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都可以成为教育家

2016-09-14 07:59汤勇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局长
未来教育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教育家良知常识

汤勇/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局长

其实,我们都可以成为教育家

汤勇/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局长

什么是教育家?我以为,教育家是一种社会公认,而不是任命的,也不是自封的;教育家是在教育现实生活中做出来的,而不是闭门造车造出来的;教育家是长时间自然积淀生成的,不是类似“工程”的做法成批地“打造”出来的;教育家是在持之以恒的实践与反思中成长起来的,而不是刻意培养出来的;教育家不是诞生在象牙塔、研究室里,而是诞生在教育教学一线的辛勤耕耘与不懈实践中。

人们一说到教育家,都感觉很玄乎,都觉得似乎望尘莫及,都以为教育家是高不可攀的,那是那些大家、名家的事,我以为,但凡做教育的都可以成为教育家,包括我们的老师、校长、教育局长。只要我们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只要我们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只要我们有自己的教育良知和教育使命,只要我们有自己的教育创新和教育创造,只要我们有自己的教育追求和教育坚守。

只要有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

理想是对现实的彷徨与不满,是对未来的向往与期盼,理想也是远方一盏高悬的明灯,它照亮着求索者前行的路。教育永无止境,教育永远充满着智慧和挑战,而且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为未来奠基的,教育者其实就是追梦者,教育者必须要有教育理想。教育者有了教育理想,面对当下的教育现状,他就不会只在那里牢骚满腹、埋怨指责、呵斥怒骂,也就不会仅在那里等待观望、裹足不前,他会向着理想的方向,采取现实的行动,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理想的目标逼进。

教育者有了崇高的教育理想,还必须对教育有着一份情怀,一份魂牵梦绕、荡漾于心、始终抹不掉、挥不去的深厚情谊,一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虔诚情愫,一份宗教徒对宗教那么顶礼膜拜、哲学家对星空那么深邃仰望,少男少女对待初恋情人那么激情澎湃的情感。

只要有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思想支配行动,思想塑造尊严,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朱永新在为“教育思想录”丛书写的总序中说:“成功的教育,优秀的教育人,无论他是一位教师、班主任、校长,还是局长,支撑他站立在教育大地上的力量,一定是思想。没有思想的教育,一定是站不住、走不远的。”

教育者有了自己的思想,就有了自己的头脑,自己的话语体系,在学科中就有话语权,在管理中就有“秘方”,在实践中就会亮点纷呈,就会真正回到课堂的中央,就会具有学生的立场、教师的角度,就会站在成全“人”的发展的高度,一步步走近教育的真相。

教育者有了自己的思想,就不会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就不会成为墙上芦苇,摇摆不定,就不再唯各路所谓的“专家”马首是瞻,就不再一味地奉承所谓的“模式”“经验”,就不会迷茫游荡于当下的教育乱象而无所适从,躬身屈从。

而体现教育者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者的理念。理念决定出路,理念体现效益,理念带来事业的发展。思想新,一新俱新。理念活,一活皆活。

教育者什么都可以没有,但绝不能没有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有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一个教育者能不能成为教育家的分水岭和先决条件。很难想象,一个人如若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理念,不说成为什么家,也许连做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有个性的人都没有资格。教育者如果缺少了这一点,只能成为一个亦步亦趋、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的教书匠,而永远成不了教育家。

只要有教育良知和教育使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良知,这良知便是人的本心,也就是一个人的初心,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所闪现的那一抹抹亮光。什么叫使命?使命就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一种必须承受的道义,一种哪怕用生命也要去完成的担当。

教育最大的良知是对教育常识的捍卫,对教育常识的捍卫,就是对教育规律的遵循,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呵护,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深切关照。在这个年代里,一些本该是常识的东西,在教育的天空里却显得无比稀缺,很多人在常识面前是常常不识。很多时候,如果我们面对指鹿为马,如果没有人挺身而出,那么我们身边的儿童就会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认为那长角的动物就是马,这是多么可笑可叹而又可怕的情形?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捍卫常识,不然我们就会在有违教育本真的路上越走越远。

教育最大的使命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正常发展,也就是让每一个孩子成人,而不仅仅是成才,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他应该成为的那样的人,而不仅仅是按照一个模子刻下去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一模一样的人。

我们所从事的一切,不仅仅是为了自我生存、自我成长,更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关乎着孩子的成长,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昌盛。在我们的职责范围内,只要有背离教育常识的现象存在,只要有一个学生没有实现他最好的发展,只要有一所学校没有办出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作为我们教育者都应该诚惶诚恐,都应该寝食不安,这就是一种良心的发现,一种良知的觉醒,就是一种责任的履行,一种使命的担当,这也是作为一个教育家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只要有教育创新和教育创造

太阳每天是新的,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每天都是新的,孩子每天是新的,我们所面对的教育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学校教育已经穿越了边界,穿越围墙进入了社区,甚至飘洋过海拥有了世界视野。从电视到互联网,从慕课到翻转课堂乃至大数据,新的技术不断影响甚至改变着教育。

对于教师来说,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学生知识获得的唯一通道,而现在教师和学生具有同等的信息环境,学习的疆界被打破,学习的渠道已不再单一,学习不仅仅发生在教室,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学生也不再完全迷信教师,跟随教师学习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当学生面对网络的时候,他就面对了一位全科老师,数字化时代对教师的学科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自身素养在未来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唯一办事聪明的是裁缝。他每次总要把我的尺寸重新量一番,而其他的人,老拖着旧尺码不放。”萧伯纳的嘲讽告诉我们,教育需要创新与创造。

面对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社会对教育必须变革的诉求,面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转型和一个新的教育时代的正在到来,教育不可能永远关起门来,教育者也不可能永远因循守旧,更不可能永远拿着旧船票去重复昨天的故事,如果我们固守僵化,不作出改革,不寻求变化,不力求创新,不寻求创造,一方面,教育就只会在逼仄的道上走进死胡同,另一方面我们只会让自己在这样的一个职业生涯里心生厌倦,倍感压抑,疲惫不堪,同时我们只能让自己成为知识的搬运工,成为陷入各种闲杂事务的勤务员,我们永远就成不了教育家。创新与创造,是一个教育家最核心的品质。

只要有教育坚守和教育追求

再崇高的教育理想、再美好的教育情怀、再丰富的教育思想、再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者再有教育良知与使命、再有教育的创新与创造,如若没有对教育的追求与坚守,没有对教育的付出与努力,没有对教育的行动与改变,教育的一切就将是水中月、镜中花,就将是海市蜃楼、虚无缥缈。我们教育者也就可能平平庸庸、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俄罗斯诗人巴尔蒙特写道:“我来到这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和蓝天,我来到这世界是为了看见太阳和高山。”是的,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看见太阳、蓝天、高山和美好的一切,是为了传播光明和创造一切的美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农业,需要春风化雨,从容不迫,教育是牧业,需要沿水而牧,逐山而居,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不急不躁,静等花开,教育是人的事业,需要潜下心来,心无旁骛。同时一个教育者要真正成长为教育家,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更不能人为打造,拔苗助长,更不能放不下,去不择手段谋取教育以外的东西,更不能太在乎名利待遇、个人得失,更需要一种“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意志与定力,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与执着,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追求与坚守。

一个教育者,有了这五个方面的要素,成不了教育家,我以为,这也许都很难。每一个教育人都有可能成为教育家,其实,这并不是神话!

猜你喜欢
教育家良知常识
教育家与儿童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靠不住的常识
常识:哪杯更冰凉
良知
津派教育家成长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教育家
郭泰:行走在大地上的教育家
“良知”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