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维 新动作 新局面

2016-10-21 16:16漆国生
中国教师 2016年7期
关键词:广州学校教育

漆国生

教育既关乎国计,又涉及民生。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继续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任务,同时也把教育问题作为改善民生与社会建设的首要问题。这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也是进一步尊重人民对于美好教育和美丽中国的期盼。

怎样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此,教育行政领导、教育专家学者、教育一线工作者都在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回答。在我看来,既然教育要让人民满意,那么,教育美不美,教育好不好,评价的尺度自然在人民。

如果问一问和今天的教育相匹配的词语是“快乐”还是“沉重”,是“成长”还是“升学”,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是的,正是现行的教育,让无数个家庭、家长和孩子面临沉重的压力:择校压力、升学压力、考试压力、分数压力……并因此焦虑愁苦、忧心如焚。正是这样的教育,让社会上充斥着各种追名逐利的办学机构,培优班门庭若市,小考、中考、高考辅导班挤破脑袋……正是这样的教育,让学校里满是学生肩膀上轻不下来的书包,教师脸上挥之不去的愁容,校长心里落不下地的石头……显然,这样的教育,只会让无数人指责和诟病,呼吁和请求,不能让人满意。

一、广州新思维:回归教育的常识

广州地处华南,濒临南中国海,地理位置优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广州建城历史悠久,历史上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被称为“千年商埠”。广州教育始于西汉末年,三国时期,骑都尉虞翻曾在番禺虞苑办学;南宋时期,设有书院;清朝时,设立府学宫,为广州最高学府,而番禺与南海设有县学宫。除此之外,民间还有自行筹办的各种义学与社学。从清末到近代,广州开风气之先,领风气之盛,力图改革,积极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培育了一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现代教育就此发端。1978年以后,广州成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作为广东省省会,华南地区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中国南方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广州市委市政府正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民生幸福为主旨,致力于广州市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创新实践。而广州现代教育经过数十年经营相继,已经发展到今天基础教育学校1795所、教师近10万人的规模。

仅有规模是不够的,如果不端正教育的理念,纠正教育的偏颇,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度,人民还是难以获得优质的、必要的和充分的教育资源,难以满意我们的教育。

“知识就是力量。”很多学校的宣传栏或文化墙都会贴上培根的这句名言以激励学子学习知识。确实,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片面重视人的理性生命、片面追求科学价值的现代性使得现代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使得知识教育居于主导,德育、体育和美育成为可有可无的陪衬,体现真善美培养目标的素质教育难以落实,结果是孩子们的考试分数上去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上去了,但社会的道德水准却没有同步上去,以致是不是要扶起摔倒的老人这样的问题还需要整个社会大讨论;以致类似“小悦悦”事件的乱相不断发生;以致哲学家周国平先生愤激地说:“在今日中国,教育是最落后的领域,它剥夺孩子的童年,扼杀少年人的求知欲,阻碍青年人的独立思考,它的所作所为正是教育的反面。”

事实上,教育应该教书育人,而不是教知识、育分数,教知识以应试,育分数以升学。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学校的功能是帮助学子成长。教育和学校要培育的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知识量大、应试能力强的人。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当代思想家雅斯贝尔斯也说过类似的话:“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世界是多元的,自然是多元的,文化是多元的,社会的需求是多元的,人的个性和特征也是多元的,学校为社会提供的人才更应该是多元的,应试能力和分数高低并非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所以,好学校不应该只是那些因为聚集了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可以招录和荟萃在知识学习和掌握上表现优秀的生源的学校,好的教育也不能用一种标准来衡量,其质量更是不可量化评估。

教育着眼于未来,着力于现在,它是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教育是一项着眼于精神的事业,不能奔着物质收益而去。总之,教育人必须要有情怀、有理想,开心办教育,耐心待花开。

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广州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仍然首先在教育理念上下足功夫。以屈哨兵局长为首的一批学者型官员执掌广州教育的船舵,为了坚守教育的使命,延续广州的光荣,他们深入思考、广泛研讨,不断定位,不断纠偏,不断调整。

显然,关于教育的廣州新思维不过就是回归被现代性误导和走偏了的教育常识,但知易行难,要想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突围而出,还需要整个城市做出一系列的新动作。

二、城市新动作:在教育现场落实教育梦想

有了好的教育理念,还必须有好的顶层设计和一系列体制机制保障、数量质量支撑。广州市一方面把基础教育发展和城市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广州的教育要为广州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一方面把教育作为广州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社会与谐建设之首,打出了宏微兼顾、巨细结合、系统掘进的“组合拳”。

总体目标: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宏观布局:从外延来说,5个板块的教育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充分发展、合理布局;从内涵来说,由好学校、好校长、好教师、好学生和好的教育生态5个抓手、5条路径进行探索,践行“五好教育”。

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未来的社会公民。

基础教育学校建设具体举措:分三个层次办好家门口的学校,第一层次是硬件,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第二层次是软件,即教师和其他教育资源的配置,通过一系列培养、培训工程保障优质,再通过制度化的交流轮岗工作实现均衡;第三层次是学校在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上的全面发展、突出特长、体现特色。一所好学校不应该只是一所聚集优质生源的学校,而应该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家门口找到适合自己发展和能够满足自己发展要求的学校。

教育生态环境打造: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共识,全社会合力推动好教育发展。

未来展望:持续推进好教育建设,永远在路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一个命题“教育:必要的乌托邦”,和我们“教育梦”的提法异曲同工。“乌托邦”也好,“梦想”也好,寄托的都是人类趋向真善美的理想。乌托邦是虚构的,但却是必要的,它是引领人类的灵光,照亮道路的明灯。

一座城市,一群人,通过一系列新动作,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把教育梦想落实在教育现场。

三、教育新局面:当故事成为传奇

什么是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如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广州的回答是铿锵有力但却润物无声的三个字:好教育。

教育部2016年发布的《教育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专题组最新报告显示,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广州教育现代化排名位居前列,其中教育普及发展指标排名第二,教育条件保障指标排名第二,教育质量要素指标排名第四。

评价指标不是广州教育的追求,广州好教育要体现在民生和民心上。如今的广州,择校热潮和择校压力已经得到有效遏制,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广大市民已经从中受益;在副省级城市、中心城市中,广州的特殊教育已经向学前延伸,向职业教育延伸,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实施效果好,也得到了市民认可。显然,当“好教育”落到实处,“好教育”也就开始深入人心。

“大信不约,好校长何止十百,大爱无疆,好老师何止百千,大成不反,好学生何止千万,大道不违,好学校就在此间。”这是屈哨兵局长在《广州教育赋》中的话,但绝非诗意的虚言。随着“好教育进行时”现场报告会对于广州好教育的展示、“教育热点面对面”电视节目对广州好教育的讨论、“媒体探营”小组深入“家门口的好学校”进行采访,随着向全社会征集好教育的标准,由全社会评选家门口的好学校,不知不觉间,好学校、好校长、好教师、好学生、好的教育生态这些广州教育发展的关键词已经挂在老百姓的嘴边。

“走进广州好教育”系列丛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广州教育新局面的呈现。10所好学校、10位好校长、10位好教师,正在书写他们的故事和成长。作为这套丛书的主要参与人,我通过对他们调研、和他们对话以及先睹为快地阅读他们的文稿,得以先期走进广州好教育。我看到华阳小学的一位班主任对一个智障儿童说:“你好可爱,我没有儿子,你做我的儿子好吗?”我为之鼻酸;我看到朝天小学的全人教育、沙湾镇中心小学的和美教育、華阳小学的生本教育、开发区二小的微笑教育、真光中学的自能教育结出的硕果;我读到华侨中学两次复办的故事和华侨文化特色课程呈现给学生的“桥”上的无限风光;我看到五中科雅广博、追求卓越的砥砺前行;我看到培英中学百年培“鹰”的初心不改,广大附中“做最好的自己”的坚韧不拔;我看到广雅中学、执信中学不断攀登新高峰的努力;看到一位位校长、教师用美好群像塑成的丰碑;看到坚持、看到创新……当我们为他们的大爱情怀感动得泪水滂沱时,当我们为他们的教育智慧击节叹赏时,当我们为他们曲径通幽的教育方法探索和教育路径选择拍案叫绝时,我们知道,他们把故事写成了传奇。

广州教育人是值得称颂的!广州教育故事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广州教育的未来是值得期待的!

责任编辑:赵彩侠 胡玉敏

猜你喜欢
广州学校教育
广州的千万富豪们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周末玩什么去【坐标:广州】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广州车展展位图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