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2016-10-21 16:37李晓霞
小学生·教学实践 2016年1期
关键词:读法理解能力教材

李晓霞

小学英语教学中,三四年级以听、说、读、写为主,五六年级就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理解。通过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我对小学英语的阅读教学有了一些感想。阅读的过程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生活经历,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学习的方法和阅读习惯、兴趣等存在着差别,阅读理解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逐字逐句的阅读

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在阅读时眼球的运动是跳跃式前进的,并非一词一字地慢慢地往前移动。大脑对信息的接收,通过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连贯起来进行猜想、概括,迅速形成语段大意,虽不一定能一目十行,起码也一目一行或一目数行。那种逐字逐句理解的阅读方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不但大大地减缓阅读速度,而且使整体理解变得更加困难。如在“He picks it up .”中的“pick up”, 可解释为“把……捡起来”意思,而在“She is picking up leaves.” 中的“pick up”应理解为“摘”的意思。如果只孤立在认为“pick up”是“捡起来”的意思,就可能导致对整个句子的理解错误。学生中常有这种体会,把一个词组分拆开来,每个词意思都懂得,但一旦把这些词组装起来,就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二、忽视了培养根据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的能力

有的学生一遇到句子中有生词或陌生词组,便迫不及待地去翻字典,看起来好像很认真很勤奋,其实这是一种“勤奋”的“懒汉”的做法。因为他用手的动作代替了脑的思考。如四年级英语考试中的阅读题中曾出现“pajamas”这个单词。同学们没有学过这个单词,因为是判断题,所以做题目时大多数同学都是凑的。其实,根据上下文中的“go to bed”和“wear”,很容易就能猜到“pajamas”的意思是“睡衣”。那么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我们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探讨,逐步形成了“导(Presentation)→读(Reading) →练(Practice)”的教学模式。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说来要经过四个阶段: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循序渐进过程。阅读课教学也应遵循这种规律。“导”就是为了感知教材,“读”是为了理解教材,“练”是为了巩固和运用知识。

1.导入(感知教材) 这是知识的输入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书本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理解和掌握这种知识,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动,理解书本就比较容易。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感性认识,他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将生吞活剥,食而不化。为了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前的导入工作,即激活。这些工作可包括: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带着目的去读。阅读是对书面信息的理解的吸引,是受一定的目的或需要支配的。如六年级上册Unit 5 Story Time.我首先出示了一张“Zoomaunt is dancing.”的图片,提出“Whos she?”“What does she do?”“How does she go to work?”“What does she like?”等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复习这个单元所学的主要句型。学生通过图片,发挥想象,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些热身活动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准备状态,带着目的和愿望去读,充满信心去读,变被动式阅读为主动式阅读,也有助于形成阅读技巧,提高理解能力。

2.读(理解教材) 这同样是输入阶段。毛泽东同志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理解教材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学生对阅读对象有了感性认识,给理解教材奠定了基础。阅读的种类可分下面三种:

(1)粗读(面式读法)。粗读即粗略地阅读全篇。这是为掌握大意梗概或侦查是否需要进一步阅读所用的方法。

(2)跳读(点式读法)。这是一种为寻求特定细节,放弃大部分无关内容,只注意某一点或几点的阅读方式。

(3)细读(线式读法)。细读即详细、逐行地阅读,以掌握全部内容甚至分析语言特点等。

通过阅读理解教材,能强化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巩固和运用知识打下了基础。

3.练(巩固知识与運用知识)(Consolidation, Practice)这是输出阶段 学生在理解教材后,为了牢牢记住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需要做多种形式的训练,使知识在记忆中痕迹得到强化,形成牢固的联系,但学生理解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会运用知识,不等于形成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要使学生从理解概念、掌握理论到运用知识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单靠动脑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动口、动手进行实际的练习或操作才能达到。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在反复练习中,从最初的不会、不准确、不熟练到比较会、比较准确,通过归纳和总结,逐步地发展和完善起来。

学无止境。阅读理解也无止境。要全面大幅度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需要不断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及想象力,提高文化素质。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教学模式。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都应该是学习对象的激活者、示范者、指挥者以及管理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体现当代教学模式的特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冈中小学)

猜你喜欢
读法理解能力教材
教材精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三部曲”
浅谈如何运用阅读技巧与策略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龙闯迷阵
阅读理解差,美国损失大
答案大放送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怎样读零
注音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