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伴HIZ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观察

2016-09-16 08:05汪礼军黄圣哲罗义玲
重庆医学 2016年22期
关键词:源性腰痛电针

龚 萍,汪礼军,杨 智,陈 志,黄圣哲,罗义玲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1.疼痛康复科;2.骨科 402360)



电针治疗伴HIZ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观察

龚萍1,汪礼军2△,杨智1,陈志1,黄圣哲1,罗义玲1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1.疼痛康复科;2.骨科402360)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伴高信号区(HIZ)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集的52例伴HIZ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治疗2个疗程后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O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减轻(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能有效缓解伴HIZ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电针;高信号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椎间盘源性腰痛又称椎间盘内紊乱,是指椎间盘自身结构病变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腰痛。其临床特点是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根受压或椎体节段过度移位的放射学证据[1]。MRI腰椎间盘纤维环后方的高信号区(HIZ)可作为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断的重要依据[2]。电针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创伤性小、费用少,但临床上用于治疗本病的报道较少。作者在临床上采用电针治疗伴HIZ椎间盘源性腰痛,取得较满意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疼痛康复科及骨科门诊的52例伴HIZ椎间盘源性腰痛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30~58岁,平均(44.65±8.50)岁;病程10~36月,平均(21.31±7.05)月。对照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32~60岁,平均(45.42±7.74)岁;病程8~38个月,平均(21.42±7.98)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的下腰痛,持续时间大于6个月;(2)临床表现为下腰部、臀后部疼痛,久坐、久站及活动后症状加重;(3)无明显腰部压痛点,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阴性,股神经牵拉试验阴性,无神经支配区域临床症状;(4)MRI检查T2加权及STIR矢状位上椎间盘信号降低,后方纤维环可见HIZ;(5)X线片排除腰椎不稳、峡部裂和滑脱;(6)MRI检查无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异常。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的30~60岁患者;(2)性别不限;(3)经腰椎间盘MRI确诊;(4)未做过腰椎手术者;(5)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并发有严重肝肾、心脑血管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者;(2)凝血功能障碍者;(3)妊娠、哺乳期或月经期妇女;(4)MRI示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异常者;(5)存在神经定位体征者;(6)无HIZ;(7)精神病患者;(8)针刺有不良反应或不愿接受针灸治疗者。

1.2方法

1.2.1观察组选穴:选取HIZ的椎间盘及上下各1个椎体双侧的夹脊穴、肾俞、大肠俞、委中穴。操作:患者取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30号2.5寸华佗牌毫针直刺腰夹脊穴、肾俞、大肠俞、委中穴1.5~2.0寸,得气后施捻转提插平补平泻手法,接G6805-Ⅱ型电针仪,采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20 min。

1.2.2对照组选穴、针刺方法同观察组,不做电针治疗。

1.2.3疗程两组均治疗1次/天,留针每次30 min,1个疗程10 d,疗程间休息2 d,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注意卧床休息。

1.3疗效评定在治疗前和治疗后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对患者进行评价。

2 结  果

2.1不良反应与脱落病例两组均未出现晕针等严重不良反应情况;有2例脱落病例,其中观察组1例,对照组1例,均为治疗未满1疗程电话联系未果。两组病例完成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分)

2.3两组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s,分)

2.4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3 讨  论

椎间盘源性腰痛是临床常见的下腰痛疾病,约占下腰痛的39%[3]。椎间盘纤维环损伤直接刺激神经末梢、椎间盘免疫反应、化学介质介导的炎性反应和疼痛感受器致敏是导致本病腰痛发生的机制[4]。腰椎间盘HIZ于1992年提出[5],是纤维环破裂的影像学征象之一[6]。下腰痛患者HIZ发生率在25%~50%[7-8],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进行筛选可作为一种间接的征象或指标[9]。

中医学典籍中无伴HIZ椎间盘源性腰痛之名,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可归于“腰痛”“痹症”范畴,腰脊部经脉。肾俞穴肾之背俞穴,是肾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可壮腰益肾、扶助正气。大肠腧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为治疗腰腿痛常用穴,可疏通局部气血,通经止痛。腰夹脊穴为经外奇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之间,当第1腰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具有联络、沟通和调控督脉与膀胱经气的作用。“腰背委中求”,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两分支在腘窝的汇合点,为治腰背痛之要穴,可疏通腰背部经脉气血。诸穴合用,共奏疏经通络止痛、调和阴阳气血、壮腰强肾益精之功效。电针主要通过针刺的通调作用与电刺激的生理效应影响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疼痛信号向大脑的传入,并引起内源性镇痛物质的释放,提高局部周围神经末梢的痛阈,从而达到镇痛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提示,电针与单纯针刺法均能有效改善伴HIZ椎间盘源性腰痛的VAS评分、ODI评分,但电针在各方面均优于单纯针刺组,具有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创伤和不良反应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1]孙涛,赵学军,傅志俭,等.椎间盘造影术在椎间盘源性腰腿痛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11(3):140-142.

[2]张志,崔江波,王恒,等.HIZ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MRI相关性研究[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1,25(6):460-462.

[3]赵凤东,陈欢欢.腰椎椎间盘后方高信号区的临床意义[J].中华骨科杂志,2014,34(7):756-761.

[4]吴闻文,侯树勋,李利.腰椎间盘源性疼痛机理的临床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21):1459-1462.

[5]Aprill C,Bogduk N.High-intensity zone:a diagnostic sign of painful lumbar disc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Br J Radiol,1992,65(773):361-369.

[6]王子轩,胡有谷,陈祥民.腰椎间盘局限性高信号区(HIZ)的发生与分布规律[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1):62-65.

[7]Schellhas KP,Pollei SR,Gundry CR,et al.Lumbar disc high-intensity zone.Correlation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discography[J].Spine (Phila Pa 1976),1996,21(1):79-86.

[8]Ito M,Incorvaia KM,Yu SF,et al.Predictive signs of discogenic lumbar pain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ith discography correlation[J].Spine (Phila Pa 1976),1998,23(11):1252-1258.

[9]臧加成,马剑雄,王涛,等.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意义和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1,4(5):407-410.

龚萍(1984-),主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针灸临床研究。△

,E-mail:ljwang831006@163.com。

·经验交流·10.3969/j.issn.1671-8348.2016.22.043

R246.2

B

1671-8348(2016)22-3139-02

2016-02-20

2016-03-27)

猜你喜欢
源性腰痛电针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职业腰痛早防治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