和一个干净的小盆子出门。

走出大门,琪艳措碰上龙神宝也拿着一个小铁盆子往白土崖走去,于是他俩结伴而行。

路上,龙神宝说:用一点干净的白土抹一下灶爷的神位,就说灶爷的神殿收拾打扮了,还说灶爷高兴了,这灶爷也太容易满足了。

琪艳措听到龙神宝如此说,就给龙神宝说:我阿尼说是给灶爷用白土洗脸,你说是打扮神殿,到底是哪种说法对?

龙神宝说:在墙上用白泥抹一个圆圈,这能是灶爷的脸吗?肯定是你阿尼说的不对。

琪艳措想想,可能是阿尼说错了。一块木板钉在墙上,放上供灯,然后用白土抹一个圆形图案,这应该是灶爷的神位,而不是脸。

说话间,两人来到了土崖下,看到五保户老人桑日结阿爹也拿个小布袋来取土。

龙神宝赶紧拿过铁锨,从土崖的高处铲下一些干净的白土,和琪艳措一块儿给桑日结阿爹装好,放到他的手里。

桑日结阿爹给龙神宝说:你们是好娃娃,佛爷会保佑你们的。

桑日结阿爹右手拿着装土的布袋,左手捻动着佛珠慢慢走了。

琪艳措在后面喊了一声:桑日结阿爹,家里有干不了的啥事,您叫我们,我们帮您干。

桑日结阿爹说:好,孤老头子一个,麻烦你们的事情多着哩。

龙神宝说:我们大了,能帮您是我们的骄傲,阿爹您慢走。

说着话,龙神宝又铲下一些新鲜的白土,琪艳措装好自己的盆子,给龙神宝也装好了,两个人端着白土盆子回家。

太阳落山的时候,阿尼叫琪艳措端来早上挖来的白土,阿尼洗手调泥,在墙上抹出一个白圆圈;之后打扫干净钉在墙上的木板,在木板上供奉上十三个年馍,点上一盏酥油铜灯,三炷香,然后对着神位叩头,嘴里还念念有词——

灶爷妮妮,您到了天上,在众神面前多说好话,把黑头凡人们的过失少说,您就多说说好话,保佑这些黑头凡人,今天我们送您去天庭言好事,大年三十我们迎接您回到自己的神位上,和我们一起过年。

打发灶爷仪式完成,阿尼扣上厨房门轻手轻脚出来,说:今晚再不能进厨房。

回到客房,琪艳措问阿尼:腊月姐说他们家是腊月二十四晚上打发灶爷,为啥大家不一样?

阿尼说:腊月姐他们祖上家境贫寒,本来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爷,当时困难,买不起三炷香,想着第二天能买上三炷香打发灶爷,但还是没能买上,于是就掐了三根标杆草,顶替三炷香插在灶爷的神位上打发了灶爷,从此就留下了二十四晚上打发灶爷的习俗。

买不起三炷香,那时候真有这样困难的人家?

阿尼顺着话题说道,生产队时候,不要说酥油,就连清油也很金贵的,点一次灯就把一家人炝一顿饭的油用没了。我刚出嫁到这里,有天晚上我说了一句:有点清油,炝一点葱花烧一顿面片香啊。你太爷阿爹怎么回我的:清油炝到驴粪上更香。把我气得吃饭的心思都没有了。

说到你太爷阿爹,他怪话好多,有一次我和你二阿尼去逛商店,回来说:商店里有啥啥啥好东西。你太爷阿爹怎么说:只要你有钱,商店里大鹿的眼角屎都卖着哩。

大鹿的眼角屎是啥贵重东西?我想了半天,后来才明白人家是挖苦我少见多怪。

听着阿尼说古,琪艳措打开电视,青海综艺频道刚好重播花儿大奖赛,阿尼一下来了精神,说:声音放大一点。

琪艳措不想看,就把声音调大一点,说:阿尼,我写作业去哩。

阿尼说:去吧,明天我俩大扫除,要早点起来。

琪艳措的寒假生活就这样充实而忙碌。期间,阿爸买来了几千元的年货,阿妈从打工的地方寄来了最喜欢的上千元的衣物鞋袜,阿尼也给自己买了一套漂亮的衣服。离年节越来越近,琪艳措的心里还是有一种期待,自己也说不出在期待什么……

猜你喜欢
阿爹土族阿爸
梦中的老阿爸
关于土族聚居地区汉、土双语教育实施概况
走向深处
阿爹 , 我回来了
无声的岁月
吃土族
阿爸
神秘的土族人
西部大开发与土族文学的反思
吻吻阿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