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颗粒对气阴两虚、痰瘀阻滞型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2016-09-04 05:53张曙光戴友平
黑龙江中医药 2016年5期
关键词:次症茱萸主症

张曙光 戴友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淮安市中医院·223001)

茱萸颗粒对气阴两虚、痰瘀阻滞型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张曙光 戴友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淮安市中医院·223001)

目的:探讨中药茱萸颗粒对气阴两虚、痰瘀阻滞型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运用茱萸颗粒治疗气阴两虚、痰瘀阻滞型房颤患者26例,并与单纯西药26例对照比较。结果:茱萸颗粒在改善房颤患者心悸、胸闷、头晕、气短主症及倦怠乏力,自汗盗汗,纳呆食少,心烦寐差等次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茱萸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和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气阴两虚、痰瘀阻滞型房颤患者均取得良好疗效,前者优于后者,且临床使用安全性好。

房颤 气阴两虚、痰瘀互阻 茱萸颗粒 疗效

近年来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以下简称房颤)发病率日益增多,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房颤可以引起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探讨茱萸颗粒对气阴两虚、痰瘀阻滞型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

1 临床资料

本研究纳入2012年02月至1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门诊及病房治疗的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共52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6例。其中试验组男15例,女11例,平均年龄(64.52 ±5.45)岁,对照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龄(65.63 ±5.66)岁,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西医疾病诊断标准按《2006年ACC/AHA/ESC房颤防治指南》[1],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2]GB/T 16751.1.2—1997。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方法

试验组:茱萸颗粒(山茱萸12g,苦参20g,绞股蓝30g,昆布12g,丹参15g)联合西医基础治疗。每日一剂,早晚温服,疗程为30天。对照组:单纯西医基础治疗。其中西医基础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ACEI/ARB,CCB,华法林(或其他抗凝药),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地高辛,利尿剂,他汀类药物等,依病情需要使用。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除急性发作予以处理外,禁止使用静脉洋地黄制剂,抗心律失常制剂,禁止使用其他中药、中成药及与本病相关的其他疗法。

2.2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观察以下指标:房颤患者心悸、胸闷、头晕、气短等症状发作次数及程度,倦怠乏力,自汗盗汗、纳呆食少,心烦寐差等次症改善情况等。症候计分评定标准参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同时观察体温、呼吸、心率、脉搏及实验室检查等安全性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各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中医证候学疗效评定标准参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分为显效:治疗后症候全部消失,积分为0或治疗后症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以上者。有效:治疗后症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50%~70%者。无效:治疗后症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不足50%者。加重:治疗后症候积分超过治疗前者。

3.2 临床疗效评定

3.2.1 两组显效、有效、无效、加重及总有效率结果 见表1,经秩和检验,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3.2.2 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主症积分对比,结果见表2,经秩和检验,试验组在主症治疗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治疗后两组主症积分分布比较(x-±S)

3.2.3 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次症积分对比 结果见表3,经秩和检验,试验组在次症治疗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治疗后两组次症积分分布比较(x-±S)

3.2.4 试验组与对照组主、次症总积分改善情况对比,结果见表4,经秩和检验,试验组与对照组在主症方面比较,P<0.05,试验组在主症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次症方面比较,P<0.05,试验组在次症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

表4 两组主、次症积分改善情况比较

表4 两组主、次症积分改善情况比较

症状积分(x-±S)组内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后差值ZPZP主症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17.45±1.247 17.48±1.832 5.78±1.810 5.83±1.351 5.63±1.327 6.21±0.783 4.43±0.439 5.37±0.492 11.65±1.289 11.49±1.247 1.33±1.223 0.56±0.957 -5.734 -5.181 -2.357 -0.935 0.000 0.000 0.023 0.317 -1.6710.039次症-3.6240.011

3.3 结论

试验组在心悸、胸闷、头晕、气短的主症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在倦怠乏力、自汗盗汗、纳呆食少、心烦寐差、舌苔脉象等次症的改善方面亦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主症、次症的总积分比较,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试验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安全性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4 讨论

西医认为房颤是由心房主导的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其发病率及危害性也越来越高,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控制心室率,预防血栓栓塞和恢复窦性心律。中医认为房颤多属“心悸”、“怔忡”、“胸痹”等范畴。其病位在心,累及于血脉,总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血两虚,阴阳两虚,标实为湿浊、火热、寒邪、瘀血、痰饮等,心虚邪扰导致心气虚泛成风,心风内旋,心宫血脉受震导致心脉颤乱[4]。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优势在于整体调节,可以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阻断心律失常发生。茱萸颗粒是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李七一教授临床经验方,是在中医学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的指导下组方完成,药味精简,结构严谨,全方仅有5味药,其中山茱萸补益心气、滋养心阴,绞股蓝协助山茱萸补心气、益心阴,苦参清热燥湿,丹参活血化瘀,昆布化痰散结,全方益气敛阴,化痰行瘀。茱萸颗粒标本兼治,虚实兼顾,通补兼施,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扶正而祛邪,结合活血化痰,消瘀通脉,使气行血行,痰瘀自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茱萸颗粒明显改善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具有抗炎解热作用,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抗衰老的作用[5]。方祝元[6]等运用茱萸颗粒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6例,并与西药12例进行对照,研究发现,茱萸颗粒在改善心功能和心律失常、增高自然杀伤细胞(NKC)活性及CD4、CD4/CD8方面优于对照组。同时茱萸颗粒组成中山茱萸和苦参具有明确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绞股蓝、丹参、昆布具有抗血小板,抗凝,抗氧化,降压,降脂,调节免疫等作用。本研究根据本病病机特点及临床经验,探讨茱萸颗粒对气阴两虚、痰瘀阻滞型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茱萸颗粒组无论是改善患者临床主症、次症,还是总体疗效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主症是各种证型房颤患者均具有的症状,反应了一个疾病的共性特征,房颤患者均会出现心悸、胸闷、头晕、气短等表现,茱萸颗粒对于改善患者主要症状具有良好疗效,同时患者的次症倦怠乏力、自汗盗汗、纳呆食少、心烦寐差、舌苔脉象等也随之改善,提示茱萸颗粒对于气阴两虚、痰瘀阻滞型房颤患者的疗效较佳。茱萸颗粒治疗房颤的机理需要进一步临床及实验研究。

[1] Writing committee members. ACC/AHA/ESC 2006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ribrillation-Executive Summary[J]. Circulation,2006(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34-42.

[3] 杨湖.心房颤动中医病名病机及诊治探讨[J].中医研究, 2009,22(5): 8-10.

[4] 朱萱萱,张赤兵,邱召娟,等. 茱萸颗粒体外抗CVB3病毒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22(11):2055-2056.

[5] 方祝元,程永红,李七一. 茱萸颗粒剂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6):338-339.

(2016-08-17 收稿)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撑项目(NO.BK2010596)

**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0000

猜你喜欢
次症茱萸主症
遍插茱萸少一人
基于多种方法融合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主症选择研究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重阳节
——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畅达气机,攻克顽固胃病
佩茱萸囊 饮菊花酒 健康益寿度重阳
治幽螺,中医分三型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