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堂观察法探究心理咨询技术在小学心理课中的应用

2016-09-10 07:22苏巧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课堂观察

苏巧妙

〔摘要〕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上,当出现阻抗心理、课堂氛围不够和谐安全、学生表达困难等各种阻碍学生开放自我、表达感受的现象时,需要心理教师及时巧妙地运用心理咨询技术,营造自由且受保护的分享氛围,引导学生畅谈内心真实感受。研究结果表明:恰当运用心理咨询技术能提高小学心理活动课交流分享的广度与深度;心理教师应关注面质、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等影响性技术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中的运用;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中运用心理咨询技术的目的是达成有效沟通,不是干預和治疗。

〔关键词〕 课堂观察;心理咨询技术;心理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17-0013-05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心理活动课的主要结构模式是“暖身活动—主题活动—交流分享—拓展延伸”,即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分享,以达到激发学生心理潜能和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目的。分享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心理课的深度与实效。分享得越深入,师生思维的碰撞越强烈,学生的感悟就越深刻;分享流于表面,教师就活动所设计的问题得不到真正有意义的探索与交流,学生无法领会活动的深层意图,活动的效果也将受到影响。综观小学心理活动课,“活动热热闹闹,分享冷冷清清”的现象屡见不鲜。一到交流分享环节,学生便表现得异常安静,不少学生明显表现出回避的态度,不可或缺的分享成为了学生唯恐避之不及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心理教师无灵活应对的课堂机智与引导技巧,课堂将会陷入僵局,一些心理教师为了避免冷场尴尬而选择草草跳过分享环节,该环节也只沦为“走过场”。如果心理教师能够讲究教学艺术,巧妙地运用心理咨询技术进行引导,学生分享的积极性将被激发,活动的意义被引向深入,学生的体悟也会更加深刻。

基于此,本研究将采用课堂观察法对心理咨询技术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索。该方法具有科学性与直观性,其主要特点是将所要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一个个观察点,经由观察点对各环节具体内容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信息,通过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反馈,找到改善教学的策略,提高教学实效。本研究旨在通过课堂观察法,观察10节心理活动课(涉及自我认识、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生活和社会适应等主题),分析心理咨询技术的运用情况,以期能找出合适的心理咨询技术,运用于心理活动课,引导学生更深刻有效地进行交流分享,提高课堂实效。

二、概念的界定

心理咨询是指为达到预定目的的一种交流方式,就是利用人际关系的互动,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技术为当事人提供帮助与劝导的过程。个体心理咨询技术包括参与性技术与影响性技术。

心理咨询过程中始终以咨询师与来访者双方关系的和谐为依据,心理咨询技术中的倾听、鼓励、具体化、重复等技巧的运用都与现代师生关系对“和谐”的追求不谋而合。因此,将心理咨询技术合理运用于小学心理课中,将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建构与交流分享实效的提高。

三、基于概念开发的课堂观察表

本研究把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上使用的心理咨询技术分为参与性技术与影响性技术。其中,参与性技术包括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技术、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参与性概述、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影响性技术包括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语言行为的运用。根据两类不同的咨询技术,将观察量表设计如表1所示。

(一)参与性技术

倾听:在接纳的基础上,积极、认真、关注地听,并适度参与。

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开放式询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为什么”“能不能”“愿不愿意”等词来发问;封闭式询问通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有没有”等词,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简单答案。

鼓励:通过语言等鼓舞学生。

重复:教师直接重复学生的某句话。

内容反应:教师把学生的主要陈述内容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他,以达到加强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

情感反应:教师对学生的情绪反馈,以达到加强对学生情绪、情感的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

具体化:教师引导学生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

参与性概述:教师把学生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包括情感综合整理后,以提纲的方式再对求助者表达出来(即内容反应与情感反应的整合)。

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把握:能提供许多言语不能直接提供的信息,甚至是学生想要回避、隐藏、作假的内容,借助于学生的非言语行为,教师可以做到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更好地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支持和理解。

(二)影响性技术

面质:教师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矛盾。

解释:运用心理学理论来描述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原因、实质等,或对某些抽象复杂的心理现象、过程进行解释。

指导:教师直接指示学生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动。

内容表达:教师传递信息、提出建议、提供忠告、给予保证、进行解释和反馈等。

情感表达:教师把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学生的情绪情感反应告知学生,以影响学生。

自我开放:教师提出自己的相关情感、思想、经验与学生共同分享。

影响性概述:教师将自己所叙述的主题、意见等经组织整理后,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表达出来(内容较多的内容表达)。

非言语行为的运用: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会出现大量的非言语行为,其或伴随言语内容一起出现,对言语内容作补充、修正,或独立出现,代表独立的意义。

四、开展课堂观察活动之后形成的基本数据

本研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堂观察,该合作小组由5名小学专职心理教师组成。其中,3人负责观察参与性技术运用情况,2人负责观察影响性技术运用情况。观察后形成的基本数据见表2。

五、对数据的汇总统计结果

从表2数据可以得出,十名被观察的心理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心理咨询中的参与性技术频率显著高于影响性技术(参与性技术占91.88%,影响性技术占8.12%),特别表现在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重复、内容反应、具体化等技术上。面质、自我开放、情感表达、影响性概述等技术较少被运用于小学心理活动课上,10节课仅出现了2~3次。

六、基于数据分析而产生的结论

(一)主要优点

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上,当学生出现阻抗心理、课堂氛围不够和谐安全、表达困难等各种阻碍学生开放自我、表达感受的现象时,需要心理教师及时巧妙地运用心理咨询技术,营造自由且受保护的分享氛围,引导学生畅谈内心真实感受。

在被观察的10节心理活动课中,心理教师更倾向于运用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重复、内容反应、情绪反应、具体化等参与性技术进行引导。积极倾听能让学生感受到心理教师对其尊重、真诚的态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如,在“绽放希望之花”一课系鞋带挑战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时,一名学生说:“当我尝试了五六次都失败的时候,我心里开始怀疑自己了……”(教师走到他跟前,用关注的目光看着他,身体前倾。)教师的积极倾听,让这名学生有了继续说出自己真实感受的欲望,他继续陈述了自己后来的心理变化。

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技术的恰当运用能帮助教师获取更多的信息,让學生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同时,又能澄清事实,提取学生想表达的观点。如,在“认准目标,踏实向前”一课中,当教师问及:“当你所设定的目标与你的实际能力距离悬殊时,你会怎么做?”学生在该开放式询问的引导下思考解决之策,原本寂静的课堂开始出现了思维的碰撞,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教师适时地运用封闭式询问技术进行观点澄清:“所以,你会选择调整自己的目标,让它既高于你的实力,又能让你‘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是吗?”

鼓励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改变,重复能引起学生注意并明确表达的内容。如,在“我和烦恼”一课中,一名学生说:“当我回答问题结结巴巴的时候,我特别害怕看到同学们的眼睛。”教师做出了情感反应,同时鼓励道:“愿意把你的真实想法告诉大家?”这名学生紧接着坦诚地说出了自己因为结巴而自卑更加害怕在同学面前展现自己的心理。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中对学生的分享做出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能加强双方的理解,达成有效的沟通。如,在“我们都是好朋友”一课中,一对好朋友在分享的时候说:“我和她之间发生过一次很严重的矛盾。那一次,她的脚扭了,可是因为妈妈加班,我急着回家照顾弟弟,便和其他同学先回家了,当时她非常生气,我更生气,觉得她不能理解我。”教师采用了情感反应技术进行反馈:“从你的语气能听得出当时你非常生气,同时还能感受到生气背后的委屈。”学生继续说道:“是啊,很生气也很委屈,尤其是被好朋友误解的时候。”在分享过程中,学生的表述往往较为笼统,这时就需要教师采用具体化技术,引导学生澄清模糊不清的观念及问题,把握真实情况。如,在“做时间的主人”一课上,当教师带领学生体验“我的生命度量尺”活动之后,提问:“通过这个活动,你对时间有什么样的感受?”一名学生回答:“时间很宝贵,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教师运用具体化技术继续追问:“你会用什么样的实际行动去珍惜时间呢?”学生紧接着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从表2的观察数据统计可见,心理教师更倾向于在课上运用参与性技术进行引导,而影响性技术的运用却甚少。在影响性技术中,指导与非言语行为的运用两种技术使用较多(指导9次,占1.92%,非言语行为的运用8次,占1.71%),这说明心理教师意识到使用直接指导学生做某件事、说某些话或以某种方式行动,能更有效地影响和训练学生的心理品质,同时也能注意到自己的非言语行为(如微笑、点头、拥抱、拍拍肩膀、竖起大拇指等行为)能对言语内容作补充、修正,给予学生正向能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表达深度。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数据统计,发现面质、自我开放、情感表达、影响性概述等影响性技术较少被运用于小学心理活动课上。面质技术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努力掩盖的或者不愿意正视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矛盾点,促进自我探索,最终实现统一。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破坏原本和谐的师生关系,导致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产生阻抗心理,难以达成有效沟通。这也是心理教师所顾虑的问题。自我开放的前提是当事人所处的情境必须能让其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大部分心理教师不常运用自我开放技术的原因在于团体氛围不够安全和可以作为自我开放的经验不具有代表性和借鉴性。情感表达是教师告知学生自己的情绪、情感及对学生的情绪情感反应,以影响学生,这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共情能力和真诚的表达能力,对于多数心理教师来说是一大难点。影响性概述是高于内容反应的影响性技术,它需要心理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综合学生的分享内容,有效组织整理,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以此影响学生,促进心理品质的培养。这对心理教师的教学素养与咨询能力的要求较高,只有少数心理教师敢于做出尝试(影响性概述3次,占0.64%)。

(三)结论与建议

1.恰当运用心理咨询技术能提高小学心理活动课交流分享的广度与深度

参与性技术与影响性技术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激发学生在团体中交流的意愿,从而提高分享的广度与深度。且心理教师更倾向于在课上运用倾听、开放式询问与封闭式询问、鼓励、重复等咨询技术引导学生分享。恰当运用心理咨询技术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学生更乐于敞开心扉,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教师也能更准确地同理学生的感受,体会学生所面临的处境与问题,从而引导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实际问题。

2.关注面质、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等影响性技术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中的运用

从本次观察的结果看,面质、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等影响性技术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仍鲜为所用。这些影响性技术对于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教师适当地使用自我开放技术有利于建立真诚、相互信任的团体氛围。正如心理特级教师钟志农曾经说过:“心理课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辅导教师的行为所建立起来的班级团体气氛。”教师的自我开放能为学生树立起一个真诚、坦率的榜样,以信任换信任,学生也会消除顾虑,在信任的氛围中分享真实的感受。面质、影响性概述等影响性技术同样也需要教师基于扎实的专业素养的前提在课堂上运用之。

3.在心理活动课中运用心理咨询技术的目的是达成有效沟通,不是干预、治疗

作为心理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课堂上运用心理咨询技术的目的是达成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而不是为了给交流分享的学生做咨询。虽然,营造自由且受保护的课堂氛围是每一个心理教师所期待与努力做到的,但是课堂毕竟是一个存在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场,每个学生对这个场的信任程度也不尽相同,不适合让学生在课上进行深度的自我暴露,同时从教学实效上看,也不宜占用大多数学生的课堂时间来专门对某个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总之,将心理咨询技术运用于小学心理活动课,需要心理教师抓住契机,恰如其分地运用,方可提升课堂上交流分享的效度。反之,如果运用不当,也可能会给和谐的交流氛围带来负面影响,这需要心理教师不断地实践与反思,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之。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天安小学,厦门,361006)

编辑/刘 扬

猜你喜欢
课堂观察
高职教学“课堂观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教学有效性初探
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课堂观察探析
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观察研究
课堂观察LICC模式评析
基于课堂观察的“问”
中外教师在高职外语合作教学中的和而不同
此处有声胜无声
同伴互助英语课堂观察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观察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