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 实效课堂

2016-09-26 14:46陈鹞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实效综合素质创新

陈鹞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既要讲究历史教学的创新性,又要实现课堂的实效性。教师必须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由课程的阐述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同时对历史教师相应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教师角色转换、教师素养的提升和激发学生积极性方面论述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

【关键词】历史 创新 实效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103-01

一、在新课程改革中,作为创新教学的制造者和实效课堂的推动者,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变至关重要。

1.教师必须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是“重结果轻过程”。当然,使学生掌握和理解一些正确的历史结论是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但是,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再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独立思考等方式,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概括,做出自己的解释,最后真正的认知历史。所以,历史教学如果只强调灌输结论,让学生被动接受历史,学生就不会产生学习历史的的兴趣,更不要提历史教学的创新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原则。教师是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学习过程,掌握正确探究方法的促进者,而不是简单历史事实的灌输者。

2.由课程的阐述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

传统的教学理论,只要求教师作为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但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倡导教师从机械的课程阐述者向课程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转变,也就是要求教师从“学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如今新课程的探究性和活动性特点比较明显,历史教师要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就要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支撑历史教学。在本次活动中,各位教师就充分利用了时政资料进行探究性活动。

二、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和实效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厚实的专业知识

高中的历史教学要求教师具备系统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要求教师要精通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课标所涉及的主要专题史等史学理论知识。掌握完整、系统、扎实、精深地历史学科专业知识,深入透彻地了解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专业知识在高中历史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才能灵活把握处理每一节历史课,把历史知识“活化”,引导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2.创新的教学技能

新课程改革下的现代教学,要求实现“知识与技能”这一显性目标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隐性目标的有机结合。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了,突出学生中心与主体地位,凸显教学过程的创新课堂教学技能,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我觉的教师要在以下几方面突出创新:(1)“曲调未成情先有”的课堂导入技能;(2)“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课堂提问技能;(3)“手、口、脑全面开动”的学法指导技能;(4)“精彩、中肯”的课堂点评技能;(5)“曲虽终心为散”的课程总结技能。

3.灵活的课堂控制力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是师生进行知识传递、信息交流的过程。如何在这有限的45分钟内 ,耗费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效益呢?就必须努力把教与学控制在最优化的系统内。因此,掌握一些必要的课堂控制技术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偶发的事件和学生的一般性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往往可以采取不同的办法处理。

面对偶发事件可以采取的措施:(1)教师可将全班学生视线的焦点从偶发事件上“发散”开,避免事件继续成为关注的焦点。(2)教师可巧妙地将发生的事件转为教育的材料,借助事实启发学生。(3)教师也可对一些偶发事件趁热打铁,加以严肃批评教育和果断制止,然后尽快转入正题。但对于这种热处理方式要注意不要长时间中断教学,批评应清楚而肯定,不要有粗鲁和威胁性语言,且不能多方为难。

三、创新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实现实效课堂的关键一点,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重中之重。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觉的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巧设导入,吸引兴趣

导入新课,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无疑是这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就这样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所以课堂导入的成功与否,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

2.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悬念”的的运用在历史上由来已久。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矛盾冲突到剑拨弩张的关键时刻,往往来一句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悬念”。 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所以“悬念”的设置对课题的实效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俗语讲述,术语总结

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语言表达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的判断。因为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思维的引导、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培养都要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实现。但是受学科教学目标和知识特点的影响,不同学科的教学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历史教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其语言特色于教学效果的意义尤为重要。

俗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如果能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就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良好效果。最重要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历史是一门严谨、专业性强的课程,可在许多学生脑子里,历史是一门死的知识。学生对从小学到高中,乃至于大学的灌输式教育,早已心生怠倦了。

当然,历史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在俗语讲述后,绝对不能忽略术语总结。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和建议。当然,由于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时间不长,进行的研究也不够深入,提出的对策和措施显然是不够科学和成熟的。但我相信,只要有广大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研究者和工作者的努力,按照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前进,我们的中学历史学科教育工作必定能取得越来越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改革论文江编》柳明 主编 学苑出版社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关鸿羽、自铭欣编 中国和平出版社

猜你喜欢
实效综合素质创新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