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016-09-26 12:48张育城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校本课程

【摘要】新课程下高中生物教材变为三大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教材内容要比过去简化,但是与高考又有所脱节,有些植物生理内容放在了初中教学,有些内容在初高中都开设,需要深化,有些内容是高中开始涉及,所以高中教学需要找到初高中内容衔接点,开发合理的校本课程来服务于教学。

【关键词】初高中 衔接 校本课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初高中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编号1405666)的研究报告。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248-03

《初高中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是张家口市崇礼区第一中学生物组承担的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课题,经过开题专家组评议,认为课题组申报的题目“初高中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包含内容广泛,课题组成员较少,不能以一个学科组完成各学科系列衔接教材编写,特建议将课题题目修正为《初高中生物衔接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经过2年努力,课题组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了预期成果,课题目标基本实现。现将基本工作予以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改高考试题的知识涉及了初高中的生物学知识,初中开始的一些课程如种子的形成、矿质元素的吸收、植物的生殖和发育在高中部分不再讲述,而高中知识又是对初中模块知识的一个补充和提升,有些知识又是高中才开始,所以初高中知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初中仅在初一、初二年级开设生物,结业考试的形式为开卷且成绩不计入中考总分,导致学校和学生都不够重视这门课程,甚至有些学校在初中阶段根本不开设生物课程,这样初高中学段之间生物知识的欠缺就成了高中学生入门的障碍,所以开发生物“初高中衔接的校本课程”很有必要。

二、理论依据

1.课程衔接理论

衔接指的是事物之间的连接,阶段之间的连接。本研究课题所说的课程衔接指的是不同学习阶段某一学科在教学目标、课程资源、教学策略或学习方法上的有机结合。 课程衔接是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核心和基点,初高中生物课程衔接实质上就是二者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复浪费、没有断档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包括:①课程性质的衔接。②课程理念的衔接。③教学内容的衔接。④教材的衔接。⑤教学方法。⑥学生学习心理及学习方法的衔接等。本课题的研究侧重对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衔接的处理。

2.《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从河北少儿版初中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上寻找内容关联、相互衔接、高中开设的内容进行对照整理,列出生物衔接校本课程编写目录。

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参考新课标教材使用后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从考试范围的一级、二级考查目标入手查找初中教材、高中教材与考纲对应的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拉出具体条目,为生物衔接校本课程的编写打下基础。

三、研究目标

1.针对生物课程教学中出现的脱节现象进行研究,课题组要分析初高中生物课程衔接的知识点,据此开发生物初高中衔接校本课程。

2.组织教师从教学层面上进行初中知识的增补、初高中知识衔接、高中生物知识的拓展应用,降低学生学习生物的门槛,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使学生能在零基础上不放弃生物课程的学习。

3.指导学生从初中书籍、高中书籍上寻找知识的突破口,寻找和掌握动植物及人体知识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学生爱上生物课,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生物学素养。

四、研究内容

1.研究初高中生物知识寻找衔接点

组织课题组成员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编写《初高中生物教材衔接分析报告》、《初高中生物衔接课程资源》。

2.进行直观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研究

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生物现象来建立并掌握生物学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生物的教学特点。

3.进行主体性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

改进课堂教学,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从初中书籍、高中书籍上入手寻找知识的突破口,掌握动植物及人体知识的共同特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生物学素养。

4.对学生进行生物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导的研究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生物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书写解题方法,对学生进行解题指导。

五、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了解学生、教师对初高中课程衔接的看法以及用校本课程来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的可行性。针对高一新生设计初高中生物知识问卷,检验学生初高中知识掌握情况。

2.文献研究法

通过维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阅国内外与初高中课程衔接、初高中校本课程资源相关的各种文献30多种,如陈雅馥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周吉文《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陈英水《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点的研究》 、叶本刚《初高中生物衔接相关问题分析》 、白秀峰《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等,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使课题组成员了解校本课程的编写、初高中生物衔接教学等知识,为生物初高中衔接教材的开发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3.对比法

以高中生物教材目录为依据,从初中生物教材寻找对应的内容,进行对比,寻找内容的差异,列出差异报告,并找到衔接点,进行初高中衔接课程资源的编写。

4.行动研究法

在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结合自己平时教学的实践,基于解决实际问题,寻找分析需要衔接的地方,在教师补充衔接教材前后对学生解题能力进行测试,分析学生解决问题所欠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列解题论文指导教学实践。

六、研究步骤及过程概述

2014年9月-2014年10月是课题实施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阶段,课题组组长组织全体组员学习国内外现代教育理论、国内外高中生生物衔接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献,如赵广锐《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研究》、高峰《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鲍道宏《校本课程开发:他国的经验与我们的策略》、叶本刚《初高中生物衔接相关问题分析》、陈雅馥《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周吉文《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等,积极促进课题组成员理论素质的提升。

2014年10-2014年12月进行第二阶段,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收集、整理和书写调查报告。课题组设计了《高一新生生物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卷》对高一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进行基础知识测试,来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各所校来的学生成绩进行比对、原因进行分析,看是否与初中是否开设生物学课程有关。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一些初中学校为了实现考试科目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基础课程的开设,初中阶段没有开设生物学课程、或者集中2周时间突击以完成会考,这样对学生后续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缺陷。

设计了《对初高中衔接教材的期望》问卷,收集学生对衔接教材内容的要求。学生问卷中显示,高中生物学习入门困难,主要原因在于高中生物是横向学习,从《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调节》三大模块讲述的是动植物、人体的共性,而没有初中动物学、植物学、人体生理的基础知识作基础,学习起来难度很大。

设计了教师问卷,以了解教师教学需求。教师组问卷反映出教师完成教学的难度,一方面要完成教学进度,参加市里统考,另一方面需要补充初中知识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二者在时间上是冲突的,造成很多教师忙于赶教学进度,没有能够对学生进行初中基础知识的补充和课后试题解题能力的指导。

2015年1月-2015年3月课题组成员进行初高中教材进行列表比较,找出了初高中知识衔接点、初中知识在高中缺陷点、高中生物知识的突破点,为初高中生物衔接校本课程的编写提出了依据,同时书写了《初高中教材衔接分析报告》。

2015年3-2015年6月进行第三阶段,教师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编写解题方法论文。高中教材是大纲式的,内容简洁,蜻蜓点水,但是用于参加高考是远远不够的,很多习题或知识是比大纲繁琐复杂的,这就造成了学生“听课很清楚,解题难下手”的局面,所以需要教师专门用习题课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应用提升,甚至于要总结口诀和书写论文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课题组组长张育城老师在讲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习题时总结了口诀,书写成文《浅谈口诀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发表在核心期刊《中学生物教学》上,《2012高考理综山东卷生物学试题评析》发表在《中学生物教学》2012年11期,《依据方程等量关系解决代谢问题》发表在《中学生物学》2013年第10期,他还撰写多篇论文发表在《教学考试》杂志上,这些解题方法和能力指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生物素养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2015年7月—2015年12月实施第四阶段,编写《初高中生物衔接教材》,主要依据高中课本顺序,适当补充了初中内容、初高中衔接点、高中拓展点。如在“遗传与进化”模块,增加了生殖内容,包括被子植物的生殖、动物的生殖发育、人的生殖和胚胎发育。在“稳态与调节”模块增加人体八大系统知识。

2016年1月—2016年7月对本课题二年的研究进行阶段性效果评估与全面总结,采用经验介绍,典型案例分析,召开专题讨论会,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形式,进行成果交流。

七、研究成果

(一) 理论成果

1.学生掌握了学习生物课的方法,生物学习品质得到提高

经过衔接教材的使用,学生能够掌握初高中生物基本知识、学会实验操作技能、学会比较动植物及人体知识,寻找相同点与不同点,提升学习品质,生物学素养得到提高。学生通过学习衔接教材掌握了基本元素是C,原因是C是构成几种重要化合物的骨架,没有C就没有生命;主要元素是C、H、O、N、P、S,原因是这几种元素在细胞鲜重里大约占97%;细胞鲜重的元素顺序是把主要元素里面的O提前,其它几种元素顺序不变,原因是鲜重中水多,水里面O的质量多;记忆干重则依赖鲜重作基础,两两元素换序,以钙代硫。通过初中显微镜使用技术和制片技术的学习,学生能在观察多种多样细胞、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等试验操作中得心应手。在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二者都有气体变化,这样把这两个过程在平衡掉一种气体情况下,比较二者强度大小,这就依赖于碳酸氢钠溶液,教师在学生做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认识到口诀的作用,通过“碳酸氢钠净光合,测定呼吸碱遮光,校正换药不换汤”口诀的总结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定型,完成问题思考品质的提升。

2.教师生物学知识得到完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

教师关注了初高中课标的变化、内容的变化,能够依据学生初中生物学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拓展补充课外知识,提升了课堂效率,自身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在讲解必修三内环境稳态时,学生对内环境、外环境及其物质交换过程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就要依据课本插图进行知识补充,从气体循环、食物消化和吸收、解毒和泌尿、排泄和排遗等知识把初中人体八大系统知识进行穿插讲解,以图形带动知识,使得学生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全过程。在讲解神经传导时,教师要通过大学课本知识的学习,掌握神经细胞膜上的钠钾泵通过主动运输过程构建的内钾外钠的浓度梯度差、钠钾通道的开闭机制等内容,只有掌握了神经传导的电学基础,才能完成生理机制的教学。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本知识的弥补,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大的提升,实现了专业成长。

3.学校科研课题研究水平得到提升,教学成绩得到提高

没有编制生物衔接教材时,老师们听到作课题研究就头痛,原因是没方法、没思路,快到结题时到处下载收集资料,匆忙结题,结果课题应该发挥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课题研究还是立足于本职工作,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课题来自于工作实践、服务于工作实践。

首先课题组长指导教师利用读秀网、百度文库、学科网站和知网、万方、维普等下载课题研究资料,张育城老师为课题组提供了百度文库、学科网、读秀网账号,以及通过淘宝、论坛和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http://www.ucdrs.net/admin/union/index.do)组织教师检索下载文献,极大地丰富了教师获取一手资料和文献资源的渠道。在学习硕博论文后,教师编制问卷和初高中教材对比表时有了依据,能够通过表格较为准确地反映急需解决的矛盾。在文献检索和论文书写上,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掌握了要领,但是也有教训,在研究报告的书写上,我们从维普上下载了几篇研究报告作参照,都是一个版面的简版,我们依此为据进行了仿写,结果忽略了成果和过程,实际上写成了和开题报告类似的东西,经过专家老师指点才知道检索到了伪报告、伪文献。通过知网我们检索到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刘旦元老师的《怎样写好结题报告》、刘华贵老师的《怎样避免形成工作总结式的结题报告》、韩国存老师的《结题报告成果表述的通病》等文章,才掌握了结题报告书写的要点。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认识到了课题研究的意义、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学校科研课题研究水平得到提升。

(二)实践成果

1.报告类:通过课题组成员对初高中教材的分析,我们命制了《高一新生生物知识掌握情况调查报告》,基本上采用的基本问题的正误判断、来获得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高中必修教材目录为序,找到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的衔接点、深化点和独立点,列出了初高中教材对应表格,并编写了《初高中生物教材衔接分析报告》。通过 《学生对初高中衔接教材的期望调查报告》、《教师对初高中衔接教材的建议》获取了学生、教师对衔接教材的期望和要求,以此为衔接教材编写的要求,进行课程结构的规划。

2.解题论文:依托于课堂教学产生的疑惑或学生经常失分的内容,教师精心编制模块论文,以期帮助学生把该模块知识消化、定型,不至于在考试时出现走形或误差。其中张育城老师不但书写了《染色体结构变异试题解题策略分析》《例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在教学中也得到广泛应用,还有多篇论文发表在期刊杂志上,《浅谈口诀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2012高考理综山东卷生物学试题评析》分别发表在核心期刊《中学生物教学》2012年第2期、第11期上、《依据方程等量关系解决代谢问题》发表在《中学生物学》2013年11期、《例析食物链、食物网的构建》、《“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高考题分析及备考》、《光合作用曲线中的标、点、线、面》、《染色体异常高考题的分析及拓展》《植物精油提取方法的有效记忆》发表在《教学考试》上。

3.课题研究论文:在课题研究中,关于衔接教材编写体例、编写原则、存在问题及修正策略等内容,课题组进行了多次研究和修订,使课题研究能得以推进。其中也形成了多篇课题论文,张育城老师论文《初高中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发表在《新教育时代》2016年第13期,《“初高中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研究报告》发表在《文理导航》2016年第5期。张彦峰老师论文《初高中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发表在《读与写》2016年第9期。

4.形成校本课程资源:通过课题组教师的同心协力,基本形成了与必修教材相匹配的《初高中生物衔接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八、问题与思考

1.本课题基于初高中教材衔接进行研究,虽初步形成《初高中生物衔接课程资源》,但是在问题设置、插图编排、课后试题编排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需要逐年修订,使文本更科学合理,能大面积推广。

2.现阶段的高中生物试题都存在拔高的趋势,高一入门也存在高考痕迹,所以我课题组未来的研究方向要集中在初学者习题、一轮复习习题、二轮复习习题的选择和编排上分开层次,使学生在不同阶段解题能力有阶段的提升。

3.课题组成员文献检索、课题研究、论文书写能力需要提升,信息技术使用知识需要普及。

参考文献:

[1]周吉文.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苏州大学. 2011

[2]陈雅馥.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9

[3]李艳.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D] .东北师范大学.2006

[4]张利群.华北农村地区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与对策——以张家口市农村高中为例[D] .华中师范大学.2015

[5]陈英水.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点的研究[J] .中学生物教学.2010(7)

[6]汪琴.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初高中衔接校本课程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关于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一些建议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