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诺贝尔领奖台

2016-09-13 12:27高毅哲
小读者·阅世界 2016年2期
关键词:青蒿素诺贝尔疟疾

高毅哲

2015年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乌尔班·伦达尔

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给出的评语说:“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

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

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站在科学顶峰的女科学家,看看她的成长故事。

童年,父亲为她埋下梦想的种子

1930年,屠家唯一的女孩儿出生,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

屠家楼顶有个摆满各类古典医书的小阁间,这里是屠呦呦童年时的阅览室:《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四部医典》《本草纲目》《温热论》《临症指南医案》……那时,每当父亲去书房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他旁边,装模作样摆本书看。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童年的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读图岁月,也就是在这段时期,屠呦呦爱上了医学。

在这样的环境下,屠呦呦慢慢地长大,她开始跑下楼来给父亲做帮手,而看到前来求医问药的病人喝下父亲煎熬的汤药后,疼痛逐渐缓解,她心里不由得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每当父亲背起竹篓外出采药时,少年时期的屠呦呦都会像个跟屁虫似的一路追着,或钻进丛林寻觅,或抄起铁铲挖掘,或捧起药棵嗅闻,其间自然会不停地向父亲询问诸种中草药的点滴知识,比如采收时节、药用部分、保存方法、品质疗效、贮藏要点……采药归来,屠呦呦的劲头会更大,宁可不吃饭不睡觉,也非要跟着父亲一起炮制药材,忙得不亦乐乎。

父亲的诊所曾接诊过一位重症病人,病人已经去过不少地方医治,都不见好转。父亲很认真地察看了病人的情况,又问了家属一连串的问题,都没能找出病因所在。那天晚上,父亲茶饭不思,早早地躲进了小阁楼里,翻阅那些厚厚的医书。第二天,病人又一次出现在诊所里。这一次,父亲不再像昨天那样眉头紧锁,而是胸有成竹地给病人诊治,并很快确定了他的病因,开出了药方。没过几天,那位病人又来到诊所,这一次,他不是来看病的,而是给父亲送来一面大红锦旗。

多年以后,屠呦呦对此仍记忆犹新。“目睹了这一真实的事件之后,我越发觉得医生这一职业的伟大。治病救人,带给人新生,这样的善举,很让人感动。我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感觉特别崇高。我的眼前好像浮现出自己也穿上白大褂给别人医治的模样。我一定要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好医生。”在一篇回忆文章里,屠呦呦这样写道。

治病救人的梦想渐渐清晰。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药学院)药学系,这在当时是一个少有人问津的专业。没有选择中医,这让她的父亲颇感意外,但此时屠呦呦对自己的人生已经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她对父亲说:“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我认为只有药学专业才最可能系统地探索中医药领域。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父亲沉思片刻,说:“我原以为,也只希望你长大了做好一个医生。没想到,你比我有更大的抱負!”

得到了父亲的赞许,屠呦呦很开心。她说:“因为这个时候,家人给予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巨大动力。事实证明,我确实在未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一辈子,只为做好一件事

1967年,一种可怕的瘟疫席卷越南战区,这种古老的瘟疫正是疟疾。当时越南向中国求助。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代号“523”的项目研究组成立,研究的指向明确——找到防治疟疾的新药。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也参与进来。

筛选样本、查找文献、反复试验……屠呦呦在制取青蒿素的路途中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终于成功分离出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青蒿素,并通过随后的努力将之转化为药物。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在进行青蒿素动物实验期间,屠呦呦体检时曾出现过某些指标升高等现象。她的老伴李廷钊至今都记得,那段时间她每天回家一身的酒精味,那是她亲自服药试验留下的味道,而这样的以身试药,最后甚至导致她肝中毒。

她对此向来不悔,说:“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是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了,就是一件挺欣慰的事。”

接受媒体采访时,屠呦呦说:“青蒿素这个药物来之不易,而且其疗效也不止于抗疟,大家要团结起来多做工作,我在这个药物上做了一辈子,非常希望它能物尽其用。”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个很高的荣誉。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这样简单的语言背后,是她始终抱有的一个梦想:让中医帮助人类去面对全世界威胁生命的重大疾病,愿全球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健康幸福。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名句。而根据朱熹的注释,这里的“蒿”指的正是青蒿。不知为她取名的父亲,是否想过,他在不经意间已经在女儿的心中种下了一粒让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的种子。

猜你喜欢
青蒿素诺贝尔疟疾
享用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镇痛成果
疟疾,不再是非洲的“地方病”
某些自制汤或可对抗疟疾
中国骄傲,一起致敬!
太空技术预测疟疾暴发
“青蒿素抗药性”如何应对?屠呦呦等提出合理方案
2019年诺贝尔颁奖
炸药大王诺贝尔
青蒿之内还有宝藏
输入性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