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灼心》中的灰色意象

2016-10-27 10:34林巧云
电影文学 2016年17期

[摘要]上映于2015年的影片《烈日灼心》由导演曹保平亲自编剧并执导,讲述了一个关于罪犯洗白失败的悲剧故事,其中,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人物形象及其身上发生的故事令许多观众为之动容。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曹保平充分开发了灰色意象的内涵,灰色所带来的迷茫、踏实和压抑之感统一于影片故事之中。本文将在细观《烈日灼心》的基础上,通过“迷茫记忆”“踏实奋斗”及“压抑结局”三个方面探析影片中的灰色意象。

[关键词]《烈日灼心》;灰色意象;迷茫;踏实;压抑

一、意象与灰色意象

在中国古代文论之中,意象一直是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简而言之,意象是“意”和“象”的组合,“意”源自文艺创作者的内心世界,主要是指抽象的内在心意;“象”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具有广泛的外延,是表现“意”的重要载体。[1]在中国古典文学、戏剧之中,常常运用的寓情于景、以物言情、借事咏意等叙事方式都是意象运用的具体表现。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理论中的意象延续了古典文学、戏剧中对于意象的阐释,相比于西方文论中的意象而言,中国文艺批评视野中的意象具有更为广阔的外延,无论是具体的自然景象、社会生活中的物事,还是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具体的故事场景,均属于借“象”表“意”的范畴。[2]总的来说,西方文论对于意象的阐释更注重其物象这一内涵,认为意象主要是指具体的物,通过这一物体传达出特定的含义和情感;而中国从古至今的文艺批评理论中均采用了意象的广义内涵,将意象理解成为可以表达文艺创作中真实想法或文艺作品内涵的一种方式,这种广义的理论不仅符合中国文艺作品及文艺批评理论中对于“和”的追求,而且为文艺创作者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纵观中国古今的文艺创作,色彩类的意象十分常见,如红色可以代表激情、热烈,也可以代表血液和死亡;黑色可以代表凝重和庄严,也可以代表深渊和绝望;白色可以代表纯洁无瑕,也可以代表恐怖……由此可见,大多数的色彩意象均具有正反两方面的象征意义,采用何种象征意义要根据文艺作品的总体基调和使用时的具体环境而定。[3]虽然与红色意象、黑色意象、白色意象相比,灰色意象在中国文艺作品中并不常见,但与红色、黑色、白色一样,灰色在作为意象使用时,也具有双重象征意义。灰色是介于黑色和白色之间的色彩,它在缺失了黑色与白色的纯粹的同时,逃出了黑白色所呈现的单一感并获得了一种混沌属性。[4]在这种黑白之间的地带,灰色的混沌属性和飘忽之感与人的内心世界更相契合,这也是灰色意象逐渐登上文艺舞台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对于生存在光影世界中的电影艺术而言,灰色更能够在电影的环境描写、人物造型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灰色与灰尘、阴天、浓雾等相关联。但在电影艺术中,灰色的象征意义则更为广泛,它既可以象征迷茫、压抑,也可以象征踏实、敦厚。有评论者认为,随着年岁的增长,人会越来越明白灰色的价值,这一评价从侧面展现出了灰色意象丰富的内涵。

2015年,由导演曹保平亲自编剧并执导的影片《烈日灼心》上映,影片改编自长篇小说《太阳黑子》,邓超、郭涛、段奕宏、王珞丹等著名演员担任影片主演,影片一经上映便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惊人的票房收益。此外,这部影片还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男演员奖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提名和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提名。《烈日灼心》讲述了一个关于罪犯洗白失败的悲剧故事,其中,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人物形象及其身上发生的故事令许多观众为之动容,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曹保平充分开发了灰色意象的内涵,灰色所带来的迷茫、踏实和压抑之感统一于影片故事之中。本文将在细观《烈日灼心》的基础上,通过“迷茫记忆”“踏实奋斗”及“压抑结局”三个方面探析影片中的灰色意象。

二、灰色意象之迷茫记忆

影片《烈日灼心》讲述了三个曾经犯下滔天大案的亡命徒在数年间的生活经历。邓超饰演的辛小丰、郭涛饰演的杨自道、高虎饰演的陈比觉是少年时期的挚友,在三人少年时期,曾卷入了一桩轰动当地的灭门惨案之中。在一次讨债的过程中,辛小丰、杨自道、陈比觉伙同影片结尾出现的灭门案“第四人”犯下了这桩令他们终生难逃灰色地带的案件。事实上,少年时期的辛小丰等人并非嗜血如命的杀人恶魔,灭门惨案中的杀人行为均是由“第四人”完成的,在犯案过程中,辛小丰所劫持的女孩是死于惊吓过后的心脏病;而灭门惨案的“第四人”也在被辛小丰等人扔入河中后死里逃生,但这一真实的犯案经过并不为辛小丰等人所知,于是,三人开始了亡命天涯的生活。在灭门惨案发生之时,辛小丰等人还是心智不成熟的少年,他们出于朋友间的义气而陷入了罪恶的泥淖之中。在影片伊始,三人在犯案后的焦灼和迷茫通过树林争斗这一场景呈现出来,而这种争斗仅仅是他们与难以改变的悲剧命运进行抗争的开始,也是辛小丰、杨自道、陈比觉三人挥之不去的灰色记忆。细观之下,辛小丰等人在犯案过程中的形象设置完全是三个迷茫的少年,他们在讨债受阻后迷茫于如何收场,在灭门惨案中的“第四人”犯下杀人罪行的过程中迷茫于如何自处,在身患心脏病的女孩惊声呼叫时迷茫于如何制止,在目睹“第四人”杀人并以威胁的方式企图控制他们的时候迷茫于如何逃脱,在协助犯案和合谋杀害“第四人”时,辛小丰三人完全处于迷茫之中,在这一迷茫的状态下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影片并没有详细展现辛小丰三人如何在暗无天日的罪恶之中成长,而是直接将故事跳转至数年之后,为整部影片留下了一个不同于传统警匪题材电影的悬念。就大多数警匪题材的电影而言,“谁是真凶”往往是影片在故事结尾处所揭示的最终悬念,而在《烈日灼心》中,在保持了传统警匪题材影片中“谁是真凶”这一悬念的同时,还巧妙地将所谓的“真凶”即影片主人公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暴露设置成为最终揭晓的最大悬念。这一巧妙的布设使整部影片从开始便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伴随着紧凑情节的发展,观影者在满足已有审美期待的同时还获得了超越期待的“惊喜”。

三、灰色意象之踏实奋斗

正如上文所述,影片将辛小丰三人如何逃离案发地及如何开始亡命生活的故事略去不谈,直接展现了三人在数年后的生活境遇,在走出迷茫时期后的三人决定用行善的方式来洗刷内心的罪恶。影片的主人公们深知自己的生活朝不保夕,也并没有期望通过善行来彻底洗白,但在内心巨大愧疚的驱使下,辛小丰成为冲在危险一线的协警;杨自道成为见义勇为却不留姓名的出租车司机;陈比觉成为独自抚养孤儿的“痴呆”父亲。在背负着灰色记忆的生活中,辛小丰等三人都为曾经迷茫的举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影片着力刻画了三人生活中的部分片段,尽管他们的善举是出自对以往罪行的愧疚心理,但在他们踏实的奋斗中呈现出的是人性的光辉。辛小丰在协警的工作中与其上级伊谷春成为挚友,伊谷春对辛小丰不畏辛劳、不畏艰险的工作态度十分肯定并多次鼓励辛小丰通过招录考试成为一名正式警察,但辛小丰灰色的过往使他在从警之路上只能止步于此,难能可贵的是面对无望的前途,辛小丰并没有丧失行善的动力。为了完成师父的愿望,伊谷春一直没有放弃对辛小丰等人在数年前所犯下的灭门惨案的追查,通过对蛛丝马迹的寻访,伊谷春认定眼前这位奋力工作的协警辛小丰就是数年前的少年犯之一,同时,十分敏感的辛小丰也意识到了自己身份的暴露。正在辛小丰三人准备开始新一轮的逃亡时,辛小丰获得了一个可以彻底洗白的机会,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伊谷春不幸从高楼坠下,善良的辛小丰在短暂的犹豫之后救起了这个能够将自己和挚友送上“绞刑架”的警察,并坦然地接受了逮捕。在这一极具戏剧冲突的情节中,观众看到了一个典型的灰色人物形象。虽然辛小丰曾经犯下了难以洗刷的罪恶,但他却能够踏实地扮演着协警这一社会角色,甚至在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之间选择了拯救他人,坚守善良,在他身上象征着罪恶的黑色和象征着善良的白色深度融合,成就了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灰色人物。

与辛小丰相似的是灭门惨案的另外两个参与者杨自道和陈比觉。杨自道是一名出租车司机,经常在见义勇为之后悄然离去,在一次帮助伊谷夏追捕抢劫犯的过程中,杨自道在身受重伤后独立离去,被这一举动感动的伊谷夏逐渐爱上了杨自道。然而,杨自道却出于保护心爱之人的心理忍痛拒绝了伊谷夏的求爱,呈现出了英雄救美却难抱美人归的辛酸。在踏实奋斗的同时,辛小丰等三人还收养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孩,由陈比觉负责照顾,拥有极高智商的陈比觉在三人收养弃婴之后开始了伪装痴呆的生活,方便在东窗事发之后能够逃脱法律制裁并一直陪伴女孩的成长。由于陈比觉的“痴呆”,三人的生存及抚养女孩的压力均落到了辛小丰和杨自道身上,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忍受着底层的生活,坚持给予女孩一个优良的成长环境,这种举动无疑展现出了辛小丰三人的善良品性,使三个人物的奋斗蒙上了一层灰色,增添了一份悲剧之感。

四、灰色意象之压抑结局

在辛小丰被铐上手铐后,他平静地通知了杨自道,二人被关入监狱并等待执行死刑,当伊谷春来到监狱探望辛小丰时,辛小丰并没有将多年前的罪行和当下的生活和盘托出,而是选择了用沉默来迎接死亡。影片的故事并没有伴随着辛小丰等人的死亡而就此完结,而是通过警方逮捕的灭门惨案的“第四人”的供述揭示了真相。正如前文所述,辛小丰等人并非惨案的真凶,同时他们对“第四人”实施的谋杀也并未真正实现,而坦然接受死亡的原因就是为了保全陈比觉和收养的女孩,给予女孩一个彻底告别“灰色”的人生和“白色”的未来。而事实上,为了逃避警方追捕的陈比觉在离开女孩后无法控制自己的思念之情,最终跳崖自杀。影片并没有交代女孩之后的生活,但通过女孩并不知道自己的“爸爸们”曾经的罪行这一情节观之,女孩将承载着辛小丰、杨自道、陈比觉三人关于生命和善良的希望走向“白色”的未来,这给处于悲剧结局压抑中的观影者而言也带来了极大的心灵慰藉。

在影片中,导演借伊谷春之口谈及了法与情,伊谷春认为法律是一种强制的修养,像一种人性的低保,它规定了人要至少做到什么样,既讲人情,又残酷无情。对于辛小丰这三个灰色人物而言,法律无情地忽略了他们数年来踏实的奋斗和无数的善行,但这无疑是辛小丰三人为曾经所犯罪行所付出的代价。令人备感压抑的是,辛小丰三人虽然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但罪不至死的他们却为了女孩的健康成长而隐瞒了真相、付出了生命。纵观整部影片,辛小丰三人虽然最终均以死亡收场,却并没有被塑造成为罪有应得的罪犯,呈现在银幕之上的是介于法与情之间、“黑”与“白”之间的灰色人物形象,这也正是《烈日灼心》的妙笔所在。有评论者认为,导演曹保平是在试探影片审查的底线,事实上,虽然曹保平没有在影片中对触犯法律的罪犯进行批判,但并不能够说明影片的整体导向在正义和罪恶之间犹疑,而是通过身处极端情境之下的主人公的人生选择来凸显向善的力量。

《烈日灼心》改编自小说《太阳黑子》,相比于“太阳黑子”,“烈日灼心”这一片名更能够体现这个故事所带来的压抑之感,故事主人公们因背负着曾经的罪行而一直不能暴露在“阳光”之下,在“烈日”随时普照的境遇中他们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煎熬:一方面,“烈日”促使他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奋力从善;另一方面,“烈日”也终止了他们的善举。这一矛盾已经超越了法与情的范畴,而是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使观影者在经历了影片压抑的结局后陷入了更加深沉的思考之中,这也是《烈日灼心》能够在艺术深度和商业价值层面获得双丰收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1:233.

[2]禹克坤.中国诗歌的审美境界[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137.

[3][美]鲁·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12.

[4]陶陶.论诗歌中的色彩意象与创造主体审美的抒情机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6).

[作者简介]林巧云(1980— ),女,河南光山人,文学硕士,安阳工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