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模式化教学改革路径的思考

2016-09-26 14:19赵小燕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课型学案改革

【摘要】在教育改革中,学校的教学改革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学校教学改革的案例,对于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的道路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回顾介绍一个具有一定典型性的中学教学改革的案例,总结其经验并反思其教训,以期对教育同仁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教学改革 X+315模式 基本要素

【Abstract】In education reform, the school has the foundational status of teaching reform. There ar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Analyzing the typical cases of school teaching reform, which can provide the schools and teachers who explore the way of teaching reform some messages. This paper by reviewing a case has certain representativeness of middle school teaching reform, summarizes their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n their teaching,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education.

【Key words】the teaching reform; X+315 model; basic element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074-02

教育部2001年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1],2003年又出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根据高中生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将教学改革的目标具体化为:“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正面倡导学校、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如今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已经进入常态化,各类学校也积极进行探索。

山西省忻州市某学校是一所寄宿制普通高中,为“山西课改名校共同体”成员。该校于2010年左右尝试教学改革,试行X+315模式。曾获得省市教育相关部门的关注,省内多所地方中小学曾前往观摩学习,在当地的学校教育改革探索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X+315模式是建立在对课型和时间的说明上。课型为自主课和展示课相配套的双元课型。X指自主课与课下的若干自主学习时间,主要用于学案导学。315是指展示课的时间安排:学生展示30分钟,教师点拨10分钟,知识构建5分钟。

一、双元课型结构和学程管理

双元课型即自主课和展示课结合,两种课型各一节课搭配完成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学校专门设立了学程管理室,配合教学改革的相关工作。学程管理室每周会提前分发给学生本周所有课程的导学案。同年级同科目采用同一套学案。

1.自主课教学环节设置

自主课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方式为导学案导学,依照导学案的内容进行步骤安排。学案的编制栏目如下表:

学校对学生学习做了如下指导:

主要分以下五步进行学习。第一步:要求学生在自主课上阅读课本内容2-3遍。第二步:阅读学习目标并整体看一遍学案任务。第三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案,遇到问题首先查看工具书及相关参考书来独立解决,独立解决不了的也可与学生、老师探讨解决。第四步:把自己疑惑或者不懂的问题做好标注,准备质疑环节内容。第五步:围绕学案学习目标准备复述内容、背诵“识记”内容及重点交流展示内容。

学校对教师课上指导做了如下要求:

教师课上要指导学生明确理解学习目标并督促辅导个别学生完成学案,同时巡视掌握每个学生学案完成情况并做好记录。课下依据学生基础和完成学案情况分层优化落实展示任务。

以上双元课型的自主课设置意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有一定的效果,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困境。如: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难以在同一套学案的导学下,在相同时间内均达到较好地学习效果;学案与各个教师教学风格上的巨大差异;不挫伤学生的合作探究积极性的同时(平均班容量六十人左右)维护良好的课堂秩序,对年轻教师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动机不强的学生在长期的自主模式下容易出现倦怠;要求学生自主课上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准备展示、质疑、评价等多项内容,时间、精力上经常不能得到保证。

课后教师对学案进行批阅,同时根据学生完成学案情况填写展示任务责任卡,将落实到个人的展示任务随学案一起下发,一部分自由展示任务交由课代表和小组长安排,要做到及时的下发任务,留个学生充足的准备展示时间[2]。

2.展示课教学环节设置

教学环节:教师学案简评2分钟——学生学组展示15分钟——学生学堂展示15分钟——教师点拨8分钟——检测反馈5分钟。学生掌握课堂30+5分钟,教师指导10分钟,构成315模式。

双元课型的展示课设置,旨在鼓励学生要善于交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倡导充满幽默、掌声、笑声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整个组织过程中,捕捉共性问题,解决关键问题,纠正目标偏离问题,起到导航定向的作用。最后通过教师点拨,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展示课的开展,使得部分学生通过展示课的积极参与,提高了表达、分析、组织能力,有的学生甚至可以将课堂组织的非常活跃。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掌握学情,如学生通过展示方式所呈现的对知识的理解,可以帮助教师更直接的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发现其创新点和不足之处。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有一些是老师们尝试去调适而始终无法克服的,如: 45分钟的时间不能保证完成全部知识内容的展示;不同的学生展示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基础知识点的无效重复展示;学生仅仅依靠课本和参考书上的知识储备,实现幽默充实的课堂很困难;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的差异,展示任务对于部分学生成为一种负担,通过展示来掌握知识的方式并不是适合每个学生学习,部分学生并不像想象中那样欢迎这种学习方式;一种模式化展示方式的长期持续带来的倦怠表现严重,多个班级出现学生消极应付展示任务的状况;学生课下的反馈认为学习的知识很难系统化,而且有“夹生饭”的感觉,这是非常需要警惕的。

在展示课后教师要将展示积极学生或小组、未参与展示的学生或者小组、缺到和违纪的学生名单汇总于表现总结卡交回学程管理室。

3.管理措施

学校专门设置了课改学程管理室,主要是负责收发检查学案、收发统计教师新课型下的表卡、收发学习委员统计的每日表现情况统计表。并将几种表卡信息每日进行汇总反馈,反馈卡交给每班班主任当日签字确认,每周对教师表卡交回情况做汇总表,在周例会上作为表扬和批评的重要依据,并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

周例会通报制度:教学改革实行状况是每周例会的重要内容,会依据课型模式的落实情况对教师进行通报。

听评课制度:每周至少三天开展课改公开课工作,时间为早上8-10点,要求年轻教师和同科目的教师必须参加,内容是教师轮流进行的自主课、展示课的过关展示,即轮流对教师进行X+315模式双元课型的培训。

学校力图通过细化管理措施来促使教师落实X+315双元课型。由于在推行过程中暴露的种种问题普遍性问题未见解决,日常又多呈无效性探索,后期师生们倦怠思想严重,并逐渐形成舆论,对于该模式的实践探索是一种无形的阻碍,由于没有畅通的向决策者的反馈通道,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良好的反馈改进机制,探索的盲目性会凸显。

二、教学改革中应妥善对待的基本要素

1.教与学

教与学是教学中的一对基本关系[3]。整个教学过程的正常进行与这对关系的处理有直接的关联。而X+315模式改革的后期,学校和教师的探索都开始在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程序的规范上兜圈子,形式日渐重于教学效果,脱离了教学的本质。

陶行知认为“先生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指明了教学的本质是教会学生学习[4]。教学改革首先应该使教师明确,教学过程以学为核心,使学生会学。这并不是单纯通过教师让渡时间就能做到的,而学校后期不断强调教师要严格按照课型时间安排,不可以超时讲授,出现了“去教师化”和“去讲授法”现象都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

海德格尔曾断言“教比学难”。仅依靠学生运用初步学习掌握的知识进行的展示,依靠严格限制教师的讲授时间,来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是无法实现的。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注重教学的继承性,而不是通过压制某一种模式去推行另一种模式。

2.教师

《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5]。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改革中的教师积极性:

学校的教学改革必须注重激发和调动教师的改革热情。如该校改革过程中未能探索出具有借鉴性的可行的途径和方法,模式化课型的实施成为教师迫于效仿压力而进行的配合,更多的是保证模式的躯壳而失去了教改实质的探索,最终导致教师们抱怨声不断。在这种氛围下强行推进也很难得到教师内心的认可,到后期的推行更是举步维艰。

改革中的教师理念:

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教师首先与学生平等相处,即人格上的平等,尊重、理解、关怀学生,并发挥自身在知识总量、经历、阅历上的优势来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学习的乐趣。教师要利用学习方向和目标上的宏观把握,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与学生积极互动中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还要利用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创设成功体验的机会,促进学生学习和能力的发展。

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提出“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十六字指导方针[6]。改革时期,应该将树立教师正确的理念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任务,促进其自我发展,增强责任心。

改革中的教师教学策略:

首先,必须注重良好的课堂秩序。秩序性与变革性并不是对立的,这是在该校教学改革之初被一部分教师忽略的。活跃的课堂应建立在规范性之上,而不是追求一味的热闹。一旦课堂失序,会造成大量的无效活动时间,形成惯性后,教师的后续教学组织会遭遇较大的困难。

我认为越是学生拥有较多主动权的课堂,对于教师的个人能力和责任心要求越高,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使学生随时提出的疑惑得以解决,同时要有一定的课堂管理能力来保证课堂有序进行。

3.学校管理者的决策和评价

坚持决策的民主性:学校在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而做出相关决策前,需要广泛听取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制定出适宜的方案[7]。

正视问题的自觉性:任何一次变革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一定要听取各种批评和异议并核实其依据,对于确实存在的情况要予以重视。

改革的决策者要以实践效果为准则,反省实施中的过失,不断的调适改革的进度和具体措施[8]。

参考文献:

[1]课程改革在路上:历史、现状与未来[J].课程·教材·教法,2015,(8).

[2]郭彦芳,杜瑞娟.导学案教学的几点见解.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4.

[3]成尚荣.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1).

[4]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刘亚娟.教师人格魅力浅说.吉林教育.2012.

[6]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中国教育科学.2014,3.

[7]刘贤.中小学参与式管理运行机制研究.教育学原理.2006.

[8]容中逵.论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与路径.课程·教材·教法.2015.

作者简介:

赵小燕,1988年2月17日生,女,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专业,汉族,山西省忻州市人,硕士在读。

猜你喜欢
课型学案改革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乡愁导学案
改革之路
例谈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史证意识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比例尺(一)”导学案
课型与教学模式的探讨
瞧,那些改革推手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