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史料教学更接“地气”

2016-10-13 23:03杨阳
考试周刊 2016年79期
关键词:大跃进学情史料

杨阳

【案例背景】

史料教学,就是将史料运用到历史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程标准要求“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背景下,史料教学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和运用。但是在史料教学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问题,曾有学者撰文指出,有些老师经常会忽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在中国古代史学习中选择大量难懂的文言文,对于尚未建立文言文基础的七年级学生而言,无异于看天书,读不懂则不想读,最后只能是历史教师一边翻译一边解读,久而久之,学生对史料产生畏难情绪,而对老师产生依赖,无助于学生能力提高。我认为这种问题就属于史料设计脱离学情,在实际教学中是一个常见问题。

脱离学情的史料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只是让课堂教学看起来“高大上”而已,实则“假而空”,这种史料教学只剩下老师的“教”,学生的“学”沦为空谈,“论从史出”无从说起。

忽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仅仅是史料教学脱离学情的一种表现,这种关乎学生“智商”的问题已得到许多教师的重视。然而,忽视学生的生活阅历,也是其中一种常见表现,这种关乎学生“情商”的问题还没有引起很多教师的注意。本文以我自己的一则教学实况为例,对这种现象加以说明和反思,以期让史料教学做到实至名归。

【案例描述】

在设计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大跃进”运动的教学环节时,我选择引用两份图表数据介绍“大跃进”运动的主要表现,即工业上要求钢产量指标翻一番,引发大炼钢铁,农业上对粮食产量估计严重浮夸,各地竞相“放卫星”。我企图利用这些离谱的数据,让学生深刻体会“高指标”和“浮夸风”,进而了解“大跃进”运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这节课首先在一个学生比较活跃的班级上,我设想出示这组数据时,会听到此起彼伏的“哇”的惊叹声,或者“怎么可能,吹牛吧”的反驳声。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当放映出这两张图片时,我请同学读图分析,学生的回答基本都是“炼钢指标一年比一年高很多,各地小麦、早稻亩产量一个比一个高”,可见学生读图能力是有的,只是就数据论数据,而数据背后的问题完全没有发现。结果只能是我告诉他们这些数据是不符合实际的,说明“大跃进运动”脱离实际,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是一次严重失误。这个史料教学环节,我预计是能调动课堂气氛,并能加深学生记忆和理解的,结果却是我无奈地上演了一出独角戏。

【案例分析】

我的这段教学设计是失败的,课后我一直在反思,为什么这段教学设计无法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是我的表述引导有问题,还是这段史料有问题?我反复观看这两组数据许久,反问自己,如果把这两则史料中涉及“大跃进”的信息(包括图表标题和时间)去掉,还能看出这两组数据的不切实际吗?答案是不能,因为我根本不清楚当时中国钢铁和粮食的正常产量是多少。所以,如果只给出这些数据,也许我会将其误认为是哪一个经济大发展时期的真实数据。而现在我能坚定地对学生指出这组数据存在的问题,是建立在对“大跃进”运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的,我知道“高指标”和“浮夸风”是“大跃进”运动的主要标志,由此反推出这些数据是不合理的。然而究竟为什么不合理,不合理到什么程度,我也不清楚。我意识到我的这种做法其实已经违背了“论从史出”的原则,犯了历史研究的大忌。

由己及人,我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我忽略了对教学对象的分析。首先,学生和我不一样,他们对“大跃进”这段历史并不了解,这节课可能是他们第一次接触这段历史,所以他们绝不可能通过两组数据的标题和时间轴认识到问题所在。即使部分同学经过预习可以做到这点,我想也不是我们想要的,因为这种做法违背了史料教学要教会学生“论从史出”的初衷。

其次,学生和我一样,都不了解钢铁和粮食的正常产量。我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80后”老师都不了解这些,更别提这些从小生活在城市,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10后”们。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经验限制了对这组数据的认识,对于学生而言,这组数据脱离了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不够接“地气”,再加上没有正常数据作比较,学生自然无法看出以上两组数据的虚高,由此切入很好地认识“大跃进”运动问题也就成了空想。

那这两则史料是否就该为我所弃用呢,我想,这些史料无论是从本身的科学性还是从学生阅读难度上都是没有问题的,只是需要加以修改让其更接“地气”。根据以上的分析,我认为学生需要一组参考值以弥补他们生活经验不足的问题。所以我搜集了当时我国钢铁工业的实际生产能力及当时小麦水稻的实际亩产量,在原来两组数据之下列注出来。

然后,我在另一个班级以此史料重新教授,有了参考值注释后,学生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七嘴八舌说地不亦乐乎,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大跃进”运动的种种表现,进而认识到“大跃进”运动的错误所在。

史料教学作为一种历史教学手段,其意义在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解释和说明历史叙述,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史料阅读理解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然而,就在我们努力紧跟教学潮流,设计史料教学时,似乎忘记了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学情分析,脱离学情的史料教学是不会引起学生兴趣的,只会让学生望而却步,最后只剩下教师无奈地解释分析史料,这种史料教学更多时候只是教师在教,而不是学生在学。

对两则史料的资料补充,虽然看似简单,可有可无,但是其实一个小小的注释反映的是教师对学情的分析,包含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所以在今后史料教学设计中,应该认真分析学情,结合学情让史料教学更接“地气”,从而发挥史料教学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大跃进学情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大跃进”运动与中国卷烟生产和消费的常态化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药品审批困局:从“大跃进”到“大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