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崂山风景区旅游系统演化分析

2016-10-18 04:50李淑娟王肖
枣庄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崂山风景区景区

李淑娟,王肖

(中国海洋大学a.管理学院;b.海洋发展研究院,山东青岛 266100)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崂山风景区旅游系统演化分析

李淑娟a,b,王肖a

(中国海洋大学a.管理学院;b.海洋发展研究院,山东青岛266100)

本研究基于耗散结构理论,以崂山风景区为例,对旅游地系统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崂山风景区符合耗散理论的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性和涨落的基本特征,据此将崂山景区系统演化分为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初步发展时期,成型时期,快速发展时期,优化时期,并提出优化期的发展建议,为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和新的视角.

耗散结构;旅游地系统演化;崂山风景区①

0 引言

自“十二五”确定旅游业为支柱产业以来,各省份也纷纷将旅游业确定为重要的经济拉动力产业.景区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但目前很多景区都出现生命力衰竭和竞争力弱化的现象,如何提升和优化景区的竞争力是当前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景区的发展曾为区域带来一系列利益,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宣传和传播当地的文化,扩大其文化影响力,拉动当地消费能力等,其中最显著的作用就是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效益,景区发展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改善.但在景区开发中景区资源的浪费、景区环境的破坏、景区利益分配不均等矛盾尖锐,甚至于目前很多景区都出现生命力衰竭和竞争力弱化的现象,景区的发展令人堪忧.本文基于耗散理论,以崂山风景区为例,分析崂山景区耗散结构系统的演变过程,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对策.

1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1.1耗散结构理论和熵理论

耗散理论是研究系统演变的一种特殊的自组织理论,属于系统科学的理论层次.耗散理论最早出现于1969年,提出者是普利高津教授[1].这一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开放的非平衡系统,主要内容是在其所处环境里,非平衡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当系统中某参量达到特定阈值时,经由涨落变化,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过程[2].随后,耗散结构理论研究引入了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特性和规律[3].目前,耗散理论的应用领域从物理学、生物学等向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方面扩展.耗散结构的研究系统具有开放性、远离平衡性、非线性、涨落的特征[4].

系统发生演变的动力主要是熵的作用,进一步说是负熵的引入使得系统内部发生变化,促使其由无序转变为有序[5].熵的提出者是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将熵的概念应用于信息论中,自此,熵被广泛应用于学科研究中.在耗散结构理论中主要是与熵增理论结合运用.对于一个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系统,因和外界环境存在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因此,系统的熵可能是增加、不变或减少的[6].此时系统的熵增为: dS=diS+deS,其中dS是系统总的熵增,diS为系统内部的熵增,deS为系统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时产生的熵流,可以为正、负或零.如果dS>0,系统朝着无序的方向发展;如果dS<0,则系统朝着有序化程度提高的方向发展.而ds的大小主要是由des决定的.如果deS<0,且|deS|>diS,则有dS=diS+deS<0,抵消系统内部的熵增,使系统的总熵为负,从而使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状态发展,形成耗散结构[7].因此,系统耗散结构的发展主要是负熵流决定的.

1.2耗散结构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耗散结构理论对“社会--经济--自然”这个复合系统具有普适性.作为这一复合系统的一个复杂子系统,区域旅游系统是以非线性方式运行,具有开放性的系统特征,因此耗散结构理论也适用于这一系统.在构建旅游系统模型时,大多数学者都将旅游系统与其所在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提升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说明旅游系统并不是独立的系统,它的有效运行需要环境的支持.旅游系统的这一特点与耗散结构理论所揭示的耗散结构特性不谋而合.

耗散理论在旅游学的研究中主要是对旅游系统演变、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旅游产品系统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陆林等利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千岛湖旅游系统的演变过程分为萌芽状态、系统形成阶段、系统发展阶段和系统的优化发展阶段四个时期,提出旅游系统演化的本质是耗散结构系统负熵的输入[8].徐小波等则认为城市发展是由人参与的耗散结构自组织过程,以游客增长率对24个城市作分析,划分出功能型、资源型、沿海型、口岸型4类城市类型,区域发展差异化减弱,以区域为单元旅游发展空间正在形成[9].叶春研究民族村寨旅游系统耗散结构中的经济子系统中的序参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10].刘丽娟以秦皇岛为例,在分析其耗散结构系统的四个特征的基础上,得出秦皇岛应该在客源市场非平衡,旅游季节非平衡和旅游景点非平衡方面做好提升,实现旅游系统的优化[11].项勇等通过从自然环境、自然灾害和社会事件等方面分析熵产生的原因,以都江堰为例,提出从增加游客消费和减少旅游接待成本两个角度实施熵管理,从而确保旅游耗散结构的良好发展[12].郝从容提出旅游地生态系统中存在自然环境、社会和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熵增问题,这些熵增加剧了系统的无序化,通过从自然界、社会管理和信息舆论引入负熵流,能够降低系统总熵,保障系统的稳定性[13].鲍黎丝研究了耗散结构视角下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各阶段出现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为延长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参考.

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基于耗散理论对旅游系统的各个方面做了研究,但总体而言,研究并不是很多,对旅游景区的研究也很少.因此,本文在学者们的研究基础上,基于耗散理论,以崂山风景区为例,分析景区旅游耗散系统的演化历程,进而提出优化期的应对建议,以期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1.3耗散理论在景区研究中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唯物论和辩证法,事物总是处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或自身要素之间的联系中,这包含两层含义:从外部来看,一个系统与外界一定存在某种联系;从内部来看,系统内各要素也是相互联系,这就从整体上决定系统必定具有开放性.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景区系统同样具有开放性.景区不仅需要从社会上招聘员工,参与景区管理和维护,也要处理好各景点间的搭配和协调,因此,景区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及旅游者的到来,隔绝这些景区也就无法发展.景区系统又是远离平衡性的.景区总是处在非平衡状态,平衡状态只是某个时刻或短时间的平衡,由于系统本身的开放性,必会与所在环境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打破了它的暂时平衡,换句话说,系统总是处在不平衡状态.景区发展离不开所在地的经济支撑,需要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所以,无论是景区利益相关者的利润分配不均问题,还是景点的旺季和淡季之分,都促使景区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景区系统具有非线性.景区的发展与资源的开发并不是直接的线性关系,景区的发展要受很多因素影响,诸如景区所在地的经济能力,企业的宣传力度,景区的环境质量,景区的服务质量和基础设施水平,政府相关政策等.景区系统具有涨落性质.景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促使系统出现无数“小涨落”现象,当这些小涨落累计到一定结果,形成“巨涨落”,促使系统从无序进入有序状态.基于以上分析,景区旅游系统符合耗散结构系统的特征(见图1).

图1 景区旅游耗散结构系统示意图(根据参考文献[8]修改)

2 基于耗散结构的崂山风景区开发评价

2.1崂山风景区概况

崂山风景区地处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距青岛市中心40余公里,景区面积达161平方公里,绕山海岸线87.5公里.青岛市地理位置优越,与日韩隔海相望,为崂山风景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区位优势.崂山风景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人文资源,自1982年享有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和5A级景区的荣誉称号.崂山东部、南部临海,山海交错,造就“山海奇观”的绝妙景观,享有“海上第一名山”的美誉.崂山景点众多,包括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如“巨峰”、流清河、仰口、北九水等,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如道教、佛教文化.这些都使崂山成为全国著名的集旅游观光、休养疗养、度假康复和开展科学文化等活动为一体的特色景区,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2012年,崂山景区接待游客216.5万人次,增长3%;2013年崂山风景区接待游客242万人次,增长11.8%.2014年,崂山区旅游接待量突破1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80亿元,增长18%.

2.2基于耗散结构的崂山风景区旅游系统演化分析

简单来说,系统演化是指系统的发展过程或经历.耗散结构系统是向有序化发展的,由无序向有序的进化过程.基于耗散结构有序化的程度,耗散结构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崂山景区的发展历程,将崂山风景区旅游耗散系统大致分为5个阶段,即系统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成型时期、快速发展时期和优化时期.

2.2.1系统萌芽时期(1978年-1982年)

这一时期是正熵流远远高于负熵流,所以整个景区的耗散结构系统是处于无序化发展状态,系统处于萌芽时期.崂山风景区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人文景观丰富.1975年崂山发生暴雨,对很多景点造成严重的损害.1979年邓小平在青岛视察工作,重点提出要保护好崂山资源,对此,市政府随后成立“崂山风景点恢复领导小组”,组织人员考察、恢复崂山人文资源,受限于当时的经济、人员、技术等较落后,恢复工作进度较缓慢.由于当时交通落后,这一时期主要是青岛及周边地区游客前来崂山,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简陋.虽然景区在1982年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使崂山有了品牌力量,对游客的吸引力有了一定提升,但经济、交通、技术等一系列的不足都成为阻碍崂山风景区旅游的发展.

2.2.2初步形成时期(1983年-1989年)

这一时期是景区耗散系统的初步形成时期,来自系统外部的负熵流推动着耗散结构由无序化向低级有序化发展.这一时期,政府的支持是负熵流的主要来源.首先,是政府政策的支持.改革开放的迅速进展加大的扩大了景区的开放性,同时,入选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提高了崂山景区的知名度.其次,青岛市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委员会经过研究制定了"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在此指导下,景区管理者重点强化对景区的保护性开发和利用,管理制度愈加合理化,实现崂山风景名胜区向着全面、协调、可持续方向发展.最后,改革开放之初,国民经济发展较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交通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崂山景区的旅游者以青岛市民及周边地区游客为主,旅游者对景区的破坏程度较低.

2.2.3成型时期(1990年-2001年)

这一时期是旅游耗散系统的成型时期,耗散结构系统有低级有序化向较高级有序化发展.这一时期来自外部的熵流主要有:首先,是政府政策支持、资金支持.1994年,青岛市重新对市区进行规划,崂山区成为青岛市新区.青岛政府通过了崂山区建立软件园、科技工业园的决议,采取政策优惠的措施来吸引更多企业进驻.其次,来自社会的资金支持.青大海威、用友软件东大阿尔派、吉通通信公司等23家企业先后入驻软件园,琴岛海尔空调器厂、中国农业银行青岛高科技工业园支行随后加入科技园.政府和企业为崂山风景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为景区基础设施的改善提供了资金支持.最后,基础设施等的改善.1998年,垭口——仰口旅游公路的改造工程正式动工.崂山区为行政中心、体育中心配套的交通道路全部竣工.2001年,崂山景区被评为4A级景区.

2.2.4快速发展时期(2002年-2007年)

这一时期,景区耗散结构系统呈现向高级有序化发展的趋势.来自外界的熵流主要有:首先是政府政策支持、经济支持.2002年,青岛市崂山风景管理会被确立为市政府派出机构,秉承科学发展观理念,以加强保护景区资源、管理景区为工作目的.其次,来自景区管理局的有效管理.为加大景区发展,政府鼓励并扶持旅游项目的开发,为将崂山风景区打造成为“全国最有特色、最具吸引力和亲和力的旅游度假胜地”,设立10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最后,来自景区景点的建设.2002年,崂山区举办了崂山古乐宫启用仪式.2003年,崂山巨峰重点旅游观光项目建成开放.2006年,新建殿堂及神像开光大典在崂山太清宫隆重举行.“崂山茶文化”、崂山登山节等一系列营销活动推动着景区的良好发展.

2.2.5优化时期(2008年至今)

这一时期景区耗散结构系统向高级化发展,是系统的优化时期.这一时期来自外界的熵流主要有:首先,来自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2011年青岛市被列为山东蓝色经济发展区的核心,这一重大发展机遇,对于海上第一名山的崂山风景区似乎又带来了新的机遇,推动崂山的转型化发展.崂山区经济的大力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如图1).其次,来自景区经营管理.这一时期,景区逐步提高经营管理体制,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创造良好的景区环境,不断升级营销活动(如图2).最后,来自社区和景区居民的旅游参与度提高.社区适度参与景区的经营管理,并没有盲目的开发旅游,同时也缓解了社区和政府间的矛盾.社区和景区居民在参与旅游中受益增加的同时,不仅缓解政府、社区、景区居民之间的矛盾,也提高了居民对景区的环保意识,景区环境得到改善和提升,市场竞争力也逐渐凸显.自2013年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以来,2014年,崂山风景区游客接待量突破1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80亿元.

图1 2008-2014年崂山区GDP情况

图2 2009-2014年崂山区旅游收入情况

2.3优化发展策略

第一,旅游深挖文化内涵,文化创造旅游收益

文化与旅游相互依赖,两者关系密切.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起到推广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文化也是创造旅游收益的重要支撑.崂山道教文化深厚,崂山旅游业的发展也使游客了解到崂山不仅仅是一座临海的山,更有渊源的道教文化.因此,要开发文化旅游线路.将道教的武术、音乐、医术等借助影视作品进行促销.

第二,权责分明,将景区的经营管理权更多的给予企业

政府的主导是崂山景区发展的不变模式.即使崂山风景区发展公司成立,负责景区管理和规划,但政府部门仍掌握着公司的经营管理权,这一管理模式并没有给景区带来更好的发展,反而降低了竞争力.作为典型的景区旅游产品,崂山风景区的发展最终是由市场决定的,将经营管理权分给市场主体--企业,有利于景区的开放式发展,提高经营创新性,加强管理市场化,提升竞争力.

第三,建设利益补偿机制,调节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和旅游者的矛盾

利用生态位理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既能很好地保护环境,又能对旅游开发中的弱势群体或地区进行经济补偿,缓解社区、政府、企业、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

第四,健全法律法规,科学规划和依法管理相结合

在景区的优化期,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使管理者能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加强景区管理,保障景区和旅游者的利益最大化.

3 结论

本研究将崂山景区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即萌芽期、初步形成期、成熟期、快速发展期和优化时期,总结崂山景区发展的现状,提出系统优化期发展的建议:深挖崂山文化内涵,大力开发崂山道教文化和茶文化,以文化力量创造新的旅游收益;权责分明,将景区的管理经营权更多的基于企业,增加景区管理的创新性,提高景区的市场竞争力;建立补偿机制,缓解社区、政府、企业、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实现崂山景区耗散系统的有序化发展.

[1]湛垦华,沈小峰.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31.

[2]苏屹.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3,27(2):107-115.

[3]张岱.用耗散理论探讨生命负熵[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7,20(5):712-713.

[4]张一方.协同学,耗散结构理论和超循环论[J].枣庄学院学报,2015,32(5):1-9.

[5]陈雪婷.旅游地域系统的复杂性研究[D].大连: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6]赵磊,张皖婷.耗散结构理论在旅游系统承受阈中的应用研究—基于旅游系统熵原理视角[J].旅游论坛,2010,3(1):1-6.

[7]王光辉,刘怡君,王红兵.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城市风险形成及演化机理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1):81-86.

[8]陆林, 鲍捷.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千岛湖旅游地演化过程及机制[J].地理学报,2010,65(6):755-768.

[9]徐小波,邸明慧.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城市旅游发展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7, 23(6): 95-99, 104.

[10]叶春.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耗散结构分析[J].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2009:372-376.

[11]刘丽娟.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区域旅游系统优化研究—以秦皇岛为例[J].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3896-3899.

[12]项勇,任宏.基于熵理论的旅游耗散结构系统开发管理研究[J].江苏商论,2009.5:69-71.

[13]郝从容.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的熵增现象和耗散结构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6-68.

[责任编辑:吕海玲]

Evolution Analysis of Laoshan Scenic Area Tourism System Based on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LI Shu-juana,b,WANG Xiaoa

(School of Ocean Unirersity of China a.School of Management;b.Ocean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Qingdao 266100,Chin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system through taking Laoshan Scenic Area as an example.We conclude Laoshan Scenic Area is in line with dissipation theory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open, nonlinear, far from equilibrium and fluctuation, whereby the Laoshan Scenic system evolution is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infancy, initial development period, the forming period,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and optimization period.Finally,we put forward development proposals for the optimization phase. This article can provide

and new perspectiv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aoshan Scenic Area.

dissipative structure; tourism system evolution; laoshan scenic area

2016-09-13

李淑娟(1977-),女,山东汶上人,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方面的研究.王肖(1991-),女,河南新乡人,中国海洋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方面的研究.

F590

A

1004-7077(2016)05-0053-06

猜你喜欢
崂山风景区景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崂山茶事
登崂山
明月湖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挖掘与诠释
GIS在风景区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以威海市圣水观风景区为例
编制崂山
用“尚方宝剑”保护沙澧河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