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双重文化困境下《反美阴谋》中犹太裔的身份危机

2016-10-25 15:44宋鹭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残体桑迪犹太

宋鹭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解读双重文化困境下《反美阴谋》中犹太裔的身份危机

宋鹭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反美阴谋》虚构1940年林白参加大选并成为美国总统,主张美国参与二战并采取一系列的政策试图瓦解犹太群体。小说叙述者小罗斯以一个孩童的视角讲述了整个犹太社区在1940年到1942年期间的充满恐惧的动荡生活。美国犹太裔的身份问题一直是罗斯关注的话题,基于此,本文主要探析年轻一代的犹太裔在美国文化与犹太文化的双重文化困境下的身份危机。

《反美阴谋》犹太裔 身份危机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其作品 《反美阴谋》(The Plot Against America,2004)自出版以来就备受关注。小说巧妙地通过虚构的方式,将历史与想象结合到一起,在叙述者小罗斯的讲述之下展现了林白执政时期小罗斯一家以及整个犹太社区所经历的曲折与苦难。小说中林白执政后推行一系列的反犹政策,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以小罗斯为首的年轻一代的犹太裔们更是在强烈的价值观冲击下产生了身份认同危机。

文学作品中处于流散空间的主人公经常会对自己的身份问题产生困扰,所以主人公身份认同问题以及在大环境中的身份危机问题一直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乔治·拉伦指出:“只要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存在着冲突和不对称,文化身份的问题就会出现”(2005:194)。作为一名犹太裔美国作家,罗斯本人也是处于这种美国文化和犹太文化双重文化困扰之下,所以作品中关于犹太裔处于这种多元文化之下的身份困扰表现得就更加明显。虽然年轻的犹太裔们自出生就在美国,但是他们在政治导向之下依然无法寻得归属感。小罗斯、哥哥桑迪还有堂哥埃尔文在应对双重文化困境时变得恐惧、想要逃离,甚至最后变成残体。

一、小罗斯:身份的困惑

威廉布·洛姆提出:“身份确认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内在的、无意识的行为要求。个人努力设法确认身份以获得心理安全感,也努力设法维持、保护和巩固身份以维护和加强这种心理安全感,后者对于个性稳定和心灵健康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99:331)。作为整个故事的叙述者,伴随着整个故事的逐步发展,小罗斯被迫接受现实,对自己的身份以及对未来的命运越来越困惑。在反犹运动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小罗斯渐渐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份,不再坚信自己是美国人,也不敢再说美国是他的祖国。小罗斯从坚信自己是美国人转变为不知道“我是谁”,美国文化与犹太文化碰撞之下他不知所措,恐惧、焦虑、困惑之下能做的只有逃离。

小罗斯第一句就指出“恐惧占据着回忆,那永恒的恐惧”(Roth,2004:1)。在小罗斯的眼中,犹太社区已经完全美国化,没有大胡子,没有意第绪语。从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表征可见,小罗斯所在的犹太社区已经完全认同美国文化,甚至小罗斯对于有人为“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自己的国家”而募捐感到十分震惊,因为在他心中自己毫无疑问地是一个美国人。但是林白执政之后,整个世界变了。父亲放弃了工作晋升,只是因为害怕成为社区里唯一一家犹太人。一家人去华盛顿旅行,在宾馆因为自己是犹太人而遭到不公正待遇。小罗斯开始排斥自己的犹太身份,渐渐意识到美国是自己的祖国只是自己的看法,他不是公认的美国人。小罗斯喜爱集邮,在这一过程中认识美国,认同美国文化。邮票实际上是小罗斯美国文化身份的象征。而在反犹运动愈演愈烈的时候,小罗斯渴望摆脱自己的犹太身份,渴望自己是孤儿,最后带着邮票离家出走时丢了邮票。在这一过程中他一直坚信的美国身份以及他对祖国的意识也越来越模糊,最终缺失。

犹太身份带来的恐慌以及焦虑侵占了他的生活,“犹太人”和“美国人”这两种身份有了政治冲突,而“知道‘我是谁’就知道了他们能在所身处的社会集体中应该采取的立场的视界。但是,如果他们始终不能融入异质文化环境中,身份问题得不到确认,焦虑感便会伴随着他们,威胁着他们的认同的觉知,这种焦虑便会直抵他们那种‘活在世上’的连贯性感受的深处”(吉登斯,1998:40)。长期的焦虑感使得小罗斯不知道如何在美国文化以及美国国土上对待自己的犹太身份。在双重文化的冲击下小罗斯丢失了自己的邮票,迷失了方向,对“我是谁”这一身份问题无比困惑。

二、桑迪:身份的扭曲

小罗斯的哥哥桑迪热爱画画,颇有天赋,但是深受美国化进程的影响,从而极度排斥自己的犹太身份以及犹太社区,想要做一个“真正的”美国人。“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身份认同主要是指某一文化主体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集体身份选择,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思想振荡和巨大的精神磨难。其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焦虑、痛苦与欢愉并存的主体经验”(陶家俊,2004:38)。桑迪在追寻美国化的进程中受到林白政府的煽动顺应潮流积极融入美国生活,选择丢弃自己的犹太身份,遭受着极大的精神折磨,因为丢失了犹太主体性,美国身份又具有欺骗性,并不能成为真正的美国人,桑迪最终变得扭曲和痛苦。

林白竞选胜出当上总统后,设立“美国同化办公室”推行“亲属”计划来同化犹太年轻的一代人从而分解犹太社群和文化。桑迪作为犹太裔男孩被送到美国农场中生活八周。在那里,桑迪享受了比较高的生活标准,每天的鸡蛋和培根让他无比羡慕真正美国人的富有。桑迪从农场归来意味着罗斯一家以及千万犹太家庭的分裂。涉世未深的桑迪深受林白政府的欺骗,极尽可能地想迎合在农场生活时所谓的美国社会标准,从而融入到美国生活中去,做一个被认可的美国人。从农场回来后,桑迪开始从言语上排斥自己的身份,在跟弟弟小罗斯谈论“工作”这一词时称道这就是你们犹太人说的工作。很显然,他已经把自己排除在犹太人之外。他无法忍受父母对林白的态度,认为犹太人的一切都是阻碍自己进入真正的美国社会。在桑迪看来,父母目光短浅,夺去了他去白宫见总统的机会,也不愿去搬去肯塔基,企图摆脱犹太美国人的社区以及身份。

桑迪在美国化这一进程中同样遭受双重文化的困境,不过他积极顺应潮流,相对于传统的父母一代而言,坚定地选择了强势主体文化即美国文化。但由于美国化进程具有欺骗性,他想要成为美国人是不切实际的,却又不能摆脱犹太身份,最终在这样的一个混乱的世界里形成了一个扭曲的自我。

三、埃尔文:身份的缺失

双重文化的强烈冲突容易造成身份认同的失败,因此主人公会没有归属感,游离在身份之外。而小说中堂哥埃尔文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身份认同失败,最终变成“残体”,遭受犹太家庭排斥,政府调查。他从一个热血有理想的正义青年变成了一个不被家人和社会接受的残体,展现了埃尔文如何因为反犹主义逐渐丧失自己身份,进而导致埃尔文既不是犹太人也不是美国人,没有一个完整的身份,没有归属。

随着国内反犹情绪的高涨,埃尔文不顾家人的反对,逃离美国,加入加拿大军队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但是埃尔文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埃尔文参加战争其实是为犹太人而战,但是参加战争变成残体的埃尔文并没有受到犹太族群的尊重以及英雄待遇,反而遭受了家人乃至整个社区的排斥。叔叔芒狄甚至讽刺道,他应该留在加拿大,好好享受残废军人的优待,并借雇用他趁机训斥他去打德国人完全是个错误。罗斯爸爸赫尔曼也对埃尔文与美国社会格格不入也颇为不满,小罗斯更是无比恐惧残体埃尔文。埃尔文私自参加战争引来联邦调查局的调查,并怀疑他是间谍,正在策划一宗反美阴谋。而此举更是加深了犹太家庭的恐惧,打破了他们在反犹情绪日渐高涨的美国依然想维持的平静的生活。赫尔曼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埃尔文给他们带来麻烦的抱怨和愤怒。芒狄也解雇了侄儿,担心自己的生意受到影响。埃尔文无路可走,只能和街头小混混苏西逃往费城投奔他的赌博机大王叔叔。

残体埃尔文一方面被美国政府调查,一方面又遭受犹太族群排斥最终抛弃,他最终只能逃离。尽管后来埃尔文以商人身份带着未婚妻归来,但是他依然不被罗斯一家以及犹太族群接受,也找不到归属感。他既不属于犹太人,也不属于美国人。小说中可以看出埃尔文为了保持自己犹太人的身份,参加战争,但是“残体”埃尔文既失去了犹太族群的认同,也失去了美国社会的认同。犹太族群和美国社会双重抛弃埃尔文使他丧失了主体身份,变成真正的“残体”。

《反美阴谋》中年轻的犹太裔们都遭受着身份问题的困扰。在美国文化和犹太文化激烈的碰撞之下,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无法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最终只能沦落为残缺的一代。他们丧失了自我,在政治导向之下生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想要认同主流文化,却又无法改变凝固在自身血液里的犹太文化,他们渴求身份认同,在自我冲突和反叛中走向边缘地带,面临着重重的身份危机。同样,作为一名美国犹太裔作家,犹太人如何在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寻得身份认同和归属感一直是罗斯及其作品关注的重要话题。但身份从来不是单一的,身份的建构一直具有流动性,菲利普·罗斯在其作品中从未停止其对身份认同的追寻和思考。解读《反美阴谋》中年轻犹太裔的身份问题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菲利普·罗斯在其作品中有关犹太裔在美国多元文化下进行身份追寻和认同等问题,从而帮助多元文化环境下的犹太裔在身份追寻与建构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身份。

[1]Roth,Philip.ThePlotAgainstAmerica[M].NewYork:Vantage International,2004.

[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3]莱恩·T·塞格尔斯.“文化身份”的重要性—文学研究中的新视角[A]//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M].乐黛云,张辉,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乔治·拉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M].戴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J].外国文学,2004(2):37-43.

猜你喜欢
残体桑迪犹太
Listen to Your Heart倾听你的心声
美国犹太作家的以色列书写
安徽农业大学在微生物源土壤有机碳领域取得研究进展
油画般的美景
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有机质层和矿质层土壤微生物残体的变化*
美国犹太文学“第三代”现象研究——犹太叙事中的民族身份建构
《浪子回头》和《犹太新娘》:两幅神作看懂晚年伦勃朗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阿莱雅维的《犹太女》
甘肃白龙江亚高山杜鹃粗木质残体腐烂程度与持水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