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与鳜鱼高密度混养试验

2016-09-06 10:49杨正锋
渔业致富指南 2016年10期
关键词:塘口清塘增氧

○杨正锋

河蟹与鳜鱼高密度混养试验

○杨正锋

在普通养蟹户看来,在河蟹塘中少量套养鳜鱼只是为了消灭蟹塘中可能出现的野杂鱼,降低饲料成本,主要目的是保蟹,对鳜鱼的产量高低并不过分注重。2015年初在不明显减少河蟹放养密度的前提下,在本市金港镇后塍华高水产养殖场进行了高密度混养鳜鱼试验,虽然“套”与“混”只是一字之差,但二个品种的经济效益贡献份额大不一样,现把该养殖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一、排淤清塘

1.塘口整理。上年养殖结束后,在冬闲时挖除长年累积的过多淤泥,塘底剩余淤泥厚度约为0.15m,干塘曝晒约20d,清淤整理于2月中旬全部完工。池形呈东西向长方形,堤宽增至4~5m,坡比约1∶2.5,有效蓄水深度2m,在每口塘的近堤岸边挖4m宽0.4m深的“口”字形浅沟,4只塘口净面积为120亩。

2.清塘消毒。3月初时先用生石灰70kg/亩遍洒在塘底和“口”字形浅沟中,随后进水约0.1m进行干法清塘,清塘后第5d加水至0.4m深。

二、设施配备

1.机电配置

①水泵和叶轮式增氧机。每只塘口数量各2台,每台功率分别为3kW和 2.5kW,呈对角线四角分布。安装水泵的目的是促进池水的循环流动。

②微孔增氧机。按0.3kW/亩标准配备,并在塘中设置好条式曝气管。

2.防逃围栏。在每只塘口的四周坡面上侧用钙塑板设置约0.5m高的河蟹防逃围栏。

3.隔离围网。在每只塘口距塘边10m的地方再设置高约1.2m、长宽各50m的塑料围网4口,外侧用于种植伊乐藻,早期河蟹则集中囤放于围网内侧,与网外伊乐藻种植区域形成隔离。

4.开凿小深井。为保证高温季节时的水质良好,在每口塘的附近打有深80m的小机井一口,每口井电机功率为7.5kW,出水量为4×104kg/h。

三、水草管理

1.前期。3月20日时在每只塘内设置的网围外侧和“口”字形的浅沟里种植伊乐藻;5月初时再撒播苦草籽,每亩用种量为0.5kg。到7月上旬苦草生长旺盛后再撤除塘内围网,以避免早期幼嫩的苦草被河蟹咬断影响其正常生长。

2.中期。4-5月时每隔10d各施用一次生物有机肥,用量为1kg/亩,用于肥水和促水草生长。

四、种苗放养

详见表1。

表1 苗种放养明细

五、饵料投喂

1.螃蟹配合料。投喂的螃蟹配合料为浙江宁波出产的“天邦”料,总投喂量为8000kg。为防止投放的饵料鱼抢食,选用粒径较大的配合料(前期粒径为4.5mm、后期粒径为5.5mm),投喂时间为每天下午17时,每月饲料投喂的分配比例详见表2。

表2 螃蟹配合料投喂分月份占比明细 单位:%

2.鲜活饵料鱼。根据塘中鳜鱼的不同生长阶段和规格大小,实行定期外购的方式及时进行补充,从而保证塘中饵料鱼适口性,并保持保持合适的密度,全年消耗鲜活饵料鱼(主要是鲮鱼)共计94000kg。每次饵料鱼入池前在运输车辆中使用食盐进行浸洗消毒15min,防止外源性病原体带入池中。对饵料鱼则不再另行投喂饲料。

六、水质调控

1.加水。考虑到池中螃蟹生长需求,兼顾到混养的鳜鱼和饵料鱼,水位控制比普通鳜鱼养殖塘要浅些,5月份之前只添水不排水,一般每10d加一次水;6月份由于下过几次暴雨,每次暴雨过后都及时进行排水,7月份黄梅天过后进入高温季节,每d开动小深井10h,即加水4×105kg/d,在设定水位的情况下边进水边排水,保证混养的鳜鱼塘水质清新。具体的水位控制参考值见表3。

表3 塘口水位深度参考值 单位:m

2.肥水。为增加池水肥度,4月份时每10d、5月份时每15d使用1次生物有机肥,共用5次,每只塘口每次用20kg,化水后全池泼洒。

3.增氧。从6月份入梅后开始就开动池中的增氧机和水泵,促使水体循环与流动。开动时间依据天气变化情况,灵活掌握。每天增氧时间参考表4。

表4 增氧设施开动时间

表5 产量与产值明细

4.水质检测。同样从6月份到10月中旬,每15d检测水质1次,并根据检测结果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以确保水体中亚硝酸盐等有害成份不超标。

表6 种苗与饵料成本明细 单位:元

表7 成本与效益明细 单位:元

七、病害防治

从5月份开始到9月中旬,每20d使用阿维菌素和二氧化氯或富碘1次,进行杀虫消毒,由于防病措施得当,全年未发生大量死鱼和死蟹事件。

八、收获效益

河蟹从9月27日“中秋节”时开始试捕上市,12月初时干塘集中起捕鳜鱼,产量等明细详见表5-7。

九、总结分析

1.效益分析。作为池塘中主产的螃蟹和鳜鱼,扣除种苗和饵料成本支出,二者的毛利各为360650元和1002400元,从中可看出,二者毛利占比为1∶2.78,混养鳜鱼的效果还是相当显著。

2.外购饵料鱼。除了在鳜鱼放养前的4月下旬投放了4000万尾鲫鱼乌仔外,其余94000kg不同规格大小的饵料鱼全部外购,虽然外购成本高达789600元,占到养殖总成本的56.97%,但从整体上看还是经济合算的,因为如自行培育94000kg饵料鱼的话,按每亩产出1000kg计算,光饵料鱼的培育面积就要94亩,在土地资源已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是不现实的。

3.增氧措施得当。由于鳜鱼不耐缺氧,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除了配置微孔增氧设备外,每只塘口还配备了水泵和叶轮式增氧机各2台,促进池水内循环,并充分开动,同时在高温季节还开动小深井进行加水,有效降低水温,保证水质良好。整个养殖过程未发生缺氧事故。

4.问题改进。最主要是水草过早消亡。由于当年6月连续阴雨天气较多,全月累计降雨量达897mm,为历史同期极值,尤其是当月2日、17日、26日、29日的四次大暴雨,累计雨量达797.4mm,造成排水困难,养殖塘口持续高水位,光合作用较弱,塘中种植的水草在7月中旬就过早地消亡。因此,在出售时河蟹体表少干净,不仅影响了外观,同时对河蟹的销售价格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只要保持池塘中溶氧和饵料鱼充足,河蟹塘中高密度混养鳜鱼在技术上不存在任何障碍,养殖模式是可行的,增收效果也较为显著,值得大力加以借鉴与推广。

(通联:215600,江苏省张家港市水产技术指导站 手机:13773282250)

猜你喜欢
塘口清塘增氧
塘口类型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效益的影响研究
王玉林作品
淡水水产养殖中机械增氧技术的应用分析研究
机械增氧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沿海地区二龄鮰鱼种四川养殖模式初探
油茶粕制备复合茶皂素清塘剂产品对鱼和虾毒杀效能的研究
秸秆燃气增氧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
51年养殖历史,塘口卖价70~80元/斤,虾苗要排队预订,这条虾今年被看好
春山闲话
3种药物清塘效果对比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