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校园足球“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2016-10-25 08:33李元辉四川成都高新滨河学校611731
校园足球 2016年8期
关键词:滨河足球育人

李元辉 (四川成都高新滨河学校, 611731)

运用校园足球“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李元辉 (四川成都高新滨河学校, 611731)

与职业化的足球训练及培养体系不同,在中小学开展校园足球运动,重要的任务是育人和普及。因此,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意见》中“大力普及足球运动,培育健康足球文化,弘扬阳光向上的体育精神,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为提升人口素质、推动足球事业发展、振奋民族精神提供有力支撑”的精神,采取校园足球全员化的策略,将足球精神与学生品格教育有机融合,才是开展校园足球的真正价值所在。

一、发展足球文化,普及足球运动,夯实校园足球基石

成都高新滨河学校(以下简称:滨河学校)根据《成都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先后制定了《校园足球5年规划(2013-2018年)》及《足球社团章程》等相关管理制度,建立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监督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学校成立了“三级”校园足球家委会,协助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

滨河学校将足球体育课作为校园足球普及的基础保障,发展至今,每年有近2400名学生参与足球体育课,先后向足球兴趣小组推荐小足球队员800余人,足球兴趣小组向学校足球校队进阶推荐340余人。训练中,不同水平的队员接受不同强度的训练。

滨河学校不仅力抓足球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校园足球竞技水平,更以足球精神为载体,营造足球文化整体氛围,为足球精神与德育整合造就强大的磁场效应。

学校通过广泛运用足球元素,研究并创造校园足球主题,拓展以班级为单位的足球文化阵地并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足球氛围,形成足球竞技与足球精神一体化建构特色。

二、足球与德育深度融合,足球走进学科课程

为了开辟足球育人的新路径,滨河学校于2015年5月提出了“足球精神融于课程德育的运用与研究”课题研究愿景,以挖掘足球精神与课程德育的共通德育元素,更好地将学生的品格养成融于校园足球活动之中。

(一)整合各方资源,挖掘校园足球的育人价值

学校以足球精神为基础,以中小学德育纲要为指导思想,紧密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贯穿学校文化理念,从各方面挖掘并提炼出滨河校园足球的育人目标:文明敬业、自主公正、团结协作、拼搏创新。

“文明敬业”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学校将其贯穿于小学1~2年级的全部学习、生活过程。通过组织1~2年级学生文明看足球,文明比赛,让孩子从足球活动中学会文明做人,引导孩子把赛场上的敬业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内化为做人做事的准则,成为一个“崇敬尚礼,文明敬业”的好少年。

组织3~4年级学生参与校园足球活动,遵守足球竞赛规则,服从裁判裁定,让学生践行“自主公正”的行为准则。学会自主管理、自觉遵守,自主学习,学会担当、明辨是非,将行事公正的育人目标潜移默化到学生心中。

“团结协作”的育人目标,主要针对5~6年级的学生。让这些独生子女们在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吃住训练在一起,成功失败在一起,懂得只要进入球场就必须和队友团结协作,才能共同取得最后的胜利。

“拼搏创新”的育人目标,针对初中学生性格多变、容易产生叛逆思维的心理,学校不但组织他们赛足球,看足球,还组织他们中的佼佼者做小学生足球赛的裁判员、教练员和解说员。这样,既培养了初中生的足球竞技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组织和判断是非的能力,逐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努力拼搏,永不言弃,从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过程中领悟创造力带来的效益和喜悦。

(二)以课程为载体,落实校园足球的育人价值

为了落实各学段足球精神育人的目标,滨河学校于2015年7月成立了在成都师范学院专家指导下的22人专项课题研究团队,集中探讨《足球精神融于课程德育的运用与研究》。研究组分别从学校地理位置、生源结构、足球文化三个方面,研究拟定了《滨河学校足球德育课程体系建设规划》。根据《规划》,学校从学科、社团、活动三方面拟定足球德育课程实施方案,开发了足球精神课程化的校本教材。

1.整合学科资源,构建全科育人阵地。

(1)开发足球课校本教材。学校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方向,以兴趣培养为出发点,紧扣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各个阶段的育人目标,以足球课为载体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通过在足球课中融入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寓德于乐。学校对训练时间给予充分保障:每周每班开设1节足球课;每天体育锻炼1个小时安排足球锻炼或比赛;周一至周五下午足球社团分水平段专业训练。

(2)开发学科整合校本教材。在“文明敬业、自主公正、团结协作、拼搏创新”十六字育人目标的引领下,学校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思品、班队会等基础课程与足球元素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审美能力、表达和实践能力,做到了春风化雨润无声,促使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2.开展足球周活动,丰富足球育人途径。

根据《滨河学校校园足球发展五年规划》,滨河学校每学期开展兼顾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学生特点的足球周活动。通过开展班级、年级、校级层面的《滨河杯》足球联赛、足球游戏、足球艺术展览、足球文学鉴赏等,集中展示学生的足球技能和才艺特长,提升校园足球的生命力和品牌性,凸显足球育人途径的多样化。

3.完善社团建设,保障足球育人机制。

学校三级梯队建设发展至今,已成为成都市乃至全省、全国为数不多的兼顾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与初中,男子与女子的全员足球试点学校。每级社团的构建都融入了足球文化的理念;完善了组织机构(社长、副社长、专家团队和指导教师等);拟定了《滨河学校社团章程》和学期活动计划,并以文化、表演、竞赛为窗口开展社团活动。

(三)以隐性课程为载体,彰显校园足球的育人价值

为进一步落实足球德育“文明敬业、自主公正、团结协作、拼搏创新”的16字育人目标,学校从校园环境、学校管理、师生互动、“三结合”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共育出发,全面营造足球文化的育人氛围。

1.校园环境:从校服、校歌、校徽、楼道、校刊、宣传栏等校园媒介彰显足球德育文化,宣扬足球德育精神。

2.学校管理:在学校的建章立制中,贯彻足球德育的育人目标,规范师生的行为准则,形成学校制度文化。

3.师生互动:将足球德育的育人目标内化为师生行为文化标准,形成“滨河学校学生行为标准”、“滨河学校教师行为标准”。

4.“三结合”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共育发展,邀请家长和社区居民参加校园足球活动,做裁判、做解说员、成立家长足球代表队、街道社区足球代表队、举办学校教师足球队联赛等,将育人目标内化为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结合教育”,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校园足球的目的不是为了把所有的孩子都培养成梅西,其意义在于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但能感受到竞技体育的运动魅力,还能感受到竞技之外的人格魅力。

成都市教育局原副局长李斌认为,滨河学校将校园足球与德育和学科课程整合育人的经验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也带给教育工作者很多启示。超越足球看体育的价值,超越体育看教育的价值。重视校园足球并不意味着矮化其他体育项目。不只是足球,其他体育运动是否也可以与德育、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在提高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更好地发挥综合育人功能?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究。

猜你喜欢
滨河足球育人
胡旭光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昌平滨河森林公园健身绿道系统建设
基于大生态观的滨河公共空间景观提升探究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认识足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