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引导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6-09-26 18:31徐湛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研究

徐湛

【摘要】在大学生中开展以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其核心价值观在内化与外化两个层面上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还很难从根本上使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自觉行动形成积极有效的互动。所以,如何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不断提高同时使其时效性不断增强,是目前所有高校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036-02

引言

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精华,通过新时代的社会价值观充分的体现出来,同时其也是借鉴世界文化所得出的优秀成果,而且是新时代精神的展现;同时更加深入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所以,要使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华民族的精神积极的传承下去,而且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新媒体,使得大学生在生活的各方面都受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思潮与先进文化的熏陶,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由于传统性与单一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从而造成了大多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同时由于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又相对较为片面,又使其对于正确的政治观与爱国情操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偏差。价值目标、道德准则与人文素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涵盖的三个主要内容,只有认真的将这三项内容贯彻下去,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与现实需求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可以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目的。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良好的整体人格

多媒体的不断冲击使得当前的大学生思维变化与发展非常迅速,同时其非常自我的独立个性可以进一步表现出来。但是随着个性的不断发展,也使其面临着众多的压力,而其所面对的压力使得其对于社会产生了众多的不适应。所以主流价值观的把握是当前大学生需要充分利用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充分的了解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才能使其尽快的形成和谐的人格。中国社会主义共同思想与社会之荣辱观等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而这些内容对于大学生树立其正确的人生理想以及道德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不断的提升。

3.有利于构建整体校园的和谐文化

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使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来的。而大学生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使通过三个倡导进行规范与深入的,而这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同时还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通过建设和谐校园使其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导向指引,不仅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的理解,同时还是发展和谐校园的理论基础,更加有助于构建和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高校文化氛围,使学生始终生活在和谐的人文环境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1.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主观道德与客观道德共同作用后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道德伦理,而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道德价值的目标主要包含了公平、公正、正义、理性等内容。人们根据传统的习惯与社会舆论,依靠个人信念调整人物之间关系最终形成了人们的道德观念,而善恶是评价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与准则的标准。经济全球化与社会文化的多样化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蜕变。在校看成绩、社会看名利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而这一思想的扩散趋势正在不断的扩大。同时,思想行为蜕变的速度随着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与道德规范的失序而不断的加快,而这也是造成目前大学生道德水准不断下降的根本原因。

2.网络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干扰

较之传统媒介,网络信息在校园内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并且其增长也是呈几何倍级增长。网络媒体信息往往会对所要传播的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筛选,并且其会满足信息获取者所需要呈现的社会影响。而这也是造成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大学生对于网络世界的沉迷,使其会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与周边环境隔离开,从而也就减少了其与他人的交流沟通,最终使其产生苦闷、焦虑或者精神萎靡不振的心理疾病;其次,文化传播在校园中进行时,正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初期,而这也使学生缺乏相应的信息辨识能力,由于其容易受到侥幸的猎奇心理的驱使,所以很容易使其受到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最后,通过网络传播的西方所谓的和平演变,使其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而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又相对较差,所以其很容易受到腐朽的资本主义思想与价值观的侵蚀,从而造成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缺乏稳定性,最终侵蚀并消磨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与民族精神。

3.高校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培育

(1)教育模式方面,提升学生积极性已经不能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来实现。(2)教育方法单一。由于现代教学设备普及率相对较低,所以使得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缺乏相应的互动,而社会实践平台的不足,则使得学生的实践无法形成良性的循环,从而使得大多数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践行环节不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最终无法实现践行合一的目标。(3)社会实践没有积极有效的纳入到学校的考核与评估中,从而使其缺少了相应的管理、考核以及评估制度。同时大学生在其实践的过程中缺乏一些有针对性的实践内容,通常都是一些小范围的团体活动或者社会调查,而这不仅无法满足大学生实践的实践需求,同时对于大学生的新能力的培养也极为的不利。(4)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通常都是只注重物质文化的建设,从而忽略了精神文化的建设,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造成了难度。

三、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1.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校园文化环境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校园内营造出崇尚道德的校风以及奋发向上的学风,从而使大学生深深的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与感染,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大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与思想人格。同时对于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潮与价值观要坚决的予以摒弃。要从根本上做到这些就需要认真的做好以下几点:(1)营造良好的校风。积极向上的校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将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发挥出来。从而达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风建设,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充分的实践。通过学习掌握专业知识,从而使其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最终才能更好的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身的力量,从而为实现自我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2)坚决抵制校园不良思潮和错误价值观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其实践的引领者。由于大学时代正是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所以就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措施防止学生受到不良文化与思想的侵蚀与腐化,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使其可以形成积极的思想价值观。

2.健全网络监管,促进新媒体的整体引导作用

高校对社会教育资源进行的整合有时也是需要借助网络及媒体进行深度的挖掘的,而这也方便了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但是,由于网络与新媒体在其传播信息时,往往会掺杂一些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消极颓废的信息,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从而增加了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度。因此,就需要高校应该不断完善校园内的网络中心机制,并且将网络管理人员的业务与思想素质不断的提高,同时与公安等相关部门紧密结合,使校园网络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从而可以有效的遏制校园内不良网络信息的传播,再通过在校园网站建立红色宣传网站,对党的路线与方针政策进行大力的宣传,并且不断的提醒大学生应该合理的利用媒体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对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与矛盾可以轻松的化解,使其真正成为一个思想道德健康、于国于民都有益的新时代青年。

3.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准则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体就是我们常说的长效教育机制,而这也是有效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通过不断的对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需要从心理、个性、气质等多方面入手,同时为了适应大学生的个性化与多样化特点,需要开展不同种类的主题教育,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大学生的实践平台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只有健全实践评价制度,才能使其止于形式,从而真正的使大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所在,最终形成常态化的实践教育机制。各个高校应当不断的建立健全大学生实践教育机制,从而可以使这一机制始终保持其执行力度与热度,从而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预期,同时可以帮助其将不利于其实践的不良信息进行及时的筛选,将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目光短浅与侥幸投机心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的予以清除,从而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与信心。为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可以更好的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其需要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对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价值标准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同时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这一载体可以对大学还是能进行充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同时还可以不断的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对于人文环境的创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可以不断的提升学生的人格与品质。

参考文献:

[1]卜立平.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王丽敏.新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研究[D].新疆大学,2015.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