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016-09-26 15:31储永花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周长长方形面积

储永花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151-01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识和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自主学习,学生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参与”有“主动参与”与“被动参与”之别。“主动参与”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标志之一。激发求知,就是指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条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的学习变成学生自身的需要,从而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往往从问题开始。但我们在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但等了二三分钟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没有一个人提问。由此看来,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发挥其内在的动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活跃起来,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一环。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要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心设疑,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探索知识的内在动机。

例如:我在教“圆的周长”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当学生弄清“圆的周长就是指围成一周曲线的总长”后,我问:“能不能直接像正方形那样直接度量圆的周长?”(不能)“那能不能化曲为直测出圆的周长呢?”学生茅塞顿开,于是有的用线绳绕圆一周,拉直后用尺子去量绳的长度,有的把圆放在尺子上滚动一周得到圆的周长。此时,学生感觉自己已经学会了。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然后问:“你能量出它的周长吗?”“会!”学生异口同声。当一名学生兴致勃勃地拿着尺子到黑板上度量时,才发现刚才学的方法并不能量出这个圆的周长。这时,我就利用学生急于知道该如何计算的心情,很自然的把学生吸引到探求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演示铺垫,提高参与意识。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利用教具这一辅助手段形象直观的揭示教学规律,从而激发学习意识,提高参与意识。

例如我在讲“相遇问题”时,可以这样演示:找两位同学站在讲台两边,按老师要求同时、相对行走,直到相遇为止。通过几次演示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理解同时、相对、相遇等术语的含义及两人所走路程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等。通过演示再来学习相遇问题的应用题,学生学得轻松,理解得深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认识活动,使学生在具有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概念,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有效地培养每个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训练学生的智能素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的积?长、宽、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我在引导学生用摆面积单位学具的方法求出一个长方形纸板的面积后诱导学生:如果求长方形球场或者更大长方形的面积用这种方法还行吗?启发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在交流想法时令我意外:“老师,我拼成图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它的面积和原来的一样,还是12平方厘米”,“老师,我和他们拼的不一样,我拼成图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但是它的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我拼成图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1厘米,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我发现,你只要是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它的面积都和原来一样”,“我发现,用长的个数乘宽的个数得出来就是你拼成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现在,我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了,用长×宽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在愉快的动手操作中,学生们的兴趣盎然,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中,眼、耳、手、脑同时并用,通过学习知识提高智能素养,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

二、创造参与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每一个班都有几十名学生,他们的认识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那么,如何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呢?我认为,一是在教学内容上,提供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参与学习的信息。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深入了解班上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充分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出题难易要适度,问题要求要适当。倘若题目过难,容易把一部分学生变成“观众”,丧失学习信心,如题目过于简单,又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在授课形式上,要重视小组教学和个别辅导,把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在学法指导上,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发的情感交流的环境,创造生动愉悦的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任何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因此,把知识加以应用,是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源泉,是影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又一因素,是激发兴趣的重要手段。

(一)讲授时联系实际

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讲出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如自然数来源于数数,分数起源于“平均分”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因实际需要产生的。

(二)练习时联系实际

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看得见、想象得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实际例子,作为学生练习的内容。如: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绘制校园平面图,自己测量水桶的底面直径和高,然后计算水桶的容积,计算自行车滚动一周前进的距离等。

(三)生活中联系实际

教师要善于结合新授的数学知识,经常性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学生的自身生活需要的实际问题。如:布置学生了解家庭每月的耗电量,计算每月自家应付的费用;根据单价,口算买一定数量的蔬菜、水果应付的钱数等等。以强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周长长方形面积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巧用面积求坐标
巧算周长
长方形的困惑
周长小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