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的在台复建

2016-08-24 06:36陆思蔡金刚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研院研究所研究

陆思 蔡金刚

中研院的在台复建

陆思 蔡金刚

中央研究院的最初设立

中央研究院的设立无疑是现代中国科技发展道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早在1924年,率领中国人民推翻满清王朝的民主主义先行者孙中山就曾提出过建立国家学术院的设想。遵循孙先生的遗训,国民政府于1927年5月9日决定设立中央研究院,作为当时全国最高学术研究和管理部门,对全国科技研究和发展负有指导、联络、奖励的责任;同时筹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调查所、社会科学研究所、观象台等4个研究机构。

1928年6月9日,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务会议在上海举行,宣告该院正式成立,蔡元培为首任院长。创办中央研究院的主要成员大多是中国科学社社员。

1928年后,中央研究院陆续在南京、上海等地设立10个研究所。其中,最初建立的理化实业研究所后分为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和工程研究所,均在上海;位于上海的地质调查所改为地质研究所;北极阁观象台后分为天文研究所和气象研究所,均在南京。社会科学研究所下设法制组、民族组、经济组和社会组,前两组在南京,后两组在上海;语言历史研究所最初设在广州中山大学,后迁至北平。自然历史博物馆1930年成立于南京,1934年改名为动植物研究所,1944年又分成动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心理研究所1929年成立于北平。数学研究所1947年7月成立于昆明。此外,还筹备成立医学研究所和近代物理研究所,但因时局动荡,未能完成。抗战期间,中央研究院曾西迁昆明、桂林、重庆等地,中途颠沛流离,仪器设备图书均受到不小的损失。抗战胜利后复还南京、上海、北平等地,由于物资缺乏,经济水平低,以致研究人员生活条件较差,研究成果也难以出版发表。

中研院评议会于1935年6月成立,至1948年9月的13年间,成立了三届评议会,遴选朱家骅为代理院长,设立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奖,改选了各届评议会聘任评议员。尤其是在1948年4月1日,中央研究院又进一步建立了院士制,本着“公平公开”的原则,经过评议员几轮投票,选出了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81人,召开了第一次院士大会,完成了以院士为构成主体的学术体制建设。

1935年9月,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会成立,并在南京中研院史语所举行第一次会议。

在台重建中研院

1948年底,已预感到战局持续恶化的国民党当局,决定将位于南京的中央研究院14个研究所的人员及文物、图书、仪器、档案迁往台湾,受到各所人员的共同反对,许多研究所的人员还掀起反搬迁斗争。最终国民党当局只完成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约50人)和数学研究所及历史语言研究所(约80人)共130人的迁台事宜,占当时中央研究院总人数506人的25.6%。

两个研究所的图书资料和大批古代文物运来台湾后,开始时借用台湾大学医学院部分房屋安置,后租赁桃园县南部杨梅镇火车站的仓库及附近民房为临时所址,自然也谈不上开展任何研究,所内人员大多分赴岛内各学校以教课谋生。

1949年3月下旬,尽管解放战争的炮火仍在继续,中国共产党已考虑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统一的科学院作为全国最高科学机构;6月中旬,决定由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负责筹备建中国科学院。7月13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议上讲话时,号召全国科学工作者参加科学院的筹划工作。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成立科学院。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任命郭沫若为科学院院长,陈伯达、李四光、陶孟和、竺可桢为科学院副院长。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开始办公。

1948年冬,台湾杨梅车站仓库中堆满了从大陆运来的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木箱,里面放置的是历代各种史书版本的典籍。

1950年史语所研究人员在桃园杨梅车站仓库内对资料进行整理

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先后接收了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等设在全国各地的24个研究机构,经过改组与整顿,1950年重新设立15个研究所、1个天文台和1个工业实验馆以及4个筹建研究所,共有职工575人,其中科研人员316人,包括高级研究人员122人、中级研究人员112人。此后,又在接管和调整旧有研究机构的基础上,筹建4个新的研究所。

1954年6月,中国科学院开始筹备建立物理学数学化学学部、生物学地学学部、技术科学学部和社会科学学部(后改称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在广泛征求国内各领域科学家和各学术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最后经国务院全体会议决定,公布了233位学部委员的名单;其中物理学数学化学学部48人,生物学地学学部84人,技术科学学部40人,哲学社会科学学部61人。在学部大会期间,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

到1955年,中国科学院共有科研机构44个,科研人员2977人,其中高、中级研究人员1024人,经费支出(含科学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3742.5万元人民币,比1950年增长12倍。中国科学院的成立,极大地增强了大陆科学工作者的凝聚力,在随后进行的制定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组织全国性学术会议、评定和实施自然科学奖励、调整科研机构、发展科研规模、组织科研队伍、促进科研为生产服务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对大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一切看在台当局眼里,心里很不是滋味。1954年,仍担任中研院代理院长的朱家骅经过多方奔走游说,终于促使台当局点头同意,拨款300万元新台币,另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资助5000美元,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补助1万美元,在台北市南港镇购买了23公顷土地,在现在的台湾中研院院址上兴建院部办公楼和研究楼。

1955年正在建设中的台湾中研院大门

1957年4月,台湾中研院举行第二次院士会议,实际出席者有朱家骅、吴大猷、凌鸿勋、李先闻、李方桂、萧公权、李济、王世杰、董作宾9人。吴大猷在会上提出拟定一个学术发展与科学研究的长期方案的建议。同年8月,台湾中研院第三届评议会选出第二届院士候选人34名;11月,选举胡适为该院院长。

自1959年起,台湾中研院向台当局科学发展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发展科学专款”,补助兴建数理馆、生物馆及学者住宅。

历史语言研究所

1957年台湾中研院研究楼建成后,首先入住的是自大陆迁来的历史语言研究所。

历史语言研究所原有41位研究人员,结果仅有20位去台(另有2位赴美),规模基本上维持完整。院士董作宾最初在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古文字学,另为该校历史系讲授殷商史。

1950年,他出任实际上是空衔的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根据自己早年多次参加河南安阳殷墟文化遗址的系统发掘经历,以及识别甲骨片上殷代帝王世系年谱、殷先王称号、殷帝姓氏、铭文所述人物、铭文语法结构及表意、殷代文字分期标准等成果,整理发表《武王伐纣年月日考》一文。1951年后,先后编著出版了《西周年历谱》和《殷墟文字乙编》。1955年8月,他应香港大学之邀,赴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中国年历编撰工作,并任香港大学历史系名誉教授和崇基、新亚、珠海三书院的教授。在此期间,他完成了中英文对照的《中国年历总谱》。1958年,胡适由美抵台出任台湾中研院院长后,力邀董作宾返台,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甲骨学研究室,由董作宾担当主任主持工作。1963年因病去世。

著名甲骨学家和古史学家、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首任所长董作宾

1954年7月,历史语言研究所位于台北市南港的仓库(兼图书室)建造完成,成为台湾中研院第一栋办公用建筑。

院士李济到台湾后,最初在台湾大学文学院新设立的考古人类学系教课。他根据自己在1926年主持山西省夏县仰韶文化遗址发掘和1930年主持济南省龙山镇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发掘的工作经历,讲授中国远古历史和考古学课程。1955年,他接任董作宾的职缺,出任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

1955年完工的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两层研究楼

史语所两层研究楼于1955年完工后,成为台湾中研院第一栋“研究大楼”,植物所、近史所、民族所筹备处等都曾借用其二楼办公。

1957年,历史语言研究所搬迁至刚落成的南港新址,拥有独立的研究室及仓库,初期以整理在大陆时期的发掘调查资料为主,从大陆运台的所有出土文物都收藏于馆内大陆考古文物库房。此后,李济开始组织考古队,从事台北圆山遗址等台湾史前遗址的田野调查与发掘工作,并深入岛内各地调查研究台湾原住民各族文化与生活方式,开展文化人类学研究。

著名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二任所长李济

李济工作照

1957年,该所新建台湾考古馆,1958年增设甲骨文研究室,1968年开始分期增建考古馆后幢,1960年修建“傅斯年图书馆”,1978年扩建第二栋书库,1989年又增建第三栋。1986年,历史文物陈列馆正式启用。1994年,新的研究大楼竣工,呈现今日规模。

李济担任所长直到1972年为止(他于1979年去世)。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他组织开展“台湾省浊水、大肚两溪流域自然与文化史科际研究计划”,发掘采集了大量台湾考古标本,均典藏于馆内库房。1986年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落成后,将大陆考古文物、部分研究人员与工作人员转至该馆,考古馆遂以执行台湾考古研究为主,故又有“台湾考古馆”之称。其长年工作累积了大量的考古出土标本、田野记录及相关文献等,是研究和重建台湾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李济培养的学生很多成为后来台湾考古学、人类系和民族文化学方面的著名专家,例如东亚旧石器时期考古专家宋文熏、人类学教育与研究学者李亦园、前哈佛大学人类系主任张光直、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文化人类学家乔健、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副所长谢继昌、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系主任吴燕和、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黄树民、台北艺术大学传统艺术所所长陈其南、台东大学南岛文化研究所所长陈文德、新竹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陈祥水等。

1995年起,为推动群体研究,该所设立专题研究室,以汇聚所内外研究人力和资源,目前计有文化思想史、法律史、台湾与东南亚考古学、文物图象、生命医疗史、礼俗宗教、世界史、古代文明、数字人文学等9个研究室。另外,该所还先后设有明清档案、汉籍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金文、安阳等5个工作室,以及骨胳、科技考古、文物维护三个实验室。1997年,语言学组成立语言学研究所筹备处,该所所名维持不变,分为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和文字学4个组。2003年,配合中研院的“废组”政策,改“组”为“学门”,包括历史、考古、人类、文字4个学门,各设有学门召集人,负责相关的人事、行政、学术方面的领导工作。

其中,历史学门的研究范围主要涵盖传统中国史各领域以及相关史料的校勘与整理,研究成绩卓著,如劳干的汉史、严耕望的汉唐史、陈盘的经籍谶纬、全汉升的经济史、王叔岷的校勘学和黄彰健的明清史等,均闻名于学林。该所集体性的史料整理成绩亦称斐然,如校勘整理《明实录》3045卷,并附《校勘记》29册;明清内阁大库残余档案,先后编印《明清史料》100册、《明清档案存真选辑》3辑、《明清档案》370册;《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共出版18册;至于居延汉简,继劳干先生完成图版和考释之后,利用新技术重新整理,已出版《居延汉简补编》。从事典籍史料整理工作,包括整理释读宋代墓志、辽金元碑刻拓本,点校《元典章》,编辑整理傅斯年来往书信、丁文江档案等。其它杰出研究成果包括一般历史、宗教史、社会经济史、古代民族与古代地理、历法、文学史、文字及训诂等等不一而足。近年研究方向偏重于政治军事与制度、近世社会变革、文化与思想、学术史与史学理论、生活史与社会史、法律史、经济史、艺术史等方面的课题,还陆续扩充了一些新领域,如世界史、海洋史与中外关系史。

1962年建成的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图书馆,也称“傅斯年图书馆”

文字学门包括汉字组与汉语组,包括董作宾1958年成立的甲骨文研究室,专研甲骨文,但因后来不局限于甲骨,而扩及两周金文、秦汉文字等,并于1990年改名文字学组。

该学门早年主要的工作为甲骨文及其相关研究,亦在此一领域独占鳌头,出版重要的著作如《殷虚文字乙编》及《乙编补遗》,完成甲骨缀合成果《殷虚文字丙编》上、中、下三辑;考释则有《殷虚文字甲编考释》、《甲骨文字集释》、《金文诂林补》、《甲骨缀合集》和《续集》,以及《殷墟文字丙编研究》;另有甲骨字形的专门著作《甲骨文字编》,秦文字的研究成果则有《秦系文字研究》。

古文字材料每年皆有新的发现及出版,主要集中在新出土甲骨、金文与秦简、楚简的释读与分析等。该学门目前主要的研究工作也依此分为甲骨、金文及简牍三大部分。除了从事基本数据的解读、考释之外,并以正确的数据为基础,拓展新的领域,包括出土文献与传统文献比较研究、先秦社会生活及礼制研究、金石学以及汉字发展史研究等。

考古学门在该所迁台之初,专注整理在大陆发掘的资料,先后出版《中国考古报告集》(小屯、侯家庄、古器物研究专刊)等30册;稍后逐步开展台湾考古调查与发掘,如台湾省浊水、大肚两溪流域自然与文化史科际研究计划,在该所成立台湾考古研究室。此后,台湾考古乃成为该所重要的工作项目,田野调查与发掘区域遍布台湾本岛平地与山区,涵盖大甲溪、大肚溪、浊水溪、曾文溪、高屏溪等流域,以及绿岛、兰屿、澎湖群岛、金门与马祖等离岛地区。该学门研究人员除主动性地进行考古学研究之外,并承担台当局委托的台闽地区遗址普查工作,也长期协助民间机构进行遗址类文化资产的保存、抢救与推广工作,包括学术资料的保存、研究工作。发掘遗址比较重要的有大马璘、圆山、曲冰、左营、十三行、龟山、南部科学园区遗址群、西寮遗址、万荣平林遗址、八仙洞遗址、以及正在抢救发掘的台南篱仔尾遗址、宜兰汉本遗址与花莲花冈山遗址,对台湾从史前至历史时期文化史的建构、先民生活与社会状况的样貌重建、岛内范围内甚至与周边地区人群的互动,都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1986年落成的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文物陈列馆

考古学门目前的研究工作有三个主要方向:一、以中原为中心之亚洲大陆地区考古学研究,包括商周文明考古、中国上古史、佛教美术考古;二、以台湾为中心扩及东南亚地区的考古学研究,包括台湾史前史、南岛民族起源与迁移史、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历史考古学与台湾早期历史建构,包括9世纪以来环南海考古学研究、台湾早期历史之考古学研究、水下考古等;三、科技考古学,包括金属器、陶器、玉石器、玻璃、遗址土壤的实验分析。

人类学门包括有人类学及民族学组。民族学组的研究对象系以中国东北及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之原始文化为主。人类学组则以文化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并重。1955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民族学研究所之后,该学门的研究范围主要涉及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则转以民族史为主。

1980年以后,该学门在研究方法及研究范畴上有新的发展,其研究重点为利用历史材料以及田野工作所搜集的当代民间材料,从事社会史、民族史、宗教史、医疗史以及生活礼俗史的研究,之后的研究主轴以医疗文化、生活礼俗、宗教信仰、族群历史与跨文化比较为主,除了传统文献与考古发掘数据之外,还大量运用文字、图片与影像的田野调查数据,结合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辅以其它社会科学理论,探讨过去史学界较少注意的课题,研究成果不仅在台湾史学界引领风潮,在国际汉学界也居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又新增加了古代文明、性别史、历史空间、墓葬图像、欧洲医学史与科学史等研究课题。

植物研究所

自从国民党当局退居台湾,由于中央研究院多数院士及第一次院士会议所选出的第三届评议员32人大都留在大陆或海外,赴台仅有数人,不足法定人数,两会无法召集并行使职权,中研院陷入半停顿状态。

1957年,代理院长朱家骅采取“以报到登记人数为实有全体人数”的办法并呈报蒋介石批准,于4月2日在台北南港召开中研院第二次院士会议,隔日举行第三届评议会首次会议,提出要在台湾重建新的研究所。同年12月,胡适继朱家骅之后担任中研院院长,翌年正式就职。

应胡适的请求,院士李先闻担任台湾中研院植物研究所筹备处处长。当时复所工作十分艰难,没有既定的所址,缺乏从事研究工作的适当人才,更谈不上研究设备,李先闻只得将新聘人员暂时以合作方式安顿在台湾糖业试验所、台湾大学等研究机构内,并利用上述研究机构的设备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当时最主要的是李先闻所领导的水稻细胞遗传学的研究。

著名农作物遗传育种专家、台湾中研院植物研究所首任所长李先闻(左)与中研院院长胡适合影

李先闻(右一)在台湾中研院植物研究所温室开展水稻遗传研究

李先闻早年师从美国康奈尔大学著名遗传学家艾默生,回国后从事人工引变与育种和细胞遗传学与育种的关系,后到河南大学农学院,先是研究栽培粟的育种问题,随后又开展了粟类的性状遗传和种间杂交试验。

抗战期间,李先闻在武汉大学初次实验水稻育种,他自己记录当时的情况:“我一人下田,穿短裤,水深没胫,酷热的天气,犹如置身蒸笼内,蚊子四面夹攻,挥之不去。”在武汉大学,他和助手们首先发现了玉米不正常花粉发育的突变体,并对它进行了细胞学观察,写出了一篇论文。他们又第一次试验成功了小麦与黑麦的远缘杂交,由于学校准备迁到四川,只好把这株杂种苗从地里移到小花盆,随身带着,路经宜昌、江津、重庆到达成都,然后栽到温室里。到开花前,采取幼穗固定,进行细胞学分析,明确了染色体异常行为与花粉、胚珠败育的关系。

1938年,李先闻应四川农业改进所之邀,担任该所食粮作物组主任,随后做过四川稻麦改良场场长,负责粮食增产的研究和水稻作业方面实施检定计划工作。当时,他曾以在合川检定的一个水稻优良品种,在绵阳试验成功,于是设法推广,很见成效。

李先闻与台湾中研院植物研究所培育的水稻新品种

1944年,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正式成立,共设8个研究室。其中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室是当时国内唯一的遗传学研究机构,由李先闻担任室主任,主持研究工作。他在自己亲手开垦的半亩地上栽培小麦等农作物,与合作者一道,先后重点开展了小麦、粟、甘蔗、玉米、高粱和有关种属的染色体与性状之间关系的多个课题研究,如小麦与狗尾草杂种的染色体变异、小麦穗型的变化与遗传因子多寡的关系(单体、缺体、多体等)、高粱属的杂种优势、甘蔗属的细胞遗传等。在禾本科植物种间杂交实验中,他和同事发现了许多种间杂交的不寻常之处,例如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不形成,将导致染色体运动的非对称性,其结果可有一定几率形成的重建核中,含有未减数的染色体组。这些发现,启发了他以后探讨用远缘杂交法改良稻种的研究。

1948年11月,李先闻与台湾糖业公司甘蔗研究所协作,开展关于甘蔗的细胞遗传学和育种与栽培实践问题的研究,赴台湾屏东甘蔗育种场进行甘蔗遗传育种改良工作的研究指导。1952年,他从区域试验中发现了由南非引来的N:Co310品种,经过试验证明具有高产、高糖分、抗病、抗风、抗盐的优点,随即组织繁殖并加以推广,到1956年便扩大到8.1万公顷。同时,他还建立了甘蔗宿根繁殖制度,把两年一熟制改为四年三熟制,从而使台湾糖业生产获得新生。当时台湾70%的外汇要靠蔗糖的外销得来,有了这个良种的推广,台湾经济随之稳定下来。台湾农民由此称誉李先闻为“李半仙”和“甘蔗之神”。

此时,李先闻根据自己已往研究的经历,首先从专业人才的培训着手,积极装备实验室,建立图书资料室,重点强调学术研究氛围的营造。1959年,台湾中研院在南港兴建生物馆。1961年夏新馆落成,开始人员迁入、集中工作。

1958年12月,台湾中研院化学研究所筹备处两层实验楼落成。

1962年,他出任重建后的台湾中研院植物研究所首任所长,并确定研究工作的重点是水稻细胞遗传、放射线诱变育种、微生物以及竹笋醣类之代谢等。研究所需的经费、仪器及图书设备的购置由当时的台湾科学发展规划主管部门补助,并在“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下接受国际原子能总署、国际稻米研究所及美国农业部的资助,使植物研究所逐渐发展成长。有关研究人员的培训也在李先闻的长期计划下,一方面利用暑期延揽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做有系统的教学或实验方法示范与培训,另一方面则选送植物所内的基层研究人员赴海外进修,学成后再回来贡献所学于研究工作上。在短短几年间,该研究所通过诱变育种就选获了优异的水稻矮杆品系,为台湾水稻的高产丰收打下良好基础。

1973年,李先闻因身体健康欠差的原因退休,但仍退而不休地参与研究工作,时时保持联系,并对同仁不断地从旁鼓励与督导。1976年7月,他因病逝世,享年75岁,至今台湾中研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5月,该所改名为植物暨微生物学研究所)内仍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研究大楼(即“李先闻纪念馆”)。

化学研究所

台湾中研院化学研究所的复建,则有赖于另一位来自大陆的科学家魏岩寿。

著名微生物学家和应用化学家、台湾中研院化学研究所首任所长魏岩寿

魏岩寿是中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和应用化学家,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化学工程科,主修化学和微生物学,期间进行了真菌学的研究,回国后就职于国立卫生实验所任研究员,30年代担任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主任,是中国首位从发酵器械中分离出第一批工业微生物菌种的科学家,也是首位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的中国微生物学家。此后,他致力于用近代生物化学方法研究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的制作工艺,曾兼任中国酒精厂总工程师,试验用甘薯生产酒精,通过筛选酵母品种,采用良种纯种酵母发酵,大大提高了发酵效率,成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生产研究的先驱。40年代,魏岩寿担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酒精工业总工程师,主持在在四川省和云南省创建内江、泸州、昆明酒精厂,保障了抗战时期稀缺的能源供应。

抗战胜利后,魏岩寿奉命赴台接管台北帝国大学,并出任台湾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化学工程系主任,同时还在台大农业化学系授课,主讲微生物学,期间曾开展紫色花蜜腺酵母菌的研究,通过在紫外线下观察微生物,成功地鉴定了从植物蜜腺中分离的用肉眼难以区分的红酵母。在50年代初,他还用较多时间研究过藻类单细胞蛋白,包括绿藻的生长、代谢和培养方法的研究。此外,他还研究过柠檬酸、谷氨酸等的发酵生产和海水中的非硫细菌。

1958年,魏岩寿(左)与研究人员在台湾中研院化学研究所筹备处实验室操作仪器设备

1957年,魏岩寿应胡适邀请,担任新成立的中研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他主要采用自己在台大教学期间培养的一批助手和学生为班底,包括陈朝栋、林渭川、彭旭明、周大纾等人,初期研究方向以微生物学和应用化学为主,以后工作领域逐步扩充,在纯化学及应用化学的范畴里奠立起有机、食品、电化学及海洋化学研究的基础。

这一时期,魏岩寿主要开展霉菌和细菌的淀粉酶之联合作用研究,揭示了中国白酒酿造中用粮食制成的酒曲是结合采用了霉菌和细菌的淀粉酶,可以协同地完成淀粉的液化和糖化过程。这一成果不仅从酶学水平总结和提高了传统东方酿造工艺中的复式发酵过程,而且后来被成功地应用于印染工业的退浆工艺中去。

从1959年开始,他主持编纂《应用微生物图谱》,这部著作在中研院化学研究所年报中分15次连续刊登了11年,从中反映出他对各类微生物认识和驾驭的高深造诣,成为工业微生物领域的重要参考书籍。

魏岩寿是迄今为止研究腐乳最系统和深入的科学家。从上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他就对中国传统发酵豆制品——腐乳进行深入研究,一直延续到60年代后期,他在1968年完成的腐乳研究的《技术总结报告》中,从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在当时具有最高水平,直到今天也是有关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这些成就和在他临终那年出版的《高粱酒》一书,表明他对于中国传统发酵技术所具有的深刻理解,也体现着他重视总结提高中华民族的优秀科学遗产,并从中吸取其精华加以发扬光大的责任感。

魏岩寿担任台湾中研院化学研究所所长直到去世的前一年(1972年),除在化学领域从事多方面研究,如进行一些化合物的化学合成、建立了放射性元素钍的微量分析方法、研究从海水中提取铀和制备感光乳剂等外,还为筹划和建设该所付出了许多精力,为台湾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化学人才。他的学生于70年代在美国建立了“魏岩寿教授基金会”,每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州立罗特盖尔斯大学定期组织学术活动。

猜你喜欢
中研院研究所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睡眠研究所·Arch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睡眠研究所民宿
未来研究所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十年农村:民国时期中研院与满铁无锡农村调查比较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马英九终于批准“中研院院长”辞职
心力衰竭研究所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