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提升课堂品质

2016-09-26 14:48曹国燕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中学生作文语文

【摘要】想要教好语文,提升课堂品质,教师应做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再用之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要学会变通,学会改革。

【关键词】初中语文 提升课堂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104-02

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主要科目,也是生活中最离不开的一门学科。因此,学好语文,对于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想要教好语文,提升课堂品质,教师应做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再用之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要学会变通,学会改革。适时的对学生做出建设性的引导,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下详尽的分析:

一、多提问,多思考,转换原有的思维模式。

老师应该把学生从固定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使其具有发现问题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学着对学习的知识产生质疑,有疑问才会有收获,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多提问,多思考,多反驳,多解答。产生质疑的目的是为了开阔思维能力。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提出疑问,并且仔细思考,认真检阅。老师也应该积极地开展创造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思索,天马行空,从而增强自己的认知能力,解开谜团,找到一个清晰的思路,从而解决一切难题,拨开云雾,重见天明。

二、阅读是写作的首要条件。

作文教学的改革,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各方面的素质都有所提高,不仅要重视教学管理,课程上各方面的结构调整都应该做出改革,另外,还应该在中学语文的写作能力和教学内容上着手,争取做到教学合一,师生共赢的效果。

1.提高作文质量,一定坚持阅读。

阅读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写作的好坏,很多的名家都对阅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张光斗曾经说过:“如果一本书10万字,那么每年每个中学生应该读够40本书,那么一年就是400万字。”《小布头奇遇记》的作者孙幼军先生说:“以平均每本书10万字计算,每个中学生每一个月至少应该读一本书,而且要认真地读,不能走马观花,要细致地读,并且能读两本更好。”以此可见,每个中学生,每年至少要有效阅读四五百万字,才能达到一个正常的阅读水平。我们现在的学生做得到吗?从幼儿园阶段就应该重视阅读,甚至从胎教开始,就应该每天坚持读故事书,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说这么一些话,主要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都要培养,但是阅读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项,也是学习的基础。有效的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开发智力,还可以提升记忆力,理解力。因此,重视阅读才是教育之根本。

有的家长会要求学生参加一些作文培训,其实那纯粹就是速成班,内容空洞,模式化。没有阅读基础的写作只会是公式法的写作,没有营养,缺乏实践经验,使得作文产生营养不良,甚至先天不足的现象。学校外面也有很多的作文培训班,但是这些阅读与作文无法融合互动,诸多不足。 对于阅读本身来说,大多存在不足。很多孩子不愿意读一些经典作品,反而喜欢读一些没有品味的书籍。习题集,作文选,故事选集,动漫,小说等等,一些没有营养的书籍阻碍了孩子们的阅读机会,从而导致了写作能力的欠缺。阅读方面的偏差势必影响了学生们的写作水平。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读一些有营养的作品,读一些经典书籍,名人传记,动物类,植物类,地理类,历史类的书籍,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作文水平。看人物传记时常常会对传讯主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感对一个人的影响相当大,意志,品德,胸怀,等等这些因素都不是通过说教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观察,通过行为体现出来的。

一些没有规则,随意性强的作文训练,没有任何教学意义。应该把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系统地学习写作,不蛮干,选好题材,认真地围绕选题展开写作。要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学习。

2.累积素材,知识储备。

作文不得生搬硬套,要多多积累,生活中各个方面都值得我们去考究,认真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学会记录。在阅读中搜集知识,在生活中搜集材料,真切的体会其中的内涵。老师也应该积极的展开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阅历,多体验,多参与,拓展思路,开阔思维,积累素材,从而达到写作的目的。读书就是一个累积和吸收的过程,积小以高大,从一点一滴的阅读中培养兴趣,写作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日行万步路,夜读十页书。

三、格局强大,人才倍出。

思想的力量往往能够战胜利剑的力量。这是拿破仑的名言。

一个人的思想有多远,他就有可能走多远。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经典,无论老幼,没有年龄,地位,国界限制,人人都在吮吸着国学经典带给我们的营养,何为格局?易经里面有大格局,大智慧。如今,我们的传统文化影响到各个家庭,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都流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而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所以我们的中学生也应该多接受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这是一种人格教育和道德观培养,是根本性教育。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成人成才,而实现目标的有效保障是利用教育有效地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而不是一叶障目,不能只急功近利地为了考试而考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扼杀了,没有次第的教育造成了学习的障碍,使得学生失去了兴致,学习从此索然无味。

老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们从学习中寻找乐趣,达到学习质量最大化。语文成绩提高了,带动其他学科成绩也提高了。兴趣能使人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课堂秩序也要强化,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是教育的首要目标。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优化师生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越有效,学生的学习投入就可能越少,效率越高。

心灵的成长就像身体的成长一样,要想变得更加强壮,就要不断地补充营养,给予孩子内心恰当的养料,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为强大的自己!培养多元智能化学生,需要老师更加用心去学习,一起探索教学目标,共同进步。

作者简介:

曹国燕(1971.9-),女,兰州秦川镇初级中学,现任职七年级语文,高级教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中学语文。

猜你喜欢
中学生作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