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与石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与效果
——以中国神华和中国石油为例

2016-10-15 02:05孙旭东朱春晖
关键词:神华煤炭企业煤炭

章 清,孙旭东,朱春晖,刘 备

(1.山西潞安集团,山西 长治 04603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煤炭与石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与效果
——以中国神华和中国石油为例

章清1,孙旭东2,朱春晖2,刘备2

(1.山西潞安集团,山西 长治 04603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技术创新能力对于煤炭和石油企业非常重要。以中国神华和中国石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探讨煤炭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以提高煤炭企业技术创新效果。研究表明,从开放式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 R&D组织上下游一体化、吸引技术创新人才,提高R&D强度,可以帮助煤炭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效果,为煤炭企业优化技术创新模式提供了方法借鉴。

技术创新 ;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中国神华;中国石油

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为67.5%,石油与天然气为22.9%,两者之和占据主导地位[1]。煤炭与石油企业的实力对保障着我国的能源安全供给起着重要作用。煤炭与石油行业的传统产品虽然形态不同,但同为能源,两个行业同属于资源开采型行业。煤炭行业自“十五”以来,煤化工得到了长足发展,煤化工产品已经成为石油化工的替代产品。目前一些大型煤炭企业把自己重新定位于能源化工企业。因此,煤炭与石油行业之间具有可比性。

我国对石油与煤炭的需求在持续的增长,企业大量使用新技术勘探与开采埋藏更深的资源。同时,由于石油与煤炭开采带来的灾害、环境破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应对这些挑战,技术对这些企业来说,显得非常重要。

从国际能源企业竞争趋势来看,竞争不仅是资源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技术实力的竞争,强化研发管理、提高研发效率是各国际能源公司的一致目标[2]。因此,选择煤炭和石油行业的典型企业,通过对比,研究它们的技术创新的模式与效果,可以帮助煤炭行业找出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差距,指出改进方向,对煤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现实意义。

一 样本企业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样本企业选择

考虑到样本企业的典型性、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以神华集团的上市公司——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神华)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上市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分别作为煤炭和石油行业的样本企业。

中国神华是以煤炭为基础,电力、铁路、港口和航运一体化运营的能源公司,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赢利能力最强的煤炭企业和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经销商。在煤炭行业的技术创新领域,中国神华在R&D组织、技术创新投入和效果上,是国内其它煤炭企业学习的标杆。

中国石油是中国油气行业占主导地位的最大的油气生产和销售商,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中国石油在上游勘探开发领域研发实力国内最强。普华永道思略特咨询发布的2014年全球创新1000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石油以约23亿美元的研发支出位居第62位,是惟一进入全球创新前百强的中国企业。

因此,本文分别选择我国煤炭与石油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中国神华与中国石油,从公司技术创新战略、R&D组织、技术创新人力资本、R&D投入和技术创新效果方面,对两者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二)数据来源

本文的企业R&D组织数据来源于中国神华和中国石油网站和公司年报,并参照国际大石油公司IOC(International Oil Company)的R&D组织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目的是为方便对比;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投入数据和R&D投入数据来源于公司历年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技术创新效果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检索与查询系统。

二 技术创新模式对比与分析

(一)技术创新战略

两家样本企业在技术创新战略上有共同点,也有差异。

中国神华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科技创新战略为“支撑神华科技发展、引领行业科技进步、提升企业科技实力、领先全球煤炭科技”,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高碳产业的低碳发展”的理念。在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上,坚持以神华为主体,整合外部科技资源,对研发项目外包,实行开放式创新。

中国石油实行一体化经营,业务涵盖了上、中、下游,包括石油勘探、开采、炼制、运输和油品销售。由于上游石油勘探开发对技术的高度依赖,中国石油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科技创新放在公司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把“核心技术全面领先”作为中国石油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上,主要依靠内部研发力量,实行自主创新。但是,在一些高端技术领域,如:在智能钻探、高端测井等领域,中国石油还不得不与海外IOC合作,希望通过国际合作,以市场换取核心技术。

两家企业作为各自行业的龙头,都选择了“技术领先”战略,这与SHELL、BP等IOC在技术创新战略上相同。两家企业都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技术创新战略实施路径的选择上,中国石油坚持自主创新,而中国神华选择开放式创新,这是两家企业根据自身科研资源条件的理性选择。

中国石油成立时间早,拥有像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等一大批国内最优秀的科研院所,通过自主研发解决国内油气勘探开发中的问题是必然选择。

神华集团1995年成立,由于成立时间晚,研发力量弱,中国神华希望快速达到煤炭行业最高技术水平,通过技术创新支撑企业的快速发展,开放式创新是唯一的选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神华在有一定的科研积累后,正在从开放式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如:神华出资组建了国家级研究机构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吸引一流的人才研发国际领先的低碳能源技术,为神华提高在清洁能源上的核心竞争力打下基础。

除神华以外,国内大多数煤炭企业目前以开放式创新作为主要的技术创新实现路径,这种路径可以充分利用外部科技资源,但是,在关系到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域,必须转向自主创新,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 R&D组织

中国神华的R&D组织结构目前在煤炭行业最为复杂。除了实际参与研发的组织(见图1)外,还有研发管理和辅助机构。包括决策层(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管理层(科技发展部)、自主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层(各基层单位和创新支持机构),高端人才培育层(神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神华院士工作站、神华管理学院)等多个层次。中国神华实际参与研发的组织分为两个层面,总部层面和子分公司层面。总部层面的研究机构定位高端、前沿的技术;企业层面侧重应用技术,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

在核心研发力量上,中国神华由于长期坚持开放式创新,在R&D组织上表现的比较薄弱,仅包括北京低碳能源研究所、煤炭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能源煤炭清洁转换利用研发(实验)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但是,中国神华已经是煤炭行业国家级研究平台数量最多的企业之一。

中国神华也正加强自身的R&D组织建设,提高科研实力。比如:北京低碳能源研究所大力引进国际顶尖人才,使其成为中国低碳清洁能源领域的“贝尔实验室”。

中国石油拥有86家科研院所,它的R&D组织也分为两个层次(见图2),其中总部层面,直属院所8家;子(分)公司层面,企业院所78家。

中国石油总部直属院所主要从事应用基础、超前、共性和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储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和技术,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引领发展能力;企业院所主要从事特色技术研发、新技术应用推广、生产技术支持,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直接支撑。中国石油R&D组织体系庞大而且功能完善,这一点与IOC相比,具有相似性。

在核心研发力量上,中国石油拥有47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15家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是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最多的中央企业之一,主导着我国石油技术创新体系。

虽然中国神华和中国石油在研发层上都采取了总部和子(分)公司的层级(与IOC中的BP、EXXON MOBIL一致),但是,在复杂程度上,中国石油R&D组织在数量、研究领域数量、研究人员数量上都远远超过中国神华。这是因为中国神华成立时间短,组织架构相对简单,在功能上还不完善。

煤炭企业在未来发展中,R&D组织也会趋于复杂,因此,目前中国石油复杂、庞大的R&D组织所面临的问题也需要煤炭企业考虑。比如:众多研究院所的协调、总部层面与子(分)公司在业务上重叠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借鉴SHELL公司“项目与技术部”(Projects & Technology)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完成“创新与研发”、“技术解决方案与部署”和“项目实施”的三大职能[3]。这样可以帮助煤炭企业在R&D组织发展过程中,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

(三)技术创新人力资本

中国神华实施开放式创新,自有科技人员实力存在不足,目前,通过加强核心研发力量建设,高层次人才方面得到了改观。中国神华已经引进了22名国际能源领域顶尖人才,其中18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同时,也成为了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在人力资本比率指标上,中国神华技术人员比例在2013年超过10%(见图3),同时本科以上人员比例接近30%(见图4),提高幅度很大。

数据来源:中国神华年报;中国神华社会责任报告;中国石油年报。

中国石油拥有科研人员超过3万人。其中院士19名、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专家17名、集团公司高级技术专家433名、教授级高工252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95名。技术创新人员队伍结构合理、实力很强。在人力资本比率指标上,中国石油技术人员比例近6年保持相对稳定,在2013年达到12.5%(见图3),同时本科以上人员比例不断提高,已经达到30%(见图4),说明中国石油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持续得到优化,同时,对青年技术人才吸引力在不断增强。

中国神华虽然在煤炭行业存在明显的人才优势,但是与中国石油对比,中国神华在高端人才方面存在明显劣势,这也导致其在新业务开展上受到人才制约,尤其在煤化工领域体现明显。

煤炭企业在高端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还需要加大力度,并长期坚持。因为,高端技术创新人才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培养的过程。在具体做法上,一要吸引海外的行业领军人才加盟,快速跟上或接近核心研究领域国际前沿水平;二要通过科研项目加大培养人才力度。具体途径是通过开放式创新,提高本方年青技术人员的研发水平。

(四)R&D投入

中国神华与中国石油是资源开采型企业,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两家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在R&D投入上得到了体现。

中国神华2013年的研发支出达到了15.39亿元,中国神华的研发支出增速在30%左右波动(见图5),增速表现平稳。中国神华研发支出占到了销售收入的0.54%(见图6)。中国石油2013年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达到144.53亿元,占到了销售收入的0.64%。

在过去的7年中,两家公司的研发支出都出现了增长。同时,中国石油研发费用增速自2008年达到47%后,2009年下降到27.41%,以后逐年下降,2013年已经下降到2.09%。中国神华在2009年的R&D投入增速也下降到25%以下。

数据来源:中国神华年报;中国神华社会责任报告;中国石油年报。

从R&D强度来看,中国石油近7年来,R&D强度均未超过1%,近3年,一直在0.65%左右。(见图6)中国神华R&D强度近3年增长很快,从0.11%增加到0.54%。数据上,比国际上公认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SHELL的0.3%、EXXON MOBIL的0.2%还要高一些,这也是我国煤炭和石油公司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R&D投入上的体现。

从两家公司的R&D投入和R&D强度来看,中国石油R&D投入增长趋缓,R&D强度稳定,研发体系已经成熟并且稳定;中国神华R&D投入增幅明显,R&D强度快速上升,原因是中国神华良好的财务状况保障了R&D投入,通过不断增加的R&D投入,神华的研发体系正在快速优化。

由于技术创新的周期长、风险大,煤炭企业加大R&D投入也未必能够提升创新表现[4]。但是,煤炭企业技术研发有投入才有回报[5]。因此,对于煤炭企业还需要对技术创新的规律性提高认识,做好长期的科技规划,坚持长期的R&D投入,减少短期经济波动影响,以期得到长远的技术创新收益。

三 技术创新效果对比

衡量煤炭和石油企业技术创新效果可以看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产出,包括专利、标准(国际、国家、行业)、科技获奖等,数据容易获得;二是技术创新效益,包括新产品销售收入(或利润)占销售收入(利润)的比重。但是,由于煤炭与石油行业新产品的概念本身模糊,新产品销售收入(或利润)界定困难,数据难以获取。同时,煤炭与石油行业技术创新具有自身特点,技术创新的效果更多的体现为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提高,开采成本的降低。在我国石油行业技术创新的效果还体现在探明储量的增加和原油产量的稳定。对于我国煤炭行业,技术创新的效果更多的体现在安全生产上。因此,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行业特点,在此仅选择最具代表性指标——专利数量,对中国神华和中国石油的技术创新效果进行对比(见图7)。

从中国神华和中国石油专利授权绝对数量看,中国神华专利工作在2006年以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石油2006年以前的专利授权数量少,增速低。主要是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使石油企业面临了激烈竞争局面,同时,世界原油价格当时还没有出现大幅上涨,对中国石油2006年以前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有一定影响。2006年以后,中国石油专利授权数量增加了10倍;同期,中国神华的增幅也超过了7倍。这期间以石油和煤炭为代表的能源价格上涨,保障了这两家公司的技术创新投入,同时,也从技术需求方面刺激了专利授权数量的增加。

从中国神华和中国石油专利授权平均增速来看,2008-2013年间,两家公司分别为38.7%和44.3%,中国石油在增速上明显高于中国神华。两家公司在2010年以后,授权专利绝对数量增速明显加快,中国石油达到51.4%,中国神华更是达到了58.4%。中国神华在此期间,连续2年专利授权数量翻倍,并在后续几年授权数量上保持稳定,说明中国神华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加大了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

国内煤炭企业近10年不断重视技术创新,通过加大R&D投入,在技术创新效果上进步明显。但是,与石油企业相比,无论从绝对数量和相对增速上,煤炭企业还存在明显差距。

四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国内煤炭和石油行业两家典型企业的对比分析,发现煤炭企业在技术创新模式与效果上与石油企业存在明显差距,产生的原因是行业发展的历史因素。煤炭企业要缩小这种差距,需要经历一个长期、渐近的过程。煤炭企业应从原来的开放式创新逐步向自主式创新、R&D组织尝试上下游一体化,技术人力资本投入和R&D强度进行优化,建立起煤炭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以达到理想的技术创新效果,支撑煤炭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本研究仍具有一定局限性。本文采用的是双样本对比研究方法,有限的样本数量,以及样本的特殊性可能会制约其结论的适用性。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考虑对两个行业多样本进行跟踪调研,以提高研究的实用价值。

[1]BP. Global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4[EB/OL].2014-06.

[2]何盛宝.国际大石油公司技术研发管理特点和趋势[J].国际石油经济,2014(7):37-41.

[3]杨艳.用技术创造可持续的能源未来——壳牌的技术创新管理[J].国际石油经济,2011(3):68-73.

[4]叶静宇. 博斯:加大研发投入未必提升创新表现[N].经济观察网,2013-10-29.

[5]崔茉,马莹莹.高端访谈:技术研发有投入才有回报——专访斯伦贝谢公司执行副总裁让·弗朗索瓦博[N]. 中国石油报,2013-01-15(2).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odes & Effects of the Coal and Oil Enterprises——Based on China Shenhua and PetroChina

ZHANG Qing1,SUN Xudong2, ZHU Chunhui2,LIU Bei2

(1. Shanxi Lu’an Group,Changzhi 046031,China; 2. Management School,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essential to the enterprises of coal and oil industries. This paper i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coal enterprises by discussing the mod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ased on China Shenhua and PetroChina. Findings show that the performance can be improved by transforming from open innovation to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of R&D department, increase of R&D intensity. The method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ptimization for the coal enterprises are also introduc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novation mode; open innovation; China Shenhua; PetroChina

2015-08-0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0YG03)。

章清( 1966-) ,男,山西长治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

F273.1

A

1671-1181(2016)01-0020-05

猜你喜欢
神华煤炭企业煤炭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试述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与有效实施
煤炭企业走好走实群众路线的制度思考
煤炭
国电+神华=?
煤炭:去产能继续 为煤炭正名
解剖神华“富平模式”
煤炭企业档案管理的创新
关于经济新常态下神华一体化发展的初步研究
煤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