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引入地域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探究
——以文山州为例

2016-10-14 08:33刘启坤
文山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山州少数民族民族

刘启坤

(文山学院 体育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小学体育课堂引入地域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探究
——以文山州为例

刘启坤

(文山学院 体育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学校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的重要保障之一,也是落实“阳光体育”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中发挥着特有的内涵作用。为促进区域自治地方少数民族村寨级小学体育教育与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互动与发展,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为例,通过文献资料查阅、走访、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文山州小学学校体育课堂引入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路径、条件进行了全面的探析,为促进学校教育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拓展提供参考。

小学;地域性民族传统体育;体育课;文山州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民族的社会生存空间,是各民族体育活动方式的延续,是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各民族体育运动生命力的再现。而地域视角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则是世居民族在长期生产、生存环境、生活休闲、宗教、狩猎、风俗等文化发展水平中共同实践和认同后,在历史条件下传承出来的体育文化符号、密码和精髓。在当前我国西南老、边、少地区乡、村寨级小学体育师资、场地、器材非常欠缺的背景下,倘若将人们耳熟能详的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到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必将对丰富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是时下体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通过对场地、器材相对匮乏和薄弱的文山州民族乡镇、村寨小学学校体育课程引入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实用性以及路径、条件进行全面的探析,不但能够拓宽学校体育教育资源和丰富教学内容, 也能进一步深化老、边、少地区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为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提供相关依据和参考。

1 小学体育课堂引入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

1.1地域优势及价值意义分析

地处云南东南部的文山州是一个民族自治地区,全州世居少数民族有壮、苗、彝、布依、瑶、傣、仡佬等十余种[1]。由于受地理位置、历史、自卫还击战等诸多原因影响,使其经济发展整整比内地晚了近20年。现在的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如何?亟待了解;小学学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设现状如何?尚待研究。

通过笔者的实际调查发现,文山州虽然是民族自治州,但少数民族居住分布主要呈现出大杂居现象。由于地域条件限制,当前文山州边远民族乡镇、村寨小学体育师资、场地、器材非常欠缺,学校体育课所授竞技体育课程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快乐体育、享受体育的“健康第一”理念的需求。倘若将人们耳熟能详的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此类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不仅能凸显文山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改革的独特性,还符合自治州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传承文化美德的发展规律,更能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如具有地域特色的苗族吹枪、爬花杆,壮族的三人板鞋、壮拳、抢花炮,彝族把腰力、扭扁担,瑶族的斗鸡(脚斗脚),傣族的“丢沙包”等体育项目或游戏[1]。这些项目或游戏对器材及场地无严格的要求,具备在当地小学体育教学中广泛开展的条件。

1.2促进文山州地域性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文山州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全州世居的壮、苗等各个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共同和谐发展、团结、进步的历史熏陶下,形成了各民族特有的民族历史和文化,这其中也包含着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历史演变中,闲暇时强身健体的游戏活动决定了文山州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多样、内容丰富的独特性。根据课题研究需要,2015年1~7月在全州7县1市随机抽样,对县(市)城、乡镇、村寨各1所小学进行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6份,收回率为95.3%,其中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为97.9%。

表1 文山州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有项目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文山州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体育项目,而且种类丰富,其中苗族的吹枪和壮族的三人板鞋在全国较为盛名。如何传承、保护和发展这些民族的特有项目是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责任和义务。

1.3引入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流传于文山州内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当地民族同胞的生活息息相关,所演变来的项目本身就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养育的结果,是这些民族文化的内容之一,并与当地的民族生产、信仰、崇拜、祭祀的文化特征具有较高的契合性,且对活动地点、器材没有指标性要求,开展起来相对容易,深受当地学生的喜爱。如吹枪、苗刀、壮拳、打陀螺、爬花杆等项目单人就可开展游戏,把腰力、跷跷秋、扭扁担等项目两人即可开展,还有抢花炮、板鞋、板凳龙等适合群体性教学活动。这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教学内容,既能使学生们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并愉悦身心,又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特有文化的熏陶。

表2 文山州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有项目能手

从表2可以看出,目前文山州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项目和技能能手,其中苗族吹枪项目中的侯兴芬、罗洪明,跳芦笙项目中的杨文云、杨光明等人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此,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来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传承、保护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1.4引入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丰富的教学用具

调查中发现,抽样的文山县(市)级小学引入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思想相对突出,他们不仅能自制花杆、吹枪、陀螺、扭扁担等简易的体育器材,而且绝大多数学校的传统体育教学场地、设施都是体育教师和同学们日积月累修建而成的,但受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教学内容大多仍以竞技体育为主,地域性传统体育尚未纳入教学内容。

表3 拥有和自制传统体育教具情况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目前县(市)、乡、村三级教学教具中,县(市)级小学拥有竞技体育教具明显高于乡村级小学;反之,乡村级小学拥有和自制传统体育教具的能力和条件则明显强于县(市)级小学。倘若充分利用自制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具作为教学资源,这不仅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而且为各民族传统项目的挖掘、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平台,更是保护传统体育的原始基地。

1.5小学体育课堂引入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原则

1.5.1竞技体育与传统体育相互兼容共存原则

地域视角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世居民族在长期生产、生存环境、生活休闲、宗教、狩猎、风俗等文化发展中共同实践和认同后,在历史条件下传承出来的体育文化符号、密码和精髓,因而具有明显的传统性特征。要让具有传统价值的民族体育融入到现代竞技体育中来,让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竞技体育和谐共处和发展,就应对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科学化、实用性和现代化改创。

在改创的同时,既要突出传承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内容、适用性和推广价值,又不能流于形式而丢失本质[2]。如流行于马关、麻栗坡等地的苗族“吹枪”,初始时就是为了消灭吃庄稼的麻雀而慢慢演变产生的,因而在改创过程中就要借鉴竞技体育射箭的规则,吹枪“枪杆”不再采用通花竹,而是用塑料管代替;“吹针”则使用现代型钢针代替传统型“泥丸”。这种创新性的改创不仅能简单地让学生锻炼身心,还且还能掌握真正的生活技能。

1.5.2突出因地施教的实用型体育教学理念原则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平台之一,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等基础性人才发展中发挥着特有的内涵作用。因此,文山州诸多的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能大包大揽地引入小学体育课堂,要能体现因地制宜的教学理念,也要充分考虑育人的价值和功能,而不是一成不变地为了传承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3]。如彝族的“斗牛”、壮族的“划龙舟”,虽然能让学生们享受感官上的刺激和愉悦身心,但受条件所限,不宜引入小学体育课堂。文山州小学体育课堂引入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分析、研究其是否与学校教育的理念具有一致性和相同点。

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民族乡、村寨级小学校体育课程的必要性

2.1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的教育价值

在竞技体育占主体教学内容的今天,将文山地域性的少数民族体育竞赛、表演等项目引入民族乡、村寨级小学校体育课中,是其传承、发展和推广的一个重要途径。竞赛类项目可以更有效地强化小学生们的拼搏精神和社会品德,使小学生们在参与体育健身中合理运用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技能与方法。表演类或民族健身操项目则可以缓解小学生们紧张的学习生活压力,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使学生在获得快乐、健康的同时顺其自然地传播、传承、发展和推广地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2.2小学体育教育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需要

如果把文山州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经过科学和实用的“校本课程”化处理,将会使这些民族乡村小学校现有的体育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不仅能够成功地开展“校本化”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同时还能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文山州地处滇东南,东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白色市接壤,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界,西与红河州毗邻。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加丰富,但目前仅仅只有“吹枪”“射弩”“爬花杆”等几个项目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与之相反的则是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在从人们的视野中慢慢淡化、淡忘,甚至是消失[4]。因此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传承和发展来看,引入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校本课程”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意义。

2.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弥补教学场地设施的欠缺

目前文山州所有小学体育教学仍以西方竞技体育教学为主,受教学场地、师资、器材缺乏等因素的严重影响,小学生们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体育课堂教学内容[4]。若能引入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校本课程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弥补体育课堂中场地、师资、器材的欠缺,还可以拓宽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凸显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性的核心理念,使教师的教学思维得到激活,视野拓宽,教学内容选择增多,以满足广大学生对体育的健身需求,从而提升学校体育整体的教学质量。

3 引入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对策与建议

文山州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什么样的项目能够引入并融入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又如何实现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过渡转型,使其既能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且体现出育人的功能外,又不失去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是其引入当地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因而,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条件、路线、途径引入是任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教学都避免不了的现实问题[5]。

3.1因地制宜引入地域性较强的项目

在当前我国西南边少地区众多乡村级小学体育师资、场地、器材非常欠缺的背景下,拥有丰富、多姿、多样的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及优越地理条件的文山州,充分利用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作为教学内容是非常切合实际的,因此,在选择和引入项目资源时,要通盘考虑学校周边的环境、资源、地理位置等[2]。如文山州实验小学就可利用场地优势开展壮族三人板鞋竞速、抢花炮等项目教学;马关县都龙镇坝保小学学校周边有大树且树枝非常散且宽就可考虑开展苗族秋千、跳芦笙等项目教学。当然除了常规教学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因地教学”引入地域性较强的传统项目,如麻栗坡县猛硐乡锰铜村、八布乡那灯村、董干镇马林村等当地的吹枪;马关县篾厂乡的苗族武术、爬花杆等,把特点鲜明、适宜传承、易于教学的传统性项目多渠道地引入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来。

3.2积极进行“校本课程”改革

文山州小学体育课堂引入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体育师资欠缺的影响,但是当地拥有一大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传承的老艺人,应充分利用老艺人等先天性条件,充分挖掘、整理使用这一有限资源[7]。学校不仅可邀请专家、学者不定期地给教师传授技能知识,还可因地制宜地聘用项目传承的老艺人、高水平专业性人才言传身教。与此同时,当地教育教学部门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除了培训传统项目的技能外,还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其转化为教材化的理论教学体系。

3.3政府和政策的支持

州内各级政府须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具有的传承价值,投入必要的财力、人力进行从传统到现代的实用性转型的路径研究,出台和优化现有政策,加强扶持,助推地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文山州民族乡镇、村寨小学体育课堂的快速发展。引入学校教学的传统项目要找到与学校教育契合的思想理念,最大限度地挖掘、整理地域性较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进行科学论证和筛选,摒弃没有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的项目,形成固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轴心,使其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良性发展[6],达到西方竞技体育与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健体养生、互存互进”的目的。

4 结语

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教育教学的一部分,文山州小学体育课堂引入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常必要。一是不仅可以弥补体育课堂教学中场地、师资、器材的欠缺,还可以拓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方法,丰富教学理念,凸显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性的核心理念;二是利用传承和发展地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有效平台,借鉴西方竞技体育的先进理念、元素来寻求互存互进的发展;三是把文山州潜在的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挖掘、整理转化成为教学成果传承发展,是展示和推动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良好载体[8]。总之,开展地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开发价值,也是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使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让东西方体育文化在共融中交相辉映,比翼双飞。

[1] 刘启坤,吴阳. 文山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拓展探究[J]. 文山学院学报,2013(3):117-120.

[2] 曾凡文.贵州省中小学引入地域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4):133-133.

[3] 姜广义.转型时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功能内涵发展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6):15-17.

[4] 陈艳松,杜文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课程资源现状探析[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80-827.

[5] 姜婵,孟峰年,李颖侠.影响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的因素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8):133-136.

[6] 刘强,徐东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2(4):139-141

[7] 申向军. 四川省农村中学体育师资与教学现状及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7):958-960.

[8] 季浏,汪晓赞. 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6.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Study of Introducing Regional Enthnic Traditional PE to Primary School PE Class: A Case Study of Wenshan

LIU Qiku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Yunnan 663099, China)

P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 one of safeguards promoting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y and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practising “Sunny PE”,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king students dev elop morally, intellectually and physically. To promot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primary PE education in autonomous ethnic regions and local ethnic traditional P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feasibility, approaches and conditions of introducing traditional PE to primary school PE teaching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inter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which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for absorbing traditional enthnic PE into school PE education and expanding it.

primary school; regional ethnic traditional PE; PE class; Wenshan

G623.8

A

1674 - 9200(2016)03 - 0059 - 05

(责任编辑杨爱民)

2015 - 03 - 19

文山学院科研究基金项目“地域文化视角下文山小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现状研究”(14WSY15)。

刘启坤,男,云南鲁甸人,文山学院体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研究。

猜你喜欢
文山州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文山州第七次文代会剪影
文山州扎实推进油茶产业发展
文山州“利剑”专项行动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