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生活中“活动”起来

2016-09-26 15:14邓晓静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多元综合实践活动探究

邓晓静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改革中的一类新型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这才能够真正让学生 “活动”起来!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 贴切生活 多元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131-01

有机地将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单一学科知识、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课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参与研究,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并且真正的“活”起来,“动”起来。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中既能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又“动”起来、“活”起来呢?

第一,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茶与生活》时,可以让学生们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感受茶的变化,茶的气息,这毫无疑问比讲述要更有说服力。

第二,要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动”起来。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并且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例如:组织学生游玩家乡的“同沙生态园”,“同沙生态园”的水声、鸟鸣声、孩子们的欢呼声,奏出一曲美妙的“大自然之声”,孩子们戏水游乐,尽情的领悟大自然的美,孩子们已完全与自然融合在一起了。

第三,自主探究,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由此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因此在《让鸡蛋浮起来》的实践活动中,我组织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动手自我探究以下几个问题:1.把鸡蛋放入水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结果。2.往水里加糖、小石子、沙鸡蛋会不会浮起来?3.加上盐以后鸡蛋为什么会浮起来。学生积极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然后自行设计实验表格,将研究结果归类,除了以上活动方式外,还有观察、调查、访问、实验、制作,事实证明,活动中采用了这些方式,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了,而且活动的效果非常好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地活动起来。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案例专题研究》郭元祥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多元综合实践活动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