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出现的霾是啥成分

2016-09-13 12:02佚名
小读者·阅世界 2016年2期
关键词:天气现象尔雅沙尘

佚名

近年来,随着城市空气质量的不断恶化,“霾”这个原本十分生僻的字眼进入到公众视野。

霾的现代含义是一种空气混浊现象。然而,学者们一般都认为古代的霾就是人们熟知的沙尘天气,即一种因风而起的降尘现象。这显然与霾的现代含义截然不同。

“霾”字,《尔雅》给出的解释是:“风而雨土为霾”,意思是刮風下土就叫做霾。(此处“雨”是名词作动词,音玉,意为像雨一样落下)。《尔雅》的解释,针对的是《诗经·邶风》中《终风》一诗中的“终风且霾,惠然肯来”一句。《终风》是现存最早记载霾的传世文献,也是春秋战国以后人们解读霾所能见到的唯一文本来源,此后古人对霾的理解往上找都只能找到这而止。

这种强大的“经典”效应,让“霾非沙尘”的认知只能在狭小的空间喘息。但是,我们知道现代霾的产生与燃料使用和污染物排放密不可分,然而古人也要烧东西,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生产活动,也会产生烟尘、气态污染物,以及通过物理、化学变化形成的二元气溶胶。大规模一次性的焚烧行为,比如开荒、战争等,如果遇上天气条件的配合,古代自然也会出现能见度降低、空气混浊的天气现象。

对于这种天气现象,因为“霾”这个概念可能会让渡给沙尘天气,但人们仍会看到,史官仍要记录,所以有时会采用其他的语言文字来描述,比如“黄雾”、“黑气”。所以如果我们顺着“霾”、“雾霾”等去寻找古代的“PM2.5”,找到的往往都是大颗大颗的沙尘。

总结一下,我们说古代有接近于我们今天定义的“霾”,但往往不以“霾”来表述,空气中细颗粒物的成分肯定也有很大的差别。以“霾”表述的天气现象,以沙尘天气为主,也有少量今日的“霾”,只是需要详加辨析,不能一概而论。另外,中国古代文献中对“霾”、“黄雾”等表述,自唐宋开始增多,这可能与唐宋时期气候变暖,以及黄河泛滥遗留下部分沙丘有一定关系,所以北宋开封人出行时不时也要戴上面罩,武装到牙齿。

和地震、雷暴等现象一样,古人无论对于沙尘之霾,还是黄雾之霾,往往并不视为自然灾害,而更多作为一种异兆、凶兆,所谓“天地霾,君臣乖”,是上天对人间秩序的一种警示。这种观念下,对于霾的应对办法,和其他异兆一般,主要是用政治行为来化解,比如皇帝下罪己诏,重新安排政府领导班子,或者斋戒焚香祈求神灵。

猜你喜欢
天气现象尔雅沙尘
《奇怪的天气:关于天气的50个秘密》
永远的毛豆
与龙卷风共舞
21世纪以来《尔雅》研究综述
新巴尔虎左旗常见天气现象分析
天气现象的隐喻化方式分析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好班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