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与渔的困惑”

2016-10-13 02:16胡建锋
建筑科技与经济 2016年8期
关键词:历史演变方法论城市规划

摘 要:城市规划认识与方法理论的不平衡发展制约着现代城市规划工作的研究和发展,本文从方法论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城市规划“鱼”与“渔”的辩证研究,探讨了城市规划方法论对于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城市规划方法论的历史演变过程;通过对现状城市规划方法论存在的问题的辨析,解析了城市规划方法论的变革方向。

关键词:城市规划;方法论;历史演变;方法论变革

1.鱼与渔的困惑

“鱼”的问题涉及到城市规划是什么,城市规划研究什么,以及城市规划包含哪些内容等规范式的理论。即确定城市规划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解释城市规划的本质、发展规律和学科发展方向,是关于城市规划本体论的认识。

“渔”的问题涉及到在城市规划整体认识的指导下,应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城市问题和研究城市规划的理论。尤其是在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下,城市规划的研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适应这种变化呢?

“渔”的困惑是随着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形形色色的理论也层出不穷,不同领域的专家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虽然这些理论表面上丰富了城市规划的理论体系。可是,一方面城市规划越来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规划师却越来越感觉到规划研究方法的欠缺,传统的研究方法在今天已经捉襟见肘,很多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水土不服”。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出现了空心化的现象。笔者认为,城市规划方法论研究的缓慢是原因之一,规划师应该加强方法论的研究,综合审视城市规划的研究方法,解决该采用什么样的范式去研究城市问题,规划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进行规划实践,规划理论研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路线等问题。

2.现代城市规划方法论存在的问题

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是在根本上对于方法的哲学反思 ,是对方法的特点、性质、操作程序、作用范围的研究。孙施文博士认为:城市规划方法论是对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城市规划所作的哲学考察,以认识和改造城市为起始和重点,对城市规划的对象、内容、作用和具体方法进行综合认识,并对城市规划实践引导和指导城市的发展[1]。随着学科发展的不断多元化,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设施方法以及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法论已经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城市发展,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 定性为主,定量匮乏

城市规划的研究存在着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分析的弊端。这也就降低了城市规划的准确性、科学性,局限于城市表面式的描述。缺少定量研究的工具,限制了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造成城市规划在实际应用中的困惑以及对城市规划权威性的质疑,使理论研究的逻辑性准确性下降,容易城市规划预测和政策制定的失误。

2.2 方法来源广泛,核心方法论缺乏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复杂的巨系统,其包含着建筑、社会、生态、经济、文化、景观等研究方面。大量相关学科理论的引入,表面上是丰富了城市规划的理论体系。然而,实际上却是城市规划核心理论研究停滞不前、缺乏创新性的表现。城市规划所运用的方法论的大多是“泊来品”,囫囵吞枣式的吸收,缺乏创新性的吸收与转化。在实践中,引进相关学科的理论在城市规划应用中无法完全的贯彻实施。

2.3 理论为主,实施管理方法论研究缺少

新版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明确的提出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因此,而城市规划应该更加的注重城市规划实施方法论的研究。“三分规划、七分管理”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有些学者将规划理论分为城市规划认知理论,城市规划预测理论,城市规划编制理论,城市规划实施理论。目前,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前三项技术理论的研究,对于城市规划的实施方法论却很少涉及,例如公众参与的理论虽然被广泛的接受,但关于公众参与规划的方法途径的研究却十分缓慢。

2.4 缺少理论与具体实施方法的沟通

虽然创造了许许多多的规划理论,但是理论与直接可实施性之间缺少桥梁。由于缺少很多的基础数据作支撑,使一些理论变成“空中楼阁”。例如生态城市的概念被广泛的接受,但是,很多情况下生态城市的理念被认为大面积的绿地。对于降低温室效应、保持生物多样性所需的绿带走廊宽度的实质性研究十分的匮乏。缺少具有指导意义的技术数据的研究使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大打折扣。

3.现代城市规划方法论的变革方向

规划师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规划师对于规划方法论的选择及应用。城市规划的方法论的客体——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这就要求规划师的思维方式应该是综合的、统筹的、全面的,所运用的方法论应该是多元的;中国城市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因此,规划师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动态的。运用的方法论应该有创造性、创新性、延续性的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城市规划的传统的方法论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需求。因此,有必要对方法论进行适当的变革,以适应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要求。

3.1 还原论走向整体论

从《雅典宪章》时期的将城市功能划分为居住、道路、工作、休憩四个部分,到将城市系统划分为政治系统、交通系统个、空间系统、经济系统等,规划师对于城市的研究总是习惯于将城市分解为一个个的子系统,将城市从高级形式分解为低级的形式来研究城市,化复杂为简单,以为只要认识了低级的系统,就可以通过机械的组合来研究城市,这就是还原论的思想,即简单的1+1=2,而忽视了城市的复杂性。

与还原论相反,六十年代爆发的系统论思潮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将城市视为一个多种流动、相互联系、由经济和和社会活动所组成的大系统,运用系统方法研究各要素的现状,发展变化与构成关系(张京祥)。这体现的是整体观的方法论的要求。整体论基本观点:①系统化的观点,②自组织观点,③动态性观点,④开放性观点,⑤渐进性集中化的观点。通过整体观方法论的研究,对城市进行整体的系统系把握,通过定性和定量向结合的方法,去实现城市各个系统之间的优化整合,实现1+1>2的效果,同时避免各个系统之间相互的制约限制而出现的1+1<2的现象。

3.2 由定性定量的对立走向统一

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科学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定量化、线形化的研究,而对事物的定性研究提出质疑,认为以定性研究为主的学科还不具备科学的范畴。将定性定量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系统之间是非线性的,多元的关系。因此不能够仅仅从定量化的角度出发,忽视复杂化,非线性因素的存在。同时应该注意到由于在进行定量研究的时候需要忽略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而这些被忽略的因素的影响可能逐级放大,引发“蝴蝶效应”,从而对规划产生质的影响,反过来增加规划的不确定性。所以,定量化的表达并不能并不能够反应研究事物的本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理性革命思潮的失败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需要从定性的角度对规划进行总体的定性分析。复杂的城市系统只有先从一个宏观正确的定性认识,才能采用正确的定量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同时,只有在定量化的基础之上,在对于城市复杂的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弥补定性研究上的局限性,只有建立在定性定量的统一之下,对于城市的研究才能在认识上上升一个层次。

3.3 城市规划范式技术范式向公平民主范式的转变

“范式”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首先提出的,库恩认为范式是方法、模型、范例、价值标准、方法论三者的有机统一。受社会经济文化体制的变迁,库恩认为科学革命的变迁实际上是科学范式的变迁。

何明俊认为西方的范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结构—功能范式、理性—参与范式、合作—沟通范式。唐子来博士将西方的规划范式划分为以分为技术的规划、民主的规划、公平的规划、渐进的规划和政治的规划等范式。城市规划的技术范式强调价值中立论、技术权威论和物质决定论。民主范式承认社会的多元化和价值的多元化,多数人的利益就是“公共利益”,强调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规划。公平范式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通过财富再分配进行社会改良。渐进(自由)范式崇尚市场主导、分散决策、短期目标和有限方案。政治范式认为国家的作用和规划师的角色在于促进经济增长(资本积累)、缓解经济危机(过度积累)、维护社会和谐(劳资关系)。

随着城市规划被视为政府的公共政策,城市规划应该是更好的维护城市居民的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规划政策属性的确立,城市规划应当从技术性的范式像民主的范式、公平的方式转变,强调政府—市场—公众的多方参与,倡导社会公平,权利走向平衡,达到多方的合作与沟通沟通。

3.4 走向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统一

人文主义方法论是以人为出发点,重视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公共利益,公众参与,多元化的价值观等。侧重人、情感、自由意志、价值、主观、体验等。科学主义侧重、理性客体、逻辑、客观普遍规律、知识等。

城市规划应避免激进的科学化和人文化倾向,即便是在合理的科学模型也是不能解决一切的社会问题的。没有科学主义指导的规划研究,城市规划的人文主义研究则是虚无的、毫无意义的。没有人本关怀的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在进行以科学主义为宗旨的理论研究时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科学主义的宗旨下,拥有人文关怀的属性,关注非经济价值影响的社会因素。因此,在城市规划新的公共政策的属性下,城市规划的研究应注重公平效率的统一,关注非经济的社会问题,维护公共利益为工作的首要任务,关注资源合理公平的分配,促进城市和谐健康的发展。只有在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之下,城市规划理论的科学研究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而不是城市中某些利益集团巧取豪夺的工具。

3.5 从经验的归纳走向科学的理论演绎

城市规划方法论主要是基于资料收集、现象分析、归纳演绎的思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为归纳演绎。根据Carter的总结,“直到这个正在过去的本世纪初”,关于城市的研究还是本质描述的,才开始从纯粹的“经验描述”向“经验分析”转变。规划理论的研究不仅仅是对于过去的经验的归纳,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演绎准确的指导城市今后的发展。对于规划理论的研究不应是机械的应用。事物总是在变化之中,特定的理论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往的经验可能已不适用于今天城市的发展,方法论需要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演绎以适合今后城市规划实践的需求。结构主义认为结构是系统中各个要素相互相互关系相互联系的方式,系统虽然处于不断地变化中,但保持相对稳定的结构。在从经验归纳走向对科学的演绎过程中只有抓住系统的“结构”,才能正确的演绎以往的经验。

4.结语

城市规划虽然呈现出日趋繁荣的景象,然而城市规划的方法研究却滞后于实践。因此,有必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城市规划的理论进行深刻的探讨。在中国城市规划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之后,城市规划师不仅应当明白城市规划“鱼”的意义,更应当掌握“渔”的方法,不仅需要掌握城市规划中的方法论,同时也必须发展城市规划的方法论。需要从研究问题的还原思想向整体的思想、定性定量的对立走向融合的等方法论转化,实现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 李阎魁,完善城市规划理论的思考,城市规划学刊[J],2005(5),30-34

[3] 吴强,现代城市规划方法论的演变与发展[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4] 尹稚、孙施文,城市规划方法论[J],城市规划2005,28-34

[5] 吴志强,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J],城市规划汇刊,2000(2),9-18

[6] 段进,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实践与思考,城市规划学刊[J], 2005(1) 24-27

[7] 何俊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范式转变及对中国的启示,城市规划[J],2008(2) 71-77

[8] 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

【文章编号】1006-2688(2016)09-0074-02

【作者简介】胡建锋,男,助理工程师。

猜你喜欢
历史演变方法论城市规划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构建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形态的历史演变
《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
从范例复制到自由表达:对我国幼儿园美术教育观的历史演变考察与现实反思
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中公共参与的思考
中共中央秘书长和秘书工作部门的历史演变(上)
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理念
论西方哲学方法论之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