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驼图》 看人情世相

2016-09-19 06:13杨立新
老年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题诗世相驼背

□杨立新

从《三驼图》 看人情世相

□杨立新

《三驼图》 (局部) 明·李士达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明代画家李士达的《三驼图》。该画堪称画与诗的绝妙组合,故近500年来,一直受到后人的追捧和喜爱。

李士达(1550-1620年),号仰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后隐居不仕。其性格耿傲,清徐沁明画录》谓“能自爱重,权贵求索,虽陈币造庐,绝不可得”。李士达长于人物,兼写山水,深得画理,提出山水画须讲求“五美”——苍、逸、奇、远、韵;力避“五恶”——嫩、板、刻、生、痴。其绘画题材,多表现文人潇洒放达的生活,也作佛道鬼神,并有一定数量的风俗画,常借作品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三驼图》即为其风俗画的代表作之一。

《三驼图》中,画家用极其简略的线条,生动地勾画出三人的形体、神态和动作。描绘了三位相互顾盼的驼背老者,三人形象滑稽,却在相近的神情姿态中塑造不同的个性:右边的那位,提篮侧顾,略有腼腆;中间的则向提篮者拱手相迎,热情憨直;左侧的拊掌大笑,诙谐放达。衣纹线条采用十八描中的“混描”,洗练简洁,准确地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动势。人物须发皆不见勾勒痕迹,笔墨圆润,柔若无骨,足见画家高超的笔墨造型功力。在构图上,三人呈倒“品”字,构成稳定的三角形,与上部的题诗相映生辉,进而营造出一种紧凑而圆融的艺术氛围,因而不需借助任何背景,其意趣就足以耐人寻味了。

李士达所绘的《三驼图》,堪称佳构。此画幅为竖长条,三位人物集中于中下方。然而,更让人称绝的是画面上方大面积空白处的三首题诗。其一:张驼提盒去探亲,李驼遇见问缘因;赵驼拍手呵呵笑,世上原来无直人(钱允治录)。其二:为怜同病转相亲,一笑风前薄世因;莫道此翁无傲骨,素心清澈胜他人(陆士仁书)。其三:形模相肖更相亲,会聚三驼似有因;却羡渊明归思早,世涂只见折腰人(文谦光书)。三首题诗中,钱允治的最为有名。钱允治,是明代著名画家文征明的高足钱谷之子。他目光如炬,将“驼背扎堆”的事儿,上升到“世上原来无直人”的哲学高度,揭示了《三驼图》的讽世主题。钱允治在落款时用了一个“录”字,而不是平常的“书”或“题”,可见这首诗不是他创作的。从诗的形式看,倒像是民间顺口溜,通俗易懂。将民间歌谣形之于画,增强了作品风趣诙谐的艺术风貌。陆士仁为文征明的学生陆师道之子。他步和钱允治的原韵,用比较的手法,从另一个侧面去揭露世态人情:驼背是椎骨病变,纯属生理现象,并非没有傲骨,“三驼”的心灵实则非常清纯,较之那些体格健全、却一身软骨的家伙,还要胜出一筹呢。上左为明代书法家文谦光的题诗。他引用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不阿谀奉承而辞官归隐的典故,明确指出腰杆挺直的人都避世而去了,滚滚红尘中只剩下那些卑躬屈膝、圆滑处事的人了。这三首诗,从不同角度提高了《三驼图》的审美价值,触发了观者对画作内涵的思索,拓宽了画外音的空间区域,使画面的思想内涵、情趣意境得到了更充分、更完美地体现,给观者带来了极大的审美愉悦和审美惊奇。诗画结合,相得益彰。光看画,使人发笑,而再读诗,却使画面有了另一番况味。

从李士达款中自识的“万历丁巳冬写”中,我们可知,该画作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冬。明末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社会上阿谀谄媚、趋炎附势之风盛行,故一些文人常有归隐山林之想。然而,千百年来,这种人情世态,似永无终结。故自明以降,作《三驼图》者,代不乏人,盖画家欲借图抒志,鞭挞世道人心之积弊也。作者以画中驼背之人表述对“世上原来无直人”的不平之气,讽刺了社会上那些卑躬屈膝、圆滑处世的文人士大夫。

《三驼图》 明·李士达 纸本墨笔 78.5cm×30.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猜你喜欢
题诗世相驼背
郭沫若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题诗
两个驼背
冷眼旁观说世相
画竹题诗
李一氓工作情景与《石头记》题诗
世相笑谈
额日德木特古斯以《春》为题诗的审美观
世相漫画
驼背侠
治驼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