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英译中的国俗语义转换
——以《牡丹亭》两个英译本为例

2016-09-28 10:08
戏剧之家 2016年16期
关键词:牡丹亭翻译策略认知

熊 婷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佛山 528137)

典籍英译中的国俗语义转换
——以《牡丹亭》两个英译本为例

熊 婷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137)

【摘 要】翻译是用一种语言表达另一种语言的意义,要完成转换信息的翻译任务,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如何处理好国俗词语,达到国俗词语的完美转换。汉语典籍中含有大量的国俗词语,在英译这些国俗词语时,需依据英汉民族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方式,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国俗语义;认知;文化;翻译策略

一、引言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点。即在反映概念意义的基础语义上增添了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离开了民族文化背景,难以理解语言单位的含义[1]122。翻译是用一种语言表达另一种语言的意义,它是语际间语言单位所含信息量的等值转换,以求最大限度地表达原文所含的信息。要完成转换信息的翻译任务,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如何处理好国俗词语,达到国俗词语的完美转换[2]2。

二、国俗语义的差异模式

国俗语义是在词汇的实体指称意义上添加的民族文化含义。不同语言的社会群体在各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各自风俗习惯、社会历史背景、宗教信仰和地理环境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点、民族色彩。这些特点和色彩反映了人们的生产、斗争经验以及对生活与自然的认识,凝聚了本民族人们的智慧,也反映出各自国俗语义的差异[2]137。词语的国俗语义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呈现出同异并存的现象。不同民族语言所对应的词语,其国俗语义的差异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国俗语义一语独有。受民族文化和认知方式的影响,词语的国俗语义为某语言文化所特有,离开了该民族的语言文化,其语义不可理解。

(二)国俗语义截然相反。受民族文化和认知方式的影响,共有事物词语在各自语言文化中均有国俗语义,但相同的词语所承载的国俗语义却截然相反,反映出强烈的文化差异性。

(三)国俗语义大相径庭。受民族文化和认知方式的影响,共有事物词语在各自语言文化中均有国俗语义,虽差异很大,但不是反义。

(四)国俗语义部分相同。受民族文化和认知方式的影响,共有事物词语在各自语言文化中均有国俗语义,其国俗语义只有一小部分相同或相似。

(五)国俗语义基本相同。由于不同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等因素的不同,共有事物词语的语义往往呈现出差异性,但由于事物本身的属性一致,人们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认识能力又大同小异,因此,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也基本相同。

三、国俗语义的认知阐释

语言不是封闭的、自足的体系,而是开放的、依赖性的,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认知能力等各种因素综合的产物[3]7。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与认知是不可分的,语言既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也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语言反映了社会、文化、心理、生态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语言结构依赖并反映概念的形成过程,而概念的形成过程又以认知主体自身的经验为基础[4]5。认知是语义形成和延伸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存在于基于认知模式而形成的概念系统中,即意义是从语言符号到认知实体的映射;认知模式主要是意向图示性的[4]4。

国俗语义是附加在词语客体概念基础上的民族文化语义,是概念意义的延伸或转义,是间接的、通过联想的方式产生的[4]5。国俗语义的产生是文化因素和认知模式双重作用的结果,是认知主体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对客体概念某一方面的属性产生联想,通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手段,使得表达客体概念的词语产生的语义转移。因此,国俗语义的理解也要依据以上文化与认知模式[4]1。

四、国俗词语的可译性

国俗词语是与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有关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从整体来看,国俗词语是可译的,语言作为音义结合的体系,可以反映文化、记载文化、传播文化。一种民族语言与该民族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用一种语言组成的话语,可以表达本民族的文化,也可以表达其他民族的文化。一般语义以共同的概念作为基础,国俗语义也与词语的实际意义有关[2]97。国俗语义是可译的,这是语言学界普遍派的观点,他们认为人类具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不管使用什么语言,人们之间的相互交际是不成问题的。另一方面,相对派认为人类的思想感情是由不同的语言及文化注定的,因此,人们之间的思想感情交流是不可能的。因此,从局部来看,国俗语义也是不可译的[2]98。

国俗词语的重要特点是在其他语言中没有相对应的等值词语。国俗词语是可译的,但译者要有水平、有技巧,才能创造条件把无等值对应词的国俗词语译成外文。许多似不可译的词语只要获得所需条件也可以转化成可译的了,其间,译者应采用灵活变通的手法[2]101。下面就以汪榕培和许渊冲翻译的《牡丹亭》英译本为例,分析译者在翻译国俗词语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五、《牡丹亭》英译的语例分析

例1:“刮尽鲸鳌背上霜,寒儒偏喜住炎方。”(第二出《言怀》)

汪译:I’ve studied hard but have made no success. A southern scholar in the deepest stress[5]6.

许译:I study hard till frost on tortoise’s back is lost. Living from hand to mouth,a poor scholar loves the south[6]7.

“鳌”属特有事物名词,仅存在于汉民族的文化中,其国俗语义为汉语特有,指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鳌。“刮尽鲸鳌背上霜”中的“霜”指贫寒,“鲸鳌”即指鳌,意思是刻苦力学,仍然没有占鳌头,反而刮得鳌背许多霜,贫薄更甚。鳌头指皇宫大殿石阶前刻的大鳌的头,科举时代,考中状元的人才可以踏上,所以俗以中状元为占鳌头,后来借指竞赛头名的地位。因为“鳌”在英语言文化里并不存在,读者无法对“鳌”这一客体概念产生联想,汪采取了意译的方式,“I’ve studied hard but have made no success.”巧妙地传达了源语“鳌”的国俗语义。而许将其直译为:I study hard till frost on tortoise’s back is lost.在英语中tortoise是指陆地上生活的乌龟,而turtle则指海龟。在古代欧洲,龟产蛋甚多,因而象征繁殖(fertility);龟性格安静自制,故象征忠贞的爱情(chaste love);由于龟长寿,故代表坚强的生命力(unwavering vitality)[7]125。基于目的语中读者对龟的认知,“tortoise”这一客体无法转移源语“鳌”的国俗语义。

例2:“必须坎得蟾宫桂,始信人间玉斧长。”(第二出《言怀》)

汪译:When I win the laurel in the future days,I will prove that I am really smart and bright.[5]6

许译:I do not know if my arms can cut the tree down,till I have won the laurel crown.[6]7

“桂”属共有事物词语,且在英汉文化中的国俗语义大体相同。月桂树是地中海地区常见的乔木。在希腊神话中,阿波罗掌管多项事务,其中包括音乐、诗歌、文学等,这些项目竞赛的优胜者都会被授予阿波罗所钟情的桂冠。后来,西方延续了古希腊的这一传统,给优胜者佩戴月桂枝冠,把桂冠授予杰出的诗人或竞技的优胜者。在英国,皇室会给最著名的诗人授封“桂冠诗人”的称号。汉语里,桂冠也是用桂树叶编成的帽子。“蟾宫折桂”出自《晋书·郤诜传》,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三国魏繁钦《弭愁赋》:“整桂冠而自饰,敷綦藻之华文。”后来用“桂绿”比喻“才能杰出者”[4]14。“桂”在英汉语文化中不仅概念语义相同,其国俗语义也大体相同,都是指“竞技优胜者、杰出人才”。汪译“win the laurel”和许译“won the laurel crown”,“laurel”这一客体概念很容易使目的语读者联想到桂冠诗人,赢得荣誉。这种直译的翻译方法准确地传达了源语的国俗语义。

例3:“小姐,望闻问切,我且问你病症因何?”(第十八出《诊祟》)

汪 译:As part of the diagnosis, may I ask how you got ill? [5]199

许译:My dear young mistress,of course you know the four words for diagnoses:“look, hear, ask and feel the pulse.” Now may I ask how you fell ill in the beginning?[6]189

“望闻问切”属特有事物名词,其国俗语义为汉语所特有。它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四种方法,出自《古今医统》:“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汪采取了意译的翻译方法:“As part of the diagnosis”,虽简洁明了,但未能激起目的语读者关于“望闻问切”概念的图示,也未能完整地传达原文所传达的信息。传统的中医诊疗手段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瑰宝,如今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了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传播,许译处理得更好,不仅完整地再现了“望闻问切”的客体概念,即“look,hear,ask and feel the pulse.”还加以解释:“four words for diagnoses”,完美地转移了源语的国俗语义。

例4:“奴年二八,没包弹风藏叶里花。”(第二十八出《幽媾》)

汪译:At sixteen years of age, I’m like a flower in the vase.[5]353

许译:I am sixteen,a virgin flower with leaves green.[6]267

“没包弹”属汉语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特有词汇,指无可批评、指摘;没有缺陷。宋代王楙的《野客丛书·杜撰》中记载:“包拯为臺官,严毅不恕,朝列有过,必须弹击,故言事无瑕疵者曰没包弹。”后来,口语中沿用“包弹”这个词,用以评论人的好坏,一般都说“有包弹”或者是“没包弹”。由于缺乏历史文化背景知识,英语读者无法通过“包拯”这一客体概念联想到好人、坏人。汪采取了省略的译法:“a flower in the vase”,未能传达出原文“没包弹”的客体概念及其国俗语义。许译“a virgin flower with leaves green”,虽省略了“没包弹”,但virgin flower(纯洁的花)这一客体概念能激起英语读者对于“纯洁无暇、没有缺陷”这一国俗语义的联想,较好地实现了原文语义信息的转换。

例5:“女儿啊,怎念遍的孔子诗书,但略识周公礼数。”(第三出《训女》)

汪译:My daughter does not have to read all the books,but she should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rites.[5]18

许 译:Our daughter need not read all the books of the sage, but learn good manners fit for her age.[6]22

“孔子”、“周公”为汉语的特有事物名词,是中国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但在英语言文化里不存在。“孔子”、“周公”这两个客体概念很难激起英语读者的联想,故两个译本都省略了“孔子”和“周公”。英语中,sage指圣人,贤人。许译“books of the sage(圣贤书)”这一客体概念较好地传递了原文的国俗语义,使目的语读者能准确地理解原文传达的语义信息。

例6:我儿过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第五出《延师》)

汪 译:Come forward,my child. As The Book of Rites says,“Un-carved jade is unfit for use;uneducated men are unaware of Tao.”[5]34

许译:Come over here, my dear. Unpolished jade cannot be bright;Unlearned maid knows not what is right.[6]38

“玉”属共有事物名词,而“道”属特有事物名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礼记·学记》。汪采取了直译的方式,再现了“玉”和“道”的客体概念,并且增译了“As the Book of Rites says”,让英语读者了解这一句话的出处,完美地传递了原文的国俗语义。而许采取了意译的翻译方法,“what is right”未能体现原文的文化语义。

例7:“金莲若肯移三寸,银烛先教刻五分。”(第三十出《欢挠》)

汪译:Before her tiny feet would move with grace, the candle has been thus burned down apace.[5]374

许译:If her lotus feet move an inch their step light, an inch would be burned of the silver candle bright.[6]277

“莲”属共同事物名词,但在英汉文化中的国俗语义不同。“金莲”出自南吏《废帝·东昏侯本纪》,潘妃脚小,步态轻丽,走在贴有金莲的地上,步步生莲花。后遂用“金莲、金莲步、步步金莲、步链”等形容美人的小脚。而在英语里,“莲”并没有上述国俗语义。在希腊大诗人荷马(Homer,8th cent. B. C.)所写的长篇史诗《奥德赛》(Odyssey)里,有一段描写奥德修斯(Odysseus)因吃了lotus果实而流连忘返的故事。据说如果吃了这种果实,会忘记尘世间的痛苦而产生一种梦幻般的快感。此后,英语里lotus便成了忘忧树和忘忧果的代称[7]74。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同一客观概念“莲”在英汉民族文化中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国俗语义。汪译“tiny feet”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国俗语义,而许译“lotus feet”很难激发目的语读者关于“女人小脚”的联想,导致读者无法理解“金莲”这一概念所传递的文化信息。

六、结语

语言同文化呈相依相存的关系,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种烙印加到语言之上,而翻译既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在语言转换的同时进行着文化转换。国俗词语是在特定的时间内与特定的文化中产生的,宜采用语义翻译法,保留其地方特色。在汉译英中,必须创造条件、运用技巧才能译好国俗词语,这是译者必须面对的事实和不可回避的职责。

参考文献:

[1]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李莉.国俗语义的认知阐释[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5](明)汤显祖.牡丹亭:英汉对照[M].汪榕培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明)汤显祖.牡丹亭:英汉对照[M].许渊冲,许明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

[7]程立,程建华.英汉文化比较辞典[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009-03

作者简介:

熊婷(1982-),女,汉族,湖北赤壁人,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牡丹亭翻译策略认知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读《牡丹亭》
药名戏与《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