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课堂视野下的语言课程资源建设

2016-10-25 15:44葛东雷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教室微课信息化

葛东雷

渤海大学文学院

转动课堂视野下的语言课程资源建设

葛东雷

渤海大学文学院

转动课堂中的转是指“转型”“转法”“转体”,动是指“互动”“动手,动脑”。在转动课堂视野下,依据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建设一批适合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语言学课程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语言学课程资源建设是多种信息化手段的综合运用,本着共建共享性、针对性、适用性的建设原则,以现代化的智慧教室为依托。

课程资源 转动课堂 语言学 教育信息化

教学模式改革始终是高校教学面临的一项任务,随着国家提出高校“转型”理念并着重培养具备“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给高校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余清臣(2014)认为“任何教育改革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它都是在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等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①根据人才培养的方向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综合国内外教学改革先进经验,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渤海大学杨延东校长科学提出并实施“转动课堂”的教学方法。

一、转动课堂理念与实施

(一)实施“转动课堂”的背景

1.社会发展需要应用型人才

近些年来,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教育信息化、微课、慕课等理念的不断涌现,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出了新的方向。纵观社会变化,应用型、技能型、能力型的综合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而大学生群体势必将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要力量,所以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因。

2.国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从国家层面上,国家不断推动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向前发展,为科学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但是以往的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呈现出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人才紧缺的状况。其次,从学校层面上,依旧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记笔记、背笔记的现象普遍存在,缺少专业实践能力,缺乏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未改变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学生缺少动脑思考和讨论提升的机会。最后,从学生的层面上,往往是在校期间僵化记忆知识,缺少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实践经验,到工作岗位后经常呈现不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的情况。

(二)转动课堂的特点

1.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

“转型”是指由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为中心进行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主要集中在灌输式为主体,课程的开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少探索能力和求知欲望,教师讲解占课程的主体部分,这种教学模式容易给学生带来反感情绪并渐渐失去兴趣。转动课堂模式下,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变成参与探索知识的来源、应用,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转动课堂模式下教师讲授时间为课堂整体时间的70%,学生提出问题、参与学习的时间为30%,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讨论能力等。

2.以转变教学方法为途径

“转法”是指由原来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向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进行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弊端逐渐显露,知识讲授固然重要,如何引导学生自学、自考、自我反思,在此基础上针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探究得出结论,启发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将学生迅速带入学习特定情境,并很大程度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3.以学生为主体

“转体”是指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以往教育思维中,过重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多以老师讲授为中心,转动课堂模式下则是以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为中心,学生身份发生转变,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获取转变。教师由原来的满堂灌转变为现在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体发生变化,学生在课前通过学习微课、教案等教学资源,并将不懂问题在课前向教师反馈,以便教师在课堂上更好的集中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

4.以师生互动为载体

转动课堂的“动”首先是指“互动”,互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师生互动,另外一种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环节首先需要老师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反馈、课上互动答疑,互动可以和精讲穿插进行,也可以拿出独立时间单独进行。生生互动是指可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5.以动手、动脑提高实践能力

转动课堂的本质要求是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动脑思考能力,让学生学会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摆脱以往死记硬背知识而不会实际运用的局面。现代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的是具有真才实学的工作者,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在实际教学中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语言课程资源建设动因与意义

(一)语言课程资源建设的动因

1.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信息化在技术层面上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但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以技术为基础的,综合运用多种现代化手段而构成的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上要有所突破,更要在思想观念、学科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教育内容、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方面有所突破。教育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其迅猛发展为高校教育教学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2.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面对向“应用型”转变的趋势,将原有理论教学部分的时间部分向实践教学进行转变,便使得专业知识学习的时间减少,建设以微课、课件、教案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库变得尤为重要,通过资源库的建设与开发,为学生日常学习提供课程资源,这种课程资源的建设要区别于传统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模式,减少时间长度,以微课形式呈现,是学生可以有效利用业余时间和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

(二)大数据时代下的语言课程资源建设

1.注重学科与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

自从教育信息化在我国提出并逐步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许多问题。第一,很多地方对教育信息化理解不深,认识不足,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第二,全国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教师中,教育信息化和骨干力量缺失;第三,教育教学软件开发与硬件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与实际教学脱离,进而造成技术体系与学科体系不同步的现象。

2.多种信息化手段的综合运用

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就是校园的信息化,即“智慧校园”的建设,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制作成体系的教育资源就能解决问题,语言课程资源建设是多种信息化手段的综合运用。第一,要解决校园网络基础设施问题,即每个上课教室有可使用的校园局域网,有足够的传输与储存设施,终端服务器等;第二,需要建设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实现平台上的交流与互动,学科建设规划等;第三,需要语言学任课教师建设语言学课程资源,并将课程资源及时上线,供学生使用。

三、语言课程资源建设的原则与方式

(一)建设的原则

1.共建共享性

语言学学科在师范类高等学校和综合性大学均有分布,这便为语言学课程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合作空间,在语言学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具备“共建共享”的意识,虽然各版本教材具有一定差异性,但是知识点分布具有趋同性,在语言学资源建设中要以知识点为建设核心,几所高校共同建设,共同享用。

2.针对性

语言学课程资源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实际教学的需要来建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课程资源建设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课程资源开发时要注意将理论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学案、课件、微课、反思等课程资源建设最终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既能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学会知识的运用。课程资源的建设,尤其是微课资源的开发建设,不必面面俱到,针对课程讲授过程中学生们的迷惑点、易错点或者考试的重点、难点进行微课资源建设即可。

3.适用性

就目前课程资源的建设情况而言,制作标准不统一、知识点涵盖面较窄,缺乏体系性,还很难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未来的课程资源建设要综合考虑教学实际和本地区学生接受能力,具备一定的适用性。课程资源建设就是一种创造活动,要有统一的外在形式、前后一致的整体风格、体系化的知识点分布,使课程更具适用性。

(二)建设的方式

1.以现代信息化智慧教室为主体

程敏(2016)认为智慧教室是教室信息化建设的最新形态,是一种典型的智慧学习环境;构建智慧教室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生对学习环境发展的诉求,是实现教与学方式变革的支撑条件,也成为各学校促进教学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新趋势。智慧教室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泛在网络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一个以互动为核心,提供个性化师生服务、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多元化交互教学的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相融合的学习环境。

2.以微课资源建设为主线

智慧教室是聚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产物,智慧教室分为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设施建设,其中硬件实施主要为具备多屏显示器、无线投影、课堂教学录播、远程互动教学等;另外还需要动态课桌椅。六角形课桌椅可以使智慧教室营造出小组讨论、互动交流、针对学习内容进行研究的特点。另外还需要微课资源和互动教学等多形态交互的教学模式。在智慧教室建设过程中,优质的微课程资源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优质微课资源为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供了有力保障。

注释

①余清臣.当代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内涵:一种反思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4(1):15-18.

[1]林琳.杨延东.转动课堂轮[J].渤海大学学报,2015(6).

[2]祝智庭.以智慧教育引领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9).

辽宁省教育厅2016年省级本科教改项目:基于转动课堂的信息化样本教室与配套课程资源系统建设;渤海大学2015年教改项目:基于转动课堂的信息化教室与配套课程资源系统建设(项目编号:BDJG-15-YB-B-016)

葛东雷(1991-)男,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教室微课信息化
“313”教室
月“睹”教育信息化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