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重视 真用力 真有效西双版纳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州检查考核验收侧记

2016-10-10 08:06苏云华
今日民族 2016年8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民族

□ 文 / 特约记者 苏云华 图 / 本刊记者 黄 薇

真重视 真用力 真有效
西双版纳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州检查考核验收侧记

□ 文 / 特约记者 苏云华 图 / 本刊记者 黄薇

7月25日至29日,国家民委考核验收督导小组和省民族宗教委考核验收组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试点工作进行考核验收。按照国家民委关于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实施意见的要求,考核组先后深入勐海县、景洪市、勐腊县的15个不同类型的示范创建点,听取情况汇报、查阅相关台账和痕迹资料,就民族团结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军(警)营和边防派出所、进宗教活动场所的“七进”情况进行实地检查考核验收,各州市民宗委(局)负责人参与观摩交流。

在29日下午召开的考核验收汇报会上,国家民委考核验收督导小组代表、监督检查司巡视员宋全讲话,省民族宗教委考核验收组组长、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陆永耀反馈考核情况,西双版纳州州委书记陈玉侯汇报示范创建工作情况,昆明市、大理州、楚雄州、文山州、丽江市、临沧市民宗局(委)负责人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陈玉侯介绍说,自开展创建活动以来,在国家民委的亲切真重视 真用力 真有效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民族宗教委的直接指导下,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制定了《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州的实施意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行动方案》等5个指导性文件。州、县市区、乡镇三级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形成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建立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创建工作网络,组建州、县创建办,抽调工作人员专抓创建工作。各级各部门强化领导责任、物质保障、监督检查、工作协调等工作机制。认真实施民族工作创新、典型示范、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化教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干部培训、民族关系和谐等“八项创建工程”。近3年累计投入民生领域资金326.21亿元,让各族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目前,全州共打造了107个具有少数民族特色、居住环境美化、产业结构优化、民族团结和谐的示范点,为示范州创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宋全指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作出的一项旨在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战略部署。自西双版纳州被确定为创建示范州试点以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依托“八项重点工程”,扎实推进“七进”工作,形成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央精神、富有时代特色、具有西双版纳特点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为全国层面的创建工作提供了鲜活的、可供借鉴的经验,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对考核验收工作高度重视,考核验收组成员专业、负责,对西双版纳州的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验收方式多种多样,被考核类型各具特色,整个过程规范有序,验收成果真实可信,很好地体现了考核验收的标准要求。

陆永耀强调,开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对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始终将民族团结工作紧抓不放,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作为富民强州的载体工程、一把手工程、生命线工程,高度重视,措施有力,保持了边疆安宁、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西双版纳州的创建工作既有理论指导下的生动实践,又有实践升华上的创新突破,自查报告客观具体、实事求是,示范州创建工作达到了国家民委的预期目标,考核验收组同意西双版纳州的自查报告,并将按照相关程序和规定,报请国家民委批准命名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希望西双版纳州认真总结、提炼创建经验,巩固、运用创建成果,为将云南建设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出更大的贡献。希望其他州市借此机会深入交流创建经验,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有所思考。

旅游业助推好风气

傍晚,漫步勐景来,一幢幢别致的傣家竹楼掩映在绿树红花间,一簇簇红、黄、紫、白色的花在房前屋后咧开了嘴笑。村民们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居住形式和生活方式,佛寺、塔林、菩提树、古泉,处处散发着浓厚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气息。

听村里的老人讲,当年王子为了追赶一只金鹿来到了这里,人们发现这里隐约可以看到一条龙的影子,于是就在这里等候,可是等了很久都不见龙颜,干脆在这里建起了村寨,取名“勐景来”,即看见龙影的地方。

勐景来紧靠界河,清澈的打洛江从村寨西侧流过,形成了一条天然的国境线,229号界碑矗立在江边,江的对岸就是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中缅两国咫尺相望,两国人民在这里世代交好,共饮一江水、同捕一江鱼,来往频繁,婚嫁自由,亲如一家。依托村子独特的区位优势、保存完好的田园风光、风情万种的傣族传统村落,村里和金孔雀旅游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全力打造民族风俗文化特色浓郁,令游客流连忘返的“中缅第一寨”。

01风景秀美的勐景来

02勐景来傣族传统文化陈列馆

03准备为游客表演的傣族少女

今年68岁的岩三甩,是村里敲象脚鼓的能手,他被聘请为公司的员工,每天负责在村口敲响象脚鼓,迎接游客进村,并向游客展示传统的傣族刀舞,每个月能领取800多元的工资。“我肯定很高兴,老了老了还能发挥作用,像单位人一样领工资。”岩三甩说。在参与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有的村民成为每个月领取工资的公司员工,有的依靠销售手工艺品、土特产增加了收入,有的开办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服务,每年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保护好傣族传统村寨的特色,就是保护自己经济来源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村民们“我要保护好自己村落”的观念不断增强。

积极开发旅游项目,人气很旺

考核验收组一行来到勐景来

2014年,勐景来被列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民族特色旅游示范村,项目资金用于扶持24户开办农家乐的村民扩大经营规模、修建出村道路、发展种植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村民岩英拉家的农家乐于2005年开业,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发展,如今已经可以容纳100人同时就餐,“每年寒暑假时,游客更多,通常还要请一两个人来帮忙。”岩英拉说。据他粗略估计,去年仅餐饮接待就为他家增加了10多万元的收入。

近两年来,勐景来争取到相关项目资金680多万元,先后实施了村内道路硬化及改造亮化、人畜饮水、古树古建筑保护与修缮、傣文化舞台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制作宣传标识牌等工程,重点实施传统村落环境综合整治。2015年末,全村共111 户525人,经济总收入756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37元。“村寨越来越美丽,年轻人都忙着上班,不少在外面打工的村民也回来了,在村口的赶摆街上摆起了小摊,做起了买卖,大家都有事可做,没人酗酒闹事,村寨风气也好了。等我们去年6月种下的140亩火龙果投产后,村民们的腰包会越来越鼓。”说起勐景来这几年的变化,村长岩应拉喜笑颜开。

军民鱼水情的真实演绎

勐海县打洛镇与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勐拉县接壤,辖区边境线长12.03公里,共有界桩32棵,属陆地边界。口岸设有出入境通道共12条。多年来,驻守在打洛口岸的边防检查站官兵,携手边境线上的各族群众,在中缅边境的青山绿水间、蕉影竹楼里演绎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军民鱼水深情,守护着边境安宁、国土安全。

打洛边防检查站始终把维护和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己任,与驻地各族群众团结奋战、荣辱与共,扎实推进爱民固边战略,有力促进了警地警民融合式发展。各族群众把驻地官兵当成自家的兄弟姐妹,该站军官胡鑫被布朗弹唱的魅力深深吸引,积极走访布朗弹唱国家级传承人岩瓦洛、省级传承人玉坎拉,拜他们为师,老师们毫无保留地把掌握的技艺传授给他,在勐海县的很多舞台上,都能看到穿军装的他和布朗族群众同台表演布朗弹唱。胡鑫还曾与当地布朗族群众组队,摘取了全县布朗弹唱文艺调演第一名,被当地布朗族群众称赞为“比布朗族更会唱歌的汉族”。2013年,胡鑫在互联网上创建“爱心包裹”捐赠平台,站里同时成立了“爱心服务队”,并开展“爱心包裹温暖边关”行动,将来自全国各地的53100多件衣物、文具、书籍等爱心物资翻山越岭、进村入户送到布朗山等3个乡镇、20多个村寨、10多所学校、6300多名贫困少数民族群众手中。胡鑫也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小福星”。今年5月底,勐海县在曼夕下寨建成“阿西广”布朗族文化传承“儿童之家”,该站官兵不但向“儿童之家”赠送了文体用具,还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过儿童节。

全站官兵充分发扬部队优良传统,积极关心支持民生建设。2009年建站以来,为辖区群众义诊1350多人次,资助20多名贫困学生成长成才,帮助30多名待业青年实现再就业;积极响应生态立州、森林勐海建设号召,组织官兵携手驻地群众种植珍贵树种黄花梨400多亩12300余株;协调相关部门投入经费600多万元,解决了驻地附近村寨交通、饮水等问题。参与或牵头组织警民联欢、联谊、联赛系列活动,有力推动文化发展、促进文化交流。积极推进民族文化发展,聚集各方力量援建两个“爱民书屋”,捐赠书籍15000多册。2010年9月,该站与曼山村委会曼芽村结成共建单位,官兵帮助曼芽村党支部规范各项组织制度,协助该村党支部设立展板,推行村务、政务公开上展板,增强村委会各项工作的透明度;协助曼芽村组建由村民兵、治安骨干组成的护村队,并义务为他们开展培训;联合学校、乡镇农科所等相关部门定期到村寨开展科学知识、法律知识宣传,帮助模范村培养致富能人,提高村民的法制意识;积极协调党委、政府加大对村寨的建设投入,划拨经费20余万元帮助村民解决道路、饮水等困难。村党支部成为基层坚强的战斗堡垒,党员成为村民争相学习的榜样,村党支部书记岩三炳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为了提高口岸通关速度,专门开通阳光早市绿色通道,每天提前一个半小时为中缅两国互市边民查验证件,让边民尽早赶到农市卖场;还开设了跨境学童边检专用通道,推出“学生一卡通”,实现跨境学童零等待、快捷出入境。除此之外,检查站成立了应急处突分队,加强与驻地武装部、派出所、解放军边防连队合作,深入开展口岸及边境一线武装巡逻,从点到线形成强大震慑效应,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发挥军警民联防优势,定期分析研判毒情和贩毒手段,调整战术,科学部署警力,强化对毒品、枪支弹药等违禁物品的查缉,有力打击毒品走私活动。

打洛口岸的边防检查站

“比布朗族更会唱歌的汉族”胡鑫与老师共同表演

“八个一”让民族基因融入教育

01考核验收组参观学生制做的少数民族题材手工作品02学校自主创作编排的“民族课间操”03教学楼挂着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的标语

景洪市民族中学是景洪市唯一一所面向全市各乡镇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寄宿制初级中学,目前,该校有少数民族学生900多人,由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等多个民族组成,占在校生人数的58.98(39)。

多年来,景洪市民族中学坚持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开展“营造一片民族团结宣传氛围、打造一块精美的‘民族林’、建成一面民族文化墙、制作一份民族文化手抄报、培养一批民族艺术兴趣爱好生、创作一套少数民族课间操、开设一堂民族政策教育课、主办一台民族团结联谊晚会”等“八个一”系列活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发展,先后获得“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民族体育传统项目基地”等荣誉称号。

每天的课间操时间,学校里就会传出悠扬的少数民族音乐,那是孩子们在跳学校根据傣族、基诺族、哈尼族、布朗族4个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和体育活动,于2008年自主创作编排的“民族课间操”,让民族团结观念深入学生心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让学校的课间操成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大舞台。

走进景洪市民族中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9块反映各民族师生风貌的大型展板,教学楼道挂满了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的各种标语,班级墙上也有学生对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知识的独到见解。该校还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课程开发的突破点,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课程,每周设置一节“民族团结”课程,教师向学生普及全州各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教育学生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惠民政策,增强学生“了解各民族,热爱大家庭”的意识。学校为了提高教师民族团结教学业务水平,专门进行了《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专题讲座;各教研组也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学习,进一步细化各学科、各年级民族团结教育的渗透点、结合点,适时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和延伸,把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整个校园充满了厚重的民族团结教育气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全校师生心中烙下了深深印痕。

学校发挥学生的绘画特长,把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画在运动场围墙上,制作成了一条长200米的“才艺走廊”,同时以校园广播、黑板报或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该校还根据学生的民族归属布置假期作业,让他们回村寨收集民间故事、民风民俗等,并自己动手,编排设计成手抄报。学校注重做好学生民族艺术兴趣爱好培养工作,购置了一批民族乐器,定时开放供学生弹唱练习,还建有棋弈室、绘画室、民族手工艺品制作间、图书室、绘制作品展览室等。民族手工艺品制作主要是傣族制陶练习,并聘请了民间艺人对学生进行陶艺指导。还将教学楼C栋一楼设置成“民族林”,以精美的图文介绍了当地各世居少数民族的习俗、节庆、服饰、图腾。

此外,学校还与相关单位合作,共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艺活动。从2009年起,学校已连续8年成功举办了“民族团结,共铸和谐”迎新联谊晚会,不断扩大和深化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宣传。

让茶农富起来

自主研发生产的系列茶品

说起普洱茶,不得不提老班章,也绕不开陈升茶业。

在普洱茶市场低迷,很多人撤资的情况下,陈升河却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和勐海县布朗山乡老班章村民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如今,老班章名声大震,老班章村也靠茶叶成了远近闻名的“土豪村”。随后,陈升茶业与格朗和乡南糯山半坡老寨、勐宋乡那卡村合作,同样极大地推动了当地茶叶价格上涨。“陈升进村、茶价必涨”,成为了一种模式。

“凭良心、做好茶,树标杆、闯市场。这是我和我的团队用尽毕生精力都要坚持做的一件事。”这是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陈升茶厂)董事长兼总工程师陈升河的理念。

2006年,在广东做了30多年茶叶生意50多岁的陈升河,经过多方考察研究后,决定留在勐海重新创业,打造普洱茶品牌。随后在勐海工业园区创办了占地150亩,集普洱茶精制加工、生产、销售及茶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新型综合企业——勐海陈升茶厂。2013年,陈升河又斥资1.3亿元,建设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的高端普洱茶自动化生产及信息化管理建设项目,他亲自设计生产工艺流程,组织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产品标准,并担任普洱茶拼配和发酵技术负责人。目前,该公司的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和景区,环境优美、设备齐全、技术先进,所研发生产的“陈升老班章”“陈升号”“复原昌号”系列普洱生、熟茶品,在海内外茶叶市场均保持旺销势头。

2007年下半年,普洱茶市场很不景气,非常不利于茶业的发展,凭着对普洱茶的执着和热爱,陈升河依然信心坚定,经过几番论证,于2008年2月与布朗山乡老班章村民小组签订合作协议,双方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共同打造老班章普洱茶品牌。陈升茶厂投资100万元修建了8公里的进山公路,投资200余万元在老班章村建起一个相当规模的初制所,以统一价向村民现金收购鲜叶,并完全拥有当地全部普洱茶的唯一合法专卖权,实行了“三个统一”,即统一原料收购标准和价格、统一制作标准和办法、统一销售价格。陈升茶业与半坡老寨、那卡村等地茶农的合作,也实现了创牌增效、茶农增收、茶园保护“三赢”。“合作之初,我们就让利于民,让广大茶农真正感受到企业的合作诚意和社会责任感。”陈升河说。经过合作,当地的茶叶价格较合作前上涨了2至3倍,茶农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企业获得QS、ISO9001、HACCP、有机食品加工等多项认证;以制药的卫生标准制茶,首创普洱茶生产制作全程“不着地”的环保卫生准则;首创透光晒青棚,彻底解决了茶叶晒青时遇雨的问题;公司每年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各村寨普及普洱茶文化,派发大量茶叶编织袋、茶具、诱虫板、太阳能杀虫灯给当地茶农,传授健康可持续的茶叶种植、生产、储藏知识,从根本上提高茶叶品质。通过企业员工多年的总结,实行清洁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茶叶生产水平和质量跃上了一个新的水平,确保了“陈升号”每款茶品色香味俱全、甘活醇韵,极具特色,广受业界赞誉,成为普洱茶初制技术创新的成功典范。充分体现了把打造良好企业品牌形象和帮助各族群众就业增收相结合,让民族文化融入企业的内涵。

播撒向善的种子

华丽的佛寺建筑

西双版纳总佛寺,又名瓦坝吉,它打破了西南边疆南传佛教寺院只属于村寨所有、只服务于本村民众的传统模式,定性为服务社会的全民寺院,除了做好自身建设外,积极投身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回馈社会大众,播撒向善的种子。

傣文史籍《佛陀之教史话》记载:“朱腊沙哈(西双版纳地区使用的历法)前23年(公元615年),西双版纳地区建盖第一所佛寺‘瓦坝吉’。之后,各地的佛寺、佛塔才陆续建立。”瓦坝吉建成后,因战争等诸多因素,经历了4次重建,并于1990年6月18日,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瓦坝吉佛寺更名为西双版纳总佛寺,并亲笔题词。之后,总佛寺就成为了西双版纳州佛教协会和景洪市佛教协会的驻会之所、云南佛学院西双版纳分院本部所在地,也是云南省佛教协会南传佛教工作委员会的主要办公场所,以及西双版纳州对内对外开展佛教文化交流来往的重要桥梁。总佛寺也继承了我国西南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佛教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传统,是西双版纳州与国内佛教界,以及与东南亚、南亚佛教国家之间加强文化交往与合作,增进了解的一个重要文化载体。

检查验收组一行来到总佛寺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西双版纳总佛寺住持松列龙庄勐说:“新时期的西双版纳总佛寺将秉承佛教的优良传统,继续高举爱国爱教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将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完善和提高西双版纳总佛寺的各项功能,努力把西双版纳总佛寺建成中国云南边疆南传佛教寺院的典范,为中国及东南亚、南亚地区和平、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实践伟大佛陀的教诲而努力。”

西双版纳总佛寺率领全州僧侣积极发扬佛教慈悲之心,投身各类慈善活动、捐资助学。长期和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办傣、汉双语教学班,佛学院还开办短期新老傣文、泰语学习班,免费招收社会各界人士学习。2003年7月26日成立了“西双版纳佛光之家”,它的前身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的“希望帮助”项目,项目结束后发展为主要从事对社会公众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和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人及对艾滋病致孤致困人群、家庭开展救助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州佛教协会、总佛寺多次派出僧人到泰国学习经验,了解艾滋病预防关怀的方法,并利用佛事活动介绍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各寺庙的住持和在佛学院上学的僧人,通过他们在各村寨对群众进行宣传,扩大影响,逐步创新了农村社区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模式。在治疗方面,他们一方面尝试用傣药治疗,另一方面为进入发病期的受助者提供抗病毒药物;在生产自救方面,他们与州野生动物保护站联合实施蓝孔雀养殖示范点项目,组织受助者学习制作民族手工艺品,并协助他们销售产品。

搭建跨境民族交流往来平台

赶摆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

每月8日,到磨憨赶摆已经是勐腊和磨憨附近村寨各族群众、老挝边民的惯例,赶摆场上琳琅满目的小吃、别具特色的工艺品也吸引了勐海、景洪城的人们和外地游客专程赶来体验。除了每月举行赶摆活动,赶摆场目前已有常驻商户32户,设置了少数民族工艺品专卖区、少数民族服饰专卖区、民族特色饮食(小吃)区,主要经营泰国食品、百货、服装、红木家具、红木工艺品及餐饮等。

2015年4月6日,中劲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新建的磨憨中老泰国际赶摆场正式开业,同时在赶摆场上举行了第一届中国磨憨—老挝磨丁边境文化旅游节暨傣历新年节,邀请了老挝琅勃拉邦省、南塔省、丰沙里省和泰国清迈市、清孔县代表团参加,举行了民族舞蹈表演、商品展销、美食品鉴赛等活动。

新建成的赶摆场为进场商户改善了条件,同时也为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举办节庆活动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场地。公司还优先招收当地少数民族就业,职工中有回族、彝族、傣族、苗族、哈尼族、壮族,少数民族员工占比达62.69(39)。

磨憨与老挝接壤,是我国通往老挝唯一的国家级陆路口岸及通向东南亚最便捷的陆路通道,辖区内有3条公路直通老挝,分别为曼庄出境至老挝丰沙里、新民出境至老挝勐赛、磨憨口岸出境至南塔。1992年3月国务院批准磨憨口岸为国家一类口岸,2016年3月4日,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5月31日,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挂牌成立。试验区紧紧抓住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机遇,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着力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投资贸易合作,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把试验区建设成为中老战略合作的重要平台、联通我国与中南半岛各国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沿边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和睦邻安邻富邻的示范区。

管委会以磨憨7个世居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弘扬和传承民族民俗文化,同时,打造中老两国跨境民族交流往来的平台,增进彼此感情,促进跨境民族团结。每年举办苗族“丢包节”时邀请老挝一方边境村寨的苗族和其他民族参加,共同开展转花杆、射弩、打陀螺、赶牛和歌舞表演等庆祝活动。举办瑶族“盘王节”时邀请老挝一方瑶族村寨边民参加,载歌载舞,共庆节日。2015 年 “盘王节”期间,磨憨青松村民小组与老挝南塔省南买村两个瑶族村寨,自愿签订中老友谊村友好协议书,进一步密切两个村寨的情感联系。

管委会不断加大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力度,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醒目路段、创建单位等设立了11块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牌,借助宣传日、民族节日,开展集中宣传活动;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为契机,开展以“国法与教规”“民族与宗教”等为主题的培训会,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宗教界人士、信教群众爱国爱教,知法、守法、用法,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管委会不定期组织干部职工到老挝乌多姆赛省、南塔省、泰国清孔县等地进行交流互访,举行各种文体活动,极大地增进了中老泰青年的友谊,进一步推动了政府间的交流。

新建的赶摆场改善了条件

【记者手记】有外地朋友来西双版纳,我会推荐他们去打洛镇勐景来,那里有西双版纳最大的塔林、高大的菩提树和榕树、凤凰展翅造型的木楼和花红叶绿的院子,还能看见制陶、榨甘蔗汁、竹编等傣族的传统手工艺,尽管每天有操着天南地北口音的游客在村中游走,村民们依旧不紧不慢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家里的男孩子该去当和尚了就忙着剪纸花、买衣服,忙碌地准备需要的各种东西;傣历新年来了,就邀请汉族、哈尼族朋友甚至是缅甸的老庚来家里吃饭、喝酒,村里的佛寺每天都能传出人们学习、拼读傣文的声音。“我们的生活这么好,缅甸的亲戚老庚都羡慕我们呢!政府出钱帮我们修路、修水沟,帮助我们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条件,我们盖新房还有补助,老百姓就在这些事情中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村长岩应拉在接受采访时自豪地说。于是,他们认真履行着守卫国家边境线的责任。

在西双版纳的傣族和布朗族村寨,佛爷和僧侣的号召力、凝聚力比较大,“佛光之家”就是政府和佛教界良好合作的果实,众多僧侣在禁毒防艾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僧人结合佛教“五戒”向群众宣传艾滋病的预防知识,用宗教的弃恶从善观念、教条来告诫信教群众不能饮酒吸毒、不能淫乱,要爱护家庭等;对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关怀和帮助,组织他们参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活动,在创收的同时激起他们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有效促进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和谐。

在老班章,采访的时候偶遇哈尼族群众为陈升河过生日,上了年纪的老阿批为他唱祈福的古老歌谣,村民们专门为他制作了哈尼族传统服装。在古茶山上,来自广东、北京甚至美国、韩国等地的茶商和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群众称兄道弟,亲如一家。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不是一句口号,是众心所向,落实在每一个人的行动中。许多歌舞,都在演绎民族团结;许多事迹,都在讲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在傣乡沃土上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各族群众在这里相亲相爱、守望相助,营造了安宁和谐的氛围,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人士到这里安居乐业,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要问幸福在哪里?西双版纳告诉你!

(责任编辑 赵芳 黄薇)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民族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党是民族的脊梁
民族团结之歌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没有希望的民族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