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K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相关性

2016-08-19 11:53董延琥栾文强李兴坤朱晓静董利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2期
关键词:脑室颅脑结肠癌

董延琥 栾文强 李兴坤 朱晓静 董利

【摘要】 目的 探讨前动力蛋白-1(PROK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2例结肠癌患者组织中PROK1的表达, 并分析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结肠癌转移的关系。结果 PROK1在癌旁正常组织中阴性表达, 而癌组织中36例呈阳性表达。PROK1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直径、分化程度无关(P>0.05), 与肿瘤T分期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 PROK1在结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与肿瘤转移有关(r=0.285, P<0.05)。结论 PROK1在结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 与结肠癌的转移显著相关, 是研究治疗结肠癌的潜在靶点。

【关键词】 结肠癌;前动力蛋白-1;免疫组化;转移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2.009

颅内出血是新生儿较多见的一种颅内病变, 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神经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 该病发生与围生期窒息或产伤有关[1]。新生儿颅内出血部位可在蛛网膜下腔、脑实质、脑室周围-脑室内、小脑内;根据出血程度将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分Ⅰ~Ⅳ级, Ⅰ级是指室管膜下胚胎生发层基质出血;Ⅱ级是指室管膜下出血破入脑室腔导致脑室内出血;Ⅲ级是指脑室出血并出现扩张;Ⅳ级是指脑室出血并出现脑室周围出血性梗死[2]。可见, 对该病及时诊断, 利于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改善其预后。本研究探讨床旁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诊断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5年9月在本院收治且经CT诊断为颅内出血患儿200例, 所有患儿临床资料完整。患儿均在出生后7 d内接受64层螺旋CT检查和床旁超声检查。胎龄27~40周, 平均胎龄(32.3±2.2)周, 足月儿75例, 早产儿125例;分娩方式:头位产120例, 剖宫产34例, 臀位产20例, 足位产18例, 产钳助产12例, 胎头吸引产10例。部分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肌张力降低、意识不清等症状, 少数患儿无明显症状。对无症状患儿由于存在下列因素而进行床旁超声检查, 如羊水胎粪污染、出生前胎心率过缓、出生后S-100β蛋白升高、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

1. 2 检查方法 采用(LOGIQe)便携式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 小儿心脏探头(7.5~10.0 MHz)及线阵探头(1.8~2.5 MHz)。待患儿安静后取仰卧位, 行经前囟、侧囟及后囟超声检查。在冠状面观察额叶、侧脑室前角、第三脑室、侧脑室中央部-后角、枕叶声像图, 矢状面观察正中矢状面、侧脑室前角、侧脑室中央部-后角、颞叶脑岛切面的声像图;颞侧水平方向多切面观察, 疑有枕叶病变者可行后囟多切面检查, 观察颅脑沟回是否异常。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床旁超声诊断与CT诊断符合情况 200例患儿经床旁超声检查诊断为颅内出血174例, 与CT诊断符合率为87.0%(174/200)。

2. 2 床旁超声检查脑室-脑室周围出血表现 Ⅰ级出血:冠状面可观察到侧脑室前角和体部下方有团状回声增强区;矢状面观察到丘脑尾状核沟有三角形、椭圆形或梭形高回声区;侧脑室前角可变窄。Ⅱ级出血:侧脑室内观察到脉络丛变宽, 形态不规则或脉络丛周围有异常强回声团。Ⅲ级出血:观察到脑室扩张且有凝血块, 声像图呈高回声或低回声团。Ⅳ级出血:沿侧脑室外上方可观察到球形或扇形高回声团。

2. 3 足月儿与早产儿颅内出血情况对比 早产儿脑室-脑室周围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P<0.05), 漏诊率低于足月儿(P<0.05)。早产儿与足月儿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颅内出血在新生儿中发生率较高,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早期明确诊断利于降低病残率及提高治愈率, 典型表现是患儿出现尖叫、惊厥和前囟隆起等, 病情可在短期内断断续续进展, 期间可出现好转;少数患儿可无明显特征和症状, 从而增加了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难度。

研究表明, 颅脑超声检查可明确出血部位, 可对颅内出血进行早期诊断, 并为后期治疗提供依据[3]。超声可观察到脑室内、室管膜下、脑实质、颅脑中央等部位的出血, 尤其是对颅脑中央部出血的诊断准确性最高。颅内出血在声像图中呈高回声, 其原因是血液声抗较脑实质和脑脊液高, 不同声阻抗组织形成的界面具有回声反射作用, 当出血被吸收后, 血肿中心回声逐渐减弱而形成无回声囊腔。异常回声灶持续存在时间与出血量有关, 通常能持续存在约7周[4]。

本组200例患儿中有26例漏诊, 主要与出血的解剖位置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困难是因为颅脑外周有正常回声反射, 可能是血液亦可能是正常组织, 极少数情况下能观察到中脑裂隙或纵裂池增宽且回声增强;小脑出血易漏诊是由于后颅窝内结构多有回声反射, 偶尔可见小脑实质呈不对称性反射。超声对硬膜下出血敏感性较差, 诊断较困难;且仅在出现大量邻近额顶叶表面的硬膜下出血方能被超声检出。

无典型症状的颅内出血一般病情较轻, 但此类患儿常合并缺氧、缺血等表现, 或免疫学、生化检查异常。出生前胎儿心率过缓, 表明可能存在心功能不全, 可导致脑血流降低, 最终引发脑室出血;出生时若有羊水污染表明可能存在缺氧、缺血, 进而造成毛细血管破裂, 诱发颅内出血;CK-MB是脑损伤的特异性指标, 动脉血氧分压(PaO2)过高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过低同样可诱发脑室出血;颅内出血可致血红蛋白降低, 故对无症状且疑为颅内出血新生儿行床旁颅脑超声检查显得格外重要。

本组患儿经床旁颅脑超声对新生儿颅内出血检出率与CT诊断符合率达87.0%, 尤其是对早产儿诊断符合率较高, 而在足月新生儿漏诊率较高。对那些超声检查阴性且已有颅内出血的患儿, 可进一步行CT检查以明确诊断。由于床旁超声具有无创、操作方便, 且能减少体位变动而引起血液波动诱发或加重颅内出血, 从而降低了患儿的病死率和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 因此得到广大临床儿科医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潘彦. 超声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价值.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24):1674-1675.

[2] 段雅琦, 丁桂春, 黄晓玲, 等.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床旁超声诊断价值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 7(12):72-73.

[3] 陈惠金. 我国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早期诊断和防治现状.临床儿科杂志, 2004, 22(1):3-6.

[4] 米骏麟, 张燕辉, 郭建平, 等.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床旁超声诊断价值.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5, 26(10):749-750.

[收稿日期:2016-01-11]

猜你喜欢
脑室颅脑结肠癌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1例新生儿小脑半球出血并破入脑室手术案例
神经内镜经小脑延髓裂治疗脑干背面和四脑室梗阻性出血的临床观察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结肠癌早期,多有5大表现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常见的颅脑损伤有哪些
助“癌”为虐的细菌
腹腔镜治疗结肠癌27例临床观察
基层医院颅脑损伤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