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挑战:非遗视阈下“张三功夫”的传承与发展

2016-09-28 08:53张长念晋小洁王璐璐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非遗机遇传承

张长念 晋小洁 王璐璐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三功夫”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结果显示,在当今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张三功夫”面临诸多困境:缺乏传承人、理论研究滞后、缺乏系统的战略部署与规划等;同时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国家对于非遗的重视,弘扬文化、回归传统的趋势等。在机遇与困境并存的情境下,提出发展策略:促进“张三功夫”进入主流社会领域,研究论证“张三功夫”科学健身效果,提高传承人自身文化修养等。

关键词:机遇;挑战;非遗;“张三功夫”;传承;发展

中科院杨叔子院士指出:“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是创新和创作的源泉,是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源。传统武术作为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奇葩,是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优良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多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然而,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急剧加速,文化也毫不例外地受到巨大影响。更甚的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化影响下,逐渐的消失殆尽,被外来文化所侵蚀。最近几年,为避免这一现象更加恶化,国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关注,国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更是宠爱有加,呵护备至。但是,社会各界均把视野放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面,对于市级非遗项目的关心则如蜻蜓点水一般。“张三功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子,和其它武术非遗拳种一样,有必要得到保护和支持。为此,本研究以张三功夫为个案,对其发展状况进行调研,阐明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为类似于“张三功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和理论支持。

1.“张三功夫”的发展现状

1.1发展历程

自创立至今,“张三功夫”已经历经400年的沧桑,从他的历史发展可以清晰的通晓明清时期武术门派现象。它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和久远的历史信息,是不可多得的武术文化遗产。所以,“张三功夫”的存在,对中国武术的技术考古、历史文化研究和交流都具有鲜明的价值。

“张三功夫”的创始人是现任长祯国术馆馆长张晓航的曾祖父——张长祯(1867-1945),字寿亭,祖籍东北辽宁,出生在广东省一个官宦人家,其父张继曾任两广地区的教育主管官员,级别为正三品。3岁时其父去世,举家北迁,路过河北束鹿时定居下来。张长祯在河北省束鹿县长至10岁左右时,于偶然机缘中得遇两位李姓武师——深州李、鄣州李(因身份不明,故以籍贯称之)传授武功,经过约七、八年左右的指导训练,练就一身高超武功。张长祯的一位师傅告诉他,他所学的武术创始于明末清初,当时,有3位明朝武将(张氏、赵氏、马氏)在明亡后不愿降清,而是带领自己的部下,隐居在四川一深山内,自力更生,务农为业,并在一起共同研习武术。后来3人将各自所学融汇为一体,统名叫做“普通把式”,这就是张长祯所学武术的基础。张长祯定居在北京东城西裱褙胡同23号的于公祠,并在北京系统地传承了本门功夫,才使世人对这个武术流派有所了解。当时,张长祯凭借高超武功和高尚武德成为武术界德高望重的拳师,广为流传的武术事迹也使他变得众所周知,同时大家也视其为“隐侠”,或尊称其为“张三爷”“张三先生”。张长祯择徒严格,传人很少,得全功者更少,给这个流派的传承带来严峻的挑战,即使是在世的第三代传人也屈指可数,其他传人或步人老年,或为生计奔波,传承面临诸多难题。冬去春来,迄今为止“张三功夫”已传至第四代——张晓航。2007年,“张三功夫”被评为北京市第一家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晓航被授予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荣誉称号。由此,“张三功夫”的传承开始了新的局面。

1.2传播途径

据调研知,张晓航对于传承的内容丝毫没有任何改动,就是按照父辈们原汁原味的传承。他并没有对“张三功夫”的技术体系进行任何的创新,而只是对一些功法进行了简化,以此来满足大众的需求。他仍旧把传统的师徒形式作为本门重要的传承途径;把长祯国术馆内部教学做为发扬“张三功夫”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他又开辟了新的传承路径:与经典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幼儿武术教育,与军区合作将“张三功夫”带入实战,并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将“张三功夫”带向国际。

1.3主要技法

“张三功夫”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内功外拳”,内功包括:洗肩功、磨肩功以及独特的三皇吞气功为核心的内功训练功法体系。三皇吞气功是一套具有强壮肌肉骨骼,坚实内脏,灵活身体,兼备坚硬和柔软体肤的导引功法。外拳主要有:长拳短打、器械六合枪、八风刀及以“进步鸳鸯连环腿”“旋转八方倒身肘”为特色的技击训练体系。其中的一种被6位世外高人所研究且命名为“六家式”,也就是现在的长拳。长拳主要由连环撞腿、扑地锦、横腿、连环冲拳等动作组成。除此之外,“张三功夫”还有散手及蹲桩、三折腰、磨腰、穿掌、小拳、大拳、一趟刀、一趟枪、三皇功、轻功、点穴、金钟罩、铁裆等功法。明清时代中国古代武术成熟定型时的系统特征被“张三功夫”表现得淋漓尽致。除此之外,“张三功夫”把功法、套路、散手、拳术、器械融为一体,坚持“功体拳用、拳功结合”理念,形成“本门功夫”和“外门功夫”相结合的技术体系,具有动作古朴,结构严谨,动作简捷的技术特点。

2.“张三功夫"发展面临的机遇

2.1国家对于非遗的重视

2003年11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2004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较早批准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胡锦涛主席在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贺信中指出:“加强世界遗产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责任,也是实现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以上可以看到,我国近几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上升到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这都为“张三功夫”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并且,北京市将武术列为校园七大项目之一;北京市教委为北京市中小学生拨款捐助4~5个亿的校外武术、跆拳道的培训经费。这都为“张三功夫”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支持。

2.2弘扬文化,回归传统的趋势

在经历20世纪90年代,人们亲身感受文化的困顿迷惑之后,才发现他的重要,随之便开始了追寻传统文化的路途。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反思和回归浪潮风靡全球。在经济、科技、文化全球化程度愈来愈高的今天,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呼声愈来愈高,愈来愈迫切。传统文化的逆流来势凶猛,流进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回归传统成为社会的主题,时代的强音。顷刻间,文化回归热潮席卷文化界、艺术界。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武术的根,它不但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更承载着中国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在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的回归和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武术世纪发展的一种历史必然。传统武术的回归是中国武术“回归本源”的必然趋势。“张三功夫”是传统武术的一份子,这样的局面也为它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3.“张三功夫”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看到当前“张三功夫”传承存在大好机遇的同时,其自身发展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会制约“张三功夫”的进一步发展。

3.1缺乏传承人

人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而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享用者。传承人是传承工作的主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是实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活态载体和核心。据调研得知,“张三功夫”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缺乏传承人,“现在的孩子都被西方项目吸引,大人也选择羽毛球、瑜伽等项目,老人选择太极拳”,这些项目给“张三功夫”带来很大的压力。当前社会上对“张三功夫”了解甚少,更缺乏身体力行的练习者,因此造成传承人的缺乏,从而为传承工作带来不利。

3.2缺乏系统的战略部署与规划

“张三功夫”自以武馆形式传承以来,国家武术研究院和中国武术协会都给予了鼓励和支持,促进了“张三功夫”的发展。由于“张三功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不仅要以盈利为目的,更要以传承文化为己任。因此,充分明确“张三功夫”对于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制定长久的战略部署与发展规划是传承“张三功夫”面临的紧要任务。

3.3缺乏科学指导和专业的管理与经营

当前,“张三功夫”在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等诸多方面明显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初学者感到学习“张三功夫”难度大,趣味性和时尚性不够,教学手段落后,理论上存在玄虚的成分。因此需要老师在传扬“张三功夫”的过程中因材施教,科学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开展教学。并且,在武馆的经营和管理方面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保障措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张三功夫”的社会化推广。

3.4理论研究滞后

“张三功夫”有比较完整的技术传承体系,但其相关理论研究近乎空白。直到第四代传承人张晓航,为了弥补“张三功夫”在理论上的空缺,开始了他的理论整理行动。他凭借长祯国术馆这个平台,聚集本门传人和一些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到“张三”功夫的挖掘整理工作之中,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完结《“张三功夫”集成》一书的编撰;他与师叔苏学良老师联合打造的《寿亭公拳法》被列入北京市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并于2014年9月出版。《寿亭公拳法》从四个方面完整呈现了“张三”功夫的拳法,即:手功与手法、肩功、肘功、掌功与肩法、肘法、掌法、腰功与腰法、分为腿功与腿法。但是,仅仅有这两本专著是远远不够的。理论是对实践活动的理性总结,理论来自实践。武术理论其实就是对武术实践活动由经验到理性的提升和总结,它最终揭示武术发展变化规律,并用科学的武术理论指导武术的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才可以推动武术的全面发展。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的创始人张之江对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有深入认识,他尊重学者,尊重科学,明确提出“国术科学化”和“术学兼备,练修并重”等一系列科研与教学的原则。而“张三功夫”在这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3.5传承方式及内容缺乏创新

弘扬时代主旋律,是当代武术发展不容忽视回避的任务。“张三功夫”是对原有功法原汁原味的传承,从拜师礼仪,传承方式、内容,都是按照原来的方法,没有对其进行明显的创新。这种近乎古板的存续可能会导致“张三功夫”无人问津,最终面临社会淘汰的命运。继承与发展,要在继承中不断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张三功夫”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不仅积累了文化的精华,也囤积了各种各样的糟粕。所以,在对其保护的过程当中,要认真细致地分析整理,运用辩证思维和发展的观点推进传承工作。

3.6知名度低,传播人群单一

“张三功夫”不如太极拳知名,习练人群较少,主要针对少儿和老年人,虽然对青年人群做过一些推广工作,但由于活动次数少,效果不大,没有持久合作。比如进大学讲座,跟公司企业合作,进社区讲座等都是一次性的,没有进行连续的工作。另外,缺乏借助各种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这在互联网吞噬人们眼球的当下无疑处在了被极度挤压的信息空间当中。

4.“张三功夫”的发展对策

4.1提高传承人自身文化修养和在传承中的文化投入

普及和推广“张三功夫”不仅仅是对武术的一个拳种的推广,而是要通过“张三功夫”去传承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内外普及和推广张三的同时也是向习练者潜移默化地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因此,必须提高传承人自身的文化修养,扩大文化传承,加强传承人自身的文化素养。建议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理论研究,著书立说,或者开设网络课程,以利于传承人随时随地学习。加强对“张三功夫”传承人的继续教育和教学方法的引导,以提高其传承的效率和效果。

4.2推动“张三功夫”进校园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正在合作,积极推动武术进入大中小学。根据中央文明办的要求,各级机构将开展武术进入全国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工作,增加武术的传承人群。学校教育是非物质文化发扬与传承的有效平台之一,非物质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技能引入课堂,将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引入到学校中,充分的发挥其作用,合理利用学校这个广阔的传播的平台,将珍贵的中华财富传给祖国的下一代,这是历史的使命,也是发展的必然,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解传统文化,进而去领悟他的精华。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学校是最佳的路径,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发展。建议张晓航等代表性传承人与学校进行合作,利用课后时间将“张三功夫”引入校园,在校园建立非遗传承班,既可以使学生锻炼身体,又可以发展大批的传承人。推动“张三功夫”进入体育院校及普通高等院校,培养高层次人才,在大学开展社团,练得好的可以给予一定的助学金支持。

4.3研究论证“张三功夫”的科学健身效果

既要加强对“张三功夫”理论技术体系的挖掘整理研究,又要用科学仪器从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对“张三功夫”的机能、机理进行研究。“张三功夫”的气功体系,健身效果特别好,但是并没有实验的量化指标,科学的去论证它的健身效果,尤其是“张三功夫”健身效果的量化数据以及节省中老人医学费开支方面的数据相当缺乏,为此加大对于“张三功夫”研究的力度,积极鼓励各高等院校开展“张三功夫”的研究。

4.4开展“张三功夫”交流活动,加强“张三功夫”的国际推广

目前“张三功夫”的交流活动是拜师仪式和年会。应多组织学生参加武术比赛,结合节日举办“张三功夫”展示活动。组织武术学员开展座谈,交流心得,解答疑难,切磋技术。目前“张三功夫”,在国外已有所传播,但是范围较小,要加大推广和传播的力度。因为张三功夫既有显著的养生效果,又有特殊的防身技击功能。而这两方面很受国外人士的欢迎,因此可以抓住此特点,去国外高校进行交流教学,也可邀请国外友人前来参观学习。当然,这都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给予一定的平台和支持。

4.5促进“张三功夫”进入主流社会

在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练习太极拳,一些国家的总统、元首和政府政要也邀请中国的太极拳教练前往教学。之前,太极拳的主要受众人群是中老年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太极拳的传播逐渐深入到不同年龄阶层。不同岗位职业的人都开始关注太极、了解太极、习练太极。一些著名的企业家,比如阿里巴巴的董事局主席马云先生、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先生,不仅本人练习太极拳,而且还加入到发展太极拳产业的行列。“张三功夫”的健身和防身功能,虽然不如太极拳,但也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地方,可以借鉴其方式,努力进入主流社会领域,开拓高端路线,借鉴高端养生会所的经营模式,吸收高层次人才进入本门学习研究,从而既可以提升本门功夫的知名度,又可提高其文化层次和理论研究水平。

5.结语

“张三功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类似于张三功夫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他们既没有充足的传承人,又没有宽广的传播面,所以,很少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正因为如此,“张三功夫”更需要自身的勤加努力,多学习并吸收百家所长。在政府政策的依托下,不断创新,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在坚持原汁原味的同时,也要跟随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的改善宣传方式。只有这样,“张三功夫”才能够在困境中发展,在曲折中前进,在坎坷中进步。只有这样,“张三功夫”才可以更好地发展,更好地传承,更好地去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为我国建设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非遗机遇传承
再见,机遇号
指数再创新低 把握底部机遇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机遇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