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改革与建设

2016-09-03 06:31廖福保邓会敏欧阳国军
关键词:软件技术课程体系校企

廖福保,李 蓉,邓会敏,黄 锵,欧阳国军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广东广州510507)



[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改革与建设

廖福保,李蓉,邓会敏,黄锵,欧阳国军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广东广州510507)

通过分析软件技术的人才需求,提出了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路,构建以“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阐述了校企合作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教材资源建设等方案。

软件技术专业;专业建设;高职教育

一、引言

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而软件技术又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在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从事软件开发人员需求依然旺盛,移动应用和游戏软件开发人员需求量迅速增长。随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工作岗位逐步细分,新岗位不断出现,软件界面设计、软件销售和服务、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等专门岗位人才缺口较大。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如何适应当前行业的发展需求,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软件技术专业于2002年在我院开设,是我院的主干专业,是被财政部、教育部批准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是国家首批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一)构建以“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是指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1],典型工作任务则是描述一项工作行为,它反映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2]每一职业或职业群,都具有其相对稳定和特殊的工作过程,软件技术专业所培养的学生目标岗位是开发软件产品,开发软件一般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技术支持等过程,而具体岗位的工作又跟开发技术、开发平台等相关。因此,我院软件技术专业立足于广东地区产业升级转型,深入IT企业调研,从剖析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的要求入手,明确了Web应用开发、移动应用开发、Web前端开发等岗位,以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作为重要参考指标来制定执行专业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的有效对接,并以此为线索开发出Web应用、移动应用和Web前端等课程模块。如开发的核心课程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核心课程图

课程体系建设引入了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成果,构建了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计中基于软件研发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和设置对应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培养课程,并进行相关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开发。[3-4]

以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作为重要参考指标来制定执行专业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的有效对接;以行业岗位需求作为专业建设方向指南,立足广东、辐射华南,牢牢把握地方IT企业岗位需求的变化,制定中、长期专业建设的重点方向,及时调整专业方向的侧重以适应企业岗位的不断变化,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参照企业职业标准的能力要求制定专业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手段的开发围绕企业职业能力的需求展开,开展项目化教学,先后与相关公司合作开发课程,引入企业实例作为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专业课程内容适应企业职业能力的需要。经过系统化设计,形成了具有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教学方法改革

坚持“淡化理论,强化能力,体现创新,灵活多用”的教学方针,对每门课程进行研究然后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1.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5]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课堂的实施是目前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题。本专业教师认真进行课堂的微观设计,将课程任务目标细化成具体的项目任务,设计了“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通过过程引导、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目标。

2.全面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本专业建有较充足的校内实训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了物资保障。实现本专业的职业能力课程全部“理实一体化”教学。

在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使用安排案例教学法,选择实用性、具有典型特征的实例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强化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

3.工作情境仿真教学

本专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不断进行系统设计和强化与企事业工作岗位接轨的“真实设备、仿真情境”的校内实训教学;发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等社会力量参与到校外实习实训教学中来,推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

(三)评价方式改革

软件技术专业各专业核心课程中采取了形成性多元考核方式,由形成性考核的各项过程成绩组成,从考查知识为主过渡到考察知识和能力并重。实行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包括对知识体系形成、能力目标、态度纪律、课堂实践、创新思维等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的知识形成与职业能力。在理论教学中采用公开展示作品,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引导学生参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实践教学环节中采用平时表现、理论考查、操作技能考查与随机抽查、实验(实习)报告等几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学院、系、社会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及时反馈信息逐步完善,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立足广州市和珠三角地区软件产业,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共享共赢”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本专业成立了校企共育人才协作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政府、行业协会及业内知名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组成,在校企共育人才协作委员会框架下,企业全程参与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包括人才培养、人才评价、职工培训、资源共享、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开展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促进校企的深度融合,形成专业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使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各环节,校企共建专业机制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校企共建专业机制基本架构图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近年来,软件技术专业不断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逐步形成了“四课堂联动、三项融汇、双元共赢”的教学模式。

1.推行“四课堂联动”教学模式

本着“融教学做一体”、“产学研结合”、“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的原则,全方位、多层次地实施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四课堂”联动的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四课堂联动”教学模式

软件技术专业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为第一课堂,主抓教学质量,通过案例、项目式的教学,对学生的基础能力、专业技能进行培养;以学生社团、工作室为第二课堂,突出专业特色,通过选修课、技能竞赛、专业资格证培训对学生进行进阶培养,以扩展其知识面和视野,达到“教、学、做”的融合;以虚拟公司为第三课堂,塑造专业品牌,通过模拟企业真实项目和管理流程、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技术服务等形式,全面锻炼学生的沟通合作、组织协调、创新创业等思维和能力;以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为第四课堂,搭建师生、校企交流沟通的平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解决问题的适应能力,实现从单向的教学灌输,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

四类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并存、交汇,各展所长,相辅相成,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技能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专业能力、职业核心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2.实施“三项融汇”教学体系

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项目、竞赛项目和真实项目,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战能力。其教学体系如图4所示。

图4 “三项融汇”教学体系

在教学项目方面,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师积极“走出去”,前往企业挂职、参加企业培训和到企业考察调研,直接了解企业的一线需求、技术和经验,改进教师的知识结构,同时也促进了学校、老师和企业的相互了解,创造了校企交流的机会,打造出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师资。另一方面,软件专业也注重“请进来”的教学形式,邀请了众多的计算机软件行业的企业技术总监、工程师进驻校园,为学生进行授课,学生可以借此机会,直接与企业交流,及早地进行职业规划、评估创新构思的可行性;同时,学生也可以体会到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在企业中的应用,感到学有所用,明确学习目标,最终达到学有所成。通过专任教师、企业讲师的双重努力,软件专业教学团队在教学方面为每一名学生构建了科学、牢固的知识框架和能力体系,也促进了校企合作。

其次,在竞赛项目方面,软件技术专业每年都主办学院软件设计大赛等校内的专业技能比赛。在比赛的进行过程中,也邀请企业专家进行咨询、顾问,按照软件工程的思路和原理,组织参赛选手进行讨论、编写策划、改进设计和编码实现。通过采用“以赛立项”和“以赛代练”的形式,使学生从中收获了信心,锻炼了专业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素养,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最后,软件技术专业引入真实的项目资源,让学生学以致用。在校内,依托学校,发挥专业特长,安排学生对校内的IT系统进行开发、维护和改进。在校外,软件技术专业与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参与到企业的真实项目中,学生从事研发、测试、运维等工作,得到了发挥专长的机会,形成了校企双赢的良好势头。通过真实项目的锤炼,大大缩短了软件专业学生适应社会、企业的周期,加快了学生成才的速度。

3.“双元共赢”,倡导“学生创新创业,创业反哺专业”的理念

软件技术专业一方面积极鼓励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把创新点子从专业带向社会进行创业;另一方面,也邀请学生的创业公司回校交流,把创新思维、真实项目从社会回流向专业。通过以上的方式,达到创业公司与专业教学的共同发展和双元共赢(如图5所示)。

(三)教学资源建设

1.教材建设

软件技术专业教材的建设首先进行工作岗位分析,然后进行相关的能力分析,最后进行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充分考虑课程的关联性,保证学科体系的系统性。

图5 “双元共赢”的创新氛围

2.网络资源建设

网络资源提供有丰富的教学案例、实验视频、课件、电子教案、自测题库以及实训指导等资源。教学资源全放在校园网上给学生自主学习,有选择性地学习。网站能够记录学生课程访问次数,通过学生作业情况、自测情况、网络学习的活跃度等,以及老师与学生课程论坛交流、在线答疑了解等形式,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获得学生的学习信息,进行相应内容补充和调整,针对性地辅导和答疑。

3.移动学习资源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学习将会成为人们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移动学习资源是开展移动学习的前提,相比于传统的网络学习,移动学习它有自己特性,传统的网络资源很难直接移植作为移动学习的资源。[3]

移动学习者是在零碎时间内获取零散的知识,进行“碎片”式的学习,因此移动学习的资源建设需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使得学习资源具有零碎性、交互性、实用性。

在开发移动学习资源时,将知识细化、分解成一系列子知识点,并以相对独立的“片段化”形式呈现,选择简单的操作方式,从而有利于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并能迅速有效地吸收、掌握所学知识。

四、结束语

软件技术专业面向行业,推行“四课堂联动”培养模式,有效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工学结合,实施“三项融汇”教学体系,循序渐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双元共赢,倡导“学生创新创业,创业反哺专业”的理念,形成创新氛围;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共享共赢”的合作育人模式,完善与企业的良性互动。近年来,软件技术专业坚持不懈地贯彻以上人才培养改革,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1]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2] 孙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5):53-56.

[3] 陈丹.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40-45.

[4] 石正喜.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5):40-41.

[5] 张波,刘春雷,刘琴.基于项目化课程模式的教学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11):240-244.

(责任编辑:刘生平)

Reformation and Construction on Software Technology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AO Fu-bao,LI Rong,DENG Hui-min,HUANG Qiang,OUYANG Guo-jun
(Department of Computer,Guangdong Agriculture Industry Business Polytechnic,Guangzhou 510507,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emand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major in job market,then puts forward the thinking of construction on software technology major.It establishes specialty curriculum system of“based on working process,main project curriculum”.It reforms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ethods,and expounds the mechanism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Students training in this major has achieved very good results in recent years.

software technology major;major construc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P31-4

A

1009-931X(2016)02—0022-04

2015-11-22

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30201029)

廖福保(1976-),男,江西宁都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软件技术课程体系校企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集合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软件技术的应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UGNX软件技术在农机从业人员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基于长三角地区需求的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
利用Java开发智能软件技术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