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6-09-18 01:12张凯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广东广州510507
关键词:课程标准毕业生中职

张凯(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广东广州510507)

[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张凯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广东广州510507)

中高职衔接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中高职衔接应以专业内涵衔接为核心,中高职协作一体化设置衔接专业的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等。该文通过对比中高职衔接不同模式的特点,分析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方案。

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课程标准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生产服务领域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我国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层次和规格不断提高,社会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职业教育发展,重点抓好中高职衔接、职普沟通、学生“双证书”、部分本科高校转型等制度建设,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为转方式、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做出新贡献。[1]

一、中高职衔接基本情况

(一)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当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有五年一贯制和中高职三二分段衔接制两种模式。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又称为“初中起点大专教育”,在我国从1985年开始试点招生。此模式通过中考招收初中毕业生,在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具体实施等方面统一设计、系统安排,学制五年,毕业时取得高等教育专科文凭。中高职分段衔接制是指中职和高职作为两个独立的阶段分别开展教学,在完成中职教育教学任务后,经过选拔择优录取学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毕业时取得高等教育专科文凭。[2]中高职分段衔接制根据进入高职阶段选拔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对口升学的中高职三二分段、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和全国统一高考“3+证书”模式等。

(二)中高职衔接的选拔方式

五年一贯制和中高职分段衔接制的选拔形式存在各自优缺点,以广东省2015年招生为例,具体情况见表1所示。

二、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高职院校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职学校、中职学生家长和学生希望报读高职院校,提升学历意愿强烈,与此相对应的是中高职院校衔接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原因主要是:第一,中职院校普遍更关心招生情况,而不重视学生毕业后的升学发展。第二,示范性高职学院可以通过高考招收到充足优秀普通高中毕业生,而不愿意更多招收中职学生。第三,在职业教育系统内部,高职院校存在“中职生源素质较低、难以管理”而不愿意多招的观点。第四,分段式中高职衔接在高职学习周期普遍是二年,与传统三年培养周期少了一年,学制的减少也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收入,增加了办学成本,从而影响了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的动力。第五,目前中职和高职教学主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特别是就业能力为重点,以标志性内涵建设项目的申报和验收为考核重点,对中高职有效衔接缺乏考核和评价。最后,目前中高职衔接自主招生和对口升学中高职三二分段招收由高职院校单独组织出题或面视,招收组织工作复杂,招收成本高,这也影响了高职院校招收中职学生的积极性。

表1 中高职衔接模式对比表(2015年广东省数据分析)

(二)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人数和比例较低

以广东省为例,调查显示,高职招生生源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招收中职毕业生计划数普遍较少,中职学生升学率较低。据统计,包括成人高考在内,广东省每年中职毕业生的升学率不超过15%,2015年广州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入高职指标比例不足10%,90%的中职毕业生没有升学的机会,各类高职院校招收的中职毕业生不足招收学生总数的1/3。全国其他省份和广东省情况类似,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人数和比例较低。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很多高职院校出现招生困难,生源素质持续下降的情况。以2015年广东省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计划为例,高职自主招收专业165个,人数有18609人,其中招生为高中毕业生的有10915人,中职毕业生5404人,现代学徒制招生2290人(现代学徒制招生计划范围内中高职均招生的人数为1360人,只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有750人,只招收高中毕业生的有180人)。[3]由此推算2015年广东省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中职学生大约有6154人至7514人,占整个招生比例为33%-40%。

(三)高职高考(3+证书考试)第一次投档率较低

据统计,广东省2015年高职(3+证书-中职生)招生计划人数为20343人,第一次投档人数有13224人,占招生计划人数的65%,需要经过二次征集志愿后才能达到预期招生计划。[4]广东省2015年高职(3+证书-退役士兵)和(3+证书-西藏新疆班)第一次投档人数也均未达到招生计划人数。

(四)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层次划分不完备,中高职培养目标难以清晰

中高职衔接首先要明确中职和高职阶段不同阶段的培养层次目标,实现培养目标的清晰定位和衔接。中职和高职培养层次等级目标的制定要以就业岗位或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层次划分为前提,而我国目前职业标准的覆盖率较低,大多数专业所对应的就业岗位缺少等级层次划分或等级层次的职业标准和能力不清晰。[5]并且,已制定的职业标准制定程序和过程简单,有些缺少行业协会、企业和学校的参与,职业标准的权威性、实时性和层次性有待提升,这造成了中高职衔接层次目标定位的困难。

(五)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缺乏有效制定

首先,中高职衔接更多是一种学制上的外延式的衔接,以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衔接为核心的内涵式衔接还很薄弱。[6]中职和高职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两个不同的层次,需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目标,科学制定中高职衔接的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教学资源的浪费。其次,中高职衔接需要中职和高职相关院校专业教师组成团队,开展广泛的中职和高职毕业生、在校生和用人单位的供需调研,在此基础上开展职业能力分析和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制定和中高职衔接的教材编写,而目前中高职衔接大多数专业缺乏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形成中职和高职两个主体,造成衔接效果和质量较差。

(六)中高职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缺乏衔接

现阶段,中高职衔接还处于标准制定阶段,衔接的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不确定也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因没有开发适当的中高职衔接的教材和网络学习平台,也造成教学的困难。并且,中职和高职师资队伍缺乏有效地沟通和协调,教学方法和手段存在差异,缺乏衔接。

(七)中高职教学对职业素养教育关注不够,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企业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责任心、思想道德、劳动纪律、文化修养、社交能力和团队沟通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调查发现,目前,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相对偏少,更缺乏有效的衔接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难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八)现代职教体系构建尚未完备,职业教育缺乏系统晋升渠道

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仍然是瓶颈,专本衔接目前还仅限于少数院校和专业,职业教育仍是本科院校不愿涉及的领域。学制体系的缺失导致部分优秀的职业教育毕业生无法实现层次上移,也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击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中高职衔接的长远发展。

三、强化中高职衔接对策与建议

(一)政策制度引导促进中高职衔接工作

第一,弘扬“工匠精神”,不断提升一线劳动者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第二,国家应确立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与普通教育相同的地位,不断加大落实职业教育投入,提高生均拨款水平,改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第三,制定中职考上高职、高职考上本科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全方位评估中职和高职办学质量和水平。第四,各省实行相对统一的三二分段和自主招生考评体系,统一理论和技能考试形式,建立考试题库,实行无纸化考试,降低考试成本。

(二)开展招生专业和人数的供给侧改革

中高职学校要充分进行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生升学需求调研,在调研基础上科学设置中高职衔接专业,扩大市场就业需求量大和学生升学意愿强的专业中高职衔接招生专业数和招生人数。教育主管部门要对中职和高职专业进行专业水平和市场需求评估,对未达到办学条件、办学质量不合格和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取缔或减少招生规模。同时,针对高职高考(3+证书考试)投档率低的学校和专业进行招生计划的调整,取消相关招生专业或减少专业招生人数。

(三)制定国家职业资格层次等级标准,实现中高职目标的衔接

第一,国家应以行业协会为主体,联合行业、企业、理论界和各级大中专院校,参照国际职业分类标准,制定我国职业资格层次等级标准,明确职业等级和等级标准。第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技能型岗位应执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实施“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并指导行业协会规范本行业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标准和技能等级薪酬参考标准,建立技能等级与学术研究等级相对应的资格聘用制度。[7]第三,要以就业岗位或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层次划分为前提,明确中职和高职阶段不同的培养层次目标。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双重性,毕业生除可以直接就业外,还有一部分选择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深造。中高职教育衔接,必须明确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各自定位,协调好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四)由教育主管部门协调制定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第一,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的教学标准,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关键是构建一体化设计的教学标准,统筹安排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减少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第二,制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实现中高职教学内容的和职业素养衔接。中高职教学内容要按课程的内涵属性衔接,衔接架构应根据职业能力和课程分析的研究结果来确定。第三,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应由教育主管部门或教育研究院协调组织中职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组成项目研制组共同完成,项目研究应避免以高职或中职为主,应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由多家高职和中职院校共同制定完成。

(五)强化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着眼于“多管齐下”和注重日常行为的“内化教育”,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包括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在内的中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到专业课、德育课、就业指导课、拓展课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8]

(六)强化中高职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的衔接

第一,教学资源的对接可以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训环境为基础,系统开发中高职教材,构建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实习实训平台。第二,教师特别是中职教师要主动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以实现中高职衔接新课程的理论创新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在这方面高职学院应起引领作用,可开展对中职学校对口帮扶活动,加强中高职教师相互交流,提升中职教师的师资水平。

(七)构建“中高本硕”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增强学生升学积极性

教育主管部门应增加中高职三二分段、自主招生和高本衔接的专业数量,打通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通道,构建出有区域经济特色且完善的职业教育科学体系,尽快改变学制衔接向本科层次上移的困境,搭建出中职和高职、本科、研究生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完整途径,实现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本科升研究生的学历晋升通道,为终身学习提供衔接平台,提升学生就读职业院校的积极性。

中高职衔接工作要认真研究工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从制度安排的层面解决好中高职衔接中诸如选拔、录取、学籍管理、教学管理等可能会发生的问题。以确保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03/26/c_119961295.ht.新华网,2014-3-26.

[2]王宇波.北京市中高职衔接的现实进展与模式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

[3]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招生委员会.关于做好2015年高职院校对口中职学校自主招生三二分段转段考核工作的通知[N/EB].http://gjxx.edugd.cn/gdhe/tjxwgg/notice/2015-05-15/569.html,2015-05-15.

[4]广东省教育厅.2015年广东省高职高考(3+证书考试)最低录取分数线[N/EB].http://www.gkwgd.com/news/fengshu/2015-06-25/1463.html,2015-06-25.

[5]杜怡萍.中高职衔接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

[6]荀莉.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现状综述[J].职教论坛,2012(13).

[7]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

[8]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调查与分析[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刘生平)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ntinuity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ZHANG Kai
(Guangdong Agriculture Industry Business Polytechnic,Guangzhou 510507,China)

The continuity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hot issue i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It should focus on the continuity of specialty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which should set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standards,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eaching resources for link specialties. This paper first compa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modes of the continuity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en analyzes its main problems,and finally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continuity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 standards;curriculum standards

2016-04-08

2013年广东省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项目

张 凯(1974-),男,河南郑州人,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财会理论与实务教学和研究。

G710

A

1009-931X(2016)03—0014-04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毕业生中职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伤心的毕业生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最“叛逆”的毕业生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