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海德格尔:《黑皮本》*之《思索》第二册(1931—1932)**

2016-09-06 03:19彼得特拉夫尼PeterTrawny编辑靳希平译梁宝珊
外国哲学 2016年0期
关键词:开端海德格尔本质

彼得·特拉夫尼(PeterTrawny)编辑 靳希平译 梁宝珊*校**

海德格尔《黑皮本》

马丁·海德格尔:《黑皮本》*之《思索》第二册(1931—1932)**

彼得·特拉夫尼(PeterTrawny)编辑 靳希平***译 梁宝珊****校*****

译者前言

《黑皮本》是海德格尔为公开发表而精心创作的35本思想笔记。第一册丢失,现在能看到的只有34本。《黑皮本》的内容构成为:

1.《哲学思想札记》,15册,命名为Überlegungen,即“思索”或者“想法”,编为《海德格尔全集》第94—96卷,已经出版。

2.《说明》(Anmerkungen),9册,编为《海德格尔全集》第97—98卷,第97卷已经出版,第98卷,预告2016年出版。

3.《四册本》(Vier Hefte),2 册,

《四册本一:田间路》(Vier Hefte I: Der Feldweg);

《四册本二:通过事情之发生,去达及物与世界》(Vier Hefte II: Durch Ereignis zu Ding und Welt)。编为《海德格尔全集》第99卷,出版中。

4.《守卫》(Vigilae),2 册。

5.《小夜曲》(Notturno),1 册。

4和5合编为《海德格尔全集》第100卷,出版中。

6.《提示》(Winke),2册,编为《海德格尔全集》第101卷,出版中。

7.《前期准备性材料》(Vorläu fi ges),4册,编为《海德格尔全集》第102卷,出版中。

《黑皮本》中德文原文的许多段落常常缺动词,少主语,这也许和海德格尔此书“直白称谓”(einfaches Nennen)的行文追求有关。为照顾中文的行文习惯,译者尽量酌情予以补足(补足的文字放在【】内,以示区别)。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段落,如果勉强补齐,似乎有篡改原文之嫌,因此不敢妄补,保留残句。于是造成这里呈现给读者的译文,有些段落不成句读。好在这里是《黑皮本·思索》中译文的试刊稿。另外,海德格尔此书中的个别概念有一词兼义的情况,难于用一个中文词对译出来。对于这些概念,我们会在脚注中给出它们的其他含义,而在正文中,则将这些含义置于方括号([])内,以助读者形成完整的理解。由于海德格尔思想艰深,行文佶屈,经常自己造字,加之我们的水平有限,故而译文中各类理解错误仍然会很多,望各位读者多提意见,以便修改订正。

【1】①凡是【】括号中的数码,均为德文《海德格尔全集》页码。—译者注

黑皮本中记下的

就其核心而言

是一种进行直白称谓的尝试

而不是为计划好的体系而作的

表述甚或札记②原文为:Die Aufzeichnungen der schwarzen Heftesind im KernVersuche des einfachen Nennens —kein Aussagen oder gar Notizenfür ein geplantes System.《海德格尔全集》第94卷第1页上的这段海德格尔评价《黑皮本》的话并不见于《黑皮本》原稿,是编者特拉夫尼选自海德格尔晚年写的一些说明性的文字,放在整个《黑皮本》内容之前,以彰显该类文字的性质。编者推测,这段文字的成文时间应该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见编者跋语,《海德格尔全集》第94卷529—530页。—译者注

【2】

(空白页)

提示+思索(二)①《提示+思索》(一)丢失了。—译者注以及说明

【3】

1931年10月M. H.②海德格尔名字Martin Heidegger的德文缩写。—译者注

(因为,人必须什么都敢)

参见『19』页与『132』页④中译文的“『』页”,是海德格尔《黑皮本》中的手编页码。—译者注。

(空白页)

【4】

『1』【5】

我们应该做什么?

我们是谁?

为什么我们应该去是①sein。脚注中的德文(方括号内德文除外)均为译者给出,以便于懂德文的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原文。后文脚注给出原文,一律不再注明为译者所加。—译者注?

什么是实存②das Seiende。?

为什么存在③Sein为德文动词“是”的不定式,相对于英文的 to be。我们常翻译为“存在”,但实际远不能转达Sein原来的意义。—译者注会发生?④意思是:为什么会发生“去是这、是那”这件事呢?—译者注

由这些问题出发,再前进一步,统而为一,就是哲学思考。

1

我们把那个东西当作恩赐来赞美,就在于它作为危难⑤Not。逼迫着我们。

而危难确实在真实地逼迫我们,也就是说,在逼迫我们远离对处境的呆看和谈论。

真正地去探寻那个最高的危难和我们自己—我们必须最终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处境”置于不顾。⑥Höchste Not — daß wir uns endlich und unserer »Situation« den Rücken kehren müssen und uns — wirklich suchen. 这里后一个uns似无着落,den Rücken kehren müssen好像管不到它,前面那个uns (uns endlich)才归den Rücken kehren müssen管。这里被置于不顾者有两个东西:一个是uns,再一个是unserer Situation。后面那个uns好像是句末suchen的宾语,即“真正地探寻我们(自己)”,所以daß后面(直到句尾)都是在说明那个Höchste Not(即Höchste Not的内容)。我的理解是:那个最高的危难是,我们必须将我们自己(不真实的自己?)和我们的处境置于不顾,而去真正地探寻我们自己(真实的自己?)。这可以解释海德格尔为什么说危难是一种赐福,因为正是这个危难让我们去真正地探寻我们自己。但这个理解有个缺点,不能说明为什么uns和wirklich suchen之间有个破折号。聊备一说。—北京大学刘峰注离开那些弯路①Umwege。,离开那只会带【我们】回到同一轨迹的弯路;许多十足的迂回绕路②Umgehungswege。—在那条“绕不过—之路”③Un-Umgänglichen,也可译为“不可避免的路”。—译者注面前,远离且逃避之。

人应该来到他自身!

『2』

为什么?因为他“是”一个自身—但他是这样是【一个自身】的:他遗失自身,或从未获得自身,且四处蹒跚无定所,或蜷曲囚坐于某处—我们处在那些可怜的复制品或干瘪、不可理解的模型中—在被杵在那里的“式样”中,几乎看不到一切这些伟大的存在和存在的可能。

但是:人是如何到他自身的呢?

【6】

他的自身及其自身性是通过什么得到规定的呢?

难道这不是已经隶属于某个第一次选择了吗!

根据他不去选择以及他为自己创造替代物的不同的具体情况,人们通过下述方式看自身:

1. 通过平常的反思;

2. 通过与那个(大写的)你的谈话;

3. 通过对处境的沉思;

4. 通过偶像崇拜。

但如果假定,人进行了选择,而选择确实又把他撞击回到他自身,并炸开了自身—

也就是说,如果假定,人选择了实存之存在的“祛匿性”④Entbergsamkeit。,而且通过

『3』这一选择他又被置回到人生達在①Dasein。依照Dasein在海德格尔哲学语境中的含义,译者认为Dasein本应翻译为“人生彼在”或者“人生在彼”,它是用于标识海德格尔对人之生命过程的特征的特殊理解—人生之存在是“在”到世界中去、“在”到外面去—的专用概念。但未经解释,容易造成理解的混乱。尽管学界中人生“此在”已为成译,但与海氏原义相左,故现将Dasein音译为“人生達在”,Da-sein译为“達—在”。汉字“達”原本表示“大道畅通”,意义多少涉及点“向外”的意思,但愿有助于对原文的理解。—译者注之中,那么,此后难道他不应该继续前行,走入那具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沉默之“存在事件之发生”②Seinsgeschehnisses。的寂静中吗?

难道他不应长期地保持沉默,以便再次发现语言的力量和权力,让它们承载起自己吗?

难道不应该把一切框架和隔段和界别都打碎,把所有踏出的阡陌都撂荒吗?

难道不应该让可以回溯到很久以前的勇气③Mut。来决定其情绪④Gemüt。吗?

『4』

那只站在山脚下不动的人,他怎么会想到要看这座山呢?

除了山壁还是山壁。

但如何来到山上?

只有从另外一座山跳过去,但如何到另外那座山上面?

已然是⑤sein。曾经在过那里了;已然是被置于山上了的,且是被订—置(制)在那里了的。

【7】

有谁已是如此了?而仍在是⑥ist。(如此),因为从没有任何其他东西能排挤掉他。

哲学的开端和再开端!

2

『5』

我们站在無①用繁体的“無”来翻译海德格尔的特殊概念Nichts,是我们刻意为之,以区别于一般意义的否定性副词与形容词“无”。—译者注面前*—然而是这样的【站在無面前】:我们未严肃对待無和这个“站在”,我们也不知道要严肃对待之—面对那存在—它把我们载到了实存中—之到来而胆怯且盲目。

*完全不是在無面前—而是【在】所有和一切作为非—实存的【东西面前】②sondern vor Allem und Jedem, aber als un-seiendem.(参见『50』页)。

3

『6』

必须敢于做伟大的孤独行,缄默地—到人生達—在里去,到那实存变得更为实存的地方?根本不顾一切处境?

很久以来,只懂得跟在“处境”后面狂奔,难道不是愚蠢、迷—失和无根基吗?

“处境”—被冲到海滩上、冲到沙子里的小蚌贝们,我们在其中看到的是焦躁不安的跳动和跳动者,却看不到那些实存者的波涛和排空怒卷!

4

【8】

無—它比非—实存更高、更深—它③指“無”。—译者注太过伟大且太过尊严,以至于并非随便什么人就被允许—乃至即便是所有人一起都不被允许—这样站在它面前。

非—实存—比無少点儿什么的东西—因为被驱逐出了存在—那虚無掉了一切实存的存在。①Das Un-seiende — das weniger als Nichts — weil ausgestoßen aus dem Sein, das alles Seiende nichtet.

少点儿什么—由于未决断:既没有在实存处—那样它会变得更实存些,也没有在無这儿。

5

启动对处境的蔑视,但要来自对“绕不过的东西”的正面肯定—对处境的蔑视以及蔑视的权利。

当我们不再对处境发问时,我们才再次是我们的处境。

回到“非—意识的【事情】”之中—也就是说,不是回到“错综复杂的【事情】”中,而是回到真正发生的“转向—危难的”②not-wendig,该德文词原来是“必然”的意思,海德格尔做了拆解而强用之为“转向—危难”。—译者注“精神”中。

这种被妖魔化了的—或者更恰当地说,被偶像化了的处境管控③Meier,是封建地主的管家,Meierei是管家管理的土地或者产业。—译者注!这种严肃认真之假象。

『7』

6

人不知道该拿自己怎么办—且因此最后便误以为自己知道了④wähnt。“一切”。

7

人们认为,他要开始让自己做点什么了—却不懂得,那人生達—在已经开始过了⑤angefangen hat。,即已经让他做了一回什么(哲学的开端)了—他早就从它那里跑丢了。

这个達—在—即实存在人生逹在中实存着⑥daß im Dasein das Seiende seiend。—也就是说,越来越实存化了①seiender werde。,也越来越無去了②nichtender。那人于这发生中的使命之内容③was der Auftrag des Menschen in diesem Geschehen ist.。

8

【9】

《存在与时间Ⅰ》④[Martin Heidegger: Sein und Zeit. GA 2. Hrsg. von Friedrich-Wilhelm von Herrmann. Frankfurt am Main 1977]指《海德格尔全集》第2卷《存在与时间》。—译者注确实是一个未完成的尝试:试图进入到人生逹在的时间性里,重新去追问那自巴门尼德以来的存在问题,参见『24』页。

9

对那本书⑤指《存在与时间》。—译者注的批评:至今我还没有【遇到】够格的敌人—它没给我带来过强大的敌人。

10

『8』

面对过去的东西敏感地诚惶诚恐⑥Scheu。,包含着对所谓“传统”的无所顾忌,以及对今天的东西的轻蔑。

11

在从事创作活动的单本的著作中,当哲学涉及正事儿的时候,哲学对其就是这样保持缄默不言(缄默),而对此,雅斯贝尔斯却漫不经心地写了三大卷鸿篇巨制。于是,每只无奇的狗和每个写手手里都有了一张良方,也都能对什么是哲学的终极任务⑦das Letzte der Philosophie。瞎说一气。这样,“今”人之于哲学思维—也包括仅仅向古典希腊的回归—的无能,不仅得到证明,而且获得了完全正当性。“存在”现已被带入到最广泛的谈论中,并且每个人都被允许以同样的权利—在他突然想起【存在是啥个意思】的时候—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

【10】

12

然而,在你的沉默中,它天天向你“说”:对缄默不言要沉默。参见『17』页。

『9』

13

首先,真理的本质①das Wesen der Wahrheit。必须变型,必须将其置于一种新的锋利敏锐和坚苦不屈中,以便使实存发现入口②Einlaß。。

让实存入内③einlassen。—让其“通过”達—在而通过。这是“通过”的意义双关性。

14

也就是说,认为可以直接克服“存在论”,这是《存在与时间》的一个错误看法。其糟糕的“结果”只是,关于“存在”的嚼舌更多了,也更没底了④bodenloser。。

14a

首先把一切放于更深的地方;这样才能做熟到去变型。

一切—也就是说,首先且唯一的是哲学的开端。

15

我们没有强大到、源出⑤ursprünglich。到,足以通过缄默和诚惶诚恐来率真地⑥wahrhaft。“谈论”。因此,人们必须谈论,也就是,对一切喋喋不休地嚼舌头①schwatzen。。(参见『93』页)。

16

【11】『10』

通过对语言的本质的真实的②wirklich。追问,存在更深地被置于人生逹在之中。

这样就用人生逹在来强迫真理及存在发生变型。

这就是本真的历史之发生③Geschichte与Geschehen有语音上的相似性,在词源上有内在联系。动词“发生”(geschehen)的结果,出的那些“事儿”,就是“历史”(Geschichte)。—译者注,对于历史而言,“单个个体”是无关紧要的,并且他只有在产生影响的作品中自己有一种可重复的主动性之可能性得到保障时,才被视为单个个体④nur so viel gilt。。

17

存在离不开语言—但是恰恰因此,它是不“逻辑的”⑤logisch,源于希腊语的德文词,其希腊原义是:讲话的、计算的、用理性思考的、有意拣选的。—译者注。语言离不开存在。

18

被设定者之唤醒⑥die Gesetzes-weckung。在德国哲学传统中,对象是被主体设定的,最典型的是,费希特的“自我设定非我”。—译者注,其发生必须彻底来自人生逹在的深处,彻底通过单个人的完全承继下来的有条件性⑦Bedingtheit。。

人性的东西是出于对人生逹在的深度的信任!承受起对人的片面性的非难。

发生影响者①Das Wirkende。不是那种对认可加以赞赏的东西。

『11』

19

“今天”谁②Wer »heute«。—对此我理解的是:在西方哲学之古典希腊的开端之不可逆转的力量之下—还一定要进行哲学思考,那么就要求他在一切坚苦不屈和决断性中,坚持一种双重姿态,让这双重姿态持续不断地在自己身上③in sich,是“本身具有的”,“坚持自身(不论好坏)的特质”的意思。—译者注发生影响:一方面对古代的东西进行解读,让其显得只有它才算数,因为只有它被容许开口说话(存在问题的开端和历史);然后是从人生逹在之根基出发的从事最宽广、最深刻解读的追问姿态—让它们显得,此处涉及的无非是,在最初的孤独性中,帮助“存在”发轫去进入到现实的作品④Werk。中(存在问题的克服)。

但是这“双重”其实是“一重”(参见『14』页)—这个“一”却是天赐恩典【让他】去承接那无可比拟的命运。

【12】

20

我们只管驱动耕犁穿过农田,据说这样此命运⑤Schicksal。就会发现那个地方,在那里它就可以把胚芽带到自身,将其保护起来。

『12』

21

或者甚至:在荒芜的农田里我们只是收集着石头和杂草,清理它,以便让耕犁找到好的路径。

22

理解存在问题的时代尚未成熟,不管是从活生生内在地掌握其本真的完全的历史这个方面看,还是从其对人生逹在之可能性(艺术—信仰—自然)的本质性处理能力①Angriffskraft。这个方面看,都是如此。

但是,对于实际上只是为存在问题做准备的工作而言,这个时代就更为乏力:对它②指这个时代。—译者注的克服—以开端来真正地重新开端这个意义上的克服。

真理的本质首先必须重新发生变型,并且真实地、起作用地③werkhaft。生成于人生逹在中,对此,预感④Ahnung。本身还远不能及。

23

【13】

只有当我们真正的迷失—走入迷失中,我们才能撞到“真理”。

迷失者那深邃的、不可思议的,也就是说,同时也是伟大的情调⑤Stimmung。整体:哲学家。

24

只有在不断成长的深邃中,真正的广度⑥Weite,也可译为“广阔”。—译者注才能扩展自身。

但只有那深邃—再次闭锁于已经构型了⑦gestaltet。的作品中之深邃—才能在未来张力的变换⑧Umspannung。中坚守那广度。

『13』

25

然而,哲学家向何方推进,对他而言,整个实存的什么东西变成了新的,这正是他最后的东西⑨dieses sein Letztes。,然而他必须有能力将这最后的东西做成源出的东西、第一性的东西。可是恰恰此事又必然无法如愿。

因此,从最深邃出发,哲学家正好是源出可克服的。

知道了这一点,于是,对作品①zum Werk。,并因此对发生影响②zum Wirken。和对无影响力者③Wirkungslosen。的蔑视,才有现了富有成果的、清楚的直接起作用的④im Werk。定位。

『14』

26

探问⑤erfragen。清楚时间的本质,以便在我们的瞬间发现自己。

【14】

27

对历史作真正的思考,也就是说,【对】那种停留于未发生⑥ungeschehen。的东西,而且此后自身锁闭的东西,以至于喜欢显示为根本就不在那里、好像也从来不曾在过⑦es sei gar nicht da und nie gewesen.【的东西加以思考】。

28

首先重新唤醒那种自由:它呵护放任着那种未发生的历史。

并非好像能去重复早先的东西—而是现在且很快就从我们自身那里,依据我们自己的必然性,来到我们这里。

29

通过好奇和钻牛角尖,我们不能使任何东西的本质进入显现⑧Erscheinung。。

30

下一个到来的哲学必须成为一种宣示①Zuspruch。—向着存在的宣示:“逹”②Da,意为“那里”。—译者注的存在之宣示。参见『11』页。

31

『15』

新开端的巨大困难:让声调③die Stimme。讲话,且唤醒情调④Stimmung。;但是同时又是为了从事创作者—把这一切都预先思考清楚,并将其带入从事创作的概念中。

宣示向人宣示出其更高的归属性和更深邃的生根活动。

32

【15】

这种宣示—哲学的宣示—是存在的诗作⑤Dichtung。。存在的诗作早于(为我们的)实存,然而只是为了让实存作为更古老者突显出来。存在在其诗作的密度⑥Dichte。中的发轫。

“诗人”⑦Dichter。—“仅仅”诗意地创作着⑧dichten。实存!然而存在也如此!

33

难道哲学真的不该去率先诗咏⑨dichten。实存?应该!甚至【诗咏】作为实存的实存本身—在整体上。⑩Oder muß nicht erst recht Philosophie das Seiende dichten?Ja und sogar das Seiende als solches—im Ganzen.

34

什么样的诗咏?如果没有创造活动①Schaffen。—为達—在的诗咏—根本只有存在在那達②da,译为“逹”,含义是“那”。在陕西方言中,“逹”即“那里”的意思。—译者注。③Dichten für das Dasein — nur da überhaupt Sein.存在成为了诗赋④Gedicht,也可译为“诗意地被创者”、“被吟咏出来者”。—译者注,为此总算【如愿以偿】!而不是相反:诗篡虚构⑤Erdichten。实存,这样才变强;也就是说,同时使得逹在为了权力而成熟,且成熟得甘愿服务于权力!

35

诗咏着的宣示导向被言—失者⑥Ent-sprechendes。—在被诗咏者⑦dem Gedichteten。那里“言—失了”⑧ent-spricht。该词有双重含义:漏说了,或者,一说出就走了样了。—译者注的东西—之前,这种“言说活动”⑨dieses »Sprechende«。才展示出了自身。⑩这不是《逻辑哲学论》中的维特根斯坦吗?真正的内容,在说清楚的都说了之后,就显示出了自己。—译者注

『16』【16】

36

单个人还能去逼迫出一些本质性的东西吗?

为此缺少的难道是承担此任务的少数人的团体吗?

哪儿【能找到】决心待命—去接收本质性的东西并坚守它—的那种单纯性?

但是,这些难道不是仅仅来自虚假深思性⑪Nachdenklichkeit。的追问吗?

难道不应该直接去承担起责任吗?

那是什么东西?—一种责任?

为某种东西担当且牺牲自身!

为什么东西担当?在做人中使達—在变得强大,使它成为对人而言的标准①Maß。和权力!

但如何实现这种担当?

【取决于】存在问题中達—在介入②Da-seinseinsatz。的深度和广度!

用这个问题向何方③Wohin。追问?向Ħ④[无名符号。]《海德格尔全集》编者也不知道这个符号的意思。—译者注。

这个“向何方”不是“向什么”⑤Wonach。;“向什么”是属于追问活动本身的,作为整体的追问本身—作为追问存在的这个整体,它有其自己的“向何方”。

但是那Ħ必须通过追问【保持】缄默不言,并且在特定的缄默不言中,通过斗争成为恩典。参见『8』页。

37

这个“向何方”,乃是在祛隐蔽的努力中的被追求者。

38

『17』

首先对整个缄默进行测评⑥er-messen。,以便经验到什么是被允许说的,乃至什么是必须说的。

39

【17】

科学:我们还需要科学—也就是说,那个今天还有效、受支持的东西吗?谁是这个“我们”?

谁需要本质性的求知成瘾①Wissenschaft,通常译为“科学”。—译者注(像受苦成瘾②德文Wissenschaft和Leidenschaft有同样的后缀 -schaft。Leidenschaft是指受罪吃苦(leiden)成瘾,以此比附到Wissenschaft上,就是求知—成瘾,欲罢不能。当然,Leidenschaft也可以译为“激情”。—译者注一样)?

那些领袖们和卫士们—他们是谁?—他们应该作为什么样的人,站在何处?

科学只剩下方法的杂耍,兢兢业业于不断拓展学术事业的天真忠厚和自以为无所不知、好为人师的自负。

40

“求知成瘾”与受苦成瘾和领袖成瘾③Führerschaft。“领袖成瘾”不是该词的本意,只适用于海德格尔这里的语境。—译者注一样。

41

应该如何使得这种担当起作用?它有它自己的—遮蔽的④verborgene。方式,在遮蔽中它自己向四周辐射。而最后便是一个后序问题。

当那责任被承担下来时,就太过了。

42

担当作为起源的开端—源出性的开端!

『18』

43

科学[求知成瘾]必须再走一遍它的路—重新从源出的担当而来—并以此,于其存在及其评估中改变着【自己】。

【18】

44

哲学—它是为了教育,还是为了单纯的事物性知识?既不是为了前者,也不是为了后者;既是为了前者,又是为了后者。

这里要说的是:它绝不可能于这二者这里,源出地被把握[理解]①gefaßt werden。—因为此二者【本是】哲学的后代,并且哲学自己的来源【有其】更深邃的基干。

45

只有有负荷的概念②Begriffe,即“把握”。这句话的三个词:Begriffe,Vorgriffe,Eingriffe都有词根Griffe,来自动词greifen(“抓握”)。—译者注—才“构成”预先—把握以及切入啮合的把握③greifen是“抓住”,eingreifen是咬到里面,抓到肉里,啮合咬合到一起,与被抓的对象分不开的把捉。所以,Eingriffe是切进啮合在一起的把握。—译者注。“空间与时间”—一个流行了很久的文字游戏,还只意味着一个关于形式的中性图式④Schema。,得益于康德和科学。

但是:《没有空间的人民》⑤[Hans Grimm: Volk ohne Raum. Albert Langen u. Georg Müller Verlag: München 1926.]指汉斯·格林著《没有空间的民族》,慕尼黑1926年版。—译者注以及它的没有时间的最单独的个人。

什么是那里的“空间”?

什么是那里的“时间”?Ħ的起源。对于一个“人民”⑥Volk,也可译为“民族”。—译者注来说,它也是作为时间的空间⑦有时可以把Raum理解为“处所”、“位置”。—译者注吗?

空间与时间,不是彼此相邻,不是如此地【像我们并列地说“空间和时间”那样】“给予”⑧gibt。的,而是必须经过斗争才能获得的,存在之发轫⑨Ausbruch。突然的喷发、喷溅叫作Ausbruch,比如火山爆发和井喷。—译者注和暴露⑩Anbruch。矿脉露出地面叫作Anbrcuh。—译者注。

46

『19』

就像这样:今天,每个人肯定都想马上摆脱任何一种半吊子思想—那种他曾经用来欺骗别的什么人的思想,而且想把半吊子思想存储于“伟大作品”之中,以便使它们产生出本质性的东西,并藉此使半吊子思想消失—而不是将真实的洞见为自己保存起来。仅当在许多东西没有白于天下①nicht ans Licht kommt。,而是忍隐不露②zurückgehalten。的情况下,创造机会,让伟大东西得以生成③sich bilde。,才有某种保障④eine Gewähr。。

【19】

47

“生存哲学”⑤这里应该是指雅斯贝尔斯的哲学。—译者注的可笑,与“生活—哲学”不差毫发。

『20』

48

哲学思考:是没有榜样的。

那种新的,非开端的,有终性的开端。

哲学!终于把它的本质置于言谈中⑥zur Rede gestellt。:它是:⑦原文就是两个冒号连用。—译者注

人生達在去缄默不言(积极的)

存在到语词(语言—真理)

无谓忙乱使人消失—也就是说,拿[人]去冒险⑧den [Menschen] aufs Spiel setzen。(积极的)。参见『21』页。

只是:把存在带入到语词⑨zum Wort bringen,即“让它说话”的意思。—译者注—指的绝不是建立一种“存在论”并加以传播。(参见『22』页)。

49

【20】

如今(1932年3月)那地方我最清楚不过了:在那里,我以前的整个写作,(《存在与时间》、《什么是形而上学?》①[Martin Heidegger: Was ist Metaphysik? In: Wegmarken. GA 9. Hrsg. von Friedrich-Wilhelm von Herrmann. Frankfurt am Main 2/1996, S. 103-122.]指《海德格尔全集》第9卷《路标》中的《什么是形而上学》一文。—译者注、《康德书》②[Martin Heidegger: Kant und das Problem der Metaphysik. GA 3. Hrsg. von Friedrich-Wilhelm von Herrmann. Frankfurt am Main 1991.] 指《海德格尔全集》第3卷《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译者注以及《根据的本质I,II》③[Vom Wesen des Grundes. In: Wegmarken. GA 9. Hrsg. von Friedrich-Wilhelmvon Herrmann. Frankfurt am Main 1976, S. 123-175.]指《海德格尔全集》第9卷《路标》中的《关于基础的本质》一文。—译者注),对我来说都变得十分陌生。就像废弃了的道路那样陌生:杂草丛生、荆棘遍地—这道路还保留在那里,它在達—在中作为时间性继续着。在该路边,许多同代人、骗子经常站在那里,把“这些标记”④Markierungen。看得比道路本身还重要。(参见『102;104』页)。

对道路本身,至今还没有人把握过—没人向前以及向回走过它—也就是说,没人尝试过反驳它。要否定它,就必须理解它的“目的地”,或者,更谨慎地说,理解该空间(那達):应该引导到并置身于该空间中。但实情并非如此—尽管一切关于“存在论”的讨论都在喊叫:那是众所周知的东西。

『21』

这样也不错:由于杂乱无章的热情欢呼,不带理解的称赞和讨论,慢慢到来的是因同样的无理解而不断扩展的“拒绝”,然这“拒绝”同样既盲目,且排除任何分析辩论,也就是说,排除对问题作同样源出的领会。

但是,干嘛还要去提醒:对我而言,那问题变成了越来越值得去问的问题⑤fragwürdiger。这里是海德格尔对fragwürdig的独特解读,不是正常德语的原义。—译者注。参见『22』页 ;『44』页。

50

从闲谈处境的愚蠢出发,“反射”到源头之权力的那种最遥远的保护之中。(参见『81』页)。

权力授予①Ermächtigung。作为保护。(参见『24』页)。

51

我们必须从“哲学”中出来,思考到哲学之外去。②Aus der »Phpilosophie« herausphilosophieren。(参见『19』页下面;『35』页上面;『89』页)

52

为[是]领袖③Führer-sein。—不是:走在前面,而是:能够特立独行④Alleingehen können。,但,这也就意味着:把人生達在之孤独—性⑤Allein-heit。带入缄默,积极地对抗单个“生存”的无谓忙乱⑥Getue,也可译为“装腔作势”。—译者注。

『22』【21】

53

假如人们对存在问题哪怕只有些粗糙的把握,也就是说,认识到,这是那唯一重要的问题⑦überhaupt die Frage ist.—从柏拉图直到黑格尔就已经不是如此了,而后面来的东西,更不能算数—假如人们只把握[领会]了这一点,那么,《存在与时间》也就不会被误解读为人类学或者“生存哲学”并加以误用。

人们几乎没有看出,对单个人和对生存的单个性的强调,只是为了对抗把達—在误解为“意识”和“主体”和“灵魂”和“生命”的各种误读。也没人看出,生存着的单个人的单个性根本不是关注的论题,它只是达到達—在之独壹—性①Allein-heit,也可译为“孤独—性”。但是这里的Allein-heit和后面的All-einheit构成文字游戏:Allein在字面上是“所有的壹”,意思是“一切都是一个,是单独”,而einheit,字面上是“一之性”,意义是“统而为一”,所以,All-einheit是“一切—统而为一之性”。—译者注的偶然的通道,那通向存在之“万有—统一性”②All-einheit。发生之处的通道。

(参见1932年夏季学期讲稿,『25』以下各页。③[Martin Heidegger: Der Anfang der abendländischen Philosophie. Auslegung des Anaximander und Parmenides. GA 35. Hrsg. von Peter Trawny. Frankfurt am Main 2012, S. 74ff.]指《海德格尔全集》第35卷《西方哲学的开端》。—译者注)

54

『23』我为阿那克西曼德一句难懂的话,写下好几本的“哲学”—仅仅凭了下面这一点:因为这句话强迫着我们,且强迫我们去检验,我们是否能筹集力量去理解,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理解—也就是说,从对存在的追问上理解我们自己—,以及在此追问中去理解我们自己的去存在④darin uns verstehen zum Sein。。

当我们能够如此舒服地沉溺于以后的和今天的多种多样、广博丰富的内容之中时,以致那最虚弱者也能捕获到不少的东西,并以此得以登台露脸,并能靠某种技巧伪装成本质性,尤其是支持着并引领着它⑤dahinter-und darübersteht。的所谓“具体生存上的⑥existenziell。严肃”,而且是怀着完全的善意和真诚。⑦这是对存在主义等人生哲学的批评:信息、生活方式多样;从中提取出某些东西当作理论、世界观,视为本质,这种工作怀有真诚和善意,有对生活的严肃态度(这只是生存环节,即ontic层次上的生存态度,不是存在论的态度)。这种态度支撑着、引领着人的生存的所谓本质。—译者注

靠这个能使哲学发生点儿什么变化,对此我非常怀疑。

【22】

但是,在这里,总是首先要选边站队,即站在真正的“生存的”立场上,对抗“科学的”庸俗不堪⑧Banausen。,这是在“讲政治”。

『24』

55

关于《存在与时间》(参见『7』页)—如果要我以学者的“身份”①Man。讲话的话,那我就必须说:这本书出新版,就意味着重写。但是,“没时间”这样做;有其他任务。

好像那本书是个失误!哲学中【还有什么】其他任务?【还有】作为可以提出来放在那个地方的问题—哪怕只是部分地处理过的问题吗?【只有】存在问题。没有其他选择,只有对该书不断地重写,仅此而已。冒着“一辈子一本书”②ein homo unius libri,拉丁成语:读死书,坐井观天。—译者注的危险。除了这一本,没有别的。

也就是说,对那个追问进行更深入地加工处理,并且仅仅如此而已;根本没有答案。其答案之出现,最终乃为某种完全古怪的东西!作为表面上的分解的加工处理之中的、唯一的令人信服的持久的授权!

56

哲学只是伟大诗作的变了调的③umgestimmt。的回声而已。变—调④Um-stimmung。到概念中—即存在的变—调。

『25』【23】

57

变—调到“概念—中”的探问里面去—但是干嘛?干嘛?为什么要这种完全坚硬和冰冷的概念⑤die ganze Härte und Kälte des Begriffs,德文的字面意思是“概念的坚硬和冰冷”。—译者注?为了把实存那里的整全的授权加以分配,以及把人引导到一种更源出的诗作⑥Dichtung。那里去—也就是说,引导到可以使人变成伟大,并且能去体验超—勇气⑦Über-mutes。的欢乐。

单个人!—而多数人呢?他们喜欢走他们走来的路①wie sie kamen。。

58

现在人们到处在瞎扯什么“新的科学概念”,而又根本没注意到,这类东西是根本发明不出来的,之所以不行,首先是因为,完全缺乏形成概念的力量,而这又是由于,“有待概念把握的内容”②Das Zu-begreifende。(存在)一直保持未被领会③unverstanden bleibt。。

59

整全内容④Inbegriff,也可译为“包含全部细节的整体”。—译者注的源出性、坚硬性和规定性,意味着完全不同于数学符号运算的表面严格⑤Scheinstrenge。和数学所宣告的知识理想⑥Verkündigung des mathematischen Erkenntinisideals。。

60

『26』

在真正的“逻辑学”(参见『35』页)名下,我能构—想⑦ein-bilde。的是什么呀!λο´γος(逻各斯)不是表达出的“命题”⑧Aussage。—而是作为实存本身⑨Seienden als solchen。向自己进行询问的召唤,也就是说,在存在中实存⑩Seiendes im Sein。的表述⑪Ausspruch。是真理(α’-λη´θεια⑫古希腊文的“真理”一词,将否定性前缀与词根分开,就成了:“祛—藏匿”。—译者注)之“本质”的基础性事件之发生⑬Grundgeschehnis。。(参见1934年夏季学期讲稿⑭[Martin Heidegger: Logik als die Frage nach dem Wesen der Sprache. GA 38. Hrsg. von Günter Seubold.Frankfurt am Main 1998.]指《海德格尔全集》第38卷《作为追问语言之本质的逻辑学》。—译者注)。

【24】

61

不是那有内容的学说,即追求人们的认可、为了自己的影响而沾沾自喜的学说—也不是可供选择的可能性的无价值呈现—即那轻率的、不负责任的“由他人视情而定”—而是去努力获得和加强的某种果断的立场①entschiedene Haltung。—它不应该只是空洞—形式性的,相反,它使实存的真理紧紧接合在、“奠基”于完全确定的广阔视野和行为的活动空间中,由此,它才占有了决断性。

为此需要整全内容之“逻辑学”的最高的概念性。

『27』

62

慢慢地—且因此恰恰不要给予任何真正的冲击—人们就被带向,把存在的理解同人的—生存着的人的—对于我们来说本质可能的②wesensmöglichen。本质联系在一起,并且由此,开始去是③zu sein。那被反复说起的“整全”的人。

63

哪里有生存,存在就在哪里获得了被追问的尊严④Fragwürdigkeit。,反过来也一样。(语言的型变⑤Verwandlung。)。二者的不离不弃是源出的,且适合于进入自由的进程⑥im Gang ins Freie。—那里自由⑦Freiheit。构建着自己—靠它才有了为统治和地位【而进行的】战斗、坚守与失败。

【25】

64

当存在受到探问时,遮蔽性⑧Verborgenheit。才形成。哲学创造了遮蔽性。

语言在本质上发生着改变—最先不是词汇—而是说与听的方式①Sagens und Hörens。。

65

『28』

如何才能处于“到实存去存在”的存在之中②im Sein zum Seienden。!在此之前呢③und vordem。?

哲学,依其本质,把自身置于哲学的“批判”之下—也就是说—置于基本问题之中,通过存在能把实存解放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能在多大程度上重新诗意地创作④dichten。实存。

66

哲学:

通过存在到实存⑤durch das Sein zum Seienden。之最高级的路径安全性⑥Wegsicherheit。—

最内在的事物关联性⑦Sachverbundenheit。—

最源出的被定调⑧Gestimmtheit,也可译为“情调”。—译者注—

最坚实的概念性⑨Begrif fl ichkeit。—(包含全部细节的整体性⑩Inbegrif fl ichkeit。)—

不可动摇的简明性⑪Einfachheit。—

最深邃的本质性—

且还有—所有这一切也许已经在那里了,而同时又成功不了。参见『29』页*。

*通过理论的纯粹的客观性①Sachlichkeit。使这一切发挥作用②zum Tragen bringen。,如果非如此不可的话—那就一块儿一块儿地来。

『29』

67

以前被磨炼成了武器,然而毫无害处且有节制—现在则仅被调制为③gestimmt werden。“工具”④Instrumente。,也许真的很便宜、很粗糙—而一切都品尝着情调⑤schlürft Stimmungen。。

这种磨炼和定调⑥Schleifen und Stimmen。做成了协奏,而公众甚至认为,这很有意思,听到了些什么。

到底什么时候我们才最终去表演,而且去演出战斗?

定调和磨炼就够了!或者还不够?

总之,所有这些都只是语词的书写者⑦Schreiber。。

【26】

68

这种关于曾经存在过的伟大⑧Großen。的可能性之惊人认知⑨Wissen。,以及关于其解放和其构型⑩Gestaltung。的任务—还有同样强有力的必然性,仅当再次重走那条路径。

『30』

69

我所有的工作总是双向的—一时⑪einmal。仅作为在路上的持续前行和道路的制备测试—而对于其间—由于突然冲击—什么落在路旁,什么被铲走了,根本无所谓。

然后—这些“裹带—出来的东西”①Heraus-gebrachte。本身②für sich,黑格尔哲学中常译为“自为的”。—译者注作为存留下来的“结果”—当然任何时候都不允许在路上把沟渠封死,然后构造一幅关于它们的图画—即便从全部前冲的最内在的特征③Zug。以及它内在的自身不断变型的视角出发【也不行】。

70

【27】『31』

世界在改建中(参见『36』页)—但是从事诗意创作的力量仍在黑暗中—然而毕竟它还在那里!

谁去解放这种力量?不是—那想要通过匆忙的实验得到良药,以便把此良药夸赞为人们的最爱的人—而只能是,那了解来源的规律的人,也就是说,可巧有缘碰到那规则的人④ihm sich fügt。其中动词fügt(接合)与下面的动词einfügt(嵌入)和名词Fügung(安排、搭配,此处翻译为“机缘”)又构成文字游戏。—译者注。

于此,嵌入⑤sich einfügt,也可译为“插接到”。—译者注祖传本质之地基⑥Boden。的机缘⑦Fügung。中。

71

唯独德意志人能够源出地重新诗意创作和讲述存在—唯独他将重新占领θεωρι´α⑧古希腊文:理论,现代西方各种文字中的“理论”一词都是它的拉丁转写,比如英文的theory,但其含义是由“静观”衍化出来的。—译者注的本质,并最终创造那种逻辑学。

72

在工作中总有清楚的计划和行动,甚至解决,然而通过它们究竟将达及什么,发生什么①ins Geschehnis kommt。,还从来没有被远远瞄到过②übersehen。,更不要说认真看清楚过③einzusehen。—而大多情况下,连见过一次都没有过;总是在前部④Vordergrund。挖掘、开凿—但是,没有这些,隐蔽的东西则永远达不到那适合于它的—即恰好充满神秘的解放。

一种伟大的信仰穿越着年青的土地。参见『41』页。

『32』

73

更加源出地去诗意创作那存在,“我们的”存在。

“我们的存在”,也就是说,实存整体⑤Seiendes im Ganzen。通过我们,并已经在我们中发生的存在。

“更加源出的”—先前根本上以从事把握之方式⑥begreifenderweise。追问那未被追问的问题⑦die ungefragte Frage fragen。。

【28】

74

在哲学思考中从不思想⑧denken。“他人”—“你”,而对“我”,这存在之唯一的自在自为⑨an und für。的源泉,【问得】同样的少—关于事情和道路的情况同样如此。⑩箭头是海德格尔自己使用的符号。—译者注

75

今人的迷误;他们不知道物之漫长的、坚定持续的生长,而认为,可以强迫它们在一夜之间成为可任人随意取用的日用百货①beliebigen Hausgebrauch。。

76

脱离根基—性②Gründ-lichkeit。的本质性只能是纤弱无力—脱离本质性的根基—性只能是虚荣炫耀。

77

从一种伟大的缄默性③Verschwiegenheit。出发来书写。

78

『33』

我说:哲学不是科学,这样就不会到哲学身上去索取科学的特征—科学的本质—而是从一开始,就在唯一可能的形式中将其保护起来。

哲学之是科学:就像从来不可能是科学那样地去是科学。

而且,它作为哲学而是科学—这个别名只是一种误解—且以谈论“生活哲学”—或者“生存哲学”的方式【进行谈论】。(参见『34』页)

此外,这类“追问”的打理百无一用—如果不预先产生出有关信念、要求、标准和能力的作品的话。

【29】

79

更清楚的是:不是“源泉”④Ursprung。,而是存在之事件的发生⑤Sein-geschehnis。与真理事件之发生①Wahrheit-geschehnis。—不是仅仅为“超越”②Transzendenz。,而是世界的世界化③Ver-welten der Welt。,关于它们的开端以及生存④der Anfang davon und die Existenz。。

『34』

80

存在的生长,在古代死亡与僵化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彻底。

对存在的探问需要本质性的前—跃⑤Vor-sprung。,也就是说,要求一种穿透性视力,它在向前跳跃中为自己开道,并在开道中开启存在;对此,本质性的片段:“诸模态”⑥Modalitäten。和“系词”⑦Kopula。—那从事标识的称谓就已经是对事物的误解。

81

哲学思考:存在之事件的发生的从事构建的发动⑧Auslösung。。在真事⑨das Wahre。之前建立真理,对流传下来的“真理”进行变型。(参见『36』页)。

存在之事件之发生的这类发动,需要概念在其丰富性中占支配地位的⑩vorwaltend。清晰性—这种清晰性又会挤压出不可把握的斗争性的释放⑪Freigabe。。

哲学思考就是这样影响着存在之事件的发生的那种内在的升级⑫Steigerung。,并且藉此在广度和深度上影响着人生逹在的升级。

这种发动对我们而言只能是那重复性的发动—在每次发起⑬Ansatz。处,发动都业已吸纳了“实存”,并且献身于①begibt sich。它自己的历史中②即“从事历史”、“创作历史”。—译者注—因此,哲学自身—不仅仅附带地—而且是在实施中③in ihrem Tun。就是历史。

【30】

82

『35』

哲学业务—从哪儿看出来?

某某是否描述且整理了看法,

某某是否改善了流传下来的东西,且将其推延下去了,

他是否把所有可知的东西进行了分解和分派整理,

他是否理解届时的当今(处境!)并且藉此紧跟其后。

所有这一切研究活动都需要从外部来论证自己的合理性—通过在教育、“普及教育”、“世界观”、“基础科学”等方面取得的绩效。

所有这类东西都只是外在的和事后追加的外部的“视角”④Aspekte。。(参见『21』页)。

83

『36』

“逻辑学”(参见『25』页)。—如果谁之人生逹在不是到整个实存的本质上去校准自己⑤abgestimmt ist。,在其上去协调自己的沟壑⑥Schluchten。和“根基”,那他就不需要“逻辑学”,“逻辑学”对他来说也不值得尊重。他“健康”的思维每次正好够用。但是,谁要是生活在本质中,他为了自身就需要“逻辑学”。因为逻辑学—正确理解的逻辑学—不是形式性的技术—而是一种权力和解放真理的内在演练。

因此,某种真正的逻辑学讲课—不是流行的,“业已僵死的”,而且从来没有鲜活过的陈词滥调—为了严肃认真者和“有天赋者”—不是为了无天赋者和在思维上无可救药者。【逻辑学】根本无法为他们提供帮助。

【31】

84

世界在改建中。(参见『30—31』页;『45』页)

想要变成什么—急于领受①sich vordrängt。什么任务—这些任务必须服从什么样的透视②Perspektiven。;在作品那里发生了什么事件③Geschehnis。(存在—真理)—在其“趋前—影响”④Vor-wirken。中观瞧并解放这个“作品”。

85

哲学从来不处理什么“的”什么和“关于”什么的什么—从来只“为了”⑤für。—存在而干事⑥handelt。。⑦此句话的意思是:哲学从来不理会(通过von所指称的)某物某事的属性特征,以及(通过über所指称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方位、状态、时间,它只关心(通过für(为了)所指称的)存在,也就是说,哲学的一切活动都是服务于存在。—译者注

所有的追问都是【于某某处的】探问活动;所有的研究和分析都确实是一种【于某某处的】收获活动⑧Erwirken。这里wirken,erwirken,Werk也是有词源关系的词。—译者注,首先作品⑨Werkes。的一切布局与构建⑩Entwurf und Bilden。都是此种收获活动。(参见『40』页)。

这首先不是“在”别的东西“上”“发生影响”⑪Wirken。;实践的!—相反,作品所收获的是:存在发生影响。⑫此句话只可意译,原文为:das Werk ist erwirkt, daß es das Sein wirke。—译者注在引申的意义上,这对科学也适用。因此,如果从“对象”和“题”出发,并且滞留于此,就已经是一种错会⑬Mißgriff,也可译为“错误的领会把握”。—译者注。

来自作品的这类源出召唤,且只有来自它,才【有】这个概念的清楚的坚实性的首次圣典①Weihe。和不可避免性。

『37』

86

当我们不再丢失掉世界,并且真正生存于世界建设的力量中的时候,我们才会重新找到神。

87

【32】

热情勤奋的评论家和写手们如此协同一致,纷纷躲避②sicher drücken um。那重要的作品《论根据的本质》,这是出于何种原因?

这里一切都了结了,即胡塞尔、狄尔泰、基尔凯郭尔以及所有其他随便叫什么的人们,推算评估他们的“影响”和依赖性的工作都了结了。这里【的任务】,如果还有的话,就是严肃地对待同古希腊的某种交手—讨论—分析③Auseinandersetzung。,严肃地对待存在难题④Seinsproblem。的反复重复。放着此事不做,却公开地周复一周⑤von Woche zu Woche。地去闲扯。

而现在甚至关于“生存哲学”的闲谈。—那些先生们还是想让基尔凯郭尔、康德、黑格尔来“影响”他们自己—;人们不难看出,他们会陷在哪里。关于“影响”是一个古怪的话题。他们认为,【那就是】要跟在哈特

『38』曼和卡西尔或者什么别的人后面学舌,或者甚至,像大多数人那样,【讲些】随便什么无根基的、无故里的⑥wurzel-und heimatlose。“一般意见”—这不是什么影响。但是这类闲扯⑦Gerede。是从来不会被根除的。

88

实存的存在与“真理”的历史具有同样的“时间”。

作为“实存”的“毁灭”的存在的“灭绝”。①Das Verlöschen des Seins als »Vernichtung « des »Seienden«.

89

(以规划的方式构建着地)向前突进到存在事件之发生之中,以及从其中出来的诸多爆发②Ausbrüche。。

【33】

90

哲学是唯一真正的③die。科学,而恰恰因此,谈论“科学的哲学”是无意义的。

“诸科学”都是“哲学”(亚里士多德)。故此我才说:哲学不是“科学”,然而此话不单意味着,哲学不是“个别的科学学科”,而且还意味着,它不是多元主义主张的各类哲学中的一种④Keine der pluralistischen Philosophien。。

“科学”对于哲学来说不是它的上位概念⑤Oberbegriff。;相反,哲学是科学的【上位】概念。

科学的概念不能从诸种现成“科学”的实际组织中,而是从理念⑥Idee。中,抽取出来。

『39』

91

反驳把我的尝试全盘错误地标识为“生存哲学”或者“生存论哲学”之必要性:

1. 生存概念的说明与论证。

2. 哲学概念的说明与论证。参见上面『33』页。

92

【34】

那种流行的—今天完全陷入其反面的—对科学及其成果的神化[崇拜]。仔细观察后,到处展现于人前的都是高科技①Technischen。,在任务和最切近的“成果”总汇中,到处都是协调一致和“所谓进步”—但是在一切本质性的东西中,在关涉到真正意义上的认知的地方,却纷争四起,特别是那些可怜的一知半解②kläglichen Dilettantismus。。

这样,哲学便没有任何理由,把科学当作榜样;数学也不例外—参见其“基础”③Grundlagen。的不安全性和脆弱性。

以“沉思”④Gesinnung。和单纯的(人工的)“扎根”于“人民”来取代其事业的可怜性和偶然性【的努力】,根本于事无补—而这里唯一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存”之可能性的力量;(不是伦理学⑤ethisch。意义上的)。

93

『40』

在雅斯贝尔斯那里,一个错误的、无根据的,对根本不存在的、自身十分脆弱的“无可辩驳的可知性”⑥[Vgl. Kerl Jaspers: Philosophie I. Philosophische Weltorientierung. Julius Springer Verlag: Berlin 1932, S.147.]参见雅斯贝尔斯:《哲学(一):哲学的世界走向》,Julius Springer 出版社,柏林1932年,第147页。—译者注的尊重。

94

在不可避免之事中的不可迷惑!

95

秋—不是垂死和衰亡,不是逝去—而是渐渐熄灭着的、收集余烬的进入过程①Eingehen。:进入那种安全的缄默,即进入向着全面发展去成长的新时代的缄默—那是一种对待坚定不移的狂欢的谨慎态度的赢得:是针对存在的那种取之不尽的量容②Größe。进行狂欢之大爆发③Ausbruch。的谨慎态度的赢得。

『41』【35】

96

由于哲学没有“对象”(参见『46』页等),而且存在也从来不是“论题”④黑格尔哲学中的正题。—译者注,所以,在所有的追问和工作中哲学家从来没有进行过“单纯的”研究(参见『36』页),相反,当他对发挥影响的作品进行思考时,他只是工作;然而作品形态⑤Werkbild。能够而且必须不断地改变,直到有一天,它自己变型为铆足了劲的充分一击。但这一击总是同时意味着对其他可能性的放弃。这种放弃的量容必定会赋予哲学家以真正的推动力和无情的艰辛。这种放弃赢得了量容,并在此过程中,此任务试遍了它丰富多样的可能性。

作品形态既不是“体系”,也不是“需要写作的著作”。

97

奠基基础⑥Gründet den Grund。!关于基础的奠基⑦Vom Gründen des Grundes。。参见『80』页!

98

知道和相信—我无力知道,而且绝不会知道我知道—即使我知道—我只能相信我知道。这种相信,然后就是那种源出地被定了调的,对基础的信任—那种在基础情调①Grundstimmung。中从事奠基的振荡。因此,有悖情理:把绝对的确定性②die absolute Gewißheit。,即对自己自身进行认知的认知(自明性③Evidenz。),设置为存在和存在问题的标准。

出自这种相信(基础的奠基)在存在的探问中那种从事诗意创作的思维。参见『31』页等。

『42』

99

我们很乐意大声讨论,关涉到什么,而不去注意,允许④zu lassen。什么。最后,对我们来说,主要的负担是,我们应该“许”⑤lassen。什么;而且还是在涉及那从事构建的作品的地方。但是这类“许”从来就不仅仅是“否定的”,而是从根本上只是翻转来的那一面⑥die kehrseitige Art。,就像我们对待本真的力量和真正的“认知”那样。

100

【36】

每个追问【都是】一种兴致⑦Lust。—

任何回答【都是】一种败兴⑧Verlust。。

101

存在之权利授予!仅此算数⑨nur dieses gilt es.。这不是通过对“存在论”和类似的东西的描述所能做得到的,而只能通过存在之本质⑩Seinswesen。自身之从事构建的冲压铸造才能做到。参见『48』页。

此事人能行吗?他必须如此。否则他就会在对人生逹在的冷漠性①Gleichgültigkeit。中走向毁灭—但是,这意味着,如此还能过得去。

『43』

102

哲学至少还有能力排除增长过快的危难(外在的),还是说哲学只能为此指指路径。与此相反—哲学必须对此保持坚强,在它的②ihres,指“外在的危难的”。—译者注风暴之狂飙中坚持岿然不动。因为瞬间的、追求适应处境的一切瞎忙,只能够暴露出:哲学尚无什么重要性可言。

在“哲学”里,面对自己的任务而仓皇逃避,这已经统治了太长的时间了;对本质性事物的生长的静候能力的荒疏大肆蔓延开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与非本质东西的结交占据着话语权,并且试图使我们相信,通过与非本质东西的结交,我们最终总会到达本质。

只有在首要的不可避免性之狂飙中坚强执守的人,才能“体验到”③»erfährt« sich。,当遇到那种对今天国家与民族所处的态势漠不关心的冷酷④Härte。和假象时,他所能拥有的权利。⑤海德格尔对政治的关切,对当时依据情势处理政治问题的不满。这种权利、合理性意识,为同情、支持“纳粹”和“革命手段”贮备了理论和情感基础。—译者注

『44』【37】

哲学—充其量—也就能置身于不可避免性中的不可迷惑性之边缘。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都滞留于对变动不居的无足轻重的东西之现实性的舒服安逸的泥沼里。

103

事实上,《存在与时间》作为一本书,它期望的东西一直未能如愿,所以,作为现实的“作品”,它一直被搁置于阴影之中。这是【对该书的】真正的反驳。

104

走向不可避免的东西之不可迷惑性的担当①Einstand。之简单性的力量。

105

在单纯“客观性”②Sachlichkeit。的面具下的最高的急切性③Inständigkeit。;的确也只有通过这个【急切性】,那个【客观性】才得以贯彻。

106

『45』

“自由主义者”以他的方式看待“限制”④Gebundenheit。。他只看到了“依赖性”—“影响”,但从来不理解,可能有一种影响,可以起到所有流淌⑤Fließen。的本真的基础形式的作用,并且能开辟道路与方向。

面对这类作用,对原创性的寻求,早已经作为无价值的雕虫小技⑥Spielerei。,被弃之不顾了。

107

【38】

再者—世界在进行回归自己的改建⑦im Umbau zu ihr selbst。。我们又再次接近真理和它的本质性—我们打算,去承受真理所要求的一切,并支持呵护它—使之变为脚踏实地的东西⑧boden-ständig。。

只有来自实地者,接地气者,站在实地上者,才可能是脚踏实地的—这才是源出的—那才是—经常通过躯体①Leib。和情调振荡着我的东西—当我扶犁走过田畴,穿过成熟禾穗间那孤寂的阡陌,透过风、雾、阳光和瑞雪,它们持守着母亲和她们的祖先的血液于循环中和振荡中……

另类的脚踏实地—在那里根已经坏死,但是它们还在那里坚持于回归土地的进程,等待对于进程的评估。②对土地的爱。—译者注

『46』

108

奔忙颠沛总该有个终点—进步已太过而【为人】厌恶—我们想要停下来。

停!而且这里就是那历史之源出的界限—不是那空洞的、超时间的永恒—而是生根活动的持久性③die Ständigkeit der Verwurzelung。。

时间将成为空间。④Die Zeit wird zum Raum.

但是,源出的时间成了光阴⑤der Weile,也可译为“一段时间”。—译者注的前—空间⑥Vor-raum。。

109

那生长之处,就是缄默之处,而不是叫卖之噪音和利益喧嚣之处,也不是精心维护的师生关系,以及相互拜谒、宾客盈门的喧闹之处。

谁要是追求诸如此类的东西,或者甚至—这也是同样的—对【此类东西的】缺乏怨不绝口,他就什么也没有理解,并且本身⑦in sich。没有任何任务。

【39】

110

存在之授权⑧Seinsermächtigung。—不是把我们反正已经占有的东西,事后捕入、绑缚到概念中,而是把刚刚获取到①das Erwirken。、那还未“曾在过”②noch nicht west。的东西【捕入概念中】。因此,哲学依据其本质是无对象的。(参见『40』页;『101』页)。

111

『47』

“对新的现实性的一种构型③Gestaltung。”?用老旧的、用废了的手段和意图—不知道,或者只去追问,什么是那作为存在之方式的现实性。然而前辈们已经做了此事吗?显然没有—但是前辈们的构型还是适当的,而且从来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处于無之边缘④am Rande des Nichts。。由于还没给出⑤Da gibt es kein。【这种东西】—基督教的和新教的学说与手段,就去如此尽力地进行干预。

112

将本质性内容捍卫到底!

但是我们对它哪怕是有一点儿预感,甚至理解也好—而我们已打算彻底地献身此事⑥uns aufs Letzte einzulassen。。

只提及一个人—尼采!他被任意地、随机地抢劫一空—却没有认真努力为他的最内在的意志奠基,将其带入工作状态,带它上路⑦zu Werk und zu Weg zu bringen。。

113

『48』

对存在的授权—通过文章?肯定不是—而是只有通过那种事件的发生⑧das Geschehen。,那种于被抛中的自身领会,这种发生要求对存在的授权,为它拨时间⑨zeitigt。,腾空间①einräumt。。

这样需要的是②es gilt so。,同时去宣示③anzuzeigen。那种对存在的授权,并以此使其得以发挥某种作用。参见『42』页

【40】

这一授权—不是什么单个人④Einzelner。能做到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共同体的团结一致⑤Geeinigte einer Gemeinschaft。能做到的事情—甚至不是共同体在其脚踏实地性中的生根活动所能做到的事情。

因为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已经在那个体中“有过”⑥wesen,动词,意为“本质”。—译者注—否则的话,他就不是那具体个体了,而只能是空洞的普遍性的吹胀了个例而已。因此,共同体和“交往”的进军⑦在这里只能滞留为一种误解⑧Mißverständnis。。

因为,还有⑨es gibt。一种经由本质⑩Wesen,名词,意为“本质”。—译者注而来的隐秘交往—因此无需将其称为交往。而来自物的本质根据之个体的独壹—性⑪die Allein-heit。,不让自己被挤压为共同体之“个体性”⑫Einzelnheit,也可译为“细节”。—译者注,即便这种独壹—性是如此热衷于“你—关系”⑬Du-verhältnis。,甚或还表面上贪婪于“权威”。

『49』

而那些只是为某种初级的本质性东西之终极空疏⑭die letzte Leere。提供的遁词而已。

如果有人把对他来说不可避免的个体性中的这种从事源发⑮urspringend。的本质特性也称之为“自由主义”的话,那么,这人不仅对这个口号过于慷慨,而且还证明,在涉及本质性的东西时,能够胜任参与其事的人是何其少也—尽管大家都竭尽全力而为之。

谁要是公开地着手“对现实性进行构型”,他就不应该把什么“新的价值秩序”说成是他的终极者和首要者;【因为这样】他自己就已陷入下述危险:暴露出巨大无能①Unvermögen。,不管他多么博学、多么聪敏灵巧和勤奋努力,都难以遮掩这种无能。

114

『50』

在终极者这里,我们甚至还没有通过测试②Probe。,甚至对这样的测试还没有什么准备—甚至对如何准备测试的途径都一无所知。实际情况是,人们经常是躲避到基督教里,或者把自己交付给随便什么其他的狂热梦想,人们围绕着表面的东西打转,热衷于这类喧闹。所有这一切都处于对存在的麻木的和无领会之中;在那里,整个实存怎么可能会困扰胁迫到我们呢?③期望实存对我们的逼迫!—译者注

【41】

人们在谈论無,人们说,人们被置入無中—似乎这只是一个词儿似的,或者认为这就是:在这里,最无根的麻木性根本行不通了。

我们甚至不再有什么可保卫辩护的东西了—甚至我们的人生逹在的这份遗产—希腊古典—我们也必须去争取赢得—我们如何真地去意愿那正在到来的存在之权力④Macht des Seins。。

『51』

115

人—不断增强的疾风中的一条陡峭山路⑤ein steiler Weg im wachsenden Wind。!

116

希腊人—完全没有“科学”并且在有科学“之前”—已经创造了哲学!希腊人他们尚且没有受到来自堕落的科学的攻击,尚未被指责为“纯粹的思辨”。这种指责使得哲学丧失了勇气,不断地受到质疑。于是,向科学的“踏实认真的工作”看齐的风气到处蔓延,同时使得它的技术,以及整个体制①ganzen Apparat。得以运转—于是几乎没有可能,不让哲学成为这种到处潜伏着的对哲学的丑化篡改的牺牲品。哲学已经完全失掉了它自己本来的内在的形式,

因为它已经没有了自己的问题,而且它贫困到如此的程度,以至于只会跟在科学的后面亦步亦趋。(由此而来,才产生了趋向于“系统化”的意志,而逐年增加的、规模日益庞大的书籍:它们只在时髦发型的意义上是“新的”而已。)

『52』

存在的本质:它本质着②es west,也可译为“它鲜活着”。—译者注,活在可能性,现实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分切断裂③Zerklüftung。中④存在活在粉碎的裂隙中。—译者注,以不可避免者的授权为基础。参见下面带*号的内容!

作为诗作⑤Dichtung。的授权

诗意创作与思维⑥Dichten und Denken。。(参见『88』页)。

【42】

这一切才会又算数了⑦Es gilt erst wieder.—全然不论,它是否之后又会成为“科学”—创造经过奠基的视野⑧Horizonte。,并且使其值得信赖,由它出发来从事体验,并且初次被谈论。而与此相反,今天有的仅仅是应急救助;对应急救助的启用,人们只剩下感到遗憾;人们觉得,一切都“完全精确”⑨ganz exakt。注意:严格不等于精确。—译者注,根本不用应急救助就能过得去,是最好不过的。

*不充分⑩unzulänglich。且因此起误导作用的是:(参见『62』页)

a)对存在的那种只是从事描述的—进行意义分析的—态度,被臆想为无先入之见的,因此是“源出的”态度;

b)向可能性的条件的回溯,以某种“本构式”①konstitutiv。观察为基础—在此过程中,回溯的方向还未被澄清,也未被奠基,—而是好像仅仅【需要】—“逻辑地”去追求回溯更进一步的诸条件—;

『53』

c)在某种所谓“范畴学说”中,对获得的,或者收集编排、改善过的存在之规定性②Seinsbestimmtheiten。(诸范畴)进行分类的理论体系③Systhematik,也可译为“分类学”。—译者注;

d)即便不是明显地采取(以上a,b,c)这些立场而进行的,对本构和理论体系之方向的反问。参见《康德书》源出方向;

e)更不是去激活那种与更广泛的道德—实践意义上的“生存”和“生命”联系在一起的观察。(科学行为的道德化);

f)同样不是外在的,从基督教传统那里接受来的,向绝对的攀登④Aufgipfelung。。(参见『66』页);

>⑤海德格尔自己的标记。这个符号的含义可能类似于形式逻辑中的“蕴涵”符号⇒,其意义相当于“从前提推出结论”。—译者注这样,在传承下来并已被捕捉到的提问方向和材料中,所有这些东西都这样推来推去,任何一个同从来没有“新过的”东西的相反者—也就是说,同从来没有源出过的“古老东西”的相反者,给人们留下的廉价印象,充其量也就是一种进步和“接近生活”⑥Lebensnähe。—但是最终仍只不过是被一种不负责任的无足轻重所吞。

『54』

其实能算数的是:

117

【43】

把对存在的授权构型为从事支配的、统治的、实干的实施—进程和操作过程,在其中,并因此所有那些以前曾有的立场中的真实者①Echtes。才第一次发挥它们的影响,使它们与自己的自发的绩效②freie Leistung。融为一体③eingefügt wird。。

虽然为了这条路和它的被选取,业已创造出了第一个和最切近的空间—在哲学之开端处并且作为哲学之开端,但是,这仍然是一条尚无人迹之路。④这段话也可译为:这是从来没人走过的路,尽管选择走它的空间已经创造出来了,这个空间就是在哲学开端处,而且它就是哲学的开端。—译者注

走这条路就意味着:做好不断返回的准备,做好举步维艰的准备。尤其是当每一步都赢得一个作品和表达的时候—尤其是因为,必须抢先地、持续地准备好,控制好对路径的剖析分解。(参见『76』页)。1932年的“教堂神圣庆典”⑤Kirchweih。。

『55』

这种从事赢取的情绪,把这里的一切都带入到另外一种进程中。

但是这个进程必须停留于缄默不言之中—只有在作品的冷静⑥Nüchternheit。中它才露面。

118

通过对于存在的一切本质性之处的存在之本质的整体陌生性⑦Fremheit。和被陌生化⑧Befremdlichkeit。,彻底追逐人⑨Den Menschen hindurchjagen。。

去赢得两者的合而为一:本质的被陌生化和本质的不可避免性。

这种追逐,不—让—其—停—下—来⑩Nicht-zur-Ruhe-kommen-Lassen。,干脆“只”通过不断增长的事物性的探问—于眼光和姿态中的基础情调,但从来不用言辞的基础情调!!

追逐到(第一个)不可避免性里。

通过完全的被陌生化穷追不舍。

追获人的完全的独壹—性—

然后,便开始对授权的追逐。

存在的不可避免性!存在自己作为不可避免性。(参见『69』页,『105』页)。

【44】『56』

119

尽管如此,已经存在了很久的不负责任,即轻率随便地谈论存在和它的“各种意义”,在各个方面仍在继续,而现在通过所谓的“存在论”,而且恰恰在那存在论被拒绝的地方(雅斯贝尔斯),恰恰在存在论不被理解的地方—才真正地被奉为准则。

120

“科学”已经到了终点,正是因为如此,至少人们可以积极地将科学作为“必须服从的知识”,作为跃向亲爱的上帝的知识来接受。这样,充其量在其整个可怜性①Erbärmlichkeit。方面,它会获得基督教的认可—这正是哲学上的克服和变型的反面。

什么能代替它的位置,谁愿意谈论此事。

只有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这取决于,我们是否以及如何让我们再次回到存在那里去。

121

『57』

人生達在=哲学的影响②Dasein = Wirken der Philosophie。的这种看法,是一种愚昧的③ungeistig,直译:无精神内涵的;字典意义:没有文化、艺术修养的。—译者注看法,如果人们所想的是,哲学发挥影响,当且仅当,它得到传授,并且转变为“现实性”。他们称之为“现实性”的东西—即那种自身迷失①in sich verloren。的漂移物②Geschiebe。—其实【对现实】无任何领悟。

哲学的影响—这里指的不是某个词汇的令人生疑的运用,也不是用哲学书本上学来的句子构成的一般性思考之装饰品。

【45】

该“影响”不能去影响③bewirkt。任何东西—而是存在于④besteht in。那见证中:见证出自获得授权之存在⑤aus dem ermächtigten Sein。而引起的实存的凸显出来的型变过程。

只在已赢得的作品中,这个证据才去见证,该作品一定要依靠自身而立⑥auf sich steht。,绝不会从自己这里放弃任何东西,也不会从自身这里转交出任何东西—而是只拉向自身⑦an sich。,以便被反推回去⑧zurückzustoßen。。但是这个运动震松震裂⑨die Erschütterung。了迄今为止人们从未觉知过,因此刻意伪饰的⑩umfälscht。东西。在哲学和“现实性”之间没有互补调和。⑪哲学与现实性的本质性差异:破坏现实,震碎现实。—译者注

『58』

122

古希腊人到底向前超过我们多远了;因此,没有回归古希腊人的归途—有的只是追赶。但是这种追赶需要一种力量,即把—自身—向前—抛到⑫Sich-nach-vorne-Werfen。某种从事源出—跃进的探问活动⑬ur-springenden Erfragen。之中的力量。但是这只能意味着:在今天的人们中解放達—在。

123

那遥远的配给昭示①Verfügung一词是从Fuge演化来的动词verfügen的名词形式。Fuge的意思是“Verbindungsstelle”,即“联结点”,孙周兴在《哲学论稿》中译为“接缝”。相应地,动词fügen就是“联结”的意思。但是后来进一步发展成“sich schicken”(适合)、“Geschick”(灵巧)。所以由此发展来的verfügen的意义就十分复杂:既有“准备好”、“供人支配使用”、“安排”、“设置”的意思,又有“指令”、“指示”的意思。所以孙周兴把Fügung翻译为“命运安排”。这里我们把ferne Verfügung翻译为“遥远配给昭示”,听起来有些奇怪,实属不得已而为之。—译者注,在其中,哲学思考获取它的路径!(参见『85』页)。

124

整体的规划:(参见『61』页)

朝向人生達在的解放— (*)

对存在的授权—

本质的真理。

1932年10月18日。

124a

【46】

*在人生達在上的集聚,

以便坚持对存在的授权活动

且让真理这样发生。

该量容首先②in all dem。【是】,使所有后门暗道和目的以及“意义”都变得多余。

『59』

125

人既不是命该③verordnet。去“把握”和“听取”④Hören。,也不是“天生为看”,“派定去瞧”—而是被抛入对存在加以关怀⑤berufen。的情调⑥Gestimmtheit。中—也就是说,他授权力给存在。

实存被“各种触觉”和“各种视觉”骚扰得够长、够苦了。

对古代【希腊】的分析研究,意味着在【“触觉”和“视觉”】两个方面都得进行!

『60』

126

败绩—靠《存在与时间》和其他的文章,什么都未能达到,哪怕只是在追问的方向上的些许突入都未做到,更谈不上成熟到①zeitigen。理解那个问题,以引向一个不断重提的问题的追问上了。取而代之的只是文不对题的乱谈②Gerede。。

然而人们居然能让这个如此大范围的败绩,在如此长的时间内,掌控了人们口舌和笔墨,且使人们博取“名声”。

这是多么可怕—不是对于那已经占有和保持—甚至更加牢固地把握住了他的那个新的任务的相关者而言,—而是对于下述这些人—他们如此陶醉于同样的闲谈,但一年之后就肯定要去踅摸③umsehen。新的东西。然而—据说有这样的人,他们把它做成一种职业(“作家”)和一种业务。

【47】

127

传承下来的关于存在的诸命题……(参见『75』页上面)。

128

拆解那些已被采纳的“思维规则”④Denkgesetze。*。

回归到源头,以便将其“标识出来”。

从那授权的源头出发把那“思维规则”“真正”要说的东西在授权中建设—起来⑤Auf-bau。。

*参见关于《矛盾律》①»Satz vom Widerspruch«。的文章②[Martin Heidegger: Der Satz vom Widerspruch. Erscheint in GA 91. Vorgesehener Herausgeber Alfred Denker.]指《海德格尔全集》第91卷《矛盾律》,尚未出版,计划中该书的编者为阿尔弗雷德·登克尔。—译者注。

129

『61』

③ Klarheit。

④ Gestimmtheit,也可译为“定调性”。—译者注

⑤ Wesentlichkeit。

⑥ Einfachheit。

⑦ Unerbittlichkeit。

这种探问荡出于⑧schwinge aus。—更合适的说法是—荡入⑨schwinge ein。那通过探问才获得的追问存在的尊严⑩Fragwürdigkeit。。探问便这样充满敬意地⑪würdigend,也可译为“赞赏地”。—译者注授权于存在。⑫与124条所谈与整体的规划相关。—译者注

这样才能远离那些经常不断重复的肤浅议论之内容的拙劣且平庸的思想体系之荒谬的严格性;摆脱传播廉价同情之目的;不受所有激动人心的“生存上的”⑬Existenziellen。装腔作势的影响。

只是:在人生達在中清醒地保持的探问状态去从事唤醒活动;只有这样,【才有】这种对自己的解蔽⑭selbst entbergen。,以及在其中的实存之隐蔽性⑮Verborgenheit。。

【48】

透过古希腊,在与哲学开端的最深邃的—直接的联系性①Verbundenheit。中追问。

『62』

130

记下语言的隐蔽谈话②Verborgene Gespräche。。

131

(参见『52』页)。—不是退行到我③Ich。里面,而是过渡④Übergang。到世界那里。在此过渡中,同时又是进入⑤Eingang。到人生達在之中。

不是失落于形式上抽象的存在,而是聚集于从事定调的存在之整全。

不是僵持于某种现实性,而是紧系于⑥Bindung。碎裂之紧合性⑦Bündigkeit。德语bündig和它的名词形式Bündigkeit,本来是捆绑在一起的意思,后来其意义在建筑工艺上变成“都一样平”,再后来又变成演说修辞的“简洁”。说“裂隙的简洁”是无意义的。译者以为,海德格尔仍然是在其原初意义上使用该词,即指裂隙两侧之间承载的压力或者张力,故译为“紧合(性)”。—译者注。

因此,既不是“逻辑东西”(诸范畴类型)的构建⑧Konstruktion。,也不是对某种“实在东西”⑨Realen。的直观,而是被投放的—被定调的—从事定调的投设⑩geworfenen-gestimmt-stimmenden Entwurf。之从事探问的抛投⑪Wurf。。

132

因为,应该是他们有史以来第一个把存在纳入理解(对他们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参见巴门尼德,进而因此【有】努斯(νου^ς)—审析①Vernehmen。)。这个视野中,实存本身奠基着“之间”②Inmitten。。

为什么恰恰是在场性③Anwesenheit。—来自动词的现在时的现在性④die Präsenz aus dem Präsens des Verbums。?因为,这是最先的⑤das Nächste。和持存的⑥Bleibende。。

与無⑦Nichts。—与非⑧Nicht。和否⑨Nein。—相反对。

【49】『63』

开端必然是对于“持存”、稳定性⑩Beständigkeit。和迴环⑪Kreis。之某种直接的、采取立场的“肯定”⑫Ja。。

这种对存在的理解被基督教安装到关于永恒的造物主上帝的视域之中—(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于是,这种存在领会,就依据信仰的方式得到培植和固化—lumen naturale⑯拉丁文:自然之光。—译者注。

于是古希腊人的最内在的开端与追问,便第一次被歪曲为结果⑰zum Ergebnis。—更有甚者—被歪曲为第一真理。

到了近代之初,数学上的认知理念①Wissensidee。—尽管从根本上说,是古代的—这时把奠基和新的见证②Bewährung。带到哲学体系中来—这种对开端的重新抛弃③Verschüttung。,在黑格尔那里找到了它的归宿④Abschluß。;这种归宿的历史构造,专门将古希腊哲学当作正题,这样就真地变成了对开端的排挤。

『64』

基督教和唯心论,尤其是在它们的堕落形式和居间形式⑤Zwischenformen。中,照料供养了19世纪和它的“科学”。从早已变成显而易见的存在(ε´’στιν⑥古希腊文,对应于英文的is。—译者注,在场性⑦Anwesenheit。)中,历史科学和自然科学获取了它们的合法权利。那过去的东西只是那遗留下的“现成在手的东西”⑧Vorhandene。。自然【就是】永远—可拿到的⑨greifbar。“现成在手的东西”。

是实证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在此处都一样—在两者那里,实存均是当下在场的东西⑩das Anwesende。。

尼采是看到这个灾难的第一人,而且是从道德方面。他看到:面对α’ει⑪古希腊文:永恒。—译者注的自卑,在客体⑫Objekt。面前的卑躬屈膝⑬Auf-dem-Bauche-Liegen。—以往那站立着的、斗争着的、充满霸气的追问活动,翻转为向流行科学的奴颜婢膝。唯有尼采看到了,也唯独他有能力看到,“今日的情势”—因为他预见到了某种别的东西。

由此他创造了人类的完全另类的举止态度—向前看,向前挑战⑭das Nach-vorn-Sehen und Fordern。。

这种超—人的⑮über-menschlisch。工作肯定会摧残一个人的。(参见1932年夏季学期讲稿⑯[Heidegger: Der Anfang der abendländischen Philosophie. GA 35. A.a.O.,S. 45f.]指《海德格尔全集》第35卷《西方哲学的开端》,第45页以下。—译者注)

【50】

尼采并没有去改变存在,没有去创造新的视域;特别是因为,他自己没有理解古希腊的存在难题。在这个问题上他无力去打破传统的力量优势。于是就有了从其早期(1873)就开始了的那种存在与生成①Werden。之间极其不幸的对抗。

『65』

但是,他一直不被人们理解;那“不科学的”②unwissenschaftliche。哲学家。一切都停滞于古旧之处。现象学家(胡塞尔和舍勒)的一个成绩就是:他们唤醒了直接—转向事物本身③den Sachen selbst。的审—视(直观—本质),也就是说,唤醒了某种来自古希腊的举止态度。但却是无根的④wurzellos。,而且是臣服于19世纪的—在它们的模式⑤Schemata。和“疑难”⑥Problemen。之中。

其次,在尼采的跳跃式的、偶或的影响中,有一种内容丰富、局限于个人和团体的躁动不安⑦Unruhe。;战争—

而后来:1)以当下为基础,且为了当下的史学⑧Historie。

2)世界观以及它作为科学之“前提”

3)要科学接近生活⑨Lebensnähe。的要求

4)“生存哲学”(雅斯贝尔斯)。

『66』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是来自于古老东西—且回到古老东西中—参见雅斯贝尔斯—其“体系”展示了对这种“半瓶子醋”⑩Halbheit,也可译为“浅尝辄止”。—译者注的最真诚的哲学描述。

“科学”(整个19世纪;马克斯·韦伯)

“生存”(康德—基尔凯郭尔—生命哲学)

“超越”—基督教。

所有这一切都停留于古老的东西那里—且“科学”与“超越”甚至为了有利于生存而遭到贬值—或者说,面对生存而相对化了。存在被不停地谈论着—然而对存在问题却丝毫没有感觉,更不要说去把握了。所以,对此并无任何准备。相反—其著作①das Werk,也可译为“作品,工作”。—译者注只瞧着过去。

【51】

(所谓“辩证神学”②[新教神学思潮,其理论是从卡尔·巴特对《罗马书信》的解读(1919)出发的。]的雕虫小技和骗人戏法,根本就不值得去注意。这是新教耶稣会最令人作呕的习惯③Observanz。)

应该怎么办?④Was soll geschehen? 也可译为:应该发生什么?应该出什么事儿?—译者注行动—从事创造的行动,并且只用心“谈论”它⑤bei sich davon »reden«。。

总会有一度会是这样⑥einmal gilt es.:

『67』

重新赢得开端—在它的最内在的问题中再次追问—;但只有当我们自己把那追问重新接过来的时候,这才是可能的。在这里,单纯的修正⑦Ändern。,增补⑧Anfügen。,都于事无补。

比如说:用生成替代存在(尼采)。用过去之事替代手头现成之事,以及用所谓“当下”替代不断升级的“永恒”。用灵魂和肉体⑨Leib。—替代精神。而是:存在之整全的本质—应该去探问⑩gilt es zu erfragen.:如何把在场性(这种»ist«⑪古希腊文:是,相对于英文的“is”。—译者注 Vorherrschaft。)积极地融合在其中,而同时将其优势地位⑫削弱至极限。

存在必须把它的视域重新展开,且现在全(时)①Jetzt voll (Zeit)。展开。这就是说:情调②Stimmung。。

分切断裂必须调定此情调③Die Zerklüftung muß die Stimmung bestimmen.—它必须为存在构成一个视域—(空间—时间)。

不是那 »es ist«④相当于英文的it is,它是。—译者注,而是那 »es sei«⑤它据称是。sei为德文“是”动词的第一虚拟式,表示讲话者对此句子的内容之真伪持中立态度。所以,记者应用他人的断定时,动词常用第一虚拟式。—译者注(被投抛的投设⑥geworfener Entwurf。),甚而源出的缄默性⑦Schweigsamkeit。的 »es sei«。

133

『68』

存在的本质是真理⑧wahrheit。(λθεια);所以,要从根基和源头来探问这个真理。但是恰恰因此滞留于迷途:从“真”命题(判断)出发来把握存在;因为,命题这东西不是那唯一真正真理⑨die Wahrheit。德文强调冠词,表示名词之语义所指为“唯一、真正、舍我其谁的”。—译者注。

【52】

134

科学和科学概念的危机!

为现实的—富有成果的危机之可能发生,我们甚至连空间和视角⑩Perspektiven。还都没有。

如果使西方哲学的开端真正地重新开始的努力尚未获得成功,那么,终结就是不可避免的。为什么?难道晚近的东西就不能同样地去接替扮演那去激发推动和进行领导的角色吗?难道就非得向回倒退吗?

向回倒退还根本没有实施,因为,只要我们尚在生存,我们就得生存于传承之中。别无选择。

为什么要回到开端?因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而且很久以来,西方哲学就已经急需:简单性、本质性和源出性。

『69』

同样的东西,只是在现实的榜样的权力下加以理解,并真正地化为自己的东西①aneignen。aneignen与Ereignis(孙周兴译为“本有”)是同根字,都是以-eignen为根。—译者注。

暂且不论,我们的哲学思考必须关涉什么内容,以及如何进行追问之如何,首先必须在追问的文章中,重新获得地位品级②zu Rang kommen。,成为标准③Maßgabe。。

但是,我们要去追问的“什么”④Was。同样重要,因为,那“如何”在这里要求,并且在此引导着那本真的和唯一的“什么”:对存在的追问。

135

存在的本质:隐藏起来的缄默性⑤die verbergende Schweigsamkeit。隐藏起来的缄默性怎么能是存在的本质?碎裂的真理(祛隐蔽)与隐藏起来的缄默性是什么关系?是葛洪的本体意义上的“玄”?—译者注。存在的本质是真理碎裂—和这【真理】?隐藏起来的缄默性,不可避免性。缄默不言—(参见『62』页上面,『79』页和『90』页以下)。

【53】

136

哲学中的正确东西的过量⑥die Unmasse des Richtigen。以及真实东西的稀缺⑦Seltenheit。。因为那种正确的东西总是非—真的⑧un-wahr。—只要它没有“祛—隐藏出”⑨ent-birgt。任何本质性的东西,而是把本质性的东西掩藏遮蔽起来⑩verbirgt。—;这是任意的,大多数情况下是在老生常谈的浅薄接受中,学舌模仿和变换花样,并没有去准备,去奠基其基地和出发点①Ansatz。,视场②Blickfeld。和概念。

137

『70』

如果从开端出来,【于是有】对一般存在领会③Seinsverstaendnis überhaupt。的奠基,作为如此这般的问题的存在领会,然后是对作为存在的存在(不仅对作为实存的实存)之追问的拓展和深化。

如果存在领会这样成了问题,那么就是说,作为生存的生存,以及人,就会成为【追问的】问题。但是并不是在通常“具体生存环节”④existenziellen。意义上【的问题】。

这种从事提问的变型,却是在存在追问中并且通过存在进行追问。

这样,首先历史地发生的是,向生存的反冲⑤Rückschlag。。

138

我们必须将我们自己置回到⑥zurückstellen。伟大的开端之中。(『109』页,『126』页)。

139

对存在进行追问的哲学基本问题(『131』页)不是对人的追问—不是所谓的“生存哲学”—但可能是,对存在进行追问的问题首先提供了对人进行的追问可能性,并首先以此给出了对人的追问的边界—之所以如此,只是因为,必须通过存在问题,人⑦dieser。才能重新在其本质中奠基。然而恰恰关于这一点,从来没有确定无疑的证据摆在哲学思考面前。

『71』【54】

140

哲学思考:那从遥远配给昭示的危难而来的,进行先期准备性建设的①vorbauend。存在之投设规划②Entwurf。。

投设规划不“单纯”是关于所谓研究任务的计划,而是建设—竖起立柱,安上梁檩和椽子。③关于Pfeiler, Balken和Strebe的确切含义,铅笔先生查阅了《牛津杜登德汉图文对照词典》,发现这三个词可能分别指墩、梁木和椽子。1.凡是含Balken的词,其图画和译名都是指横木,比如:der Tragbalken(大梁、横梁)、der aufgebockte Balken(置于支架上的大梁)、der Deckenbaklen(平顶梁、主梁)、der Streichbalken(承梁板)、der Wechselbalken(过梁、楣梁)、der Stichbalken(支承脊椽梁)、der Randbalken(下檩条)。因此,Balken是各种横放的梁木的总称。2. die Strebe,译名为斜撑、支柱,不过,从图上看,Strebe不是立柱,而是斜撑木,故译为“椽子”。 3. 由Pfeiler组成的词,意为“XX墩子”,比如:die Brückenpfeiler(桥墩)、die Landfpeiler(桥台、岸墩)。同时,在一般的词典里,Pfeiler也指“支柱”,但它与作斜撑的椽子不同,是指支撑横梁的立柱。—译者注

于存在处建设,在这件事情上,作为建设,其基本的举止态度就是另类的。参见『114』页。

不是对“本质”的细看和观察—但也不仅仅是使人们意识到,那是什么④was ist。—也不仅仅在其时怎么认为的⑤meinen。:【上述做法的起因据说是】由于认知活动是某种“多于”⑥mehr。和某种“为此【附加】”⑦dazu。的活动,因此似乎也就已经是变型—其实是相反—在此过程中,只有那业已腐朽且麻木的东西之间的关联联系得到保护,且同时使得【下述】错觉一直占据着人们的思想:似乎人们已经超越了脱离了它⑧man sei darüber weg.—唯心主义,尤其是德国唯心主义的错误意见—据其看法,Bewußtsein(意识)是Sein(存在)⑨斜体是译者加的,因为,德语意识一词Bewusst-sein以Sein结尾,直译为“去意识什么的存在”,所以才能说,Bewusst-sein是Sein的高层形式。语言本身的同根性,使得思维在逻辑上显得顺利成章。—译者注的一种更高级的和转化了的阶段—但是相反的错误是,让“意识世界”①Bewußtseinswelt。保持原样即可,以便仅仅将其重新建设于“灵魂”之中。

但是,如何进行先期准备性建设的投设规划活动呢?通过写作尽可能厚的著作吗?非也!但是传播又是必不可少的,不是吗?

『72』

对!但不是连篇累牍铺天盖地的【传播】。

而是简明、循序渐进、一目了然,且恰恰又是取之不尽的和无休无止地逼迫着人的【传播】。

哲学的好迹象,当然没为哲学许诺任何肯定的东西。

过去数十年来的巨大喧嚣—有洞见人根本不会去认真理会—如今弱化为一种有气无力的嘟囔。而这种“哲学过剩”已经激起了反抗—而且事出有因。因为,哲学繁荣过一次,现在不再繁荣,只有当它达到目的时,它才会有另一次繁荣。②此句原文过于简单:Denn einmal war und ist es keine und zum anderen gedeiht sie nur, wenn sie sich durchzusetzen hat.译文是依上下文译出,很难说是对原意的翻译,仅供参加。—译者注一个“哲学上受到关注的”时代就是哲学的死亡【的时代】。

对未来的一个好的承诺是:德意志新青年内在地拒绝“哲学”与“科学”;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并且才会愿意,再次去在本质上体验这所有的一切。—否则他们便不再是德意志的。这样的拒绝是首次的实际行动。

【55】『73』

开端,“知道”得更少些且更稀有些,以便去体验这种“只—认识”③Nur-Kennen。的贫乏④Erbärmlichkeit。。

141

两种荷重长期以来一直压迫在我们的生存之上,今天它们才真正得到抑制,因为人们不再感到它们是下列的东西:

1.古代的存在领会—它自己已经外化为基督教“世界观”及其世俗化—的固定化和庸俗化。

2.“认知”的数学化,对确定性和所谓可证实性①Beweisbarkeit。和客观性②Sachlichkeit。的操心③Sorge。。

这两点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只有通过哲学才能从根本上将二者炸开,并且积极而富有成效地将其取代。参加『104』页。

然而这就意味着:“相信”哲学的一个全新开端!【这句话中】包含着:【这个全新开端】对第一个开端而言还有待去成熟④gewachsen zu sein。,并且要从第一开端—辨析探究地—开始?

『74』

在先期建设中从事拆建,在拆建中从事先期建设,这是一回事,而且只有作为这种统一性,先期建设和拆建才会具有权利、力量和可能性。

142

作为存在发动⑤Seinsausbruch。的暴力无条件的基础情调。

存在之本质(a)⑥“存在之本质(a)”(das Wesen (a) des Seins)的意义,有待研究。—译者注作为不可避免者(时间)的缄默的授权。

【56】

143

这条正确的道路是多么困难,即不再顾及现成的“哲学”,并且依此去克服所有的误读。

这无非意味着,要适应存在的本质!这是本真的生存的意义,在《存在与时间》中这个本真的生存的表述仍然是过于“具体生存环节”了 、过于从外部出发了。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存在问题尚且陷于学术性及其废渣中不能自拔。(参见『104』页上部)。

144

作为特立独行者①Alleingänger。的哲学家;但并不是与他的小“自我”②Selbst。单独一起—而是与世界在一起,且这首先是“相互共在”。

145

『75』

把传承下来的关于存在的命题转变成了诸问题,而诸问题作为漩涡重新被置回到授权的基础之中去。

146

在开放了的轨道上,伟大的提示③Winke。之进行缄默的授权。

147

尽快—因为已经在开端中—让哲学中所谓的坚持不懈的继续研究、“错误”的改正、朝向共同的目标的掌控变为毫无意义。凡尝试这些【研究、改正和掌控】之处,都放弃了对实存的授权—对,这就暴露了,这类【研究等】从来没有起到过任何作用④nie am Werke war。。

【57】

148

操心—不是人在其日常辛苦劳作中的琐碎忧烦,而是在对存在的本质(分切断裂)之敬畏性中的“人生達—在”的成长壮大。

149

操心和语言—也即领会⑤verstehen。。(『97』页)。发自对(情态上的)分切断裂之广

袤和耗去根基①Abgrund。的畏惧恐怖性的表达。爆发与承继—投设—情调。

『76』

150

人和存在(参见『94』页)—这只不过是真正引人误入歧途的任务的一个称呼而已;无论是存在被导回到人,把存在之领会②Seinsverstandnisses。进行纯粹的主体化;还是把人作为处于其他实存中的一个实存而置于存在之下。两种情况下,人的可能的生存论上③existenziale。的本质—在存在事件之发生中从事授权的起振④ermächtigendes Einschwingen。—都没有达及解放⑤zur Befreiung。。

在这里—在这种起振中—人离开了习常的人性⑥Menschlichkeit。—并且争取到了一种量容,在这个量容中,人消失了,而实存“是着”⑦das Seiende ist。。

作为最接近者⑧Nächstes。而属于这里的有:实际地去体验人的生存和超越性—而且,倘若这些应该被“显示出来”的话,《存在与时间》的那个任务和它所做的事情也就是合理的。否则,它在许多方面都是迷误,对真正的问题而言远未成熟。也就是说,这个标题还是合理的。(参见上面『52』页及以下,『91』页以下;下面『94』页。)

【58】

151

把从事承载—投设⑨ertragend-entwerfenden。的起振带入有坚实基础的状态⑩Bodenständigkeit。—所有其他的—比如首先是任何形式的“影响”、“被关注”都是非本质性的,也就是说,是无所谓的,而且是对本质有害的。因为,这样本质性的东西就会被磨碎、被误导。

去发现人生逹在的广度、深度和指示;使它那里的任务成为扎根土地①bodenständig,也可译为“坚实可靠”。—译者注且有聚合力的②bindekräftig。。所谓的:走近事物和让它们“受训”,在此于事无补。—听与读—;因为事物太容易被把握—不带物性③Dingheit。和投设④Entwurf。—以致现实的东西过剩—然而还不是存在。

『77』

152

本质性的胁迫的迟迟未现⑤Ausbleiben der wesentlichen Bedrängnis。:

其征兆:缺乏共同的意愿和认知;缺乏为此【所需的】基础、土地、道路和空气。—首先缺乏的是共同体验的,特别是共同期盼的现实性,而这又是由于到处且很久以来软弱无力控制了存在之从事指示的激情⑥weisend Erregung。。

153

人们说,新的现实性已经在那里了;新青年的政治意愿。什么是“政治的东西”?(参见『81』页)。无论如何,这里有某种本质性的东西—只要它不是对其他可能性、状态、时代的外在的、类型化了的折中调和之“反应”。

【59】

这种“期望—重新—来到—土地—之上”⑦Wieder-auf-einen-Boden-kommen-wollen。预示着觉醒;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双重的危险:不是把“政治的东西”本身错误地绝对化,就是将其太过廉价地嫁接到表面看来似乎已经革新的基督教和它的文化遗产上。

『78』

但是:劳改所、联合作战兵团、拓荒者—

这类觉醒没有达及某种遥远的配给昭示的指示性的力量—没有成长到能承担重负—无需概念的清晰力量和存在之本质性畏惧恐怖性①wesentliche Furchbarkeit des Seins。的胁迫性的激烈严厉。因此一切都重新落入旧的概念和价值评估②Wertungen。中—悲观主义/乐观主义,等等。

没有工作的人民—特别是没有使命的人民。

更为严重的是:没有对此的意志③Willen。;面对这种意愿④Wollen。,没有成熟者的行为举止。

重新臣服于—休眠的耕地与播种,萌芽与生长,疾风中挺立和富饶多产的秘密。

『79』

在其深邃和宽广中守护着存在之躁动的守护者。这类准备工作和准备状态的传承。其中存放着个体为他的人民所举行的秘密圣典,即对人生達—在之赐福的那小木屋⑤Hüter。来说,他成熟了。⑥神话自己的个人生存。—译者注这赐福仅只容纳着存在之畏惧恐怖性;而这畏惧恐怖性催生福祉。

合拍共振⑦Einklang。—神秘的【合拍共振】—那守护者和小木屋—为了合拍共振而唤醒自身并唤醒了个人,并坚持在合拍共振中。为此先要开启空间,拓宽道路,预先给出指示—这便是存在事件之发生的唤醒。

当且仅当经验到人生逹在的这种源出性的独壹性⑧Alleinheit。时,真的共同体⑨Gemeinschaft。才能基础坚实地从土地中⑩bodenständig。长成;只有这样才能够克服那种相互碰撞又被轰赶到一起的社会公众性⑪Öffentlichkeit。。

154

【60】

“生存”作为对存在的担—当①Ein-stand ... in Sein,也可译为“站到存在中去”。—译者注和坦诚担当②Eingeständnis,也可译为“已站进去的状态”。—译者注;【生存】“以”存在于实存处“的方式”③»im« Sein zum Seienden。;将存在者导—向④zu-leiten。人。

存在问题—对实存的探问。

155

谁知道,我们依赖于什么?

156

『80』

存在的本质上的“冲着—落下来性”⑤Zu-fälligkeit,可译为:偶—然性,掉下来—性,冲着—落下来性。—译者注(分切断裂)。它就是存在之本质的可畏性,同时又是赐福的隐蔽性。

以在存在中的这种内容—即以此“冲着—落下来性”本身为基础,那科学—因果研究—的整个“浅表—彻底性”⑥Vorder-gründlichkeit。才凸显出来,并且其中还展示出,在何种程度上,科学只有在预先聚焦所确定的范围内,才得以养护起来那真理的假象。

157

自从【有了】ε’πιστη´μη⑦古希腊文:理论知识,英文的epistemology就是这个希腊字的转写。—译者注中的 αι’τι´α(原因),“充足理由律”是如何被放到分切断裂的表面现象之当下中加以思考的—而且,实际上其自身就载有,对存在之本质的背弃⑧Abkehr。,以及此后对此背弃的持续不断的支持传播。恰恰因为有整整一大帮人用聪慧和理性对它①“它”是指“存在的本质”。—译者注竭力反抗,所以存在的本质中的“冲着—掉下来”②Zu-fälligkeit。就一定属于其真理。

存在之来临③Zu-kunft des Seins。Zu-kunft一般翻译为“将来”。—译者注之冲着—掉下来性和深渊性④Abgründigkeit,字面上说是“离弃基础之性”,汉译海德格尔文献中多翻译为“深渊”。—译者注,及其广度与宽度。(参见『41』页)

『81』【61】

158

诉诸情势是将浅层彻底之事和陈词滥调永恒化。无论如何,诉诸情势是完全无力,去规定(进入担当之)站立坚守的位置⑤Standort der Gestehung(des Ein-geständnisses)zu bestimmen,其中 Ein-geständniss是“已站—进去担当”、“坦诚—担当”, Gestehung是“站在那里”、“承担”,Standort是“位置”。这个短语的意思是:“规定那进入担当之站进去、并站立住、坚守之位置”。—译者注—因为,恰恰是对情势的寻求,放弃了对人类正坚持于其上的轨道进行的投设—来自远方⑥weither kommend。并且持续深远从事支配的⑦weithin verfügend。投设—的努力。这种寻求所操持⑧einspielt。、意指和谈论的,仅仅是已有的东西—这种已有的东西就是“现实性”。

159

新青年(不是【年龄上的】年轻人)的政治激情。

新青年在本质上参与了此事。

此事的发生,今天:

1.)在“党派政治”的面具下受到怀疑,老人们对它保持距离,其口号是:对“科学”的客观性和求实精神⑨Sachlichkeit,字面上是“事物性”,前文我们译为“客观性”。但是,这里与意义相近的Objektivität对举。Objektivität意为客观性,其对立面是主观性,强调祛除主观臆断和思辨,尊重事实的态度;而Sachlichkeit,意思上是强调:实事求是、就事论事、以事实为依据的精神,也就是尊重事实的态度,但更突出从事物本身、切勿忽略具体和细节,其对立面是从理论原则出发的态度。我们这里翻译为“求实精神”。—译者注有损害。

2.)或者这种发生事件被—更有危害性地—因为更有欺骗性—伪造成①umgefälscht。无关痛痒的东西—“政治培训”—“个人与国家”。这样人们便相信,此外还满足了“符合时代精神”的要求。

『82』

3.)或者人们沉迷于党派活动的微缩模仿。不仅是对政治激情的误导,而且是自身的毁灭。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一种生成中的机缘安排②Fügung。和开始中的适配③Fug。的迷失和混乱。对此的指示是:

激情—激起④Er-regung。不是暂短的刺激—而是一种去承接实存的活跃性之再现⑤Erstehen。—对某种早先的艰苦卓绝的承载,对某种自由训练管教的接近—与威胁紧迫之事的唤醒活动的紧密联盟。劳动—人民—训练—国家—与世界的开启。

【62】

所有这一切也许仍还在传承下来的、硬化了的东西处毫无秩序地乱哄哄地你推我攘、东奔西撞,但这只是其一—与其不同的另一方面:远离单纯的自身肢解与自身比较,且弃之不顾—自身—本身—排除在外⑥das Sich-selbst-ausschalten。作为与其他各种可能性相反对的一种典型的可能性—克服对耗费精力、令人麻木的“分析”和错误的理论化的依赖性。

『83』

另一方面,所谓的“现实性”与“意识形态”的外在分离的错误依然存在;⑦也就是说,不一定与意识形态和现实性保持外在的分离:外在地参与到意识形态中和现实性中!—译者注既非前者,亦非后者⑧因为它们各自单独出来都是分离的,只有源出的关联才是存在事件之发生。—译者注—即是说,存在事件之发生的源出的关联已经不被人知晓和把握,因此,才有一切认知本身被人误释曲解、杀威降尊⑨entwürdigt。,与此相应,那些随便说说的“各种原理”也就被轻信地接受。

所有这些,都是因为,从根本上,没有发展出成熟的心绪情调,以便藉此情调能够对本质性的威胁紧迫之事的缺席未到有所体验。因此,没有放逐于整个实存—没有导向实存的输导—没有坦诚担当。

然而在对实存的承接中,还是有一种载向前方的①vor-tragend。考量—于是,当这种考量应该受到呵护,并且应该继续去获取的时候,更紧迫的就是,把这种激情接回到其所属的存在事件之发生的轨道上来。参见『77』页。

『84』

在存在之授权的训练中并且通过此训练来承接实存。作为对(分切断裂)的探问的承接。近期令人惊叹的新青年的激情与最不寻常的最古老的东西是一致的—从根源上它们是有亲缘关系的。但是绝不是像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的】,受惠于什么更高的以及最高的现实性—基督教—;臆想出来的一切种类的神话—;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恰恰不是因为这种东西已经变得软弱无力,被掏空了,被去根了—在畏惧恐怖性和赐福中没有了成熟的证明力和力量了—而是因为人类,特别是我们自己(作为受委托者),已经落于实存本身之后了。

【63】

算数的还有比这一切都高的—即,将存在本身在其不断扩展的广阔和深度上带到坦诚担当(生存)之上。

就像那种激情的坚定性以及这类最优先的任务之陌生性;让它们在我们之中基础坚实且有内聚力。基础问题—(参见『78』页,秘密……)。

附释:预防两个误解:

1.似乎这里涉及的是对于一切严格意义上的政治事业的哲学下层建筑;

2.似乎还能有机会构建某种“哲学”似的。

『85』

哪怕只有少数人经验到:我们已经从悠闲自得的安逸的废弃轨道—它安于传承下来的东西的改善和重组—被甩出得太远了;在本质上,我们受到顽固的攻击,以便通过这种攻击使得某种东西能松动起来。我们非常严肃地去对待,占统治地位的归根到底是反哲学的敌对情绪,而且认为,这种被如此称谓的和广泛流传的行为举止是一种欺诈。只要我们坚忍不拔地献身于本质性追问,我们就做到这一点。

世界正在改建;人类正在起义①steht im Aufbruch。。

160

围绕古典(希腊,早期)进行的斗争得以爆发的唯一条件,不是围绕传承还是放弃某种东西的争论,也不是关于那曾是的东西的分配规模和分配方式的争论—而是围绕开端的斗争,围绕开端的把握和开端活动之不可避免性的担当认可的斗争,并且因此是,围绕着遥远配给昭示之指责的斗争—同样东西的提取【的斗争】。(参见『58』页,『89』页,『132』页以下)

161

【64】『86』

作为实存之灶上的熊熊烈火之存在的完全无把握性②völlige Fraglichkeit。。(参见『97』页等。)

162

人们现在发现了“意识形态”,并且马上把它做成了“魔法”,此外抓住“现实的东西”,将其压缩为日常之事和外在的危难,这样人们就沉沦到同样的迷误—从两个视角看,实存和存在都没有得到把握。但是人们为此对现实提出了—某种宗教的,甚至新教的要求,驱赶人们到教堂里去,并且称之为对“生存”的沉思。而那些文人们不再拜倒在被他们拒斥的“精神”面前,而是拜倒在“自然环境”和“人民”面前,而这类追求行为要比以前的同类行为更加可怜。

163

科学:当它感触到它所处理的事物的贫乏与痛苦并企图遮掩它们的时候,它强烈引为根据的恰恰是方法的严格和不可违背性。对此,相反的是,事物的本质性生成了它的方法,但是同时却不让此方法独立,而似乎是将其吮吸到自身之内,这样,就使得尚且属于事物的道路成为了本质性的东西。

『87』

164

对接受量容之任务的向前预先思考①vorausdenken。,这样就一下把行为重新植入不可达到的不可避免性的力量之中。

(存在事件之发生②Seinsgeschehnis。)。

【65】

165

人生逹在简单的深度和广度之本质(a)的规律—存在本质着③west,也可译为“鲜活着”。—译者注。

在本质的授权中,跳过一切我们盲目追求的东西,收束起一切令我们思想混乱的东西,解放一切胁迫我们、危难④nötigt。我们的东西,让它们出来发挥作用。

在这种授权中,让合拍共振开始工作⑤zu Werk bringen。。

166

哲学在自身内部奠基自己的本质,人生達—在却不是奠基于哲学之上的;然而恰恰是在为奠基人类的服务中,来自实存且入于实存。

『88』

167

思想与诗意创作。(『121』页)。

思想是……

这类界定诗意地创作自身;因为,思想是【到底】什么,在任何地方也找不到,【更】拿不到—它只向预先写定—预先训练的投设①vorschreibend-bildenden Entwurf。开启展示自己,而且在这里,就是向概念的渗透。

但是这种渗透是解读性的,也就是说,是从事思想活动的②denkend。。

由此可见,诗意创作与思想相互纠缠在一起,就好像它们的内容是在连接和分隔的规定活动中赢得的。这类进程尽管在开始的时候不可避免,然而只是对最切近的无根据和无希望的初次捕捉③原文不成句。—译者注—那还有可供语词表达的内容。

追问:那种纠缠④Verschlungenen。之源出的统一性在何处以及如何具有它的发生,具有它的危难和任务?在哲学的本质中—作为对存在的本质(a)的探问。

(作为神话的诗作

【66】

作为严格意义上的诗作的诗作。“被诗意创作”⑤Gedicht,字典意义就是“诗”。—译者注。

作为哲学的诗作。)

168

『89』

如果我们今天必须最终与哲学思考断绝关系—因为对于哲学思考来说,人民和种族不再那么成熟,并且由此会使得哲学的力量更加脆弱,衰落为软弱无力。

很久以来就没有出过什么大事儿了,因此,也许完全没必要断绝关系?

也就是说,逃避到信仰或者其他什么野蛮的盲目性中去,即便只是理性化和技术化的盲目性。

或者断绝关系是非实施不可的,就像开端一样—以便使这种终止最终变为最本真的事件发生和一种最后的努力—

断绝什么关系,去终—结⑥be-endet。什么?只能是去终—结那古希腊之后的“哲学”历史的,贫于开端性的迷失过程。拆建①Abbau。【即】断—开②Ab-brechen。。

以致这种断开③Abbruch,是abbrechen的名词化。—译者注变成开端的开启④Eröffnung des Anfangs。,变成同样东西的重新开端(参见『85』页)。没落应该达到了它的量级⑤Größe。—不是毫无价值的东西之量级—而是德意志的最内在和最外在的任务的实施和坚守之量级。(参见『21』页)。

『90』

169

发现那最本真的任务,通过变型将其向回连接到整个实存。

不是“私人”的激发好奇心的独特性,而是作品中聚集起来的量容。

【67】

标记:工作与态度同“思潮”的斗争和竞赛撇开⑥weghält。多远的距离;

对当前日常的紧迫性假象有多强的抵抗性;

有多大的保险系数保证不去染指对于今天之事的误导性的诸要求。不要将自己与被“公众舆论”称作和谈论为自我⑦Selbst。的那个东西相混淆。进入到本质着的存在之畏惧恐怖性、无聊和赐福之中。

170

反对存在对实存的优势地位!

(存在领会和其他存在问题)。从那里:尤其反对存在⑧überhaupt gegen das Sein。!

『91』

171

以《存在与时间Ⅰ》结尾(437页以下)为起点。然后,点燃存在问题的“求索”“在途中”。

在哪条道路上在途中?关于存在的理解—人生逹在—时间性—到“存在之意义”的时间。

而存在呢?于什么样的打算①Vorhabe。中?

1)未被分解的和未被表述的:传承下来的本体论的问题状况,(区域性)领域的存在方式②Seinsweisen。,模态,系词—用以这些为走向的存在领会,仔细思考所有这一切,将其走一遍。

2)古希腊的 ο’´ν, ου’σι´α③ου’σι´α的翻译在西方语言中就是个大问题:它是由动词“是”的分词的阴性形式ousa加上i,构成的新词ousia。字典给出的英文翻译有being, presence, existence, reality, substance。哲学上的翻译还有entity, essence等。其基本含义是:使事物之所是之内容成为可能,即使其存在(being)成为可能的那个东西。可以意译为“本质”,也可音译为“乌塞亚”。—译者注(作为持续的当下在场,与“生成变化”相反对)“拓宽”到一切“不是無的东西”④was nicht Nichts。之上。

3)如此被把握的存在关涉到理解⑤Verstehen,亦即“领会”。—译者注。

4)此【理解】同时返回到具体生存环节⑥Existenzielle。之中。

【68】

这个“在途中”所在的路途,是那种简单地、盲无方向地随便通向⑦verläuft。什么地方的道路吗?还是说,它是依据征兆(εναι—νοεν—λο´γος⑧这三个古希腊语概念,用英文来说,就是“to being — to think — logos”,即中文的“去是(存在)—去思想—逻各斯”。Logos既是语言,又是理性、定义,还是计算,并且是拣选、收集。—译者注)而开辟的—而没有去考虑(参见『95』页:存在的表面显现),这条道路可能已经是迷途,也就是说,甚至那“存在”和实存已经无道理地具有了优先性。开端的道路此外还提供了对实存的概观,而这种概观如今最终被当作道路的目的地而被接受下来—后来,在整个传承中,直至黑格尔和尼采,已经注意到【这一点】。

『92』

为了这条道路的安全性,甚至为了把这条道路重走一遍的必要性,我呼唤开端的量容的帮助,求助于对任务的一种本质性的示范性标识⑨Vorzeichnung。。

但确实—这种质疑将一直存在:最后一切会不会都是某种迷途—如果不是,我们是否会通过这种开端和它的进一步的前行①Fort-gang。而达到一种完全不同的任务,而不是那任务的“重复”。

首先,是断开,它永远摆脱不了仅仅从事重建“道路”的拆建。另一方面,这并不意味着,一切新的东西都可以从零开始;相反—就本质的任务以及与开端的紧密联系来看,断开还更加源出一些,因此,也比开端更加自由。

『93』

这里关涉到一种针对本质的诗意创作式的错创误作②dichtende Verdichtung。这两个词的词根都是dichten,该词有两个意思:“作诗、编造虚构”,和“密封”;加了前缀ver-后,字典中只有“压缩”一个意思。但是海德格尔此处不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个词。Ver常有贬义,所以强译为“错创误作”。—译者注,以达到让“存在”消失之目的(参见『101』页)。针对这种错创误作,迄今为止的工作(特别是《存在与时间》以来的工作)必须作为最尖锐的敌对性③Gegnerschaft。加以呵护,并且进一步地加以强调。

到目前为止,对我而言,东西所溅落其中的那条道路还是太容易了,游戏几乎都比它难一些—因为某种斗争。现在所赢得的敌对性只是那唯一可传达者—但是不作为其本身—而是恰恰仅为自身具有的【特性】④in sich。—;仅就此而言,它就是与存在问题中传承下来的遗忘性⑤Vergessenheit。相对立的。

现在,找到可说的语词,在其背后,那本真的富饶的缄默可以得到发展。(参见『9』页,上面『69』页,『115』页)。

【69】

172

困难的(充满各种状况和障碍的)还不是(在重量上)沉重;沉重的东西,不需要是深(入“离开根基之深渊”⑥Abgrund。里去从事指示)。而深的东西,不必总是严厉的。

173

『94』

人与存在。(参见上面『76』,『116』页,『119』页)。

如果确实有这类“关系”存在的话,那么,这种“关系”是完全昏暗不清的。不管是从(人)这个方面,还是从(存在)这个方面,都未听出任何的声音悦耳的合拍共振①der klingende Einklang。,甚至连想象去听它们都很难。这【就可以看出】,这种关系根本还没有被问及过—尽管如此—恰恰是因为—这个“主题”很久以来就被固定在哲学追问的工作题材之中,不管它是被固定于“逻辑内容”的隔离性②Abgelöstheit,指逻辑作为形式与具体内容的完全分离,即平时我们所说的逻辑的纯粹性。—译者注之中,还是固定于下述目的之中:让人回到走向“意识本身”的道路之上;或者固定于其他类似的东西。

首先,必不可少的是:一种充分的,哪怕是片面的,对存在的澄清,而不只是存在领会。

与此相反,对“人”已经有了足够的讨论;但这也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是如此;因为,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看,这里恰恰把作为根基性事件之发生的存在领会给忽略了,只有通过事后在陌生的心理学的头衔和财富的旗帜下,存在领会才被扯进来(ratio,Vernuft③即理性,ratio是拉丁语,Vernuft是它的德语的表达。—译者注)。

这就是说,为了人而反对人类中心论—为了“人生于外”④Ex-sistenz,也可译为“设身于外”。而反对“具体生存环节”—(作为实存之“站出到外面的”“站—出去”(构成)的站到外边)⑤Aus-stand qua hinausstehendes Austehen (Bestehen) des Seiendes,这是从形式结构上对Ex-sistenz(设身于外)的进一步解释。—译者注—为了人生達—在而反对生存,为了存在“反对”逹在,为了本质而反对存在。

『95』

在本质着的本质中,到無中的存在之个别化的唯一性。

【70】

通过存在领会让人走入自身之内,但是这个“内”却是“在外的”—而且那最外在的是生长于最内在之中的。那不可避免的东西。

最深的就是最广的。

但是存在滞留于最外在的东西处,如果最初只是在其表面现象中:

a)作为最一般的和最空疏的—;大多有效者和普遍有效者的苍白化了并且跑了调的东西;数量上的;

b)作为纯“概念”和“抽象物”;

c)甚而作为根基—作为在所谓“先验”之无家园性之可能的条件;d)作为不断升级的持续的当下在场①Anwesende。(ου’σι´α②参见第171节脚注。—译者注)

e)“ist”③德文的ist,等价于英文的to be 的陈述式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is。—译者注之作为不间断的随时的可说性,它的与“实存”相反的胁迫性纠缠④Aufdringlichkeit。。

开端不得不为了存在的这种表面现象(参见『91』页)而牺牲自己,以便让存在自己囚于存在问题之中,而不再允许那诗意的错创误作。(参见『119』页下面)。

『96』

哲学就出现在这种表面现象的力量的束缚中。哲学站起来时,就已经倒下⑤Sie steht und fällt auch schon,或可译为:哲学刚出生就已经死了。—译者注—其方式是:它变成了“科学”;或者【它】为自己想象出一种独立性,藉此哲学自己跻身于宗教和艺术“之间”。它自己尝试从这种独立性出发去给出⑥geben,也可译为“产出”。,去奠基。然而最终哲学还是只能接受而且不得不承认:它是服务于别的东西的。

这个别的东西是什么?不是信仰和它的遗产—而是哲学所离弃的东西,即当哲学不得不投身于存在的表面现象,并且无视存在本身的巧遇性⑦Zufälligkeit,也可译为“冲着—落下来”。—译者注时,当这种巧遇性中锁闭了本质的诗作①Dichtung。的最高、最锐利的必然性时,哲学所离弃的东西。

但是,一定要把这种沉沦②Verfall。重新拉回来—当然不是—在我们对于开端尚且没有长大成熟,那种表面现象的量容还没有被暴露,它的使命尚未被激活的时候。『97』

存在的那种表面现象包围着人而且摆在人面前,于是人在这种表面现象中就被反映成了众多实存中的一种实存。因此在人之前便幻象出不可能走出人与存在的关系之不可能性,尽管人必须而且想要去探问这种关系的整体。外表上看,他踏入空無之中。然而,这只不过是,仅当允许把臆想之事作为精心想好之事③Zerdachtes,也可译为“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好办法”。—译者注的时候,才会出现的那种表面现象之表面现象。

【71】

然而如果最外在的东西只是人之最内在的东西,那么“在外者”就将成为最内在的和最深邃的东西的“在内者”,成为人类长期以来已经离弃,然而又在其本质的最高级的使命中找到的处所。

由此作为一种完全陌生者重新到来,且携带着那最陌生的东西—被置于那里。

174

异乡人(人类)与伟大的碰巧(存在) .

抛入存在和被抛性④Geworfenheit。的震颤⑤Erzittern。,即被抛入作为语言的本质中的震颤。

语言:世界之灶(参见『75』页,『117』页)。这里,于人生逹在的独壹—性的简单性中,那从事“祛隐藏”—“为遮蔽”⑥entbergend-verbergend。bergen是藏匿,词义中性,ent是祛除,ver是妄为、错置某行为。—译者注的个别化的唯一性。(合拍—共振①Ein-klang。)

『98』

175

科学:尽管面对实存的胁迫性纠缠—而且通过这种胁迫性纠缠—我们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被实存拒绝排斥,且放任我们于自身异化。但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保持被抛入存在之中。

“哲学家们”跟着—诸科学—后面—奔跑②Den-Wissenschaften-nach-laufen。,这就像持续了百年之久的神学跟在当时流行的哲学后面跳来跳去一样可笑、可怜和习以为常。

【72】

176

自然—科学到底必须离开自然多远,才得以使它跻身于那奠基于自然—科学且作为自然—科学之成果的技术肆虐的狂飙?

逃离我们而去的历史奔向何方,才使得新闻报刊和建党结派③Zeitung und Parteiung。作为历史的保护者蔓延扩散?

177

那些伸着鼻子嗅着后天,而舌头上还咂着前天的味道的人们,他们的行为举止完全像是对“新现实性”了如指掌的塑造者④Wissenden und Gestalter。。

『99』

178

所有的伟大者都摇摇晃晃,站立在风暴之中。那美丽之事是困难的。①Alles Große wankt und schwankt, steht im Sturm. Das Schöne ist schwer.这句德语是海德格尔转述上面引用的柏拉图原文的大意。—译者注

那后一句是句古老的格言(梭伦?),和第一句一起,该格言道出了希腊人的全部本质。二者集合在δεινο´ν(畏惧恐怖)之中(参见索福克罗斯的《安提戈涅》)。

美丽之事是难于被展示、被承担、被呵护的。这种沉重和困难宣示着那种摇摆着的量容。总而言之,实存本身②des Seienden als eines solchen。的标准。在柏拉图那里,只剩下了回忆,在他之后,而且通过他,本质腐化为③verwest。空疏且无根的ens④拉丁文,由动词“是”变来的中性名词,相当于英文的being,德文的Seiendes,中文翻译为“存在、有、物品、东西、现象、本体、本质”,等等。—译者注,verum⑤拉丁文:真。—译者注,pulchrum⑥拉丁文:美丽。—译者注,bonum⑦拉丁文:善。—译者注等convertabilitas⑧原文为convertabilitas,在字典A Latin-English Dichtionary of St. Thomas Aquinas和Reviesed Medieval Latin Word-list from British and Irish Soures中均未找到这个词,找到的是convertibilitas。我怀疑,这是海德格尔的拼写错误,或者是印刷错误。Convertibilitas意为变体、可转换性。抹去海德格尔对拉丁概念语言特色的批评,这句话可翻译为:“腐化败落为空疏且无根的‘本质’、‘真’、‘美’、‘善’等抽象概念变体”。值得注意的是,海德格尔批评的重点在“本质”、“真”、“美”、“善”等在拉丁语词中的表达本身的缺陷:这些拉丁词本身就是空疏、无根的,所以,中译文不能将拉丁原文隐去,下一句的德语也是如此。—译者注—或者甚至被抛撒乱扔到下述魔鬼般的习语中 :» Wahren,Guten und Schönen «⑨“真、善和美”。在德语中和在中文中一样,这三个概念是用滥了的习语。—译者注。

由那个格言出发来体验开端的情调。那隐藏起来的深邃的哀悼,哀悼那本质遮蔽地变质为①Ver-wesen des Wesens zu。这个短语可直译为:“本质(Wesen)坏质(Ver-wesen)为”,意译为:“本质(Wesen)腐化衰败腐化变质(Ver-wesen)为”。—译者注作为当下在场的存在。②Die verborgene tiefe Trauer über das verhüllte Ver-wesen des Wesens zum Sein als Anwesenheit.(参见处所、时间、言谈、外观、“观点”等条)。

『100』【73】

179

在走向神—已经“死”了的神—的秘密小道上。(『109』页)。

一些人自己迷失于无时间、无空间的铺垫根基的事务中。此时只剩下那奠基还是“现实的”,即便是这个奠基也在把自己消耗殆尽。越来越淡薄,越来越空疏,但是这种骄横不羁的自身缠绕最终也变成单纯的缠绕而已。这里实施的无非是最终的根基铺设,通过它本该赢得一种由许多人追随的、沿着一条不可动摇的进程而实施的共同合作的研究。这里没有留下哪怕一点点儿现实的东西,尚能使人对其现实性有所震惊。

另一些人则臣服于“处境”,强使“神”(超越者)和那“世界”(强制性的认知)去服务于道德的(斯多亚的)现存和坚守。这里一切都和“过去”一样,也就是说,就像上面说的平均化了的康德主义③Durchschnitts-Kantianismus,也可译为“平庸化”。—译者注那样。这里没有任何滚动,有的只是空洞的、日益失明的原地踏步,除此而外,如果还有什么想给予的话,那就是,为了“X”而把自己丑化为某种“代号”,然后通过“代号”来回传递某种神志不清的空洞陶醉。

『101』

二者均既无将来也无过去,因此只有当下的假象。在那里,哲学【成了】某种与科学相适应的、可被生产的东西;甚至连这些科学它也不是,今天哲学真的成了迷失错误—干嘛在那里奠基?这里是从事伦理化活动的心理学的契机—在哲学思考方面出现的不同的人的可能性。

到处都是面对历史而进行的回避,因此隐秘小径通向某种可被应允的、居于一切之上的东西。

这类事件的发生出现尽管必须知晓,是谁在踏上此路,从事此事,但是,不允许他有任何瞬间拐入到“反驳”之中去。

180

【74】

存在有所蕴藏地①bergend。掩蔽和保存,为的是协助实存获得权力。

从事蕴藏的②bergende。掩蔽之事③Verbergung。在本质的缄默活动中;但此缄默活动恰恰需要由存在而来的祛隐藏的④entbergend。言谈。存在问题是必然的,但只是作为本质的统治之最本真的服务【才是必然的】。

181

『102』

那种仅被当作面具的最虚荣自负的谦卑,用以保障那无休止的、无约束的自吹自擂和公众场合的造作表演—把个人悲苦状况所造就的恶心的自我宣传包裹到所谓的美德光辉之中。

182

精神病学涉及一种“实验”,该“实验”让实存自身联系着存在与無的关系而出场。

183

《存在与时间》(参见『20』页)—是当年为了提出存在问题【而采用的】媒介和道路,【它们⑤指媒介和道路。—译者注】把将计划充作“生存哲学”的一切兜售活动做成了目标和结果。借用基尔凯郭尔而搜寻到许多东西,是如此的轻而易举、令人满足,也令人感到安慰;人们在这种“侦探”绩效的意识里,或者得到了安闲①sich zur Ruhe setzen,原义为“退休”、“养老”。—译者注,或者若获良骥,跃马扬鞭,但是那真正的问题—又丢给了谁呢?没有人管!—因为除了生存哲学,人们什么也看不见。但是,同代人为什么还要责骂—如果事已至此—那作者自己开始干蠢事:阻碍正事。或者那只是“无意识的”谨慎,出于这种谨慎而使正事总是被防范着,不要被磨碎投入到“情况”、“生存”和“决定”的巨大糨糊之中。

『103』【75】

那歇斯底里的生存姿态,以及它们的后果和连锁反应,都诉诸基尔凯郭尔和尼采,这就证明,在他们寻求支持之处,恰恰充分暴露出来了,他们已经没有能力从事哲学思考,但是他们仍然要同那剩下来的没有能力的个人一起,继续从事哲学思考。不管是基尔凯郭尔还是尼采都没有勇气,首先是没有力量—如果他们想的话—同哲学断绝关系—但是就像所有人类创造的东西一样,某种单纯的积极意义的东西,【同哲学断绝关系】绝不是某种跑到终点、销声匿迹,最终,黑格尔,这位终结者,却没能设定终结,因为他没有把握开端。

『104』

184

《存在与时间》—在它的道路上—不是在目的和任务方面—三个未能掌控周围环境的“尝试”

1.来自新康德主义的“奠基”立场(参见『113』页);

2.“生存环节”—基尔凯郭尔—狄尔泰;

3. “科学性”—现象学(参见『73』页,『133』页)。

“解构观念”也是由此【这三方面】规定的(参见128页以下)

“对书的批评”只个别地看到对这三者的依赖性,并因此便认为,由此三者也可以得出该书的目的和任务。[这种批评没有看到【这三方面】对于其任务的不适合性]。

指出,在何种意义上这三个条件本身都源自一种②[原稿在行间写着“Phä Zhng [?] ”几个字。]哲学思考的内在的沉沦—基本问题的遗忘—;因此这些条件—不是因为它们只是代表了今天的东西—而是它们每个都必然缺乏去开辟基本问题之路的资格。(参见『107』页)。

【76】

在基本问题中所探问的内容本身,是否要求这道路,且能给此道路定—调;为此,之前就必须充分地在本质上被授权—也就是说,之前就要彻底侦问—那么,为什么要去寻找道路呢?这是工作①Werk就是英文的work,既可以是讲“作品”,也可以是讲“工作”。—译者注的道路。

关于非本质东西的剖析我们说得太多了,

关于本质的授权之事我们说得太少了。

『105』

185

通过存在胁迫去缺席②Das Ausbleiben der Bedrängnis durch das Sein.。(参见『122』页)。

存在的非本质把所有的存在都磨碎了。留下的是:所有实存的易逝性,以及相应的最任意东西的最容易的“可被捕获性”③Habhaft-werden-können。—无物停留,但也无物逝去。

186

对存在的遗忘性是一种祛障碍的开裂④Gähnen,原义为“打哈欠”。—译者注,它通过一切,准备着空洞。

对存在的遗忘性把实存的根给去掉了,让实存堕落到杂多的平庸无差别性之中。急待弥补的问题被搁置,是一种错误的臆断。尼采曾经讲过:“上帝死了”⑤[Friedrich Nietzsche: 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 Werke (Großoktavausgabe). Bd. V. Kröner Verlag:Stuttgart 1921, S. 163.]尼采:《快乐的科学》,斯图加特1921年版,德文著作集第五卷,第163页。—译者注—但恰恰因此,这是一种基督教的说法,就是因为它是非—基督教的⑥un-christlich。。因此那“永恒的轮回”只不过是基督教的最后出路—以便重新给予那无足轻重的“生活”以重新被严肃对待的可能性。在“实存”中反对实存的虚无主义,只不过是抢救措施而已。因此,这种传承下来对存在的理解—被吸收接纳到一切粗制滥造之中;“力”等等。

『106』【77】

但是—我们只能够从本质出发来与存在的非—本质①Un-wesen。相遇。我们必须返回到那人们把存在的本质抛出去的地方。重新找回抛投的轨迹曲线,并且为人们开辟这个轨道。

本质却从来不让被“直观”。(参见『55』页)。

187

对“奠基”的寻觅,与制造某种“一般的”—任何人都一学就会的“世界观”的目的相适应。这两者可以通过“存在问题”被超越或者“被奠基”。

但是,如果存在问题要被放弃了呢?仅仅就因为,在可怜的人性里,这个问题免不了要经受一番折磨人的殚精竭虑?②这段话讲的是,由于存在问题对人来说格外困难,就要放弃它吗?—译者注

什么会出现在存在问题的位置上?还一定会有哲学吗?终结!但是,是真的完结吗?因此才【有】真正的“人类学”。—还是说,那存在的真正的诗作。

『107』

188

作为追问“可能性之诸条件”的“奠基”—这个提问的视野之基础把存在领会完全禁锢于当下的在场性(α’ει´(总是在场)—a priori(先验))这种存在之假象中。在此过程中“基础”事先得到保障,并且通过提问的方式就已经界定了“理解领会”的可能范围。理解领会瞄准了“可生产性”③Herstellbarkeit。,将“可生产性”固定为理解领会的统治范围。但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一种无创造力的生产—因为事先,最好是事后—那现成在手的“物品—化”[条件①德文Bedingung的现代词典意义是“条件”,但是在词源上,是由Ding,即英文的thing变来的。而前缀be-是“使出现”,“使发生”的意思。Bedingen一词是通过“变为实物”的本意去指示“使得事物得以发生之事”,即条件。海德格尔这里把Be与dingung隔开,一语双关,即说“条件”,又说“物化”。—译者注]已经被安置好了。

追问:如何才能一定是在“基础”中②im »Grunde« sein。,以便使我们理解作为存在领会的起始之事和作为存在领会—结果③Seinsverständnis-Ergebnis。?我们的何种理解领会?我们要为此将可澄清性做成标准吗?在此情况下,在那里我们就“满意”了吗?去追问这全部类型的来源吗?由占统治地位的存在领会出发!(循环!)

【78】

∣康德—莱布尼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

就如当时条件状态和条件域一样—在多大程度上确保了自身,或者只是勉强挣扎和内在逻辑之[?]④此问号是编者所加,表示原文识读并无百分百的把握。—译者注—思想的无矛盾性—⑤古希腊文:形式。—译者注—λη⑥古希腊文:质料。—译者注—λο´γος⑦古希腊文:理性、逻各斯。—译者注—ε’πιστη´μη⑧古希腊文:知识。—译者注—τχνη⑨古希腊文:工艺。—译者注∣可言说性 —无矛盾性—可能性—本质。(参见『110』页:巴门尼德的当下在场)。

189

人把自己抛向何方,他就朝何方展开他自己方向的瞻前—之感⑩Vor-gefühl。,就在“那達”⑪Da,译为“逹”,含义就是“那”。“那達”,就是陕西方言中的“那里”。—译者注出现那个“達”⑫das Da,这里讲的就是人生達在之達,即Dasein的Da。—译者注,该方向是源初的、开放的空间开拓性⑬Geräumigkeit。,并由那達⑭von da。而

『108』来,【有了】空间。时间的振荡,穿过此空间,投下自身①wirft sich。—“在”空间—时间[?]“中”②»in« Raum-Zeit [?]。,世界构建着自身—在其中,分切断裂本质地开展着③West,也可译为“鲜活着”。—译者注。

在这种抛投过程中,一种落—向④Zu-fall就其本意而言,译为“天—降”也许更好。不过,“天—降”这个译名也有其问题,因为在Zu-fall这里已经加入人为的做作,也就是抛向何方,它不是由天的行动而来的,所以“天—降”容易引起误会。上文的“冲着—掉下来”又显繁琐。故这里译为“落—向”。—译者注切入进来—本质(a)在它的发生出现⑤Geschehen。中,根本就不是那种在相反的方向上被描述的、可生产性的东西之出现。这样,剩下的就只有可把握这类理解者,才被把握—已被整理为合理有序者—在它那里,完全从自己出发而到来者,和努力“挤进”到本质之内者,根本不能有任何露面的机会。

190

源出的缄默作为在语言的瞻前—之感⑥Vor-gefuehl。中并且出自语言的瞻前—之感的尚且—缄默⑦Noch-Wchweigen。。但是那种缄默并非是无作为的—而是首次—从事开启的⑧erst-eröffnende。、深入到那[实存]中去的认真谛听。

【79】

191

分切断裂:坍塌⑨Einsturz。和过剩⑩Über fl uß。。相互委曲而为一。

『109』

192

人从(自身/他)退了出来,而且以此作为证据,去证明他曾从他(自身)抛投出去的那个抛;在其中,那一退就被投设成了。自身抛投出去与迷误。

193

为什么我们必须将自身置回到开端?(参见『121』页)。

因为我们已被抛出了轨道。对此的见证就是,对于胁迫紧急之事的未出现(『105』页)。但是轨道就是人们将自身抛投到那(本质)之中去的那个轨道;在此轨道上,存在的本质向人类开启展现了自身(『106』页)。在此轨道上的抛投方向上的力量①Wucht。中,那唯独对存在②Sein,相当于英文的to be。—译者注的追问—也许作为从事拆建③ab-bauende。的追问—被强调突显出来。

胁迫紧急之事的未出现—但是为何就不能让其靠近?仅就我们对它的经验和说道而言—我们根本就“未出其外”—但是我们仍处于对被抛性之抛投方向的顾后余感之中。

回归于开端—这是必然的占领,但将不是对哲学的修正改善—作为对被冷漠疏忽的希腊古典的挽救—或者到其中去取出榜样并加以凸显—以及诸如类似的东西。因为—哲学的命运完全是开放的—或许它的终结出现了,终止的完成到来了。

『110』

那种顾后余感还是一种对当时觉醒④Aufbruch。中的人类之伟大⑤Größe。的微弱的回忆—或许这种伟大应该重新到来,以便它得以走向“终结”—一种终结—它甚至可能成为一种新的伟大的开端。

【80】

194

作为为主动将自身抛投出去者,屹立在对人类的伟大顾后余感和瞻前之感中—也就是说,从事追问(『121』页)。在其中加固和扩展自身—⑥Im Nach-und Vor-gifühl der Größe des Menschen stehen als des Sichloswerfenden— d. h. Fragen. Darin sich fest-und ausbauen—

把现在的人们等等驱回到那里面去—在保持缄默的追问中来调定情调①die Stimmung stimmen。。然后—那些被我们如此称谓的东西—那易逝性和那单纯灵魂—肉体的—拿最外在的意义来讲—然而没有对此加以处理。(1929—1930年冬季学期的失误②[Martin Heidegger: Die Grundbegriffe der Metaphysik. Welt—Endlichkeit—Einsamkeit. GA 29/30. Hrsg.von Friedrich-Wilhelm von Herrmann. Frankfurtam Main 1983.]指《海德格尔全集》第29/30卷,《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世界—有穷性—孤独性》。—译者注)。

195

『111』

那首次的自身抛投将自身抛投到那开启展放的东西(存在—在场性—甄询③Vernehmen。—注视)之中。首次的自身抛投又是如何被承接住的以及如何被安顿下来的④festgefahren。。(参见『124』及以下两页)。跟踪优势:在—当下⑤An-wesen。Wesen作为动词在德语中原本就是“活灵活现地活着”的意思,因此,有“生活、活生命”的意思,但这层含义后来不用了。由原义引申为“本质”,即“一直活灵活现地伴随着该事物的内容”,“一事物中永在、常在之成分”,“使其成为该事物之成分”。加上an,就是加了“于……”的意思。因此,Anwesen就意为“于……活灵活现地活着”,“于……当下在场”。—译者注的个别性与统一性(对此参见『107』页等)。离—当下⑥Ab-wesen是An-wesen的反义词:离开—活生生的当下。所以,字典意义为:缺席,不在场。—译者注则仍被厌弃⑦bleibt verstoßen,直译为“仍处于被驱除的状态”。—译者注;这个追问在在—当下的优势和强势⑧Vor-und Übermacht。之下,是无法掌控那离—当下的。那本质⑨Wesen,意为“事物”,它也是泛指一切事物的总聚合的概念。—译者注显得是唯一—统一地⑩einzig-einig。依据在—当下被清楚界定的,以至于,反过来,所有的“事物”⑪Wesen。都只能是从在—当下出发,再次被设定起来的(εν⑫古希腊文,相当于英文的Being always,即“永恒存在”。—译者注—永恒性以及类似的说法 ;甚至可参见阿那克西曼德的 α’´πειρον⑬古希腊文:无—界,经常翻译为“无穷”。—译者注!)

这种受到挤压的本质[事物]甚至不能允许,那从这本质[事物]中被排斥的离—当下,从深度和广度上哪怕仅仅在形式上否定地加以把握—更不用说将其聚回到本质[事物]中去了。(但是巴门尼德;第尔斯,残篇 2:λεσσε①古希腊文,“直观”、“盯着”、“观察”的意思。海德格尔这里所说的“残篇2”可能会引起误导。这里所引巴门尼德残篇应是我们通行的“残篇4”,在最早的残篇整理者第尔斯(Diels)的资料编排中标为D2。相应残篇中文版可参见: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4页,残篇4;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51页,2[D2] ;聂敏里译:《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原文精选的批评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06页(边码262页),313,残篇4。—译者注……,参见 1932 年夏季学期讲稿②[Heidegger: Der Anfang der abendländischen Philosophie. GA 35. A.a.O., S. 174 ff.]指《海德格尔全集》第35卷,《西方哲学的开端》,第174页以下。—译者注)!

【81】

只是作为时间—“部分”,作为 μη‵ ο’´ντι③古希腊文:非存在。—译者注,它们才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应有的、非常惹人关注的重视。但是当时关于存在(本质[事物])和时间,当时就自身巩固下来的东西—只是那已被承接住的开端的表达而已,而且不得不停留于此—就像一种新的加固一样—尽管终极性以及“灵魂的拯救”和“历史”—而且恰恰通过这些—通过基督教才真正发生了影响。正如“近代”找不到出路,自以为全然陷入辩证法就得以“解放”自己,又如基尔凯郭尔和尼采—坚持自己的观点—为此他们彻底放弃了那个追问,对其一切都不予理睬,可是恰恰因此,他们就陷于桎梏而不能自拔—再如今天,完全不知东南西北,在一种巨大的杂乱无章和茫然无知性中到处乱撞。

『112』

但是离—当下本身④für sich。不仅仅是嵌插⑤einzufügen。到一种后续的补救工作中,而是本质[事物]得到转变—它才重新作为本质[事物]而被达及。

而且那离—当下是更加丰富、更加有力量,而从源出的本质力量来看,它是那过分的⑥Übersteigerte。当下在场。作为曾经—当下性⑦Ge-wesenheit。以及作为将到来的那种离当下性。二者都是作为本质的源出的相互纷争委曲对峙①Auseinanderbiegung。,且作为本质着的、鲜活在场的②wesende。统一性。最终,那当下在场只是这种相互纷争委曲对峙的被遗忘。

196

在自身抛投出去中,本质是如何跃—出来的—它是从什么,如何去认知它。在本质中跃动着真理和迷误。

『113』

197

“奠基”的意图(参见『107』页等等)只是伪装成一种“极端的”追问—实际上它只紧紧粘连在应该被奠基的内容的表层。而那“基底”以及为此而需要的回归之路却已经“确定下来了”—也就是说,被固定下来,得到保障,约定好了。

【82】

这种迷惑性的出场,从一开始(柏拉图 υ‘πο´θεσις③古希腊文,相当于德文的Grundlegung,即奠基。—译者注)就占领了科学的阵地,并且持续地占领着它(笛卡尔……)。如今却相反,人们从科学这儿出发来整编“哲学”—哲学变得不那么危险了—一种所谓不断增长而被保护着的知识库,这些知识—如果确实有这么一个所谓的知识库的话—只有一个缺点:它连鬼都不关心,更不用说人了。但是,对此这种科学的哲学也有一种说明:那【指关于神和人的事情】根本就不是必需的,真理④指科学真理。—译者注本身⑤für sich。就是有效的—也就是说,这些真理,连同它们的枯燥的看护人们,随它们去吧,我们不要理它们。但是有时,似乎这些看护人们自己也觉得他们的那些宝贝变得无聊了。他们悄悄地离开那些宝贝,去追求贫乏的争论,据说是去保卫他们的哲学,尽管从来没人对这些哲学进行过攻击。

『114』

而这种[科学]已经成为文化的核心—(基督教真理—sapientia①拉丁文:智慧。—译者注)。特别关心奠基业务的哲学家就这样变成了“奠基者”。现在人们—或多或少自愿地—放弃了—他们扮演的角色—世界进一步的发展进程还需等待的角色—为了最终进行建设;但是假如世界并不愿意讨这些人的欢心的话,世界就被宣布为盲目、不可理喻的。这种类型的“哲学家”甚至连一种可笑的形象都算不上,因为那可笑性的背景也被他们抢夺去了。

198

『115』

哲学家从来不是奠基者—他跳跃到前面,站在旁边,鼓动追问的清晰性,保护着概念的严谨,这样,在其本质之授权中,管理着自由的诗意创造②freien Dichten。的空间—时间,以在大地—作品—斗争和没落③Boden-Werk-Kampf und Untergang。中奠基人类④Gründung des Menschen。。

199

【83】

那追问比所有的“思想”之空洞的敏锐都更棘手、更艰难;它比任何激起的情感都更有感召力和调整力。

200

『116』

人们通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基督教西方世界的历史性“影响”,来建立关于哲学影响的图景。但是如果这里摆着正好相反于哲学影响的证据,甚至假如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哲学“影响”。【情况有怎样呢?】

哲学根本不能发生影响—就像道路与轨道【不能发生影响】一样—;它只可能开启那影响的危难和疯狂,并保持其严厉。

这一点对于一个“被任命的哲学教师”而言,结果如何?他不可能通过教学传播哲学;更不允许他拿哲学当儿戏—“生存上①existenziell。号召它”,更不允许他在哲学—知识上絮叨个没完—他必须把自己摆进去,并且:进行哲学思考—然后,彼之所意愿,才会发生。

在进行哲学思考时,他必须与—他选择的—哲学家们处于真正的二人对谈之中。而且那来到语言中的内容,总仅是那—这当然是一种必然—前面引人注意的部分。(参见『93』,『123』等页)

『117』

201

动物与人。如果实存的开放性属于知识的话,动物是不能认知的。由于没有真理,所以也不追问:单个的动物和动物种群之间,或者相对人而言,什么“世界”是“更真的”。

【84】

但是动物也会感性地“牵挂什么……”—不仅只在所谓的感性器官上—而且是在身体性上,且作为整个身体性—都以某种“开放的”方式牵挂到一个周围环域②Umfeld。,—比如气味和颜色对于蜜蜂而言—但是在【动物】那里开放的是什么,以及是如何开放的,我们并不知道—在【我们】这里,我们也是从我们的世界出发来谈话和追问的—只是我们并没有去思考:这一未加明说的出发点,它需要的解释和保证是如何的不可避免的—还不算范畴性的“先在把握”—我们正是把我们的研究“对象”—动物—置于这些“先在把握”之下的。

纵使有一种是动物和生物本身的基础经验起着作用,我们还是只能通过一种巨大的和深邃的间接途径才能达及动物—那总是一种从人类这里出发的撤回—但是并非是,通过一种剩余法把动物从人这里“还原”为废料③Abfalls-produkt。。

『118』

而是必须:

1. 对于人的本质—灵魂的东西—身体的东西的有足够的眼光。

2. 从(1)出发,对动物—生物的预先的观望。

3. 对回归—前进—到来①Zurück-, Hin-, und Her-gehen。的引导性的路标②Wegmarken。。

4. 在其中自身抛投出去③Sichloswerfen。之翻转倒行④Umkehrung。。

5. 可逆性的⑤rückläu fi g。规定性形式⑥Bestimmungsweise。中的积极内容。

202

在康德那里感性只是从基督教来看的,也就是说,从思想出发的,而思想又被看作“自发性”。这样,感性只是“接受性的”。完全错误—肉体没有作为动物的身体而“积极活跃”,而且真的在自身抛投出去中被拖到抛掷之中—从此后,他一直在本质授权⑦Wesensermächtigung。中从事世界构建且从事创造—:语言(『97』页)。—身体在抛掷中赢得一种完全新型的、变化了的权力展开。

203

【85】

不要争论!但不是出于可忍受性或者出于有风度的姿态—而是因为,被反对存在的非本质的战斗给填充且充满了—。

204

『119』

动物与人。人作为站在存在中者,早就开始准备他自己的自身抛投出去了—并非在一种假定了的哺乳动物之“发展进化”的最后阶段才开始的—而是在人的基础形式的退化中⑧这意味着,在人的非本真性状态中,其实便已经开始了。—校对者注已经开始了。

假如动物和生物根本就能够“认知”—那就绝不可能存活⑨nie Leben-und Leiben-Können。。这种可能性早就被实存中止了,其自身早就会被固定化为实存了。由于这种可能性已发生在人身上,人便从未能达到某一目的和终结—而是达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任务:世界构建和把身体具身化到①Einverleibung。现在才可获得②aneigenbar。的实存里面去。在自身抛投出去中,开始进行设计规划—并在作为投设规划的投设规划中—用它而不是用作为某种后来的结果—将被抛性作为可怕的东西的公开性。被抛的设计规划作为分切断裂之隙的开启—本质的授权。

『120』

205

人—我们到哪里去找他(参见『3』页):

我们是否将他置于神—基督—之下—

我们是否把他作为太人性了③zu Mensch。的人纳入他的历史之中—并且人只是作为目的—

我们是否将他把握为生物的最后的储备库—

还是我们把他作为向存在的跳跃来把握,也就是说,接受那存在的授权—(跳跃到人生達—在④Einsprung in das Da-sein。之中)。

【86】

206

人有目的吗?如果有,那就是:无须有目的,以便不要把他自己的可能性给捆绑住,或者哪怕只是压缩他的可能性。从什么时候人们给人定了目的?

207

通过把“Sein”⑤英文:to be。凡是谈到语法问题时,把Sein翻译为“存在”就显得极为不合适,所以,本节保留原文不译。—译者注(参见『62』页)理解为“ist”的动名词形式,Sein问题(参见1935年夏季学期讲稿⑥[Martin Heidegger: 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GA 40. Hrsg. von Petra Jaeger. Frankfurt am Main 1983, S. 58 ff.]参见王庆节的新译本《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译者注)多么显而易见地落入了陷阱。在那里,动名词到底意味着什么—于Sein之理解处,尤其是在Sein之软弱无力等情况下,在“语法”“范畴”中到底有(bst)[?]①问号是编者所加,表示原文“bst”三个字母在手稿中,辨识不清。—译者注什么东西。Sein之回响?从这里出发假象是如何进入统治地位,好像Sein从根源上就牵扯到“理解”和意识②Bewusstsein。(ego cogito)③拉丁文:我思。—译者注。因此,Sein 的 λο´γος④古希腊文:逻各斯。—译者注就占领、占有了 Sein ;因此,λο´γος 便被捕获到“逻辑学”当中来了,并因此,逻各斯—学说就变成了“思想”—学说?

『121』

在把“Sein”把握为动名词的把握中,有着什么样的限制、掏空和误导?(参见『95』页)

208

那十分可疑的—在所谓的事实面前卑躬屈膝—那大家同意的—习以为常的—对所谓的事实的倚重⑤Sichberufen。,恰恰使那本源的规则制定工作表面上成为多余的。这种【对事实】盲目崇拜不仅在所谓的实证主义中起着支配作用,而且恰恰是在那些经营“理念”和“价值”的地方起着支配作用—凡是有这种崇拜的地方,一切“抛投设计之—真理”⑥Entwurfs-wahrheit。都一定—被视为无足轻重和想象而受到质疑。—然而即便人们审视出了它们的本质性的优势,靠着所归属的确定性,来实施贯彻此抛投设计,仍然是十分困难的。(参见『51』页)。

209

【87】

我本来现在就可以开始,较少地去怀疑反对那古怪的工作—因为敌对状态现在已经清晰完备且一致—并且,对其中汇集到一起的所有东西—就是对这些“对手”的轻视也应该以最低度的严肃使用之—因为它们连这种“最低度”其实都不配。

『122』

他们想要去继续拯救他们那些太无关痛痒的“精确”的哲学,似乎这种哲学还会受到伤害似的。因此,尽管敌对状态【是】一致的,怀疑和不信任仍然必须保留,而且出于本质性的根据,还必须日益加强—以便保持清醒的战斗状态。

210

和遥远配给昭示站在一起(『109』页以下,『121』页)—这是与开端的真正的基础关系,也意味着开端的重新开始—这个重新开始的开端,是在其本质性的必然性中,把自身抛投出去的、思维着的诗意创作①Dichten。(『88』页)—艺术—城邦—哲学—众神—自然—世界构建及其首次失败②Versagen。和自身被捕缚③Sich-verfangen。于当下在场性中。存在问题的加固。

我们还被容许再次冒险,到希腊人那里跟希腊人去学习吗?以便在重新开始中进入到反对希腊人的战斗中。

『123』

211

终结④Das Ende。—去Sein⑤zum Sein,相当于英文to be,前文从俗,多译为“存在”,其实并不合适,特别是专门讨论Sein的问题时,显得与原文的意义相去甚远。译为“是”亦觉不妥,特别是中文行文不顺。目前尚无好的办法,所以,本节中一律保留原文。—译者注的本质⑥Wesen,也可译为“活生生的过程”。—译者注之本质错坏过程⑦Verwesung,意为“鲜活过程的僵死、错坏,腐朽”。—译者注(参见『105』页以下)

【88】

那个Sein被遗忘了—就是因为它不断地被附带地了解和被使用。Sein虚度于无根的概念之复杂错乱中;在一切(轻率)建立的“辩证法的”概念关系的一团乱麻中,那游戏的场所被滥用于顺便什么体系和“科学哲学”的游戏—甚至这种哲学也有一种灾难性的虚假优点,大多还是正确的—但是绝对没有丝毫一点儿是真的。但是这种不哲学只是Sein的本质错坏过程的结果。通过这种Sein的本质错坏过程,人生逹在被抛出了轨道,被弃置于多方无险而沉闷的枯寂之中—在其中所有的伟大都被消耗殆尽,没有标准,没有方向—漫不经心,胡乱而行,没有形式,也没有民族①Nation,也可指“国家”。—译者注的内在法律规则—。在它②指“民族”。—译者注觉醒之处,他们(对精神和肉身)的管辖中那种本真的纪律和训诫保留着一种补充【之可能】,而这种补充的不经意的处理,就会使最可恶的敷衍马虎之风得以传播。

『124』

如何从那里走出来?首要的事情就是要把握领会到,前景的东西的任何形式的改善修订,都于事无补,除了那最外在的和最广泛的危难③对龙卷风、台风、海啸的期待。—译者注—把那Sein的本质错坏过程当作出口。但是如何才能经验到这种危难?需要许多人和大众来经验这种危难,是必不可少的吗?不是—那也是不可能的。涉及“处境”—不是今天之事的处境,而是关涉到Sein之本质的轨道—位置—应该且只能有少数人知道,而且,当涉及这种认知之生效的时候,这些少数人必须缄默。面对自身失利的实存而颤抖成一团的颤栗,不允许变成为公众舆论面前的事件。但是,更加不需要通过对神话的错误回忆和关于无意识的沸沸扬扬,以及类似的东西,去虚构危难和逼迫力。这一切只是对“精神之事”的软弱无力的同类的误解和它的反对物。

由于躲不开今日之事,由于今日之事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个容易的且正确的适应性,由此适应性出发,今日之事就把每一个人都作为曾经在过那里的东西而加以扼杀,因此现在和将来那本质性的东西都必须保持缄默—但是,为此,在那种现行的缄默性生效的情况下讲出来的内容,就更坚固而且更清楚。(参见『115』页)

212

【89】

在终结的清晰性和冷酷性中,开端闪烁着光芒,那重新开始将会成为危难。(参见『93』页)我们保持嵌入在作为遥远配给昭示的本质授权中。

『125』

213

开端与终结(参见1931年夏季学期讲稿,对第5页c的附录①[Martin Heidegger: Aristoteles, Metaphysik Θ 1—3. Vom Wesen der Wirklichkeit und der Kraft. GA 33.Hrsg. von Heinrich Hüni. Frankfurt am Main 1981, S. 28 ff.]指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Θ卷1—3章:关于现实性和力的本质》,收入《海德格尔全集》第33卷,1981年版,第28页以下。—译者注)

存在以前那突然爆发的闪电,所有的事物都依据其标准、规则和权重拉入到它的光明中—现在一种疲惫的假象,所有的权重和标准都从这表面现象那里溜走了。

存在—一种馈赠,一种欢呼和倾泻②Schauer。,一种问题—那开端。

存在—一种挥霍殆尽了的财产,一种废话,一种无聊,一个名字—那个终结。

214

存在作为本质的突然闪电,然后就是本质的持续存留的假象。

在存在中的本质之失权的开端和历史。

作为本质的失权之固定化和神圣化的“存在论”。

【90】

215

解构(参见《存在与时间》)只是一种下属的任务,此任务服务于对失权历史的回忆性描述—因为那存在问题自身并不就是基础问题—而只是在失权中的首次滞留,是为转向本质之授权之转向的准备。那“存在论”甚至对存在问题都无认识—;哪里是到这种“存在论”的过渡途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通过他们的伟大,恰恰使得他们的哲学思维的歧义性得到加强。

216

『126』

从一开始本质就必定已经自身被捕缚于存在之中—这本质被捕缚性①Wesensverfängnis。导致了本质的失权,并奠基了存在的优先权。但是存在自身却又被捕缚于“对—象”②Gegen-stand,也可译为“对面站立者”。—译者注之中;被捕缚性作为本质的事件之发生是从事构建的。“对—象”[对面站立者]在“ist”③相当于英文的is。—译者注之中构建它的对面④Gegenüber。,“存在”便由此而滑入到命题中—λο´γος(逻各斯)—思维—主体—意识。

由此人自己从本质处溜开去,而存在只是“越过”自身而去(ι’δε´α)⑤古希腊文, 相当于英文的idea,即“理念”、“观念”。—译者注,自己得到宽慰,让自己确定下来,去成为实存本身。

这种逃亡尽管带来了“理论性”知识的“真理”,但是也带来了开端的失权。实存的移开—在直观中得以有面对而立者⑥Gegenüber-haben。—甚至被转移应用于神—作为创世者—身上;但是那ens creatum⑦拉丁文:受造的存在。—译者注现在逼迫着追问那问题—ego⑧拉丁文:自我。—译者注是如何达及它的—ego cogito⑨拉丁文:我思。—译者注。不但发展的世俗化过程带来了与开端的完全的脱离—特别是现在出现了一种假象,现在又是开端—在此情况下这种开端—尤其要公开求助于对古典的重新激活。于是一切都动起来了—真正的开始是通过康德—越来越接近终结—恰恰是因为在这些围绕着纯粹哲学的努力中,存放着某种伟大的东西。由这里出发,才可以度量失败的广度和深度。那伟大的情调早已经从哲学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某种科学性,和围绕着文化和教育而进行的道德努力。

『127』

【91】

“ist”起义反对存在和本质,并反对作为对象和现象的实存。(参见『111』等页)

我们学会掌控发生着预见性影响的过去的过程,是如此的漫长和罕见,面对着过去,我们要保持成熟是多么的困难。因为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排斥,而是在战斗中对它们进行改造变型,特别是,当我们把过去当作开端接受下来的时候。

217

本质的本质性①Wesenheit。只能是在“本质根本性 ”②Wesentlichkeit。中且从其中出发才能被授权—恐吓和(恩赐),那吞食了人类的伟大的情调。

218

『128』

绝不允许以任何形式把存在的开端之优先性曲解为“错误”—与此相反:本质被捕缚③Wesensverfkeitns。的无法摆脱性的整个量容必须持续加以展开,以便存在的假象【也得以展开】—只有如此,开端才得以获得并且保持其量容和本质根本性,也只有这样,“尽管如此仍授权以对抗失权”才能赢得它的不可避免性的全部冲击力。

在开端继续处于它的被捕缚中的时候,其他一切都可以发生—尤其它尚不能完全决定—超出开端之外,是否能够取得本质的授权。

但是,来自与本质的失权相应的排他的固定化必须回到“ist”之中—以便使得这种固定化也保持它的必然性。

【92】

存在问题一直保持回振的必由之路处于开端之中—因为只有在开端的截获中④im Auffangen des Anfangs。那本质授权才可能重演。

哲学属于实存的历史—哲学在其中有其属于它的应得份额:使本质保持开放的“值得追问性”,宣称概念的清晰性的坚实,以及维护伟大情调在其中的深度—广度。

没为自身的缘故的哲学。

『129』

既不是“极权”①totalen。国家的直接性,也不是人们的觉醒和民族的更新,更不是作为对人民和国家之补充的“文化”拯救,尤其不是逃进基督教信仰里的避难和基督教文化的糟糕透顶的计划,能够且被允许从头至尾起规定性②bestimmend sein。作用。

更确切地说,这里必不可少的是,在少数个体③指在少数哲学家,如海德格尔本人。—译者注中去体验和保护那本质授权的工作④Werk。之不可避免性,这种不可避免性是从遥远的隐藏者那里逐步走近的。对这种工作努力获取的可能性之充满信任的照管,必须得到自然而然的担保。恰恰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不是创造一种“奠基”,而是把整个的实存都带入某个伟大人生逹在⑤是海德格尔本人的吗?—译者注的空间和轨道中。(『131』页)。

没有这些,尽管所有的大众被唤醒,成长为人民和民族(国家)的成熟统一体,一切仍然都是偶然的、不着边际的扯皮,一切都是不够标准和未达等级的小惬意。如果我们不能使我们的历史变成争取一种赞扬肯定—从存在的缄默的本质中获取的人生逹在的本质性的广度与深度而来的赞扬肯定—的战斗,我们就丧失了那终结,纵然是那微末可笑的终结。

『130』

【93】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使那已经变得空疏的无根的,对精神加以培养和维护的制度和做法永恒化。这里,只有来自人生逹在那种源出的转变—由于它的原因,转变开始发动并进行工作。但是,要接受这种内在的任务,有一个前提等等,它就是:人们要一起抛弃计算,以及世代之间的相互争斗—它依旧是依据类型学和心理学而制定的外在计划的分蘖⑥Ableger。;一种对于认知和成熟的基础性缺乏,对精神之来自远方的发育增长的缺乏—;单纯的年轻人在这里同样不能胜任,就像在“组织机关”中占据“关键位置”【并不能履行此使命】一样。

219

普罗米修斯(埃斯库罗斯)和哲学的开端。

开端与世界事件。

世界事件与人类的人生逹在。

人生逹在的历史与存在的非本质化过程。

『131』

220

存在论①Ontology。其中的 onto 就是 ο’´ν η‘´ ο’´ν 中的 ο’´ν,拉丁转写为 on。—译者注并不能应对存在问题,而且不是因为每个存在问题都危害及摧毁着存在—而是因为,λγος 不允许自己同νν②古希腊文:存在作为存在,作为实存的实存。—译者注发生源出性的关系,因为存在问题自己只是在本质的授权中的浅表层次。

存在问题仅在被捕缚中才成为一个存在论的问题。

221

“存在论”的多义性

1.)这个题目本身讲的是对 ο’´ν η‘´ ο’´ν 的追问,没有对视域等等有任何说明,于是存在问题作为问题就成了存在论的问题。

【94】

2.)这个题目同时还在讲:存在的解读是指向λο´γος的—于是,尽管稍晚的开端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就已经)是在谈论onto的③onto-logisch。,并且所有的范畴学说都是如此—尤其是先验—哲学。

3.)只有当存在论无论从广义还是从狭义来理解,都是依据其本源和界限来把握时,才能指示出,在何种程度上,存在问题可以被描述成本质授权的浅表。但是这个问题才真的不再牵扯到生存④Existenz。—然而却牵扯到处于人生達在中的人。

222

『132』

所有的伟大情调和在其中的百折不挠都衰弱了,枯竭了。因此,作为世界事件之发生的追问之力量就完全被封闭了起来。信仰的廉价优势—它完全只是从哲学那里借用来的阴险怯懦的杜撰—或者政治事务的表面的活力,其精神上的软弱无力是破天荒的。—

因此首先并且先于一切的只有一件事:世界之所①Welt-ort。的开放,以及它的探问的伟大情绪的开放—存在的权力。—

为此唯一想要的是:那作品应该立足②das Werk soll stehen。,并且仅此而已。(『128』页)。

但是许多人都乐于被唤醒成为人民,甚至被拯救为人民—另一些人乐于把自己交给今天那些神学家和神学写手的大喊大叫。

223

存在问题不要固定在“生存”③Existenz。之中,而是固定在作为“将自己抛出到”④Sichloswerfen。本质之中的开端中(参见『70』页)。预感这个世界事件之发生本身—它的大甩摆之中,人类装入了我们的历史,当然不再是对事件发生置若罔闻—预感它作为無的发生和它的本质错坏为空⑤als Aufkommen des Nichts und seine Verwesung im Nicht。。

【95】

224

『133』

那个德意志人—α’´τολμος⑥古希腊文:不鲁莽,胆小怯懦。—译者注(参见『85』页)

这刚刚讲到他,因为只有他在等待着接收开端之遥远配给昭示。

持久的⑦langherige。软弱无力于嵌入到配给昭示之中。

它表现在:

1.)面对一切本质性增长的重新发现而处于无根的急躁中;

2.)把一切真实追问无节制地腐蚀瓦解为一种或多种“心理学上”可说明的、“史学上”可推演出来的观点;

3.)一致贬低一切建立人类的世界巨人①der Weltgröße des Menschen。的进程;

4.)面对一切世界困境的广度和深度而溜之大吉。

5.)对事先就已经把人自己排除在外的事情侃侃而谈的放纵性。

α’´τολμος:不带顽固冲动②Eigenwucht。,让自己进入存在事件之发生的那种遥远配给昭示的不可避免性中,而没有巨大宽度以容纳滞留者以及陌生者和叛逆者③意思是:“对于滞留、异己和讨厌者毫无宽容”。—译者注。

『134』

225

为了存在问题之启动,构建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作为遥远配给昭示的开端。以此既远离外在的“解构”,也远离“生存”。

人—即从开端的遥远配给昭示来投设规划我们的逹在,并且为了它。

【96】

来自并处于το´λμα④古希腊文:承担之勇气。—译者注之中:对本质之探问中⑤des Erfragens des Wesens,实际是“探问本质”,第二格是genetivus objectivus,直接宾语第二格。—译者注的το´λμα(参见『140』页)。

由如此获得的开端出发,作为它特有的、将那至此一直被称之为“存在论差异”的东西的本质性真理带入到光明之下。(参见□⑥原文如此。—译者注和1932年夏季学期讲稿⑦[Martin Heidegger: Ontologische Differenz und Unterschied. In: Ders.: Zum Ereignis-Denken. GA 73.2. Hrsg. von Peter Trawny. Frankfurt am Main 2013, S. 901 ff. sowie Heidegger: Der Anfang der abendländischen Philosophie. GA 35. A.a.O., S. 31 f.] 指《海德格尔全集》第73卷第2分卷中的文章《本体论差异和区别》,第90页;以及《海德格尔全集》第35卷《西方哲学的开端》,第31页以下。—译者注)

226

以前在《存在与时间》中,从概念把握之前的存在领会出发,去达及存在概念所作出的努力,并不够源出,不够转向危难①notwendig,原义为“必然的”。—译者注—而是外在的和形式性的,是一种南辕北辙的对“科学”的追求。但是就其中还有某种真理性的东西而言,其中的概念性尚未得到充分的把握。其“整体”生存性的②existenzielle。色调也是不充分的,不够开端,因为开端和配给昭示只是外在地发挥着作用。(参见『104』页)。

『135』那整体隐藏着自身抛投出去的形式,藉此它便已经进入到了“事件的发生”之中—而且该整体还表明了那种准其进入本质中的准入状态,并且这样才第一次且权威性地形成了那作为发动存在进入审问③Vernehmen。与诉说④Sagen。之始的整体自身—世界重大事件之生发⑤Weltereignis。。但是很快,为了认知之故,那管理的被隐蔽之事的整体,消解为“理念”和“概念”的秩序和Koinonia⑥希腊语中的“团体”、“共同体”一词的拉丁转写。—译者注,

然后,通过基督教世界观,通过消解为创世者和被创造者的【思想】—

此消解恰恰是在上述的理念和概念的协助下完成的—该整体得到彻底毁损。接下来,其剩下的残余就成了向辩证法(黑格尔)的逃亡,或者逃向谢林那无助的区分—积极的哲学和消极的哲学,【他】通过这种区分,

想把基督教和人们所坚持的古典【哲学】以及唯心主义(理性主义)缀连在一起。

227

【97】

哲学在它的伟大开端中尚没有,且亦从来不曾统治过或占过优势地位;谈及这种优势地位,我们很乐意地就想到自笛卡尔以来的近代科学统治地位。

『136』

【于是,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哲学从这种空洞和贫瘠的、虚假的优势地位出发,来进行哲学思考,看能思考出什么—重新把其地位的安全性之量容给予哲学。这有赖于深思熟虑的“向后退步的可能性”的实施—退回到存在之火塘①Herd。。那当然要远离现在人们酷爱的、来自所谓的革新了基督教新教方面的对哲学的“限制”和排挤—直到此时,才真正地与反对“唯理智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但与之】同样盲目的战斗划清了界限。

但是这种对哲学的回收并不是“否定性的东西”,或者什么自残—而是对哲学力量的安全保护—更重要的是—是在其本质和在开端中的重新发现活动—“存在事件之生发”。

228

最切近的危难②Nöte。眼下的胁迫紧逼,和那缓慢地准备起来的嵌合到开端之遥远配给昭示中的嵌合③Einfügen in die ferne Verfügung des Anfangs。,二者都有其当时的时间,而恰恰因此,它们处于最内在的联系中。

229

我们是否有能力,去经验、去探问,命运把什么样的优势归于了我们人民?从开端起就去接纳那被弃于实存中的遗弃性(被抛性),并在其顽固的个体化和从事追问的清晰性中加以改造翻新!

『137』【98】

以前哲学是否发现了力量,退回到待命状态,并积极准备对人民的尊严进行建设性的评价,对人民本应该进入的等级进行拆解。

精神对一切毫无准备而感到的惊骇,现在才有了解,而且了解的人是如此之少。关于我们自己我们到底知道些什么—我们是谁?谁是人?

我们是如何立即将这些问题完全打入冷宫,以便由此去建立“人类学”—而不是去经验:恰恰是这个问题之追问与一切重新建立亲密关联,而且从我们这里把所有的外壳和界别,以及所有惯常的实践都夺走—也就是说,让它们崩塌瓦解。

230

人民:存在之授权的保护和实施。这种授权是出自对被抛性的可畏性,它们首次的本质性的个体化就是人民—且保持为它的伟大的个体。这个个体的本质要从作为人民的个体化出发,而且要在这作为人民的个体化中加以把握。

231

『138』

今天供人们“思考”和反思的都是些什么东西!肢解分析不再被坚持,或者能够取消分析。但是—更加灾难性的是,我们以为,我们已经走在达及基础和大地的道路上,而实际上,在那里我们只是仅仅从自己的血液中汲取那进行建设性追问的最后动力和力量。

所有的一切都应该淹没在分析之中吗?还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带着各自的任务—来到并且最终带领我们自己进入“人民—性—的精神性”①volk-haft-geistigen。的行为的那种激动人心的—未被认知的瞬间中去?

232

【99】

诸人文科学的灾难—它们是如何使所有精神性的东西被淹没、散失和散失力量的。

233

只有两条道路可以引导我们走出整个悲惨境地:

1. 义无反顾地唤醒开端和它的榜样性等等;

2. 那处于其配给昭示中的必要的工作①Werk。。

234

『139』

人们依据黑格尔的思想而提出的,对科学的诸前提之思考和意识—或是更高级的和本真的科学—cogito②拉丁文:我思。—译者注—me cogitare③拉丁文:思考自我。—译者注—“意识”是存在的更高层次—那“终结的东西”被意识到了,然后,就已经是无—终结的。

然而在黑格尔那里,最终只有那最后的丧失能与“基督教的—精神的—绝对的”开创共同合作。一种拯救的尝试—对今天是典型的—就是他相信,如果他将科学的“前提”自身纳入这种科学当中的话,就保护了“科学”(—怪胎)。这在“潜能”上展示出他的无根基性的沉沦和恶行。

“在对藩篱的意识中,有着超越出去的存在④Darüberhinausseyn,也可译为“在超越出去”。—译者注?”⑤[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Religion.Erster Band. Mit einem Vorwort von Philipp Marheineke. Sämtliche Werke(= Jubiläumsausgabe). Bd. 15. Fr. Frommanns Verlag:Stuttgart 1928, S. 184.]指1928年出版的《黑格尔全集》第15卷,由Philipp Marheineke作序的《宗教哲学讲演录》第一卷,184页。—译者注黑格尔的这句话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有效:当意识—笛卡尔式的—被视之作为“更高”的【东西】时。

谁来担保,在这种意识中,在“藩篱”的对面,不是一种奴隶制度?凭什么那“超出去”—就已经是更高级的?

『140』【100】

235

浩如烟海的认识和毫无根据的表白—这样,存在授权之所有保持缄默的力量不停地自相冲撞,把自己消耗⑥verschleudern。到成长着的工作和觉醒中的世界的存在上—也就是消耗到迷人的天命①Geschick。之上。

236

人们对于我的“形象语言”(关于抛投②Werfen。—前—跑③Vor-laufen。等等)一直十分反感。好像语言不曾这么说似的。

这恰恰就是哲学的【语言】!比如λο´γος,人们十分乐于求助于它来反对所有的所谓“非理性主义”。

λο´γος 是 λε´γειν—lesen④德文:拣选、阅读。—译者注—采集—而

ου’σι´α—是家务家伙事儿—当下在场—

ε’πιστη´μη是—站在面前,站在上面—等等。

但是那些比比皆是的无聊蠢话和漫不经心的胡说,到底要教给人们什么东西—置它们于不顾,让它们去自生自灭。

237

『141』

重新开始开端⑤Wiederanfangen mit dem Anfang。—不应把这个开端伪造为目的和目标—而是将其保护在它的开端性中—这就是说,从遥远配给昭示着眼而进入行动。这种遥远配给昭示从开端出发向前照射,但是却由于被机会性的东西和附带性的东西所取代而被遮蔽于它的必然性中太长久了。

不是重新激活古典希腊—这是没有必要的—而是要重新激活我们的人民和他们的使命。但是为此我们必须遗弃我们自身而进入那开端的紧迫困境之清晰的残酷中。

【101】

238

但是人们很快将忙于某种“德国哲学”而不能脱身—为此已经建立“协会”,而且这将是“德意志的”:人们用“德意志性”来取代和推延使命的标准与重负。①[德国哲学协会存在于1917—1945年。1933年公开表示支持希特勒。]

或者同古希腊的纽带才再次被结接起来?

【海德格尔本人手订的专名索引】

Anfang (开端)『68』f.

Jaspers(雅斯贝尔斯)『66』

Logik (逻辑)『25』.『35』

»das Nichts« (“無”)『6』f.

Nietzsche (尼采)『64』f.

Philosophie (哲学)『1』.『11』.『18』.『19』.『21』.

『28』.『32』f.『51』.『71』

»Ontologie« (“存在论”)『130』

Raum und Zeit (空间与时间)『18』.『46』

Sein und Zeit (存在与时间)『7』.『22』.『24』.『44』.『52』.

『104』.『133』

Sorge (操心)『75』

Sprache (语言)『10』

* 自2014年海德格尔《黑皮本》问世以来,在国内外哲学界引起轰动。直到2016年,《黑皮本》引发的兴奋和关注依然在持续发酵。本刊曾于2014年上下期连续刊登介绍国内外对海德格尔《黑皮本》和纳粹问题的评论。为了让读者早些阅读到海德格尔《黑皮本》相关内容,本刊从本期开始开设专栏,连续刊登靳希平教授翻译的海德格尔《黑皮本》重要章节,以飨读者。《黑皮本》虽然是海德格尔为公开发表而精心创作的,但是写作形式却是不折不扣的笔记,需读者静下心来阅读。相信关注海德格尔哲学的读者,会有所斩获。—执行主编注

** 本文的翻译工作是在驻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期间完成,译者对高研院对本翻译工作的鼎力支持深表感谢!

*** 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

**** 香港浸会大学。

***** 最后的文本又经铅笔先生校读一过,特此致谢。

猜你喜欢
开端海德格尔本质
看了《开端》,才发现我对厦门一无所知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童年的本质
舞出一年好开端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取消“两定” 简政放权的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