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兴古玩 刻铜溢清芬
——记刻铜墨盒收藏家赵玉刚

2016-10-21 06:41马张留江苏泰州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6年9期
关键词:墨盒文化

◆马张留(江苏 泰州)

盛世兴古玩 刻铜溢清芬
——记刻铜墨盒收藏家赵玉刚

◆马张留(江苏 泰州)

2016年6月23日,由江苏省书协主办、无锡市文联联办,江苏省书协刻字委员会、无锡市国画院等承办的江苏省第五届刻字艺术展在无锡市博物院开幕。与会代表人手一册《江苏省第五届刻字艺术展——特邀刻铜艺术作品集》,这本小册子推出了刻铜墨盒收藏家赵玉刚的个人精选藏品。

我是文化爱好者

说到文明与文化的区别,且看一例。从古砚,到墨盒,再到墨水瓶,看似一条便捷的走向。文明是进步了,而文化呢?墨水瓶摆在案头,与墨盒、古砚置于案头,感觉岂能一样?哪个更能使人得到艺术的熏陶、精神的慰藉?追寻传统文化的脚步,往往不是向前看,而需要朝后看。收藏行为就符合这样的特征。

对于赵玉刚来说,收藏是一种文化需求。“我是文化爱好者”,在与赵玉刚交谈的过程中,他不时地会冒出这一句。文化,是他人生的一个关键词。一次偶然机会,赵玉刚去北方某地参观旅游,在一家古玩店里,他见到了一个貌似女人装胭脂用的铜匣子,没想到,这一细看,他便被震撼到了。那盒面上镌刻一幅山水画,线条简洁,形象生动,题款“于金陵”。一打听,原来这玩意儿是清朝的刻铜墨盒。在赵玉刚的印象中,刻铜墨盒是晋京学子引以为荣的便携之物,北方常见,南方少有。身为江苏人,他毫不犹豫地掏出三百元,将第一件墨盒藏品收入囊中。

生活中,人们获取学问与提升文化修养的方式有多种。将一种行为变成自觉追求学问的事情来做,这个行为就可以变得很有趣。在乐趣中获取学问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儿。以前,赵玉刚只知道,刻铜墨盒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做好刻铜墨盒的收藏,了解相关知识必不可少。此后,图书馆、书店成为他常去的地方。他一头扎进刻铜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中,为掌握藏品的理论依据,常常为一个疑点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图书。他还购买了《铜匣古韵》《铁笔铜墨》《墨盒艺术新悟》等书籍研读,体验发现和收获的快乐。日积月累,他逐渐成为铜墨盒品鉴方面的行家里手。

“天下古玩云集,刻铜墨盒独树艺林,一枝竞秀,从问世、发展、盛行到渐衰,延绵百年,熠耀艺坛,光芒四射。自清中期创制以来,就带有浓郁的书卷气息。几十年前,曾是文人雅士亲自参与设计、制作、玩赏的大雅之物。有记载,鲁迅、周作人兄弟等经常到京城琉璃厂去选购刻铜墨盒,或自用,或送人……”赵玉刚与前来参观的游客聊起刻铜墨盒的前世今生,常常是兴致盎然、滔滔不绝。

刻铜墨盒形式各异,大小不一,盒面上的雕刻各有千秋,或山水人物鸟兽虫鱼,或诗词歌赋谚语警句等,内容丰富,品类繁多。在赵玉刚20余载的墨盒收藏生涯中,过手的墨盒近2000方,藏品400余方,主要包括青铜器墨盒、图文墨盒、书赠友人墨盒、摹写古文字墨盒、书法墨盒。赵玉刚是江苏扬州市天宁寺古玩市场百盒堂堂主,也是江苏泰兴市红色文化博物馆馆长。该馆2009年经江苏省文物局批准成立,免费对外开放,是扬州泰州地区第一家民办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他的博物馆展厅,除红色收藏之外,同时展出刻铜墨盒藏品。如今,在展览室里随意拿出一方铜墨盒藏品,他都能详细地说出它所牵涉的历史人物和相关历史背景,以及每件藏品背后的故事。一段历史、一个故事,方寸之间,大有天地。铜墨盒在实用上失落的同时,则在实用之外找回自己。赵玉刚为它们拂去尘埃,还原其昔日的价值、魅力和尊严。

我要传递正能量

赵玉刚收藏刻铜墨盒,讲究上下款、店款3款齐全,其中不乏珍品、名品、美品、稀品。他主要收藏清中晚、民国、解放初期的墨盒。在这些墨盒当中,他最喜欢的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全文墨盒。此盒创下乌铜走银墨盒3个第一:字数最多,题跋最长,尺寸最大。它长17厘米,宽10.5厘米,全品,问世于民国二十三年五月(甲戌仲夏),即1934年,这一年10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此墨盒结尾的跋文很有意思,有待进一步考证。题跋大意是,仲甫指挥儒将家中失窃,案头文具悉数丢失,古鄂田彬赠此墨盒,聊以安慰。

王仲甫,四川人,1898年出生,系云南陆军讲武学堂毕业,在1920—1924年间曾任川军第二混成旅刘伯承的机要文书,1935年前后曾任贵州省黎平县县长。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25军第7师上校参谋长、新八军军务处长三兵团少将秘书主任等职。抗战胜利后,在山东潍县任三兵团留守处主任,1947年去世。在王仲甫的四川老家,赵玉刚联系上了王仲甫之子。这位古稀老人告诉赵玉刚,王仲甫文才很高,曾任刘伯承的机要秘书。这一点和墨盒里题跋“仲甫指挥儒将”比较符合。王仲甫参加革命后很少回家,他去世前留有包裹给其妻,他去世后,其遗物全部捐赠给了刘伯承纪念馆。根据对民国期间三个仲甫的反复查证,赵玉刚否认了陈独秀(字仲甫)和国民党少将王仲甫,认为四川这个王仲甫比较靠谱。

诸葛亮北伐时,写下荡气回肠的《出师表》,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名句,这是“听天命,尽人事”的坦荡,这是“报先主,慰苍生”的诺言。赵玉刚还收藏了诸如“自强不息”“勤能补拙”以及名人名言、诸子家训之类的书法墨盒。他每每端详这些墨盒,内心便充满喜悦之情。他说:“这些墨盒带来满满的正能量,可以教育自己,启迪他人。我要传递正能量!”

正能量,是赵玉刚人生的另一个关键词。经过几十年的辛苦拼搏,他将收藏这份业余爱好,转变成凝聚正能量的事业。名言“鉴前进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成为他耕耘不辍、持之以恒的座右铭。

1982年,17岁的赵玉刚当兵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通讯兵。收发报刊、信件的工作,使他与剪报、集邮结下不解之缘。因囊中羞涩,资金匮乏,他只能购买《红旗》杂志收藏。毛主席语录(红宝书)是那个年代收藏人的奢侈品。可见,当初入行收藏多么不易!赵玉刚痴迷于红色收藏,至今已有35年。他通过各种途径,苦心寻觅自己喜爱的藏品,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现拥有20000余件藏品,其中珍贵的史料很多。赵玉刚称自己是红色文化的保管员,他是在帮助政府和人民保存着这些珍贵的资料。

2016年1月15日,赵玉刚任董事长的江苏百合堂文化艺术品投资有限公司,以超亿元的雄厚资产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中小企业股权报价系统成功挂牌,成为上海股交中心近500家上市公司中唯一一家文化艺术品上市公司。在生活中,赵玉刚省吃俭用,全家保持艰苦朴素的传统。他说:“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要记住历史,不可忘本,应该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生活,沉淀我们的思想。”有时候,赵玉刚觉得自己愧对家人,因为他把绝大多数的精力和财力都放在红色收藏上,而不是用于改善家人的生活水准,自家物质生活质量偏低。所幸家人对他表示理解和支持。

作为中国红色文化收藏联谊会理事,赵玉刚在全国多地举办红色文化展览,并义务担当红色讲解员,为社会传递正能量。2016年7月1日,泰兴市红色文化博物馆筛选出400余件展品,参加在南京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全国联展,好评如潮。

不久前,赵玉刚参加了由江苏省民办博物馆协会组织的访问考察团,赴美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泰兴市红色文化博物馆图录正式走进美国高校图书馆,并将输入互联网数据库,供人下载、阅读。此项活动,弘扬了中华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红色文化,开辟了中华优秀文博文化走出国门、奔向世界的一条坦途。

我能为“非遗”做些什么?

收藏带给赵玉刚无可替代的乐趣和愉悦。人在寻物,物亦在寻人。对他而言,每一件心爱的藏品,都是有缘之物。赵玉刚说:“有些宝贝,初见时不在意,偶然翻看,顿觉气息不凡,愈品愈醇,渐生爱慕之心。与她交流,如沐春风,如饮甘露,通体舒畅。待到执子以归,宜其室家,更是百读不厌,得到极大的愉悦和收获。”因此,对于可遇而不可求之物,我们若有缘碰到,就不要轻易错过。

古董凝固历史,见证历史,复活历史。人们在欣赏、把玩一方铜墨盒时,其实是在和先人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面对着刻铜墨盒的开山鼻祖陈寅生,以及齐白石、张大千、溥心畲、陈师曾、姚茫父、陈半丁等名家亲笔墨盒珍品,睹物思人,追忆历史,用心揣摩品味他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趣、情调,感悟他们的技法,在平常的日子里,可以寻求艺术的快乐。

镌刻诗文书画,赋予铜墨盒以艺术、灵感与生命,而这离不开刻铜艺术。中国人传统上对铜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崇尚情结。夏商周时期,人们把青铜器视作象征权力与地位的吉金重器,而以铜为质地的钱币,更是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史。錾花是刻铜之源。刻铜艺术是中国书画在金石领域的拓展与延伸,其潜力和魅力无限。刻铜艺人在铜面上,以冲、切、挑、铲等技法,刻出阴阳、虚实、飞白等效果,藉以再现原作神韵,这是刻铜艺术的独特魅力。以钢铁刻刀代笔,以铜面做纸绢,铜铁相驳,铿锵奏进,镌刻出一幅具有醇厚金石味道的作品。制作刻铜墨盒时,精书画、通篆艺的文人参与画铜,指导刻铜,甚至自书自刻,是很便捷的事。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书写的形式发生质的变化,科技的发展带来文具用品的变革,钢笔、墨水代替毛笔、砚台,铜墨盒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加之制作文房刻铜工艺复杂、费时、费力,镌刻时需要熟练的手上功夫,且收益不高。传统刻铜手艺面临后继乏人的现实困境。刻铜艺术被国家列为非遗项目。前文提到的乌铜走银,是云南古老的手工技艺,曾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天下铜艺双绝”。改革开放后,景泰蓝日益红火,乌铜走银却越来越少见。2011年,乌铜走银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三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非遗”一词,赵玉刚时常挂在嘴边。这也成为他生命中的又一个关键词。“我能为‘非遗’做些什么?”他经常思考这个问题。为了充实收藏,赵玉刚每年会抽出时间周游全国,拜访各地藏友,交流收藏经验,扩大收藏成果。他除了收藏古董旧货外,还向全国各地的非遗继承人定制一些作品做藏品。2013年,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赵玉刚怀着对伟人无比的崇敬之情,请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全国唯一以手持刻刀直接刻铜的民间工艺美术家宋国柱,制作毛泽东语录铜刻;邀请当代知名刻铜艺术家、山西平遥刻铜代表性传承人王维民,耗时3年,完成12方刻铜墨盒,盒面上雕刻着毛主席在各个历史阶段特定的历史性瞬间。另外,他还向王维民特地定制了十大元帅墨盒和十大将军墨盒,每位元帅和将军分别刻在一个铜墨盒上。

赵玉刚,无欲则刚。百合堂,何谓“百合”?对于赵玉刚来说,生活与艺术结合,兴趣与事业契合,精神与物质融合,用收藏以滋养性情,补益文化,提升审美。人生如斯,夫复何求!

穆云谷(1875-1938),字寿山,号古香室主,又名恒谦,天津人,回族。善画山水,花卉,得徐青藤遗意,篆刻亦有造诣,在金石界颇有声望,有“南有吴昌硕,北有穆寿山”之誉。医学亦有成就,行医之余,致力于金石书画。作品有《寿山印谱》。

此墨盒自制于1921年,尺寸:14cm×10cm。

陈师曾(1876.3.12-1923.9.17),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人(今江西省修水县),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其著作有《陈师曾先生遗墨》《陈师曾先生遗诗》《中国绘画史》《中国美术小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染仓室印集》等。

王镇南,出生于1895年,河北南宫人,原名王树鼎。1917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是一名剧作家、导演。其代表作品有《反徐州》《玉虎坠》《蝴蝶杯》等。

丁明功,河北沧州人,著名八极拳武术家。

墨盒尺寸:8cm×3cm

齐白石,(1864.1.1-1957.9.16),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祖籍安徽宿州砀山。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

墨盒尺寸:12.5cm×12.5cm

溥心畬(1896-1963),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畲,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满族,为清恭亲王奕訢之孙。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书法,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

墨盒尺寸:10.3cm×7.2cm

蒙寿芝,又名树培,号邋遢僧。生于1869年,卒于1937年,大荔县西汉村人。光绪19年(1893),蒙寿芝以海防义捐捐官出任山西潞安府长治县知事,任职8年有余,后迁职广东花县县令。自青年时代起,蒙寿芝同国民党元老、一代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经常在一起切磋书画,过从甚密,笔下结为异姓兄弟。

墨盒尺寸:15.4cm×15.4cm

陈师曾(1876.3.12-1923.9.17),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人(今江西省修水县),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其著作有《陈师曾先生遗墨》《陈师曾先生遗诗》《中国绘画史》《中国美术小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染仓室印集》等。

墨盒尺寸:9.5cm×9.5cm

陈寅生(1830-1908)北京人,为生存计,同治初年京师琉璃厂设万丰斋墨盒店,专业刻铜。其所刻墨盒,闻名远近,士子学人莫不以案头有陈刻铜墨盒为豪。

此隶书墨盒为陈寅生刻铜仅见,尺寸:7.3cmx7.3cm。

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汉族传统铜制工艺品,始创于云南石屏。它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或金)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处理,时间久了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或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别致。由于一般多以镶嵌白银为主,故称“乌铜走银”。过去,此工艺品多为文房用具等。

此盒创下乌铜走银墨盒三个第一(字数最多、题跋最长、尺寸最大),尺寸:17cm×10.5cm。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亦字希兆,号知非,晚年号劬堂,江苏省镇江丹徒人。17岁考中秀才,后就读三江师范学堂。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及现代儒学宗师。

墨盒尺寸:15cm×13cm

猜你喜欢
墨盒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王春书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