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策略研究

2016-09-26 14:58李焕兵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李焕兵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开展,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方向。初中历史课堂采用更新教学方案、改变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地位,进行有效的、科学的、趣味性的新形式教学方法,以达到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通过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概述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方法创新的基本思路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课程改革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117-01

随着教育“课改再启航”工程的启动,教师积极投入到教改之中,迅速进入教改快车道,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然而,在这场“革命”中,往往由于教师的轻易“退位”,学生一时缺少“自主”能力,而引起教学秩序的“动荡”,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而最终又回到原来的模式。笔者在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也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

3.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到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及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

二、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中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及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2.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

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中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现在的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对能力的考察特别重视。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

3.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

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近年来中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三、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的基础,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的助手,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

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或者说是最重要的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几乎每个学校都相似,这里就不再分析。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玉龙.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 学周刊. 2016(26)

[2]肖广述.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J]. 亚太教育. 2016(17)

[3]单秀玲.例谈巧用生成,提升历史教学——以《汉武帝的大一统》为例[J]. 考试周刊. 2016(38)

[4]李淑华.让历史课充满趣味[J].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6(04)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