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不应“孤独”

2016-09-14 07:59方华江西省弋阳县教育局局长
未来教育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孤独名校城镇

方华/江西省弋阳县教育局局长

乡村教育不应“孤独”

方华/江西省弋阳县教育局局长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推进,农民、工人身份趋于模糊,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相互融合,农村不再是我们记忆中的农村,农民也不再是原来的农民。

乡村学校日渐萎缩,乡村教育渐渐成了基础教育短板。如何化解乡村教育困难,避免乡村学校“消失”,不仅是教育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的重大问题。

两个5.09%的启示

乡村学校不能也不应该消失,因为乡村文明呼唤乡村教育,乡村教育传承和发扬乡村文明。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是革命烈士方志敏的故乡,是赣东北地区一个普通小县。三年来,弋阳县城镇学校学生数下降了5.09%,农村学校学生数上升了5.09%。全县14个农村乡镇一百多所大大小小的中小学校除一个乡镇因社会问题外,其他13个农村乡镇中小学校学生数都有所上升,全县乡村学校学生总数上升了5.09%。这两个5.09%让我们看到乡村学校没有“消失”,也没有“萎缩”,反而回归。让乡村学校回到往日的“繁荣”,乡村百姓的子女在家门口享受良好的教育;同时通过两个5.09%,还看到了城镇学校大校额、大班额得以缓和甚至化解;看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具体案例和策略。

乡村教育为什么会消失和萎缩

我们从乡村学生流动来探寻其中的缘由。乡村学生外流(离开故土学校去他乡学校就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无选择性流动;一种是选择性流动。无选择性流动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下,农村户籍改变为城镇户籍;选择性流动是指由于父母工作、居住(购房)等原因,孩子必须离开家乡学校,去父母务工地或新居住城镇学校就读。选择性流动的主要因素是为了选择优质教育,或是无人照顾的留守儿童,或是父母为了获得心理安慰和社会“攀比”而到县城就读。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为了保证无选择性的孩子在城镇享受城镇户口一样的就读权利,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制定规范城镇学校招生方案,该方案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一是保证符合政策要求进城就读的孩子一个都不被拒之门外;二是厘清就读孩子的基础要求(明确孩子就读原因);三是“屏蔽”因利益关系而不具有进城就读要求的学生。为了保证方案制定科学,方案面向社会大面积征求意见,十几个部门共同讨论,方案经历了三个多月十几次易稿。正因如此,才有“两个5.09%”实施的基础。

“阻止”乡村孩子进城就读不是目的,也不是手段,只是为了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以及保证乡村孩子在家门口接受良好的教育“理想”的诸多“工序”中的一道。

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在建美乡村学校、配好乡村学校教育教学生活设施、均衡城乡教师、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搭建平台,增加乡村学校“曝光率”,让乡村教师更多地站在舞台中央,站在聚光灯下,培训学习搬进乡村学校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综合工作,使乡村学校得以长足发展,乡村教育质量快速提升。只有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才能真正“阻止”选择性流动就读孩子有流动的“念想”。

乡村学校“消失”和萎缩看上去是乡村教育的末落,城镇学校的繁荣,实则上是城镇和乡村教育共同的“悲痛”。乡村学校“消失”和萎缩,自然导致城镇学校的大校额、大班额,这不仅对乡村孩子不公平,同样也“祸及”了城镇孩子。乡村教育不仅是乡村学校、乡村百姓、乡村文化文明的问题,同时也是城镇学校、城镇居民、城镇教育的问题。

让学生在自由状态中“流动”

导致乡村教育的萎缩局面,除了社会发展进程的“必须”,更有“人为”的推波助澜。

首先,“人为”化的求大,导致乡村教育“边缘化”。很多地方在教育功利意识下,不断新建城区新学校,新建大规模高起点优配置的“示范学校”。为了解决师资和生源不足的问题,不断地抽空乡村教师、抽干乡村学生、抽走乡村教育的尊严与信心;其次,“人为”化的助推,不断加大城区学校的投入,优化教师队伍,强化考核机制,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以达到“人造”的优质教育和示范学校,让本来处于劣势的乡村教育、乡村学校相形见绌,乡村教育与学校渐行渐远;再其次,“人为”化的导向,针对性开展各项活动、展示、竞赛和评价,使原本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进行比较,其结果可想而知。不断强化城镇学校与教育的优质,使社会达成一致性的“评价”,使乡村教育与学校再度被削弱和边缘化。

以功德之心办好乡村教育

为什么地方会涌现出这么多“名校”呢?这些“名校”是从地下生长起来的,还是依靠比同类更优质的“资源”获得的呢?为什么许多地方热情似火、激情如歌地“打造”名校呢?因为这是“功劳”,因为这样可以成为教育界(小在区域、中在省域、大在全国)的“榜样”甚至“标杆”;因为“名校”让他们不断地获得更多的“优质资源和优质机会”。名校并不可怕,更不可恶,没有名校的教育就等于路上没有路标。可怕的是名校并不是自我生长起来的,而是“人造”的;可恶的是名校通过掐尖通过恶性竞争而获得的“优质”,对外宣传说是学校教育理念先进和教育改革的成果。基础教育的均衡不是削峰填谷式均衡,也非一马平川式平均,而应是各具特色的优质均衡。乡村教育与学校本身就是因地域、文化、资源、理念的问题,使之相比之下薄弱,也正因如此,国家才有基础教育均衡相关要求以及针对乡村学校的各项政策,这种投入不是增加,而是弥补,弥补国家和省市县对乡村教育的历史“欠帐”。本处于地域、文化、资源、理念等方面都占具天时地利人和的“名校”们,为何还要下狠心挖走乡村学校和教育最后一颗树,让乡村学校和教育彻底水土流失,眼睁睁看着乡村学校和教育不断“沙化”?这种破坏教育生态的做法,会让教育生态的恶化,甚至出现教育环境“沙尘暴”。

乡村文明呼唤乡村教育,乡村教育传承和发扬乡村文明,而这些就需要一个自然的乡村教育、生态的乡村文化、不被边缘化的乡村学校。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文脉,乡村文明的传承和发扬需要介质,介质包含时间、空间、人与事,乡村学校具有承担乡村文明传承与发展的基础要素。没有完整的乡村生活和经历的人是无法从血脉中去理解和体会乡村文明与文化的,也没有从内而外的认可与情感。乡愁不仅是记忆,不仅是挂念,不仅是个人的情感,更是一种难舍和无法推卸的责任与情怀。乡村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校园生活、校本课程、课堂教育、校内外活动来寻找、整理和提升乡村文化与文明,让更多的乡村教师做乡村文化文明的挖掘者、践行者、传承者、传播者,让更多的乡村孩子认识家乡、感知家乡、体味家乡、热爱家乡,让乡村文化文明潜移默化地融入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和意识,这样的文化与文明就永不凋谢。

乡村教育边缘化会造成乡村文化与文明边缘化,甚至可能造成中华文化与文明的边缘化。站在民族文化文明的角度看待乡村教育,乡村教育的作用与价值就更加突现。“孤独”的乡村教育,势必带来没落的乡村学校,没落的乡村学校就会引发乡村文化与文明断崖式的危机。为了中华文化与文明,我们的乡村教育不应“孤独”。

为了中华文化与文明,我们的乡村教育不应“孤独”。

猜你喜欢
孤独名校城镇
全国名校等差数列拔高卷(A卷)
名校介绍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如雷鼾声惊醒“名校梦”,15岁少年不堪重负卧轨自杀
赶集挑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