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业的欺骗性及其启示

2016-10-25 15:44周嘉頔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欺骗性文化产业大众

周嘉頔

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文化工业的欺骗性及其启示

周嘉頔

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文化产业已变成现代社会重要的经济文化现象,追本溯源可以探究出文化产业的源头——文化工业。以阿多诺为首的法兰克福学派提出了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开辟了大众文化批判的理论先例,并揭示了文化工业带有欺骗性。研究文化工业及其发展轨迹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文化工业 文化产业 欺骗性 启示

资本具有一定的逐利性,当资本主义控制了艺术领域以后,艺术和资本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结合,取得一种新的形态,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最初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学者西奥多·阿多诺及马克斯·霍克海默等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提出的概念。他们认为,文化工业所指大众文化并非意指适应大众文化品位、为大众所接受和参与的文化,而是指在工业社会的背景下,以普通大众为消费主体,凭借科技手段大规模复制的,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的无深度的、模式化的文化产品。新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家认为艺术依附于资本会造成恶劣的后果,因为文化工业具有欺骗性,能够异化社会大众意识,并彻底消解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

一、文化工业的欺骗性

文化工业具有欺骗性,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文化。它借助媒介技术力量将大众整合为消费者,并以娱乐的方式对其实施蒙蔽和欺骗,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强行灌输给他们。在实践层面,它把赤裸裸的盈利动机投放到了各种文化形式上。”[1]

起初,文化工业使人失去反抗和判断能力。文化工业提供给现代社会中的人是无尽的娱乐和消遣,但这种享乐是无可奈何的,带有逃避的性质,逃避对恶劣现实思想的抵抗。由此,人在个人享乐中逃避和放弃了对现实的反抗,从而也就认同了现实。文化工业的发展使我们有了快捷和廉价享受文化的途径和方式,使我们从文化产品中解放出来。文化工业给予了大众多样的文化产品,但同时却使消费者沦为商品的奴隶,在审美、消费、生活等方面对消费者进行思想灌输,让人无法掀起反抗的念头,亦让人们更加依赖于文化工业。

比如在观看电影的这一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失去独立的判断力。电影总是用它的内容教育观众,促使观众直接用它去衡量现实,消解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但现实的困境并没有真正被消解,所以这是一种对人们精神的麻痹,带有很强的欺骗性。

其次,文化工业所生产出来的物品只是披着“艺术品”虚伪外套的商品。它们以商品的身份被生产出来,只具有商品的交换价值,通过交换使生产者获得巨大的利益,而没有真正艺术品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因而,作为商品的“艺术品”,则必然要服从市场规律。艺术的生产与传播要依赖于资金和技术,艺术作品乃至艺术家的纯粹性不得不在庞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妥协。如作者在书中提到“所有这一切,都是投资资本取得的成就,资本已经变成了绝对的主人,被深深印在了生产线上劳作的被剥夺者的心灵中;无论制片人选择了什么样的情节,每部影片的内容都不过如此。”[2]

最后,文化工业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资本主义通过文化工业进行文化控制,从而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资本主义通过对文化的垄断,继而彻底控制了人的意识。传统艺术的批判性维度业已消失,当代艺术是堕落的、腐朽的艺术,是彻头彻尾地为资本主义统治服务的。

综上可见,文化工业是技术理性取代价值理性的结果,是一种欺骗大众的启蒙。

二、由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的转变

尽管众多马克思主义者对文化产业有着诸多否定,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却看到了文化工业的闪光点,对文化工业做出了正面的肯定。在著作《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他认为技术复制时代使每个人与艺术作品的联系更加紧密,所以每个人都有可能与文化产品结合成为一体,文化工业结合了文化艺术品的人文性与信息传播的技术性,使都市大众与传播技术的现实关系更加丰富,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文化艺术品的熏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艺术的民主与解放。随着本雅明对文化工业肯定思想的发展,直到20世纪70年代,法国学者逐渐将关注点从文化工业转移到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概念是法兰克福学派在批判 ‘文化工业’过程中获得的。文化工业的理论,已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关于文化产业理论产生的源头。”[3]

从此,文化产业与文化工业脱离,正式成为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文化经济类型。文化工业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产物,资本主义的社会背景催生了文化工业。而以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孕育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诞生代表了新的经济形态的转变,同时也是对全球化趋势的世界经济、文化和信息的实时反应。在这个充斥文化和信息的全球化时代,文化经济取代了经济原本的单纯含义。新兴的文化、娱乐业替代了传统的制造、机械、金融服务业,成为了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的主心骨。

时至今日,文化产品以通信方式、品牌产品、休闲娱乐、媒体广告等形式覆盖全球。各国文化产品都不得不迎合国际市场的商业逻辑,尝试利用资本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增长。文化工业在20世纪90年代初涌入中国,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国际文化产业浪潮推动了我国文化领域和思想领域的改革,我国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潮逐渐褪去,发展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政府和民间兴起的话题。为了满足民众对文化多方面的需求,以民营为主的广告业、娱乐业迅猛发展。1992年,十四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社会办文化产业越来越多,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也随之崛起。

三、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启示

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尽管资本主义文化工业被阿多诺认为是在技术理性统治下的大众欺骗,但是阿多诺在文化产品与意识形态、文化与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对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研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也是阶级关系的一种映射,因此,文化及其产品也必然带有一定的阶级属性。《启蒙辩证法》提出了文化产品的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的问题。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这样的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层建筑,它反映了我国主流价值文化,这种主流价值文化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领域的思想价值体系相互影响,也与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经济昌盛、社会发展等问题一脉相连。

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也在不断探索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最终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的主流价值观念。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全社会所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才是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当中绝不能偏离核心价值观。因此,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应注重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国的文化产业来说,第一,要有中国的立场,中国的利益,中国的价值观,要遵循党和政府倡导的价值导向。第二,要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做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第三,要有世界性的宽广的视野,独特的文化品位,以寻求广阔的市场,唯有如此,中国的文化产业才能在时代的前沿上大有作为。

(二)兼顾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文化工业是资本主义的水泥,人们沉浸在这种模式的文化中,对自己的真实悲惨状况浑然不知。人们在享受各种文化乐趣的同时,顺从意识替代了本该具有的批判意识,不知不觉就成了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由此文化工业并没有重视文化的经济效益,也已然丧失了文化的社会效益。

我国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的同时,带动着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神话思维的来源是伟大的不被征服的自然力,一旦自然力被征服,神话的魅力丧失,神话也就相对应的消失了。随着人类对自然征服的能力越来越强大,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可以探究到更加深层次的未知领域,从而进一步扩大与推进人类的想象空间。所以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产生了更多人们的幻想与想象,也带来了更多新的机遇,从而使文化的经济效益可以得到发挥。

同时我们对于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也是不能忽视的。文化产业既然要追求经济利益,必须在大众的普遍接受能力之内,表达大众认可的价值观。文化产业通过为人们提供是非、真假、美丑的判断标准,从而使人们产生是非观、正义感,塑造出新人格。艺术作品区别于其他物品的属性即审美属性,也是它的根本属性。人们在欣赏具有美的艺术品之后就会相应地提升自己的审美趣味,随之即可提高大众的审美欣赏水平。这些都可以增加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

我国大力发展和谐社会,推广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方向起到了统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作用。大力建设和谐社会的同时,我国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元文化方针的基础上,要坚持“一元主导,多元辅补;会通古今,兼融中西”的和谐文化观。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并完善既有竞争激励又有责任约束的文化机制,积极鼓励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文化产品,主动扶持具有社会效益而缺乏经济效益的文化产品,坚决取缔只有经济效益而缺乏社会效益甚至还会危害社会的文化产品。在市场经济时代确保先进文化协调发展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政府决策的深谋远虑,同时还需要文化人的社会良知的觉醒。

[1]高字民.扬弃而非抛弃:文化产业和文化工业关系再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7:88.

[2](德)霍克海默,阿道尔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哲学短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1.

[3]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l8.

猜你喜欢
欺骗性文化产业大众
神回复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商标起名随心所欲当心被认欺骗性
关于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的悲剧氛围探析
当今哪两股思潮特别值得警惕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