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2016-09-26 18:27蒋腊芳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高职教师教学资源信息化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高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其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提升高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意义,指出了高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不足之处,结合信息化快速发展挑战下高职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提升高职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基本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师 信息化 教学资源 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031-02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了社会信息化的步伐,也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强调“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均提出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加快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高职教师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主体,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高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升高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意义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当前,信息技术仅仅是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而存在,尽管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已经普遍使用了多媒体和PPT技术,但仍然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与学的思路正在从“技术导向”向“学习导向”变革,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将改变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模拟仿真,设定情境,把教学内容真实可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依赖课本学习转向自己利用资源学习,由依靠教师讲授转向自主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都将得到彻底改变。

2.改变教师和学生间关系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将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将发生改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特别是新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获取知识不再受教室、图书馆等物理空间的限制,也不再受课上、课下的时间限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互联网思维正在成为一项日益重要的关键技能,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信息技术教学将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教学效果。数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信息的广泛应用,可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这种多样、新颖、生动的教学模式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符合学生追求新奇的心理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适应新形势下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是新形势下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次重新定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信息化技术的充分应用将适应新形势下这一人才培养的需求,实现不仅关注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素养,更关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培养,如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等。

二、高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分析

1.教师的信息应用意识不强

教师的信息意识是反映在教师对信息资源的渴望程度和对相关信息的敏感程度。目前一部分教师能够较好地运用网络媒体和网络平台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但大部分的教师信息感知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已经适用、习惯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教学方式,不习惯使用新的教学工具与新的教学模式,加上由于多数骨干教师年龄偏大,对新技术的接受与学习的能力相对偏低,更容易造成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抵触。

2.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尚不能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尽管目前职业院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比较普遍,但很多处于浅层应用水平,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教或辅学的工具手段,大多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是基本操作和PPT课件制作,教师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课程教学进行深层次融合还远远不够,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空间应用、数字化平台应用等能力相对较弱,远远跟不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应用于教与学的总体水平还很有限,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亟待提高。

三、信息化快速发展挑战下,高职教师应具备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教师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变化,积极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一系列变革,努力提升信息技术相应能力,以满足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的需要。

1.基本的信息系统运用能力

在信息技术时代,高职院校教师除了要求应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使用信息工具进行交流的能力之外,还要求教师能熟悉各种应用系统的使用,包括多媒体教室教学系统、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MOOC教学平台系统、网络空间教学系统等。此外,还包括一些专业的应用系统的运用。

2.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一切支持教学活动的资源,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保障。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能力具体包括对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网络教育资源设计与制作等。互联网环境中集聚了大量的数据、程序、教学软件等,面对海量的教学资源,教师需要将这些资源汇集起来进行恰当的筛选、分析,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和改造。同时还需要熟练地掌握FLASH、PHOTOSHOP、绘图软件等多媒体应用软件,开发课件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从而进行网络课程建设、开发虚拟实验室、开展基于网络平台的学习、进行网上作业测试等。所以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在现代高职教师技能中必不可少。

3.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体现在要求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运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各种恰当的信息资源,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学设计的工具和手段,同时创设教学情境,科学地安排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与要素,组织信息化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有效发展,保障信息化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和有效实施。

四、提升高职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策略分析

1.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信息意识

教师自身信念是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最根本内驱力。因此,需要积极开展现代化教育理论学习和讨论,使教师了解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趋势,确立教育信息化观念,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挣脱传统教学的羁绊,主动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需要。只有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观念和意识得以加强,乐于信息化教学,并对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信心,其能力才有可能得到提升。

2.构建有效的培训模式,强化信息化应用能力培用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技术,要切实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必须通过多元的培训、学习。可采取院校培训、校本培训、短期培训、网络自主研修等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对骨干教师群进行全面培训与指导,以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为主线,系统学习信息化教学知识和技能,获得信息化教学实践应用指导。同时也可发挥骨干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逐步发挥骨干教师自身的校本培训力量,由其完成对各自学校教师的全面培训与指导。另外,也可开展校际协作学习,发展学习共同体,形成长期共享和共同解决信息化教学问题的工作习惯。

3.加强院校支持力度,为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学校为信息化教学实践积极地提供软硬件方面的有力保障,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支点。学校应通过制定系列保障措施,激发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主动性,如:制定相应的奖惩激励制度;将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能力和评聘考核的重要标准;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鼓励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和信息化教学大赛等,全面促进教师积极主动提升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学校应搭建和完善相关信息化平台,积极支持为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提供外部条件,如:创设校园信息化教学环境;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建立多元信息化教学管理评价体系等,为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升刚.突出应用驱动 强调学习导向 加快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

[2]王颖.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策略[J].教育探索,2015(8).

[3]王海.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浅析[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4]刘喆、尹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

作者简介:

蒋腊芳(1978-),女,安徽桐城人,合肥通用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工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机械质量管理检测,教育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高职教师教学资源信息化
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