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挑战与对策
——以娄底市为例

2016-10-15 02:36黄永香
关键词:娄底第三产业比重

黄永香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经济管理系,湖南 娄底 417000; 2.娄底市行政学院 科研处,湖南 娄底 417000)



能源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挑战与对策
——以娄底市为例

黄永香1,2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经济管理系,湖南 娄底 417000; 2.娄底市行政学院 科研处,湖南 娄底 417000)

在经济新常态下,能源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是迫切要求。娄底是典型的能源资源型工业城市,对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借助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法则和钱纳里标准产业模式,运用产业结构变化值和结构偏离度指标,对娄底产业结构演进趋势和特点及存在困境进行剖析,探寻能源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路径。

能源;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

娄底市是湖南省能源原材料基地,是中部地区比较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享有“世界锑都”、“百里煤海”、“十里钢城”、“火电明珠”和“建材之乡”等美称,煤炭、电力、钢材、有色、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基础突出,能源原材料工业特色明显,为娄底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市资源面临枯竭,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面临转型升级之痛。2009年3月,国务院确定了第二批共32个资源枯竭城市,娄底冷水江市被列为全国17个县级市中的第七位。2011年11月,娄底涟源市又出现在全国第三批69个资源枯竭城市的名单之中。2013年11月12日国发[2013]45号,国务院印发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确定的262个资源型城市中,娄底市被列入地级资源型城市,冷水江市、涟源市被列入县级资源型城市。2012年8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2014年12月30日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支持娄底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实施意见》。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一个地区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的发展速度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得以充分表现。经济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经济结构变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转换和优化。产业结构主要包括区域产值结构和区域就业结构。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升级是区域产值结构和区域就业结构比例关系的前进性变化,其实质是产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外在表现为该产业所占比重的增减变化,这个过程就是产业转型,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的主要构成部分中,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质量、产业组织等发生显著变动的状态或过程。娄底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在经济新常态下,探索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之路,找准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明确产业转型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已成为娄底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 能源资源型工业城市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和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资源型城市经历了兴起、发展、成熟和衰退,现在均面临转型升级。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伴随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阶段性提高,劳动力资源会从第一产业相关部门向第二产业相关部门转移,随后再向第三产业相关部门继续转移[1-3]。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配第—克拉克定理”基础上,通过对 20 多个国家国民经济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结构及其演变趋势进行计量分析,提出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劳动力,第一产业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都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部门所实现的经济收入在整个国民经中的比例总体来看是呈上升趋势;而劳动力的比例则变化不大或略有上升;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与产值比例不同步,前者整体上在增加,但后者的增幅相对较小[2]。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库兹涅茨产业结构理论,随着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趋势有两类:一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的地位不断变化,非物质产业比重逐渐增大,顺次呈现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第二、第一、第三产业”、“第二、第三、第一产业”和“第三、第二、第一产业”的特征,最终进入“高服务化”阶段。二是各产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新兴产业产值不断增大。例如工业,从生产结构方面看,一般的规律呈现出初级产品制造业、轻工业、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知识技术集约化等五个阶段依次递进;从生产要素构成方面看,一般体现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的顺次演变;从产业产值效果方面看,主要体现为低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向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转型。

(一)娄底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

娄底产业结构自建市以来发生了明显变化,整个产业结构的演进类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表一所示):第一阶段(1978-1996年)为“第二、第一、第三产业”型阶段,第二产业居于主导地位,第一产业比重超过第三产业比重;第二阶段(1997-1999年)为“第二、第三、第一产业”型阶段,第二产业居于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的比重;第三阶段(2000-2003年)为“第三、第二、第一产业”型阶段,第三产业居于主导地位,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的比重;第四阶段(2004-2014年)为“第二、第三、第一产业”型阶段,第二产业居于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比重。

表一 全国、湖南省、娄底市GDP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

(二)娄底产业结构变化呈现出能源资源型城市特点

1.从产值结构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娄底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动趋势与全国、全省基本一致,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动趋势不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第一产业比重呈波动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断缩小。第一产业比重从1982年的38.7%减少到2014年的14.6%,减少了24.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快速上升的“N”型上升趋势。第二产业比重由1982年的40.5%增加到2014年的55.1%,增加了14.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波动较大,呈现先缓慢下降后较快上升和再下降又缓慢上升的“倒N”型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重由1982年的20.8%上升到2012年的30.0%,上升了9.2个百分点。①

2.从就业结构看。1990-2014年娄底的就业结构变化趋势与湖南省基本相同,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减少,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但娄底减少和增加幅度均小于湖南省。娄底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1990年的69.7%波动下降到2014年的48.56%,22年下降21.14个百分点,而湖南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1990年的68.92%持续下降(除2000年有所上升外)到2014年的41.10%,22年下降27.82个百分点;娄底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由1990年的18.8%波动上升(其中1994年到2001年持续下降)到2014年的22.53%,22年仅上升3.73个百分点,而湖南省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由1990年的17.54%波动上升(除1997年和2001年下降外)到2014年的23.05%,22年上升5.51个百分点;娄底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由1990年的11.5%波动上升到2014年的28.91%,22年上升17.41个百分点,而湖南省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由1990年的13.55%持续上升(除2000年下降外)到2014年的35.85%,22年上升22.30个百分点。

3.从产业内部结构看。近年来,娄底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也不断调整,特别是第二产业比重大幅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6.6∶47.4∶36.0调整2014年的14.6:53.7:31.7,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稳中略降,7年间下降近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了近6.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了近4.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变化明显。三次产业就业总人数从2005年的225.53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258.02万人,净增33.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净减1.3万人,第二、三产业分别净增19.9万人和7.9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缓慢下降,2014年比2005年下降6.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分别上升6.2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

(1)第一产业发展及内部结构变化。一是养殖业比重不断提高。种植业和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5%和48%分别下降到2014年的34%和提高到2014年的59.8%。二是特色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第一产业已形成生猪和草食动物、粮油、果蔬菌、中药村、竹木等五大支柱产业。主要农作物有粮食、油料、药材、蔬菜等,2014年与2005年相比,粮食和药材的比重分别下降2.4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而油料作物和蔬菜的比重分别上升了4.8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畜禽产品主要为猪牛羊肉和禽蛋产品。肉类总产量由2005年的31.75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41.47万吨;禽蛋产量由2005年的1.79万吨增加到2.81万吨。三是种植业结构调优。2014年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134.75千公顷,占稻谷种植面积的79.10%,比2005年提高40.6个百分点。

表二 娄底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化(%)

(2)第二产业发展及内部结构变化。近年来,工业取得长足发展,成为全市经济的主导产业和重要支柱,内部结构也实现了多层次的适应性调整。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全市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28亿元增加到2014年584.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5.78%;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42.4%提高到2014年的53.7%,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二是规模工业比重大幅提升。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290户(老口径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增加到2014年的665户(新口径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83.5%提高到2014年的91.3%。三是轻工业产值比重逐年上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4.5%提高到2014年9.6%;重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95.5%下降到2014年90.4%。四是高能耗传统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8年的4.85吨标准煤下降到2014年的3.0吨标准煤。冶金、煤炭、建材、机械、电力、化工六大高能耗传统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8年的78.6%下降到2014年的62.5%(注:能耗指标以2008年为基期)。

表三 娄底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化(%)

(3)第三产业发展及内部结构变化。2005年至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9%。从表四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中传统产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仍是主导,现代服务业中部分行业比重有所上升。2014年,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零售和批发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产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8.4%、15.6%和3.5%,三者合计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近四成。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所占比重从2005年的22.8%下降到2014年的17.6%。金融保险业等部分现代服务业比重有所上升,其中金融保险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4.6%上升到2014年的5.1%,其他服务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39.9%上升到2014年的44.3%。房地产比重占近一成,但有下降趋势。2014年房地产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8.1%,比2005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

表四 娄底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

二 能源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规划以来,娄底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面临诸多难题,亟待破解。

(一)产业结构变动较慢

衡量一段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程度和水平,采用“产业结构变化值”[4]的大小进行分析,假如产业结构变化值越大,可以判断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越快。现取2005年为基期,2014年为报告期,分别计算出湖南省、部分兄弟市州(见表五)的产业结构变动度和人均GDP。从表五可以看出,娄底产业结构变化值为15.4,产业结构变化程度较慢,仅略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与长株潭等兄弟市比较,娄底产业结构变化速度最慢,说明娄底产业结构转型成效不明显。经济发展速度也相对较慢,2014年娄底人均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不到长沙市的三成,仅高于邵阳市和怀化市。从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缓慢且低于其他地市,第二产业比重提升比较慢,而第三产业比重下降却速度快,可以判断娄底产业协同度比较低,产业结构变动比较缓慢。

表五 娄底与全省及部分市州产业结构变动值与人均GDP

(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且近10年来占GDP的比重偏低是当前娄底产业结构转型中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娄底今后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主要体现在:一是有悖产业演进规律。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是一、二、三次产业的顺次演变进程,即从“一二三”型到“二一三”型再到“三二一”型顺次演变,但是娄底产业结构在2000年进入到“三二一”型,但是在2004年以后又回到“二三一”型,这不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二是自2003年以来,第三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与非物质产业比重不断增大的规律不符,与全国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不符。娄底第三产业比重从2002年的41.2%下降到2014年的31.7%,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而全国第三产业比重从2002年的41.5%提高到2014年的48.2%,平均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三是第三产业比重不仅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比重,也低于周边兄弟市州的比重。2014年,娄底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31.7%,低于全国和湖南省第三产业平均比重16.5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也依次低于兄弟市州长沙市及周边湘潭市、衡阳市、邵阳市和怀化市第三产业比重9.6个百分点、1.7个百分点、5.0个百分点、6.7个百分点和10.6个百分点。

(三)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

“配第-克拉克”定理显示,劳动力资源的转移是按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依次转移。在第一、二、三次产业之间劳动力资源的分配规律是:第一产业逐渐下降,第二产业逐渐上升,与库滋涅茨研究的产值结构变动规律一致。根据这一规律,娄底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严重失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严重偏离。产业结构中的产值结构是否对称与同步变化,可以用结构偏离度[5]进行衡量。结构偏离度越高,说明二者变动越是处于不同步变化与不对称状态。结构偏离度计算公式:E=∑∣yi-xi∣,(i=1,2,3)。yi表示各产业劳动力的比重,xi表示各产业的产值比重。应用这一公式计算出全国、湖南省和娄底市2012年的结构偏离度分别为47、55.9和67.4,娄底的结构偏离度分别高于全国和湖南省20.4和11.5,说明娄底产业结构成长还不成熟,尚处于较低阶段。二是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与中国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2014年,娄底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仅为28.91%,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都达到70%以上,除中国外的其他金砖国家也普遍在50%左右,而中国和湖南省也有41.1%和35.85%。三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有逆向变化的趋势,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2014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有逆向变化: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比上年下降0.81个百分点,而就业比重却增加0.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增加0.67个百分点,而就业比重却下降0.89个百分点。

(四)产业内部结构失衡

1.农业内部结构单一,现代农业发展缓慢。一是“粮猪型”在农业中居于主导的基本格局尚未根本转变。连续几年以来,一直到2014年,粮食和生猪两项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高达70.6%。二是特色农业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湘中黑牛、湖南黑猪、突尼斯软仔石榴、食用菌、特色水果等特色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三是现代农业发展缓慢。农业专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仍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产出效益低。按第一产业劳动力人均增加值计算,2014年仅1.15万元,与第二、三产业劳动力人均增加值相比分别只有11.45%、28.27%。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出售的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2014年,农副食品加工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3%,食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为0.15∶1,远低于发达国家3∶1和世界平均水平1∶1。全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20家。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64个,经营土地面积44.71万亩,仅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0%。

2.重化工业现象严重,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在第二产业内部,虽然总量明显扩张,但是生产结构不合理,结构升级缓慢,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一是工业重化现象严重。近年来,轻工业比重有所提高,重工业比重有所回落,但是轻工业比重基本上维持在10%以下,重工业比重保持在90%以上。二是高能耗且产能过剩行业比重大。2012年,冶金、有色、建材、煤炭、化工、电力等六大高能耗产业的规模企业398家,占全市规模企业的60%,其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5%,而且钢铁、水泥、煤炭三大产业在全国属于产能过剩淘汰行业,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外部环境影响较大。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小。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电子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2012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85家,其产值仅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3.2%。四是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条不长。娄底农业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农产品的深精加工度很不够,农产品转化带来的增值率低,工业与农业原料基地的产业链条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分布相对零散。以采掘业、粗加工为代表的资源密集型重工业,与轻工业关联度不高。企业之间分工协作不够,大企业的优势难以发挥,中小企业缺乏专业化分工,没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关联产业的互补效应。五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2012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仅占产品销售收入的0.9%,远远低于具有持续竞争力5%的国际标准。

3.传统服务业主导,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不仅总量小,而且内部结构极不合理。一是传统服务业比重大。2014年,批零、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37%,而金融保险、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科技服务、房地产、文化体育、租赁和商务服务等附加值高、与市场经济联系密切的新兴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仅为23%。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2014年,为第一、二产业服务的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占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仅37.8%,而批零住餐、居民服务、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2.2%。

(五)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从表六可以看出,娄底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差距明显,产业结构变化程度差别大。2014年,人均GDP最高的冷水江市是人均GDP最低的新化的近5倍。双峰、新化、涟源产业结构变动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双峰最快,变化值为29.8;而娄星区和冷水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娄星区最慢,变化值为4.2。值得关注的是各县市区第三产业比重下降较快,说明各县市区不够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

表六 娄底各县市区产业结构变动度与人均GDP

三 资源型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对策分析

(一)战略定位

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是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变化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当前及“十三五”时期娄底产业结构转型的战略定位、调整方向等应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外部环境、供给条件、市场需求、产业政策和经济体制等主客观条件来确定。

1.所处的发展阶段。根据库兹涅茨法则和钱纳里标准产业模式,当人均GDP在400-800美元之间(1964标准),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高于10%且低于20%,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通过对美国历年GDP平减指数进行计算处理,得出2014年美元与1964年美元的换算因子为6。2014年,娄底人均GDP28162元,按2014年名义汇率6.2460换算为4508美元,其购买力相当于1964年的696美元;2014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为14.6%。因此,根据发达国家和有关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结合库兹涅茨法则、钱纳里标准模式综合判断,当前娄底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2.面临的有利条件。(1)从国际层面看。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环境巨变,美、欧、日等经济体均重振制造业战略,开发新技术带来创新突破。

(2)从国内层面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战略为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一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差别化经济政策推动产业转移,将进一步加大中西部地区交通、信息、能源等薄弱环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强化财税、金融等服务,进一步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创新升级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战略纵深不断拓展,中西部正在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地区分工和产业布局将重新洗牌。二是居民消费结构向全面小康型升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仍然旺盛,新的市场需求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传感网、物联网、信息网络产业;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清洁煤、核能等技术以及新能源汽车;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以及高新材料等。四是国务院出台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和《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建成沟通南北、横贯东西、通江达海、便捷高效的长江经济带综合性立体交通走廊,这将为娄底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历史机遇。五是国家顺应全球发展格局新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一带一路”战略和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也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带来新机遇。

(3)从娄底自身层面看。自然资源丰富,农业产品充裕,区位优势明显。一是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娄底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1200-1430 mm。河网密布,河流总长3344 km。水景资源丰富,有柘溪水库、水府庙等五大水库。森林资源丰富。境内有八个大型林场,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两个省级森林公园。全市拥有国家和省级保护树种51种,占全省46.3%。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拥有8个主类、28个亚类、95个基本类型,上等级的旅游资源单体177处,其中有高品位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国藩故居等。二是农产品充裕。全市有常见的农作物和果树资源78科、168属2500多个品种。2014年底,粮食产量占全省的5.3%,生猪产量占全省的8.8%。娄底市被国家和湖南省确定为农业商品生产、外贸出口基地。三是区位优势明显。娄底地处湘中,自古以来是湖南的战略腹地,是南北通达、东西连贯的要瞿。洛湛铁路、沪昆铁路及高铁和正在建设中的安张娄衡铁路形成米字形铁路枢纽,2条国道和5条省道贯穿全境,新化机场已规划建设,是湖南继株洲后又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集散地。

3.面临的不利因素。一是国际竞争明显加剧。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都处于调整和变革过程中。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相继提出和实施“再制造业化战略”,重新打造世界制造业大国和强国,必将造成市场重心转移,国际竞争加剧,对娄底产业结构转型带来新的国际挑战。二是宏观政策约束明显增强。国家对节能减排提出了刚性的约束性指标,对娄底传统产业比重大、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结构转变带来了巨大挑战。三是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娄底煤炭、锑等不可再生能源和资源逐渐枯竭,一方面地价、水价、电价、资源价格、环境污染的代价等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劳动力、资本价格也在上升,两者挤压对娄底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客观的资源要素压力。

4.调整的战略定位。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内部产业结构的困境,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娄底产业结构转型如何突破重围和科学布局?一要明确结构调整的方向。新一轮产业结构由工业经济主导向服务业经济主导转型,必须提高服务业和高附加值制造业的比重,在产业发展中提升竞争力。二要理顺结构调整思路。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的思路是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注重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三要准确定位产业功能。将娄底产业打造成“四大基地”,即面向珠三角和长株潭的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面向珠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面向全国的文化旅游休闲基地,面向国际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四是创新结构调整路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是推动产业链由低端向中高端进军,推进产业集聚化和高端化发展,实施产业“四个转变”,即从粗放型、低效型经营向集约型、高效型经营转变;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知识密集产业转变;从依靠传统技术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转变;从依靠资源消耗、环境代价型的增长方式向重视生态保护、两型发展的增长方式转变。五要突出产业发展重点。结构调整重点要在技术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突破,构建以新兴战略性产业为支柱、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农业为基础、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农业方面,重点发展湘中黑牛、新化花猪、湖南黑猪、野猪等特色养殖产业,优先发展优质水稻、杂交玉米、双低油菜和优质油菜等粮油产业,突出发展名优特新水果产业和无公害绿色蔬菜产业,有选择地发展中药材产业和南竹产业。工业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冶金、煤炭、建材、机械、电力、化工六大高能耗传统产业有计划、有步骤地淘汰退出一批,引进珠三角和长三角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先进技术和高技术人才改造升级换代一批。打造沿海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建设湘中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出口加工区,有选择有梯度地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外移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型且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实施产业创新驱动和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引进核心关键技术或引导企业自主攻克先进技术,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航空、建筑机械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及其产业链;全力推动以LED为代表的光电产业、以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等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以休闲食品、肉制品加工、现代中药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以现代建筑材料、特种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集群化。第三产业方面,重点发展网络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职业教育培训业和农业服务业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居民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六是优化产业空间梯度。实施产业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和互补发展战略,形成一核多极产业集群组团。以市辖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万宝新区为核心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及其产业链、商贸物流、电子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双峰县、新化县重点培育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产业、农业机械、建筑装饰材料、电子电器产品、生活用品、服装等轻工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文化观光旅游休闲产业、农业服务产业等生活服务和生态服务产业。冷水江市、涟源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生产供应基地和产品加工贸易基地。

(二)措施建议

1.积极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积极争取、主动对接和用足用活用好国家各阶段、各领域的财税、金融、产业、项目等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二是在用地、入园、融资政策方面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提供良好支持。三是着力制定和落实推进产业结构转型的各项政策。针对国家鼓励的产业和投资领域,有效实施税收优惠、投资补贴、加速折旧等优惠措施。针对技术创新设立引导产业升级专项扶持资金,对现有扶持企业自主创新资金进行整合,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大支持力度。可设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产业引导发展基金,鼓励节能减排降耗,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将企业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把环境产权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助推产业结构转型。组织有基础的企业努力争取国家工业、农业结构调整资金、科技三项经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县域经济发展资金,利用好与国家中小企业发展有关的专项资金,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四是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产业融合。政府顺应产业融合,改变现有产业管制政策,打破各种界限,打破行政垄断,形成条块结合、辐射关联的管制模式,打通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使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

2.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创新动力体系。一是加强地方政府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化布局产业,形成产业发展链条,改革产业配套措施,构建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体制机制,放宽市场准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良性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创新开放体制机制。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优势企业、主要产业基地及产业园区,着力实施重大引资项目;通过市场引导各种所有制资金投入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参与企业重组以及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与沿海发达地区建立产业转移联盟,设立产业转移承接园区。二是加强企业发展方式创新。加强产品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开发并投产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知名品牌的新产品;努力实现传统产品再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研发设计水平实现差异化竞争,增强非价格竞争力,促进产品向产业链、价值链双高端提升。加强品牌创新。创建全国及世界知名品牌,依托知名品牌,采取收购、控股、兼并、联合以及委托加工等多种方式,整合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加强管理创新。如对具有制造优势的企业,通过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从单纯生产型向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转变。

3.着力构筑产城融合平台,带动产业集聚和结构调整。建设产业集聚区,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区向中心城市、县城集中,推动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在市中心城区和县城发展特色园区,加快基础设施无缝对接,构筑产业园区商贸物流、科研开发、金融服务等公共平台和服务体系,把产业集聚区建成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的载体。在小城镇和中心村,利用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做到“一乡一品”、“一乡一业”,把新农村建设与特色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带的形成,推进生产力布局和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推进县域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推进环境保护及污染集中治理。

4.大力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增强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一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综合交通中心枢纽地位。完善交通网络,提高效能,形成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对外要重点考虑城际轨道交通和航空机场建设,对内要重点考虑市内轨道交通和中心城区与卫星城镇的快速路网建设。二是加强信息基础建设。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建设,健全和完善信息网络设施。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抓好“互联网+”的开发利用。整合公共部门信息资源,让社会各领域信息资源共享。三是进一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城乡水、气、电、排污、固体废物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1978—2013年娄底统计年鉴》和1990-2014年的《娄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1990-2014年的《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威廉·配第. 政治算术[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8:89-90.

[2]杨公朴. 产业经济学[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116-118.

[3]魏后凯,等. 区域经济学[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1:124-125.

[4]周克全.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06(3):217-220.

[5]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56-158.

Challeng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Take Loudi City as an Example

HUANG Yongxiang1,2

(1.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 417000, China;2.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 Loudi Administrative College, Loudi 417000,China)

In the new normal,it is urgent for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Loudi is such a typical city,and the 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ts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much significance. Based on Petty-clark. Theorem, Kuznets Law, and Chenery Standard,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value of change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structure deviation index,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Loudi City,so as to find ways for such a resource-based city.

energy; resource-based c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2015-08-28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两型城镇化研究”(13CGB008)。

黄永香(1972-),女,湖南娄底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F061.5

A

1671-1181(2016)01-0001-09

猜你喜欢
娄底第三产业比重
娄底体育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娄底的味道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高中计算机学习中的数列求解办法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