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

2016-09-26 15:43康宝琳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主体作用创设阅读教学

康宝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164-01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问题出自怀疑,只有质疑才能求异,才能开辟蹊径,勇于创新,使学生敢于质疑,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认真读书,解决问题的强烈兴趣,教师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积极探索。

1.以疑问激趣问。学生具有好模仿,好胜心强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富有新意,有乐趣的提问方法,激发学生乐于提问的兴趣,可以从各方面去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也可用直接问,间接问等方式,引起学生疑问的兴趣,并让学生经历注意,思考、提问、释疑等心理阶段,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疑问的兴趣。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把那些知与不知、深知与浅知之间的问题带到课堂教学之中,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来说既是力所能及的,又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解决的,心欲通而口不论,口欲言而不能,从而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

3.冠以称号激发质疑,对于敢于质疑提问的同学在鼓励表扬的基础给其冠以“质疑大王”“小小学问家”“质疑进步奖”等称号,使其享受成功的乐趣,进一步激发质疑的兴趣。

二、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

根据素质教育要求,根据21世纪创新人才要求,必须从小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学生在阅读中能有所发现,有所疑问,敢于质疑。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的体现,但学生质疑不是自发生成的。教师要重视创设质疑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是给学生质疑的时间,每节不少于10分钟,如预习后的质疑,课中深入质疑,课末的延伸升华质疑等。二是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要及时反馈,且以鼓励引导为主,使学生从不敢质疑到敢于质疑,进而做到善于质疑,三是对学生的质疑要灵活作答,释疑时,教师不要以讲为主,而是引导学生再次读书、思考、想象,主动探究领悟,还可引发学生互相释疑,从而创设敢于质疑的好氛围。

三、激趣问难,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古人云:“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引导学生会疑会问,避免不着边际,脱离教材的滥问,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思维训练过程起一定的导向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看课题质疑。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命题手法多样,运用修辞方法含蓄动人,运用概括全文点明中心可让学生思课题,想全文,找出对应而质疑,如《奇怪的大石头》“大石头”怪在哪里?以此问题总览全文,提纲挈领地抓住课文的“七寸”。

2.想文中矛盾质疑。因为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知识有限,有些文章中的段落看似矛盾之处,实则是妙笔之举,如《海底世界》中“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海面、海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这样写行吗?让学生在矛盾的焦点上产生疑点,学生运用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在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撞击中,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3.明白重复而质疑。有些看似重复之词句,实则是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到之处,可以让学生弄明白重复的作用而质疑,如《难忘的一课》一文中,作者三次写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抓空白质疑。有些文章往往有许多空白之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如此可让学生抓空白处,想作者省略了什么?为什么省略?如《丰碑》一文中将军在得知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为什么将军开始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得向军需处长敬了个军礼?为什么不把将军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5.从追寻原因中引导学生质疑。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董存瑞为什么要手托炸药包,不托行吗?有没有别的办法?这样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具体的环境描写当时的情况变化,逆向思考,直到把问题解决。

俗话说得好“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由此看来,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把质疑为难,发表不同见解,纳入课堂教学之中,让质疑在阅读教学中占一席之地,实践证明学生会释疑,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一定能起到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主体作用创设阅读教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如何发挥编辑的主体作用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