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灌注成像对单发骨转移瘤与原发恶性骨肿瘤的诊断意义

2016-08-19 11:57张振杰占娜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2期

张振杰 占娜

【摘要】 目的 分析CT灌注成像技术对单发骨转移瘤与原发恶性骨肿瘤疾病的诊断效果。方法 50例单发骨转移瘤患者作为观察Ⅰ组, 50例原发恶性骨肿瘤疾病患者作为观察Ⅱ组, 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三组均给予CT灌注成像诊断, 比较三组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表面通透性(PS)等灌注参数、软组织肿块及中央坏死区的发生率。结果 BF、BV及PS灌注水平:观察Ⅰ组(48.28±9.87)ml/(min·100 g)、

(68.26±10.07)ml/100 g、(49.20±11.08)ml/(min·100 g)与观察Ⅱ组(47.29±8.96)ml/(min·100 g)、(69.07± 11.02)ml/100 g、(48.97±12.86)ml/(min·100 g)均高于对照组(1.03±0.27)ml/(min·100 g)、(5.28±2.10)ml/100 g、(6.97±1.06)ml/(min·100 g)(P<0.05);观察Ⅰ、Ⅱ组软组织肿块(8.00%、30.00%)与中央坏死区比例(16.00%、38.00%)高于对照组0(P<0.05);观察Ⅱ组高灌注区软组织肿块(30.00%)与低灌注区中央坏死发生比例(38.00%)高于观察Ⅰ组8.00%、16.00%(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技术对于单发骨转移瘤与原发恶性骨肿瘤疾病诊断效果显著。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技术;单发骨转移瘤;原发恶性骨肿瘤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2.013

单发骨转移瘤是指患者身体其他部位恶性肿瘤通过各种途径转移至骨骼, 并在骨骼内部生长的子肿瘤[1]。原发恶性骨肿瘤主要以骨肉瘤、纤维肉瘤以及软骨肉瘤为主, 是指由局部骨组织生长出来的恶性肿瘤。本研究就CT灌注成像技术对单发骨转移瘤与原发恶性骨肿瘤疾病的诊断效果进行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本院50例单发骨转移瘤患者作为观察Ⅰ组, 男26例, 女24例, 年龄22~69岁, 平均年龄(33.36±11.88)岁;50例原发恶性骨肿瘤疾病患者作为观察Ⅱ组, 男25例, 女25例, 年龄20~68岁, 平均年龄(31.16±12.28)岁;选取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男24例, 女26例, 年龄21~64岁, 平均年龄(30.93±11.02)岁。三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受检者均给予CT灌注成像技术诊断, 具体如下:①给予进行CT电子扫描仪(厂德国西门子公司, 型号:SOMATOM Sensation 10 slice)扫测。②给予进行CT灌注影像机(矩阵:512×512, 扫描速度:1.5 s/周, 扫描时间:120 s)采集检测影像。③采用DynEva软件检测数据分析, 计算出BF、BV及PS检测水平。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BF、BV及PS水平、软组织肿块与中央坏死区的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三组BF、BV及PS水平比较 观察Ⅰ、Ⅱ组BF、BV及PS灌注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Ⅰ、Ⅱ组BF、BV及PS灌注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

2. 2 三组软组织肿块与中央坏死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Ⅰ、Ⅱ组软组织肿块分别有4例(8.00%)、15例(30.00%), 中央坏死区为8例(16.00%)、19例(38.00%), 明显多于对照组的0例 (P<0.05);观察Ⅱ组高灌注区软组织肿块为15例(30.00%), 低灌注区中央坏死有19例(38.00%), 多于观察Ⅰ组的4例(8.00%)、8例(16.00%)(P<0.05)。

3 讨论

单发骨转移瘤与原发恶性骨肿瘤均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骨科恶性肿瘤疾病。其中单发骨转移瘤发病率极高, 约占骨原发性恶性肿瘤疾病的30~40倍[2]。主要是指原发于患者身体的其他部位, 但肿瘤细胞通过某种途径转移到患者的骨骼中, 并在骨骼中成长成为单发骨转移瘤。原发恶性骨肿瘤主要是由于患者自身的骨骼器官或者附属组织出现恶性肿瘤病变的疾病, 具有病情凶险急促、发展迅速、预后不佳以及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护理干预对于单发骨转移瘤以及原发恶性骨肿瘤的治疗意义重大。但骨肿瘤患者病情十分复杂, 并且原发性肿瘤组织同转移性肿瘤组织夹杂一起, 极易在诊断过程中出现混淆和误诊现象, 从而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降低患者预后生存质量[3]。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Ⅰ、Ⅱ组BF、BV及PS灌注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说明恶性骨肿瘤内部血流供应情况更丰富, 具有比较高的诊断价值;观察Ⅰ、Ⅱ组软组织肿块与中央坏死区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Ⅱ组高灌注区软组织肿块与低灌注区中央坏死发生比例高于观察Ⅰ组(P<0.05), 说明单发骨转移瘤与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都会形成软组织肿块与灌注区域中央坏死等症状, 并且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软组织肿块与灌注区域中央坏死的发生几率更高, 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 CT灌注成像技术能够明显反映肿瘤新生血管的各项生理特性, 对原发恶性骨肿瘤与单发骨转移瘤的诊断意义重大, 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延. CT灌注成像对单发骨转移瘤与原发恶性骨肿瘤的诊断意义.当代医学, 2014, 20(11):114-115.

[2] 宋瑞娟, 关长旭, 张凤翔.核素骨显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对单发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6, 38(1):8-13.

[3] 向阳, 宋丽萍.三相骨显像定量分析鉴别诊断原发良恶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5, 25(7):83-86.

[收稿日期:2016-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